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9572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docx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

金融实习生面试技巧

篇一:

金融类行业应届生及实习生薪资待遇大揭秘

阳光财险:

研究生,投资研究岗,全年基本工资+奖金+福利=8万:

年薪10万左右,不包括分红。

华安基金:

研究生,助理行业分析员,基本工资12万,不过是按照8万基本工资发,另外4万按照福利名义发给刚入职的毕业生,奖金和其他待遇不详。

KKR和Blackstone:

起薪40万USD,但都是要在投行里做过一段时间的。

南方基金:

第一年年新大约16万,而且经常会发一两万元的沃尔马购物卡。

以后涨幅也挺大的。

行业研究员更高,在21万。

深国投:

待遇比南方基金的待遇还要好,确切数字不清楚,至少20万年薪吧。

明年开始深国投采取提成的制度,估计年薪会创新高

DiscoverFinacialSevice:

上海,Base15w/y,福利奖金不清楚,前MorganStanly的子公司,

Discover信用卡,2008第一年在中国招人

浦发行去年的员工人均薪酬达36.67万元,工行以6.92万元垫底。

随着宁波银行2007年年报于昨天披露,两市14家上市银行已全部披露年报,这些上市银行的员工薪酬排名也随之浮出水面。

记者翻查数据发现,浦发行去年的员工人均薪酬达36.67万元,在14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一。

紧随浦发行之后的是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去年这两家银行向员工支付的人均薪酬分别为24.3万元和24.22万元。

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人均薪酬分别为23.18万元和22.60万元。

与上述中小股份制银行相比,工行、建行、中行3家国有银行的人均薪酬水平稍显逊色。

工行去年支付给员工的人均薪酬为6.92万元,在14家上市银行中排名垫底。

建行和中行的人均薪酬分别为9.11万元和15.38万元。

篇二:

求职面试、实习技巧

求职面试、实习技巧

一大学生面试时最难的25个问

二北大光华女10个Offer,60个网申,70场笔试,见100个面试官,遇1000位面试者,整整三万字的面经

一、大学生面试时最难的25个问题

大学生面试时最难的25个问题————真的太实际了

各位朋友,这篇文章不是什么万灵丹,不能适合所有的人。

对我个人来讲它一无是处,只有当自己拥有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将成为一个形式的东西。

因为换位思考下,我们大家都会知道寻找一个合理价位的人才对企业来说不是件难事。

简介:

大学生工作面试时最难的25个问题,很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你是一个对目前的职位不满意,正着手去在新的一年里找到一个新的职位,这篇文章就是你的一个帮手。

工作面试是你去面对未来的老板的征途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

你必须像进行一个击剑锦标赛或着一个国际象棋比赛那样的坚韧和敏捷来对待面试。

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是一个对目前的职位不满意,正着手去在新的一年里找到一个新的职位,这篇文章就是你的一个帮手。

工作面试是你去面对未来的老板的征途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

你必须像进行一个击剑锦标赛或着一个国际象棋比赛那样的坚韧和敏捷来对待面试。

本文是从WilliamJ.Morin和JamesC.Cabrera的“在失业的时候如何生存并成功的找到另一个工作”一文中摘选出来的。

Morin是纽约的DrakeBeamMorin公司的董事长,Cabrera是该公司的主席。

该公司是国家主要的新职介绍公司,办公所在地在费城。

1.介绍你自己

这个问题通常是一个面试的开始的第一个问题,要额外的小心不要滔滔不绝。

尽可能的让你的回答在一分钟,最多2分钟的时间内结束。

你的回答应该包含以下4个主题:

早期生活,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以及最近的工作经验。

要着重强调最后的那个主题。

要牢记这个问题通常是一个热身的问题,不要把你的最重要的观点浪费在这个问题上。

2.你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样的了解

你必须能够谈论关于这个公司的产品,服务,收入,业界声望,形象,目标,存在的问题,管理风格,职工,历史和企业文化等问题。

但是不要表现出你对这个公司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让你的回答能够体现出你对该公司做了一些研究,但是不要让面试官被你打败,基于结构的?

在不伤害你自己的情况下要简明扼要并诚实的回答这个问题。

回溯到你寻找工作的计划阶段,那时你正在把这个话题当作你的工作经历。

如果你是在一次公司裁员中被裁掉的,直接说出来好了;否则的话,要指明这次离职是你自己的决定,你自己行动的结构,不要特到任何关于性格冲突等。

19.你觉得放弃原来所有的福利待遇等来寻找一个新的工作是什么感觉?

要提到你很自然的担心这一点,但是并不很恐慌。

你愿意为寻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冒一点风险。

不要说,你对安全感比成功的完成工作更感兴趣。

20.在你上一份工作中,你最喜欢那个方面的特点?

最不喜欢哪个?

要小心而计息的回答这个问题。

要多说你喜欢的特性,而少说你不喜欢的。

不要引用个人的问题。

如果你使得你的上一份工作听起来很糟糕,面试官会疑问你为什么还能在上一份职位上一直待到现在。

21.你如何看待你的老板?

要尽可能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

你潜在的未来的老板很希望能够了解你未来在相似的场合会如何谈论他。

22.你在现在的年龄中为什么不能赚到更多?

要告诉他这是你寻找新的工作的理由之一,不要处于守势。

23.你希望这个职位的薪水是多少?

讨论薪水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

我们建议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拖延用一个精确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以说,“我知道这个工作的薪水的大概范围是¥---到¥---。

这个对于我来说是合适的价位。

”你也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帮助我。

你能否告诉我在公司中对相似职位的工作的大概薪

水是多少?

”。

如果你是在一个最初的面试中遇到这个问题,你可以说你觉得你需要更多的了解这个职位的职能才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个有意思的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通过询问面试官或者人事高级主管或者自己去寻找结果,你可以尝试去获得这份工作是由有一个工资等级。

如果有,并且你能够接受,那么直接回答你满意这个薪水范围好了。

如果面试官继续纠缠这个问题的话,你可以说“我现在的薪水是¥--。

和其他人一样,我希望能够提升这个数字,但是我主要的兴趣还是在工作本身。

”要记住,获取一个新的工作这件事本身不会使得你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如果一个猎头公司也参与了此事的话,你的联系人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薪水的问题。

他甚至可以帮你介入此事。

例如,如果他告诉你这个职位的待遇,然后你告诉他你现在已经赚那么多的,并且希望待遇能够适当的提升,他可能会去雇主那然后提议给你增加10%的待遇。

如果没有获得关于这个职位的合适的信息,而面试官还继续这个话题的话,你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不能给别人留下待遇完全没有影响你将会接受任何待遇的印象。

如果你年薪8W的话,你不可能没有变现出放弃自己的时候,说3.5W一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前几天收到段总上岸之后的感想邮件,心中感慨良多。

看着段总邮件,想想自己也算是最近才刚刚上岸(虽然我这个观点已经被硕总批判了)。

不过说真心话,从我的心理角度来说,有岸可以上是在11月初,真正上岸还是应该在12月初。

上岸的结果,如果明年7月博士顺利毕业,那么就是去南方基金做行研了。

在园子里呆了9年之后,离开北京、前往深圳,心中还是颇有期待的,当然也有不舍。

现在已经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想做行研的了,不过大概下定决心往这方面努力,实习是从2011年7月开始,备考CFA是从2011年2月开始,到现在也有接近2年的时间了吧。

实习过的地点总共3个,中信证券、南方基金、博时基金;CFA从一级到二级,再到现在还没开封的一箱三级课本。

我想说的是,扎扎实实地认准了行研这个方向,好好准备个一年半载,最后拿到一份比较满意的offer,基本是大概率事件。

毕竟,天道酬勤这个是普遍适用的,当然前提是你资质达到一般竞争水平。

无论是我自身的感受,还是一起求职的这批兄弟姐妹们的感受,行研这个群体正在呈现人多坑少、竞争加剧的态势。

先说说坑有多少吧。

从今年暑期+校招的规模来看,前五大基金的行研招聘规模也就20刚刚出头,明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进一步缩水:

博时大概率没有这两年的规模(每年近10个),华夏不了解是否还能保持每年10人的规模,南方、嘉实、易方达基本是正常人员流转概率吧(1-3个)。

中小型基金的招聘规模我也不太清楚,最直观地,有人走、才有人进;多发新基金,有人做投资、才有研究岗位空缺。

据说,有些基金是2年一招(工银瑞信等),今年校招富国、汇添富等就木有招行研。

其实,按照各个基金的人员流转率(大基金可能低一些5-10%,中小基金应该高一些,还有一些内部淘汰的)、新产品的发行速度,应该能算出来每年有多少个坑吧。

再说说竞争程度吧,毕竟我了解的信息有限,所以可能有失偏颇。

我在中信实习的时候,经常听他们说要招实习生了,水木上发个帖,哗啦啦收到数百份简历,这还是非正式的实习;我觉得暑假实习生、校园招聘的比例还应该大于这个。

据说大基金实习、校招接受到的简历规模应该都是4位数,可能不到2000,但是1000肯定是有的。

这是简历数量,再来看看发放实习和最终offer数量。

易方达暑假实习面试,北京地区一面持续4天(或者5天?

),每天按照8小时面试,每小时面试4个人;二面我记得好像是36人;三面听说是12人;最后实习offer总共在上海、北京发放了10个,平均算北京就是5个。

其他大基金的对应比例,应该也差不太多。

今年这5个基金,除了博时有校招,其他都是暑假ReturnOffer,正好这几个数字都听人说过,华夏是30:

10(暑假实习:

ReturnOffer)、嘉实是6:

2、南方是6:

1、易方达是10:

2、博时是15:

5,基本都在3:

1以上。

当然,搞清楚谁和你竞争也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交大这几所高校的市场份额应该是90%以上了。

这几所高校的学生,除了经管背景的高帅富白富美,还有大量像我这样的DS工科男生,以及少量工科白富美。

所以说,你在面试实习的时候能够碰到一批很多元化的兄弟姐妹,还蛮有意思的,例如材料的、石油化工的,不过最多的还是经管的,接下来就是信息学科的(全中国到底有多少学信息学科的码农啊……)。

除了名校之外,我感觉现在求职者的平均竞争水平越来越高,面试时你会发现几乎大家都考过CFA1/CPA若干门,当然也不乏有人说自己考过CFA3/CPA;你还会发现,如果面试官问有谁实习过6个月以上,哗啦啦一堆人举手,面试官再问有谁实习过1年的,这时候还是有人没把手放下(硕总你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你吧,哈哈哈)。

行研已经陷入了比实习数量、比实习质量的阶段,当然这个既是行业发展必然,也是无可厚非的。

另外,这两年有些卖方开

始有意识地将一些有行业经验的人挖过来做卖方分析师,这个自然对校招是有挤压效应的,当然这个也和卖方现在的业务性质有关;不过,一想到有一群在行业工作了数年的大叔也来做行研,除了让竞争更激烈我也想不出别的啥了。

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既然坑少人多、竞争激烈,那为啥还是有这么多人络绎不绝地往里面挤呢,尤其是对于工科生。

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逻辑是,不想做本行、听说金融超有钱、我好像只能做行研、那我就转行研吧,这个逻辑我不是很赞同。

金融的各个子行业,初看上去都是钱还不错、又好像谁都能做的样子,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每个子行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薪酬越高对你的要求越高,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些要求是隐形的,站在围城外面很难看的清楚。

我觉得,真想转行研,不放先做一份实习去看看,体会一下里面的生活状态、工作模式,再想想是不是真的喜欢、有兴趣去做这一份工作。

如果不是很有兴趣、很喜欢,或者不是很自信能把这个做好,那么很有可能这份工作在某一天又变成了你之前“不想做的本行”。

我觉得基本上每个行研求职者都遭遇过这个问题:

“你觉得做行研需要有什么核心素质?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也被问及过。

我自己的看法是,1)勤奋且有韧性,这个行业的竞争者基本和你教育背景相似、智商相近,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耗时间,做研究和写paper是一样的,花的时间越多,研究出来的东西自然更加深刻,所以勤奋是第一位的;至于韧性,无论是投资、研究,各种挫折、不顺肯定是家常便饭。

2)善于输出价值观,从上市公司,到卖方研究,到买方研究,到买方投资,这一条线下来,研究的地位应该是承上启下,将上市公司的价值观,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剖析,转化为投资者能够理解的价值观。

当然,这其中卖方研究和买方研究又各有侧重,但是我觉得总体上来看,研究还是一个中间桥梁,一边是投资标的、一边是投资者。

善于输出价值观,不是说取巧、忽悠,而是你能将上市公司的价值合理、有据地表达给投资者,让投资者理解、发现标的的内在价值。

3)敢存疑、会思考,这个市场上骗子总是很多、傻子也有不少,谁也不敢说别人告诉你的消息肯定是正确的,哪怕别人用人格、党性、上帝等高信用词条向你担保。

做研究,就是个不断剥离不确定性的过程,拿到一个数据做做double/triplecheck是必须的。

多怀疑,并不是说不让你相信爱情,而是让你确保拿到的不是Ons。

独立思考,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为的是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体系。

交易本身就是多空双方对市场价格不一致的产物,与市场一致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往往才是决定研究质量的高低好坏。

当然,也不是要为了不一致而不一致,白马股和黑马股都能赚钱,只不过前者是大家都赚钱,后者是少数人赚钱。

每个人对核心素质的解读肯定都不一样,这个和每个人的研究、投资经历强正相关,我上面说的只是个人体会,各位看看就行。

正是因为大家对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解读不同,从我所看到的行业状况来看,市场上的研究员,优秀的特别少,中庸的特别多,不合适的也不少。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对新进入者来说还是有机会的,因为你出去调研几次就会发现,参差不齐、高矮不均确实是比比皆是。

正是如此,虽然现在行业入门竞争很激烈,但是我仍然觉得只要你足够优秀,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是有很大发展机会的。

不过,在选择竞争这个行业入门机会之前,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必须问问自己的,那就是,内心里是否真的觉得写报告很enjoy、做投资很有feel。

换句话说,做研究是不是会让你心情愉悦,能够让你打鸡血般亢奋。

行研的工作强度还是很大的,卖方会体力上更累一点、买方会精神上更累一点。

不说别的,如果让你深度覆盖20个公司,每年4份财报,这就是80份跟踪报告的工作量;熬个夜、赶报告,各个研究员早就习以为常了。

在家写报告,在外要调研,我实习期间曾经随研究员参加过所谓的密集调研,周一到周四连续地上午调研、午饭应酬、下午调研、晚饭应酬、晚上整理调研纪要,这是一个要体力更要脑力的工作。

果做这份工作不能给你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不能激发你的热情,我觉得真的不要去尝试,因为未来结局往往就是,不被自己逼疯、就被同事逼死。

检验自己对行研是否有热情的最佳方式,就是做实习。

买方实习往往是只面向应届毕业生,以校招为目的;卖方实习往往不限于应届毕业生,多以让你干活为目的。

所以,先卖后买,是目前找实习的主流思路;当然如果直接买方实习,虽然起点高,但是要求也高,如果之前没有做过研究,那么这次实习大概率是交学费长经验。

我觉得大多数人第一份实习都是在卖方干的,至于如何找到实习这件事,无非是找人内推和参加海选两条路,能找人内推就找人内推吧,有人帮你做能力背书,别人也敢用你、你得到实习的机率也大。

至于如何衡量实习的收获,能找到一个乐于提携你的boss是最佳的,一般在圈内都能打听得到这个boss带实习生的风格;独立地负责一篇深度报告的撰写,才能说这个实习是比较值得的,因为完整地体验过这么一次写报告历程,非常有利于加深你对行研的理解。

其实,实际上做实习的时候,开始只是给你分配一些很基础的活,例如找找数据、做做日报周报月报、支持一两段大报告内容的撰写,诸如此类。

这些工作一定要做好,从而赢得老板的信任。

所谓的信任,往往是来自超预期;尽可能低做好交代给你的任务,这是情理之中,适当地锦上添花,这是意料之外。

如果你做的很好,老板却一直不给你升级任务重要性,那我觉得,需要毛遂自荐一把了,争取负责一个独立、完整的研究课题,不然一直做基础性任务,对自己提升还是很有限的。

如果老板一直不肯给你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那原因只有2个,或者他觉得你能力不够,或者他只想让你帮他打下手;任意一种情形,我觉得那就应该考虑是否要换个地方了。

卖方研究的初级阶段,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写的多了、看的多了,自然水平就提升了,所以有一个长时间的实习经历,自然而然地,你在之后的面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就要强于其他求职者。

至于买方的实习,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觉得比卖方实习有意思的多,当然挑战也大得多,例如让你挑一个有投资机会的标的,写一份深度报告、提示投资机会,这个实习就非常有意思。

在这种实习中,一方面考察的是你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考察的是你撬动资源的能力,包括卖方资源、产业资源、买方资源等。

如果能在卖方实习中有一定积累,然后在买方实习中合理利用,还是很能取得相对优势的。

当然,买方的研究思维和卖方很不相同,买方要求更量化、更直接、更到位,说白了就是回答值不值的投资、为啥值得投资、何时值得投资,两边都经历一遍,对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求职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思考是去买方还是卖方的问题,可能每个人的性格、优势不同,这个答案也是灵活的。

我自己的想法是,最佳选择依次是大买方、大卖方、中买方、中卖方、小买卖方,这个排序的逻辑主要是考虑平台、资源、研究素质提升,当然,看什么行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买方,因为你要获取多方资源,所以位置感很重要;在卖方,其实你需要集聚、积累资源,所以自身的努力往往是更重要的。

买方,更像是特种兵;卖方,需要集团作战。

简单说说面试,很惭愧,参加面试、笔试的数量不多,倒是没去的面试、笔试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上了很多单位的招聘黑名单。

我感觉,面试最重要的还是两点:

熟悉简历、本色发挥。

熟悉简历,是指简历上的每一条信息,都应该知道为啥写上去、问到了怎么说、想表达啥,如果想不明白上面几个答案,何必写上去呢;如果简历里面有提及之前实习的报告,拜托一定要把这份报告想明白,投资结论、逻辑,想好1分钟版本、3分钟版本、8分钟版本。

本色发挥,是指不要修饰、不要撒谎、不要欺骗,对面坐的都是资深研究员、基金经理、投研总监,我们这些人在他们看来,真是一眼看穿,不懂得就是不懂、不会就说不会,

谁敢说自己啥都懂啥都会呢。

感觉心态放平,自然点就行,相信自己的实习,也要相信面试官的眼光。

其实,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一路走来有很多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提携、指导、支持;另一方面,在求职的过程中,也结识了一批非常靠谱的兄弟姐妹。

找到工作当然很重要,结识这么一批人我觉得更有意义。

我一直觉得,能够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很幸运地是,我觉得我一直在路上,也会一直走下去。

这应该是我写过的最长的日志了吧,不算流水账了吧。

最后,祝各位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都能拿到满意的工作Offer!

不是不来,时候未到,好事总是多磨嘛!

说明:

本日志中的数据不代表官方数据,仅是我个人统计或者道听途说整理而来,不宜作为数据源被引用至他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