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0073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作者:

————————————————————————————————日期:

 

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

授课课件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

 

1.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变化时。

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

此病全年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感冒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风热感冒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气虚感冒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暑湿感冒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出,每日一剂。

适用于风寒感冒。

2、紫苏叶茶

紫苏叶16克,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频饮。

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

3、藿荷饮:

鲜藿香叶10克,鲜荷叶15克,冰糖适量,煎水饮。

适用于暑湿感冒。

4、金菊薄荷茶

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薄荷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l0-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

适用于风热感冒。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拔火罐法

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杼、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刮痧法

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

适用于风热感冒。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风寒感冒

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

风热感冒

疏风解毒胶囊/莲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颗粒/柴胡注射液

气虚感冒

玉屏风颗粒

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胶囊)/保济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隔离。

2、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3、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质地应稀软,食勿过饱。

切忌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

 

2.咳嗽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咳嗽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风热咳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燥热咳嗽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痰湿阻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

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

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百合30—60克,款冬花lO~15克,冰糖适量。

水煎,饮水食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

治疗燥热咳嗽。

4、川贝母蒸梨

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

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粉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

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左右。

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

治疗久咳不愈,咳嗽有痰。

5、杏仁萝卜汤

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r日1~2次。

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

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府)各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

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后背2~3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风寒咳嗽

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风热咳嗽

羚羊清肺丸

燥热咳嗽

蜜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丸

痰湿阻肺

二陈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异味等。

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煎炸及过甜、咸等食物。

3、室内环境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3.眩晕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黑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

眩晕的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有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所致。

一、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肝阳上亢

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

心脾两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少寐

痰浊中阻

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肝肾不足

头晕目眩,耳鸣,久发不已,偏于阴虚者腰膝酸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

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

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黄芪10~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代茶饮,每日一剂。

可益气升阳,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头晕眼花,无力。

3、饮食疗法

车前粳米粥:

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

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三、简易治疗术

1、刮痧法

头部(百会、太阳、风池)、背部(肝俞、肾俞)、前臂内侧(内关)、下肢外侧(足三里)各1~2分钟。

2、外敷法

①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肝脏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②敷涌泉法。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

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毛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

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四、中成药的使用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肝阳上亢

松龄血脉康胶囊/脑立清胶囊

痰浊中阻

二陈丸

肝肾不足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

归脾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2、 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3、对重症病人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 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

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加营养。

 

4、胃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临床可见上腹部胀痛、刺痛、钝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又以上腹部胀痛、隐痛最为常见。

因胆囊、胰腺、心脏等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引起上腹部类似的疼痛,在诊疗时要注意鉴别。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倦过度,或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本病四季皆可发病,但于冬春季多见;起病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饮食停滞

因暴饮暴食引起的胃痛,可见胀满、嗳腐吞酸等

肝气犯胃

因生气引起的胃痛,可见胃脘胀满、胸闷嗳气、喜长叹息等

脾胃虚寒

胃部受寒以后胃痛发作,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二、单方验方

1、浓盐水

取食用盐,用热开水调成浓盐水,咸度以能忍耐为度,痛时服下。

消化性溃疡慎用。

2、胡椒葱汤

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

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而成姜葱汤。

用热姜葱汤,送服胡椒粉放入姜葱汤中饮用。

可暖胃行气止痛,适用于为胃寒痛症。

胃热痛者忌服。

3、乌贝散

乌贼骨、浙贝等量,打碎成粉,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按摩法

①按内关穴、外关穴:

将中指和拇指分别放在患者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二指对合用力按压按压0.5~1分钟。

②掐压足三里穴: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恰按0.5~1分钟。

③对急性胃痛可在背部的脾俞、胃俞周围寻找压痛点,每个压痛点用力按揉2~3分钟。

2、TDP神灯

使用TDP神灯,照射上腹部疼痛处,距离30~40厘米,每次照射30分钟。

3、外敷法

食盐(原粗盐为好)500克,大葱白(切断)200克。

共炒至食盐呈黄色时,倒入布袋内,敷患处,上盖棉被保温,一般15~30分钟即可止痛。

4、灸法

急性期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或梁丘,每穴15分钟,共30分钟;慢性期用艾条灸中脘20~30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饮食停滞

保和丸

肝气犯胃

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三九胃泰颗粒

脾胃虚寒

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为主,凉温适宜,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

 

5、胁痛

胁痛可见于西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脓肿、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

临床以胸部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的部位发生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所致的脉络不通,亦或是肝阴不足所指的脉络失养,导致不通则痛。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肝气郁结

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

瘀血停着

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

肝胆湿热

胸胁闷痛,口苦口粘,或见目黄、身黄,小便黄

二、单方验方

1、金钱草汤

金钱草100克,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

可清热化湿,利胆排石,治疗因急、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2、威灵仙汤

威灵仙6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

可通络止痛,治疗因胆石症引起的胁痛。

尤其对于肝胆管泥沙样结石疗效显著。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

胁部(期门)、前臂(支沟)、下肢外侧(阳陵泉、足三里)、足部(太冲)。

每个部位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

治疗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在耳全息穴胆区找压痛点,按揉三分钟。

按揉肝俞、胆俞各2分钟,摩揉右上腹部2分钟,按揉三阴交、胆囊穴各1分钟。

治疗胆石症引起的胁痛,在脚全息穴肝、胆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

按揉胆俞、中脘、阳陵泉穴各2分钟。

在耳全息穴胰、胆区找压痛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肝气郁结

逍遥丸(颗粒)

瘀血停着

血府逐瘀丸(胶囊)

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丸/消炎利胆片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避免油腻和暴饮暴食。

2、了解病情,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3、动静结合,避免劳累。

 

6、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头痛可以参考治疗。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指由外感和内伤所致,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头部为诸阳经交回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

若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治头痛。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外袭

头练及项背,遇风寒则头痛益甚

风热上扰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咽喉疼痛

肝阳上亢

头痛且胀,毎遇恼怒后加重,伴有胁肋胀痛,心烦易怒

痰浊中阻

头痛昏蒙,周身困重,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痰涎

瘀血内阻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状如针刺

二、单方验方

1、夏枯草汤

夏枯草30克,水煎服,每日1~2次。

清肝明目,治疗肝阳上亢,目眩之头痛。

2、苦丁茶

苦丁茶3~9克,沸水冲泡,代茶水饮用,可散风热,清头目。

治疗风热头痛、目赤、齿痛。

3、川芎葱茶汤

茶叶、川芎各10克,葱白2段,水煎服,每日1~2次。

疏风散寒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

头部(凤池、风府、百会、太阳)、上肢肘外侧(曲池)、手腕外侧(列缺)、背部脊柱两侧(大椎、脾俞、膈俞、肾俞、肝俞)各1~2分钟。

2、按摩法

在脚全息穴头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

按揉合谷、太阳穴各2分钟。

前头痛加揉印堂穴2分钟。

后头痛加揉双侧风池穴2分钟。

头顶痛加揉百会穴1分钟。

3、耳针法

治疗常用穴:

额、枕、神门、皮质下、枕小神经。

方法:

以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穴位,每次保留5天。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风寒外袭

川芎茶调丸

风热上扰

芎菊上清丸

肝阳上亢

天麻钩藤颗粒

痰浊中阻

二陈丸

瘀血内阻

血府逐瘀胶囊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故以适寒温,防外感。

2、内伤头痛与内伤积损有关,故宜调情志,避情志过激,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调饮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酒;防过劳,避免老欲过度。

3、若头痛剧烈、呕吐频频者,当及时作相应治疗,以防意外。

4、注意鉴别一般外感发热性头痛与颅内感染性头痛;血管性、紧张性头痛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以防延误诊断危及生命。

 

7、痹症 

 相当于西医学的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临床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痹症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痹症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得热则缓,遇寒痛甚

风湿热痹

肢体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可见关节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沉重,或见关节红肿、灼热

虚瘀痹

病程长,关节肿大,畸形,僵直,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畏寒喜暖

二、单方验方

1、威灵仙方

威灵仙500克,切碎,和入白酒1500毫升,放入锅内隔水炖30分钟后取出,过滤备用。

每次10~20毫升,每日3~4次;或酒浸3~7日,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一次服1丸,每日两次。

体虚者不宜常服。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

头颈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背部取脾俞、膈俞、肾俞;上肢取合谷、外关、曲池、臂臑;下肢取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照海、昆仑、解溪;肩部取肩髃、肩髎、臑俞。

每穴各1~2分钟。

2、外敷法

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3、TDP神灯

局部烤20~30分钟,注意不要烫伤。

若有红肿者,慎用。

4、按摩法

①局部滚法5分钟。

②局部按揉法5分钟。

③局部弹拨或拿法3分钟(背部用弹拨法,膝部用拿法)。

④局部用叩打法或散法2分钟(背部用叩打法,膝部用散法)。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风寒湿痹

益肾蠲痹丸/小活络丹

风湿热痹

湿热痹颗粒/四妙丸

虚瘀痹

尪痹颗粒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注意少食性寒食物,如海鲜等。

补充钙含量高的食物,如奶、蛋制品。

2、注意保暖。

3、适度活动,可进行广播体操、八段锦、五禽戏等锻炼。

8.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经抢救治疗六个月仍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健忘等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脑。

若年老体衰,积劳内伤,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为之瘀阻不畅,脑失濡养而成本病;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血不循脑脉,反溢于脉外,形成本病之危重证候。

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虑)、瘀(血瘀)六种。

此六种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神疲乏力

阴虚瘀阻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有头晕、口干、腰膝酸软、舌红无苔

二、单方验方

1、皂角膏

皂角60克,陈醋少许。

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入眼内。

2、黑豆膏ﻫ 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饮下,每日3-4次。

除热活血,治疗中风后不语。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推拿法

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

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常用穴有上肢的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

2、拔罐法ﻫ 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

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

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配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

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

ﻫ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

用药

气虚血瘀

华佗再造丸

阴虚瘀阻

杞菊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脉络宁注射液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ﻫ1、防止并发症。

长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勤翻身,保持衣物、床单干燥平整,积极按摩受压的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鼓励患者咳痰,或助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进食应以流质为主,进食宜慢,以防窒息;注意会阴部卫生以防感染。

2、康复护理。

早期多以被动运动为主,并进行肢体按摩,之后以自主运动为主,对中风言语謇涩或失语患者,应导引语言训练,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综合治疗。

ﻫ3、慎起居,调情志饮食。

应重视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气功、散步等。

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要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烟酗酒。

ﻫ4、避免中风复发。

中风有明显的复发倾向,且复发时往往较重,故对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仍应加强预防调摄,以防为主。

 

9.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

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寒湿困脾

泄泻阵发,大便清稀甚或如水样,遇寒加重,肠鸣漉漉

湿热内蕴

泻下急迫,粪质粘稠,气味臭秽,或伴腹痛,肛门灼热

肝郁乘脾

每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腹痛、泄泻,便后腹痛减或缓解,再痛再泻

肾阳虚衰

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二、单方验方

1、炮姜散

炮姜6克,研末,米汤调服。

可温中止泻,治疗寒证泄泻。

2、莲子扁豆散

莲子、扁豆各60克,研为细末,每次6克,米汤送服,每日两次,可补脾止泻。

3、苹果方

苹果1—2个,将其烤熟,去皮,蘸红糖少许食之,每次可服1—2个,每日2次,可涩肠止泻。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可选取腹部(中脘至天枢)、上肢(曲池、外关)、下肢(上巨虚、足三里)、背部(胃俞、大肠俞)每穴1—2分钟。

2、拔拔罐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大肠俞。

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以闪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3日为一疗程。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寒湿困脾

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散

湿热内蕴

香连丸

肝郁乘脾

逍遥丸

肾阳虚衰

四神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少渣、富含营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若泄泻较重,可与淡盐水、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3、平时可进食薏苡仁粥。

4、 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

 

10.中暑

西医学认为,中暑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热痉孪、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中医认为中暑乃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火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

暑热病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临床常见暑湿之邪相合为病。

暑气通于心,病变过程中暑热病邪易深入心营,而致危重证候。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暑湿阻遏

头昏头痛,身热汗出,疲倦乏力,胸闷心悸,恶心欲呕

暑热蒙心

高热无汗,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甚则甚至昏迷

二、单方验方使用

1、取绿豆60克,或加鲜丝瓜花8朵。

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

功能清热解暑。

可预防复季气温转热引起的中暑,或用于中暑轻症。

 2、取鲜冬瓜一个。

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服。

可消暑清热除烦,适用于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

3、取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

洗净,姜蒜去皮,共捣烂取汁,灌服。

可解表温中,适用于中暑神昏。

4.取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

可清热祛暑,用于中暑身热汗出。

三、简易治疗技术

1、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用双大鱼际推前额、五指拿头、点揉太阳、指敲百会、掐合谷各2分钟。

重症中暑,掐人中、少冲各2分钟,掐十宜穴5分钟。

 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2、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胸后背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四、中成药治疗

证  型

用 药

暑湿阻遏

藿香正气水、保济丸、十滴水

暑热蒙心

清开灵口服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五、饮食及起居注意事项

1、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找阴凉处坐下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风,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2、中暑后在恢复过程中,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补充必要的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