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9272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docx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课程:

中外建筑史

学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专业:

11建筑工程设计2班

姓名:

张xx

学号:

115601011248

概论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外国建筑史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西方建筑。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

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1、木架建筑

特点:

⑴.取材方便;

⑵.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⑶.抗震性能好;

⑷.施工速度快;

⑸.便于维修、搬迁;

⑹.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⑺.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2、群体建筑

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三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2)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

西周的“国”,即“城”。

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

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

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周朝宗法制度:

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考工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4)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五代、宋、辽、金)

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a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

b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c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

d、木构件标准化。

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

e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

f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g真实和成熟。

2、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a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b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

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c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

d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

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e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

f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5)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明、清)

1、明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a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

b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c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d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

e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f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g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2、清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a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b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c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d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第二章 外国建筑史

一 外国建筑主要包括

古代埃及建筑 、印度教建筑 、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建筑古代爱琴建筑、古代希腊建筑、古代罗马建筑 东欧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帝国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欧美复古思潮建筑、对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的发展与现代建筑大师、后现代与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流派、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思潮与趋势。

外国建筑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

二 西方建筑史

西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的古代建筑,事实上是一脉延续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建筑文化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因此西方古建筑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史一脉相传的。

西方古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多力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

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作为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

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

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2、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

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本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

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

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

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

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

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第三章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对比

中西方古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各自社会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民族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紧密相连

首先,中国古建筑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

其次,中国古建筑很注重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认得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

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群体的组合,注重空间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的试用要求组织起来,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几乎都与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比如:

古代宫廷的建筑从秦朝开始,宫廷建筑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经典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

中轴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西方古建筑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俄关系

  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

他们认为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

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在建筑材料上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西方建筑在选材时一般都选择石料。

在建筑装饰色彩上,西方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在建筑造型上,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

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