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9693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docx

土地规划与利用实习报告

 

实习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专业班级:

环境科学

姓名:

XX

学号:

XX

实习日期:

2013.5.18~5.19;5.25~5.26;5.31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习,将课堂所学的部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地整治、整理规划进行直观认识和掌握,认识水土流失地的整治规划措施方法;通过实例上机学习直线模型预测法、线性规划法、模糊聚类法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与土地利用分区评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与旧版标准(GBJ137-90)对比学习;以某城镇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等;以具体城镇为例,掌握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大纲内容。

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

1、参观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型模拟沙盘,了解土地整治规划及水土流失地土地规划措施的实施方法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

治理原则有一下几点:

(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2)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3)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

(4)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主要措施有: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

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所参观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拟沙盘模型以陕西省安塞县房塌流域为样本,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是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地貌。

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水土流失治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环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由于长期人为垦荒加速侵蚀影响,流域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在该流域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研究,主要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有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坡改梯、蓄水池、沉砂池、水平沟、截水沟、拦泥坝、淤地坝、水库、沟谷建谷坊、节水灌溉等。

淤地坝是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修建用以拦泥淤地的坝工建筑物,淤地坝对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减少泥沙进入主要河流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坡改梯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人类扰动频繁的坡耕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以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资源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前提开展的坡改梯工程,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根据其地形和土质条件可以修建在地上或地下,即分为开敝式和封闭式两大类,可提供周边村庄,城镇的生活及农业用水。

2、直线回归预测法与模糊聚类法学习

2.1河南省光山县直线模型预测法与回归法对耕地需求量的预测

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

根据河南光山县1950-197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以时间为横坐标,耕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出一条反映光山县历年耕地面积变动趋势线(图1-1)。

图1-1河南省光山县1950年-1979年耕地面积变化图

在上述30个样本范围内,1950、1951年两年的误差超过10%,其余各年的误差均在±10%以下,21年的误差在±5%以下,占70%;最近5年的预测误差更小,均在±2.5%以下。

说明Y=-1.08X+113.29模型最该县耕地面积进行直线趋势预测能达到满意结果。

回归方程:

Y=-1.08X+113.29

相关系数:

R²=0.7587

标准误差:

从1950年开始,光山县的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到1979年已经下降至30年最低,根据上述模型可对光山县2000年和2010年的耕地面积需求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下:

2000年的耕地用地需求量预测:

S=113.29-51*1.08=58.21(万亩);

2010年的耕地用地需求量预测:

S=113.29-61*1.08=47.41(万亩)

由这两个预测值可以看出,到2000年耕地面积将会下降到1979年的70%,2010年的下降值几乎接近1979年的一半,耕地面积减少日益严重,保护耕地成为了目前的首要任务。

针对光山县的土地减少日趋严重的状况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需加大土地国情、国策和国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宣传耕地保护在双峰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广泛宣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使基本农田保护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知道农田保护,人人遵守农田保护,人人监督农田保护的社会环境。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

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农村的村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制定的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分批实施撤并自然村计划,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达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

被撤并的自然村土地,应制定复垦措施,根据复垦土地用途并给予享受复垦补助政策和折抵用地指标政策,从而引导和调动镇村两级治理“空心村”的积极性。

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应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与村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为前提;坚持将连片、集中、潜力大、质量高的耕地优先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围,并在开发整理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坚持开源、节流、挖潜、保护并举的方针,重点开展各类矿区塌陷地的复垦、低效零散耕地的整理;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耕地质量与环境质量的共同提高。

2.2江苏省如东县模糊综合聚类分析评价

模糊聚类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自身属性,选用适当的聚类因子,构造模糊相似性矩阵,进而依据一定的隶属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型划类。

现以2000年如东县土地利用为对象,其所辖八大行政区及垦区作为9个评价单元样本,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聚类分析评价。

表2000年江苏如东县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值

地区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掘港区

100

60.58

1.74

0.2

0

15.55

2.53

19.4

858

1.06

53.59

451

380

10500

7600

掘东区

99.96

66.91

2.28

0.3

0

9.41

2.25

18.81

695

1.44

25

456

289

8200

4100

苴镇区

100

57.22

9.21

0.38

0

10.17

2.42

20.6

563

1.54

34.41

747

345

7500

3700

丰利区

99.95

52.69

4.15

0.38

0

12.74

4.24

25.75

760

1.04

27.19

745

375

7700

3800

拼茶区

99.97

58.19

5.12

0.52

0

14.03

2.59

19.52

757

1.15

21.42

648

404

7400

3600

双甸区

100

60.49

3.7

0.1

0

13.95

2.92

18.84

678

1.34

20.48

618

360

7000

3300

岔河区

100

61.79

3.19

0.12

0

12.81

2.76

19.33

609

1.52

24.98

826

425

8500

4900

马塘区

100

62.24

3.9

0.05

0

13.69

2.98

17.14

585

1.59

32

775

420

10200

5500

垦区

97.52

50.31

4.35

3.07

0.14

11.24

1.37

27.04

222

3.4

28.85

400

200

5600

2000

表江苏如东县数据无量纲化

地区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掘港区

1.00

0.91

0.19

0.07

0.00

1.00

0.60

0.72

1.00

0.31

1.00

0.55

0.89

1.00

1.00

掘东区

1.00

1.00

0.25

0.10

0.00

0.61

0.53

0.70

0.81

0.42

0.47

0.55

0.68

0.78

0.54

苴镇区

1.00

0.86

1.00

0.12

0.00

0.65

0.57

0.76

0.66

0.45

0.64

0.90

0.81

0.71

0.49

丰利区

1.00

0.79

0.45

0.12

0.00

0.82

1.00

0.95

0.89

0.31

0.51

0.90

0.88

0.73

0.50

拼茶区

1.00

0.87

0.56

0.17

0.00

0.90

0.61

0.72

0.88

0.34

0.40

0.78

0.95

0.70

0.47

双甸区

1.00

0.90

0.40

0.03

0.00

0.90

0.69

0.70

0.79

0.39

0.38

0.75

0.85

0.67

0.43

岔河区

1.00

0.92

0.35

0.04

0.00

0.82

0.65

0.71

0.71

0.45

0.47

1.00

1.00

0.81

0.64

马塘区

1.00

0.93

0.42

0.02

0.00

0.88

0.70

0.63

0.68

0.47

0.60

0.94

0.99

0.97

0.72

垦区

0.98

0.75

0.47

1.00

1.00

0.72

0.32

1.00

0.26

1.00

0.54

0.48

0.47

0.53

0.26

模糊相似矩阵

 

3、陕西榆林市榆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方案

3.1榆阳区自然概况

榆阳区位于东经108°58′-110°24′,北纬37°49′-38°58′,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东西宽128km,南北长124km,总面积为7053km2。

境内地形地貌以长城为界,北为风沙草滩区,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草滩交错分布,约占总面积的65.1%;南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约占总面积的34.9%;全境地势东北高,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m(位于麻黄梁乡),最低海拔870m(位于镇川镇)。

该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少不均,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8.3℃,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32.7℃;区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由南向北递减,年均降水量为405mm,最大为695.4mm,最小为159.6mm。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榆林属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区交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

榆阳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

年平均气温8.3℃。

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雪。

春季因极地大陆性气团消退,东南暖湿气流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渐增,易出现寒潮、霜冻和大风沙尘天气,春旱频繁发生。

夏季西南暖湿气流明显加强,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多阵性降水,雨量分布不均。

秋季因暖湿气团和干冷气团交替出现,辐射减弱,低空温度迅速下降,大气层结构稳定,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

榆阳区的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在400毫米降水线附近,榆阳区境内的榆溪河为其主要用水水系,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汇入无定河,最后流入黄河,榆溪河的存在使得榆阳区水量较为丰富,但全区水资源分布受地质、地貌、水文地质、补给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各区域水资源贮量差异悬殊。

区内农业灌溉基本依靠榆溪河水系。

榆阳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

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

开采发展矿产资源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3.2榆阳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榆阳区的农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的越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向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变,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一个由乔灌草织造的秀美山川初现轮廓。

二是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重的方向转变,羊子饲养规模已达到154万只,生猪、笼养鸡分别达到80万头、100万只;大扁杏种植10.2万亩,温室大棚菜达到3000亩,全区“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中高效养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三是实现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向种植粮食、饲料、饲草和经济作物并重的方向转变,粮、经、饲种植比例高速到60:

12:

28,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在构建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了“两大跨越”。

一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实现了改组制和产权置换上的跨越。

普惠酒业集团公司、制药厂、人民煤矿等骨干企业,采取以强联强、以优引优的办法,进行合资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机制,焕发了新的生机,已成为独占鳌头的重点企业。

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了由小打小闹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跨越。

全区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78万吨增长到了2005年的560万吨,翻了近3番。

一批以煤、电、盐为主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国道为“轴心”、以旧榆神路和榆补路为“两翼”的“四大工业基地”,即以国道沿线金鸡滩、牛家梁镇为主的煤电向载能工业品和化工产业基地;以鱼河、镇川、上盐湾为主的岩盐开发及其化工产品转化基地;以旧榆神路沿线麻黄梁、大河塔、牛家梁为主的原煤生产基地;以榆补路沿线巴拉素、芹河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相继引进了一大批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强势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投入营运,拉动全区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势强劲。

第三产业在强势经济中快速发展。

以餐饮、商住、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实现增加值25.96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9.7%,地方财政收入的1/4来自于服务业。

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今日潮、银河、天佑、三辰、金龙、四海大酒店与个体经营者的风味特色小吃,互为补充,提升了榆林饮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务业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现。

3.3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土地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被人类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必然在一定的时期内产生变化。

榆阳区具有悠久的土地开发历史,其土地覆盖类型多种多样。

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政治等驱动因素的复杂多变,本区的土地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同农业、林业、牧业等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分析中主要参考了榆阳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这八类用地的数量变化情况。

居民点工矿区即人类住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居民点用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消费形式,要以可持续消费观为指导,进行合理的规划。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工业的先驱,由于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所以对其用地进行分析和规划的意义重大。

榆阳县1996-2007年各类用地数量统计表

年份

耕地面积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工矿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1996

106136

3756.31

296138.63

212328.91

13932.65

1177.71

2743.31

52956.95

1998

99300.06

6064.55

293818.29

213175.25

15046.12

1694.57

2885.38

57186.21

2001

89982.27

7192.75

318567.08

201683.15

15648.62

1794.98

2241.19

52060.41

2002

88021.19

10897.24

319037.01

200109.12

15749.21

1811.34

2091.29

51454.04

2003

86420.39

12590.8

319847.63

199090.21

15895.72

1853.81

2061.31

51410.58

2004

85286.9

13965.03

320315.84

198564.79

15918.57

1841.64

2061.31

51216.38

2005

84551.9

14694.58

320206.13

198366.71

15935.62

1863.9

2384.42

51167.2

2006

84409.52

14889.16

320079.97

198340.16

16019.76

1885.15

2384.42

51162.31

2007

82150.9

14901.31

322009.06

198309.27

16175.25

2102.28

2384.42

51137.97

根据表中数据对各用地类型9年的变化趋势做了折线图,得出各用地类型9年间增加与减少的具体情况。

榆阳县1996年-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图

耕地面积在1996年时为最大值,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96年到2001年的下降趋势较快,从2002年到2007年面积减少较慢,趋于平稳状态,说明榆阳县耕地面积从2002年开始得到有利的保护。

榆阳县1996年-2007年园地面积变化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园地面积在9年间增长迅猛,在2001年时稍有下降,但总体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由原来的3765.31增长为14901.3,增长了大约4倍之多,9年间榆阳县在经济林方面有较大的投入。

榆阳县1996年-2007年林地面积变化图

在1996年到2001年林地的面积有较大的波动,先从296318公顷下降到293818公顷,有极速上升到2001年的318567公顷,之后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使林地面积保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值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榆阳县1996年-2007年牧草地面积变化图

在这9年中,牧草地的变化则是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212328公顷迅速下降为2002年的201683公顷,之后也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说明从2001年开始牧草地的下降趋势得到了有利的控制。

榆阳县1996年-2007年居民工矿地面积变化图

随着近几年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榆阳县的居民工矿地也随之增加,与之相比较的耕地面积随之减少,从1996年开始出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到2001年后增长变得缓慢,但仍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榆阳县1996年-2007年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图

交通面积增长趋势与居民工矿地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主要也是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使得交通状况要随之发展,在9年间增长了1倍之多。

榆阳县1996年-2007年水域面积变化图

水域面积在9年内先减后增,1998年到2001年减少较快,之后三年有减少的趋势,减少量不大,2004年开始增加,之后一直保持不变,但未增加到1996年的状态。

榆阳县1996年-2007年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图

未利用地的在1996年到1998年有个突增,到2001年突然减少,且减少量较大,之后几年未利用地面积几乎不变。

榆阳县1996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1996年榆阳县林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牧草地,耕地占总面积的15.401%,交通用地所占比例最少,交通用地、水域、园地所占面积均在1%以下。

榆阳县1998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1998年林地的总面积仍是最大,牧草地次之,耕地面积较上一年有所减少,水域、交通用地、和园地的占地面积仍在1%以下。

榆阳县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2001年的各用地类型所占总面积的比例较上一年变化不大,其中园地超过了1%,耕地面积仍在减少,水域和交通用地仍未超过1%。

榆阳县2002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榆阳县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榆阳县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榆阳县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榆阳县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榆阳县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总面积百分比的饼状图

通过以上饼状图表可以看出:

榆阳县几年来的各土地所占比例没有较大变化,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有极为缓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