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274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docx

企业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文档资源★★★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本文以海尔为例指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

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

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的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

“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

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

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

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

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

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

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

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

实现信息化以后。

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

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

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

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

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

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

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

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

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

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

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

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

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

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

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谈,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

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

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

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

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

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

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

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

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

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

“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

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

”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

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

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目前,人们对海尔“零缺陷”、“真诚到永远”、“赛马不相马”、“客户满意”等海尔文化已耳熟能详。

海尔文化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其质量宗旨为高标准、精细化、灵缺陷;售后服务永远坚持“用户是衣食父母”、“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真诚到永远”、“国际星级服务”等原则;科研开发以“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

看过这些海尔的宗旨、原则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海尔为什么能为单身人士设计出“小小王子”,为什么能为不同的客户单独定做“整体厨房”,为什么能让用户只是为了海尔的售后服务也要购买海尔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尔能在16年的时间中保持平均82.8%的增长速度。

“海尔文化”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企业文化这把利剑指挥着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

更多相关文档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6385字)·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及建议(6984字)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6730字)·从市场到企业:

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11691字)

·国企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8491字)·国企改制的问题:

社会化与资本化之争——质疑现代企业制度,挑战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代企业制度(9533字)

·国企改制与工人抗争(24616字)·政府推动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研究——现阶段国有企业根本性改革成本的经济社会学分析(14167字)

·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分析(11083字)·建立现代儒家企业制度(4265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站长统计

套改革,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

更多相关文档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及建议(6984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6730字)

·从市场到企业:

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11691字)·国企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8491字)

·国企改制的问题:

社会化与资本化之争——质疑现代企业制度,挑战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代企业制度(9533字)·国企改制与工人抗争(24616字)

·政府推动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研究——现阶段国有企业根本性改革成本的经济社会学分析(14167字)·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分析(11083字)

·建立现代儒家企业制度(4265字)·水平战略——企业竞争新模式(4399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站长统计

olspan=10height=1bgcolor=#F5F5F5>·水平战略——企业竞争新模式(4399字)·中国企业的“第三条道路”(9698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站长统计

企业的角度看是一个公司治理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到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市场竞争的公平程度或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首先影响企业到面临的预算约束的硬度及其收益和成本数据的质量。

企业的收益和成本都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

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得越充分,企业就越是难以通过损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提高收益或降低成本,因而其面临的预算约束也就越硬,收益和成本数据也就越接近于企业产出的真实社会收益和投入的真实社会成本。

例如,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权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护,决定企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不是提高效率来获得利润。

在要素市场上,对债权人、雇员、土地所有者、自然资源所有者、环境成本承受者的利益的保护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如果债权人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企业就有机会通过逃债、赖债来弥补自己的经营损失。

如果雇员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企业的帐面劳动成本就会低于其所使用的劳动的真实社会成本,使一部分劳动事实上成为企业获得的免费投入。

如果企业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去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而得不到约束和惩罚,其生产成本也会低于真实社会成本。

在所有这些场合,效率损失都无疑会发生,因为问题的实质都是预算约束软化和外部负效应。

  从一个更长期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经济中的各种制度性基础设施不能为各类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保护,这些利益相关者就必然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这些自我保护措施经常会导致一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使交易成本大大提高。

例如,如果向企业提供抵押贷款的银行相信,当企业不能履行偿债义务时,银行要获得抵押品并将之拍卖会面临很大困难,它一开始就会要求企业提供价值比贷款额高得多、更容易变现的抵押品,企业获得抵押贷款和银行发放抵押贷款都会变得更困难,导致两败俱伤。

  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看,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以及由此决定的利润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

只有当企业的收益和成本在足够程度上反映其生产的真实社会收益和真实社会成本,从而在足够程度上消除了外部负效应时,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才能真正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

如果不同的企业享有不同的损害消费者利益、逃避偿债责任、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自由,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很可能就是那些忠实于消费者、严格履行偿债责任、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企业,或者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失败和淘汰。

这种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失灵经常为政府继续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提供很好的借口。

  经济效率在如此程度上依赖于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使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问题,即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交替(tradeoff)关系:

追求社会公正一定会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要追求经济效率,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正。

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如果我们同意社会公正的含义至少包括一个社会对个人的财产权和其他权利的清晰界定和充分保护,那么追求社会公正不仅不会牺牲经济效率,相反******公正还是经济效率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因为社会公正意味着较硬的预算约束、较少的外部负效应、较高的透明度。

在其他转轨经济中,牺牲社会公正(例如容忍贪污)来换取经济效率已经被证明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经常不去区分"公正(justice)"和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翻译过来的"公平(equity)"这两个概念。

因为公平是用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来衡量的,所以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替代是很自然的。

但社会公正与此不同。

例如,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强迫一个有超凡的企业家才能、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其收入可以高于我们10倍的企业家为我们管理企业,只付给他和我们一样的工资,我们促进了公平,因为我们缩小了他和我们的收入差距,但损害了公正,因为他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应当享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我们实际上强行低价收购了他的劳动。

 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

  对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的这种认识把我们引导到了企业改革的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国有部门的改革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来自意识形态:

不少人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国家从一些企业的退出会改变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因而是不能接受的。

这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提出一个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虽然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完全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但却是任何面对现实的经济学研究都无法回避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我们的改革最终要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早就对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和令人信服的回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任何对邓小平的这个观点提出挑战的企图都将是不明智的:

如果一个社会连共同富裕都不愿意去追求,还能追求什么呢?

共同贫穷?

或者贫富悬殊?

这样的社会即使按某种定义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有讨论价值的认识分歧只可能发生在进一步的问题上:

如何能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能实现"富裕"?

当然需要经济效率,而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带来经济效率,这已经是历史证明的一个结论。

如何才能"共同"富裕?

当然需要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就不可避免,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如果要从经济的角度把"共同富裕"的概念具体化,那就只能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规定为社会公正加市场经济。

挑战这样的观点也将是不明智的:

如果我们不愿意追求一个有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

不公正的市场经济?

或者某种计划经济?

所以,有讨论价值的只能是进一步的问题:

如何在一个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正?

国有经济的某一比例是不是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

  本文的分析表明,如果我们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把企业看成市场交易的产物或市场关系的总和,我们就会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国家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国家所有制首先是一种国家为其开办的企业筹集资金的体制。

这种体制的运行要求通过扭曲价格(产品和要素价格)体系来降低居民私人储蓄,相应提高政府储蓄。

在市场价格机制引入之后,通过价格-收入-储蓄的逻辑链条,私人储蓄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使国有经济处于融资的困境。

由于不良贷款的累积和金融风险的增大,依赖银行体系为国有企业融资的体制已经走到了极限。

为了维持国有经济的总盘子,只能大幅度增加财政体系的负担,向国有企业输血,但这最终也会遇到财政风险的约束。

因此,国家最终只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部分国有企业退出,其中包括: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投资者合资,国有企业上市,国有股权直接出售,向非国有部门出售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等等。

  第二,国家所有制并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

在私人储蓄已经在国民总储蓄中占主要地位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是通过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界定并充分保护每一个个人作为资本所有者、劳动所有者、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保护社会共有的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不受侵犯。

只要能达到这一目标,即使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大幅度降低,社会公正也同样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