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83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docx

系列9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

系列9:

“勤耕不辍”类论点与论据举隅

论点1: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相关论据】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

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

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

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

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

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

”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3、王亚南绑身捧读: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自幼酷爱读书。

1933年,他乘海轮去欧洲,在红海上遇到了风浪,船身颠簸得使人东倒西歪,站不住脚。

这时王亚南捧着一本书在读。

他大声呼喊船员,让人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

船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但又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离开时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却被惊呆了:

王亚南已经在绳索固定好身子后聚精会神地读书了。

同船的外国人也报来惊异的目光,并赞叹道:

“啊!

中国青年真不了起。

”由于勤奋,他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一生翻译出版了41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4、达•芬奇画蛋: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

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国基奥为师。

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10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

“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

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夫不可。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5、成功源于勤奋:

①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清晨三点起床学外语,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中,有几次,因没听管理员的“闭馆”的叫喊而被反锁在图书馆中,但他毫不介意,仍不倦地回到书堆中。

②鲁迅在他的56年生涯中,写了16本杂文集,3本小说,新旧体诗70多首,1本通讯集,2卷日记,还有10卷译著,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

5、智慧是勤劳的结晶,成就是劳动的化身。

(伏契克)论点2:

勤能补拙。

【相关论据】勤能补拙: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

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

例如:

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

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

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

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

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2、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

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

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

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说:

“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

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

”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

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

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

“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

“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3、口吃的演说家:

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但是,他毫不气馁,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4、梅兰芳以勤补拙: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学戏,师傅说他生就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不灵活,拒不收留。

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使他更加勤奋。

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5、常受嘲笑的爱迪生:

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他在课堂上沉浸在冥想中,有时甚至在课堂上搞起实验来,还尽提些大人看来都是荒唐可笑的问题。

因而受到老师的、同学的嘲笑,受到父亲的呵斥,被称为“智力低下的人”。

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辍学了,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信心;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名言警句】

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

2、我是一个笨掘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3、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况我性顽蒙,何不勤修学。

(王建)

4、笨鸟先飞早入林。

(俗语)

5、勤奋是弥补天分的唯一方法。

(佚名)论点3:

在困境中更要勤奋。

【相关论据】

1、映月读书: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白居易有诗云:

“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

”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2、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3、凿壁偷光: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

“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长明灯下苦读: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小时候要帮人家放牛,干杂活。

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书,但白天在寺院里干活,一则忙得喘不过气来,二则老和尚也不让他干活时看书,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读书。

可是没钱买灯油,好学的王冕忽然想到:

佛殿里不是有长明灯吗?

那里,老和尚晚上是不会去的,极安静,没有干扰。

深夜,他来到佛殿,只见长明灯在微风中摇荡,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显得阴森可怖;但是强烈的求和欲使他壮大了胆子,爬到佛像的膝上,凑着长明灯读他喜爱的书。

他专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从此以后,佛殿的长明灯下,天天有个孩子在凝神苦读。

5、欧阳修铺沙识字: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

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

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

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

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名言警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识勤字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不劳苦,无所得。

(富兰克林)

3、应知学向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4、修炼多从苦处来。

(袁枚)

5、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刘向)论点4:

勤奋也要讲究方法。

【相关论据】

1、朱熹的读书法:

朱熹认为:

读书要细心体会,切不可粗心。

未见道理时,正好像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没办法看到,须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他读书的方法是:

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抹出;再读时,又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抹出;以后又用黄笔抹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抹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深处”。

2、卢梭的读书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

储存——比较——批判。

第一是储存,即抱着临文而敬的态度,“完全接受”书中的观点,不提自己的意见,主要是积累系统的知识。

第二是比较,通常利用旅途中或读书后的休息时间,办事后的闲暇时间,认真回想和比较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用理智的天平仔细衡量各种书的不同论点。

第三是批判,就是经过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找出并批判书中的谬误,只吸收书中的精华。

经过这样三个步骤,卢梭既全面掌握每本书的思想,又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就使他获取知识有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3、杨公骥的读书法:

杨公骥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独特的读书方法。

他从不死板地按照预定的计划读书,而是在阅读时发现疑难问题后便马上跟踪下去。

其情形往往是,从一点疑难出发,继之以跟踪求索,进而转相扩延,最后跳槽越界——由这一学科转到另一学科。

他上中学时,史学界正在争论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杨氏对此很感兴趣,阅读了许多文章。

但由于自己历史知识贫乏,越读问题越多。

于是,他就跟踪学习,阅读了《古代社会》等大量书籍,终于解开了自己的疑问。

对此学习方法,杨氏保持了一生。

4、马克思的读书法: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

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

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

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

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

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

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

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

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

5、克鲁普斯卡娅的读书法:

列宁夫人、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读书时,总是遵循着“读书四步骤”的原则:

第一,明了并掌握所读的材料。

她每读一本书,都认真阅读,以求吃透观点,把握内容,熟悉材料目标。

第二,认真思考。

对书中的思想内容、观点材料进行反复的思考推敲,绝不敷衍了事,一看而过。

第三,做必要的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四,总结从这本书中学会了哪些新东西:

是否得到了新知识,是否学会了新的观察方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否激起了某种特殊的情绪和愿望。

【名言警句】

1、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罗曼•罗兰)

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洲)

3、多观察、多经历、多研究。

是学习中的三大栋梁。

(迪斯列里)

4、什么也不问的人什么也学不到。

(戈森)

5、读书要玩味。

(程颢)论点5:

我们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相关论据】

1、司马光的警枕: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有一个特别的习惯,睡觉总要枕一个特殊的木枕头。

为了挤时间读书,他自己设计做了一个圆枕头。

这枕头的妙处就在于人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动,人自然也就会惊醒。

司马光称之为“警枕”。

以后司马光睡觉总枕这个枕头。

而“警枕”也从未失过职,过一会儿,准会把他“叫”起来继续研读。

如此不分昼夜的攻读苦研,使司马光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为他日后的编撰《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随着多年的游学奔波,他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学习反而愈加勤奋。

晚年,他得到一部用当时已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的《易经》,他认真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从基本上掌握书的内容,直到对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最后他完全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以后,孔子又多次认真地读它,以至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过多次。

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3、顾炎武的马背书馆: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一生勤奋读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不管是在行军或避乱中,他总是用两匹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书籍足有一个小书馆那么多。

每逢到了关口要塞,就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同平时所学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打开书来检查核对。

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

“我多付油资就是了。

”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

从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

4、“不叫一日闲过”:

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每天仍作画5幅。

他说:

“不叫一日闲过。

”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

一次,他过生日。

由于他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

白石老人笑吟吟地送往迎来,等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是深夜了。

年老的人,精力是差了,他便睡了。

第二天他一早爬起来,顾不上吃早饭就走进画室,摊纸挥毫,一张又一张地画着。

他家里人劝他:

“你吃饭呀。

”“别急。

”画完5张后,才用饭,饭后他继续作画。

家里人怕他累坏了,说:

“您不是已画了5张吗?

怎么还要画呢?

”“昨日生日,客人多,没作画。

”齐白石解释,“今天多画几张,以补昨日的‘闲过’呀。

”说完,他又认真地画起来了。

5、黎锦熙近80年天天写: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拿写日记来说,他从12岁时开始,一直记到89岁临终前夕,近80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

这些日记已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纂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张卡片。

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

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迫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写了近30种学术论著。

他说自己的一生是: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名言警句】

1、君子之学也,岂可一日而息乎?

(欧阳修)

2、一日不书,百事荒老。

(《魏书》)

3、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

(对联)

4、勤奋是幸福之母。

(富兰克林)

5、好学不肯倦者,必成天才。

(林肯)【材料选用指导】

论证“勤耕不辍”这一论题,要扣住“勤”字而选用事实论据。

有关勤奋的事例可谓俯拾即是,像“悬梁刺股”、“焚膏继晷”、“映月读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用它们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

有关勤奋的名言警句也比比皆是,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这些句子都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具有很大的警策作用,用来证明“勤耕不辍”这一论题都十分恰切。

(策划制作:

高考作文天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