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8401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资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docx

教学资源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一等奖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龙海二中高一地理组黄秋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

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

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

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

今天学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生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装在密封小盒子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也能猜到盒子中装的是什么。

人们面对庞大的地球,要想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逐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

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哪方面的研究来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还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的信息?

【分组探究】

主题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如果有,有哪些?

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

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

(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

(5)其他的手段

【分组探究】

主题二:

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

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

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

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图见教材P23图。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

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分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

较慢

固体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分组探究】

主题三:

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

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

2900km

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地幔

上地幔

固态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

【分组探究】

主题四: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

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

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

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

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

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

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

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总结】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硅酸盐类

地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铁、镍等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分组探究】

主题五: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读图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

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板书设计】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的类型

2、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3、传播介质

4、共同特点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地幔地核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2、各圈层名称和物质组成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教学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