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8255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_高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

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

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

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

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

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

新授课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

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

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

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

其结果又是如何呢?

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

引发学生思考。

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

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

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

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

表现是什么?

影响有什么?

由学生回答。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的过程

教师提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称之为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回忆一下,这一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简要评述后,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由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我们把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左右的时间,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在这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探索、曲折和发展。

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中国共产党八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观点以及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让学生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说明提取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

同时教师写下副板书: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政策”,引导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再根据学生描述的具体情况,适当归纳总结如下: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关键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此,党的工作重心必然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评价八大?

为什么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教师对学生的评论发表意见,进行相应的补充如下:

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实践证明,坚持这一方针,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

八大以后,进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贯彻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是如何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失误:

在进行如何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有关内容来分析总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并地客观地加以分析认识。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我国经济建设总的评价应该是

A.成就是主流,问题与失误不很严重

B.与出现的曲折、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相比,几乎无成功可言

C.以曲折失误为代价取得了重大成就

D.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小小的失误

在得出答案(答案:

C)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

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失误。

这一时期的第一阶段(1956~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是正确的,成绩(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公认的;这一时期的第二阶段(1958~1961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大跃进~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错误的,问题(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严重的;这一时期的第三阶段(1962~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八字方针”~调整,充实,整顿,提高)是正确的,成绩也是公认的。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尽管有很大的失误,但是成绩是巨大的;也应该看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用1958~1961年的错误作为代价换来的

二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样发动起。

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主动探究,查找有关资料,分组讨论:

“为什么‘大跃进’运动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真正跃进?

”“为什么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我国国情?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明确地认识到,违背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在经济建设领域犯“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讨论关于“为什么八大中提出的正确路线没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

在这十年中,我们的党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误。

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

归纳总结的过程

教师通过以下的结构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

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让学生通过寻找材料和对周围经历国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调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讨论造成我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

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

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

因为:

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

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

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

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

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

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

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

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

这是因为:

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

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三、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怎样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

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所受的阻碍。

二、思想教育目标:

1.康熙帝实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2.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3.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长,但发展非常缓慢。

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以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对比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农业的发展

二、清朝前期工商业的繁盛

1.手工业的发达

2.商业的繁荣

三、闭关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2.闭关政策的影响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2.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课型:

综合课

方法:

讲述法和学生自学

教具:

知识结构框架投影

教学思路:

1.明确目标:

本节讲述的是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材共有四部分,其中“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是清朝封建剥削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清朝前期工商业繁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三部分“闭关政策”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

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稳定性。

第四部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到清朝前期虽仍处在萌芽状态,但有所发展。

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强大生命力。

2.难点问题的解决:

①对于闭关政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知道在清朝以前历代如唐朝采取开放政策、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等,是中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表现,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闭关政策的影响。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障碍。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书后概括。

然后教师逐项加以解释和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

复习提问: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何时?

请学生回答。

和学生一起复习上册第18课稀松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提问:

这种萌芽发展到清朝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请学生看书方框内容。

方法二: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反抗外国入侵的具体情况,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呢?

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

联系当今世界上的一些战乱国家,想一想统一稳定的社会政局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统一稳定的社会政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这一课学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

(1)先让学生阅读这一目,让学生总结农业发展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叙述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叙述康熙帝所采取的一些重大措施,即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

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雍正帝继承父业,使经济继续朝前发展。

到乾隆帝时,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讲解康熙帝重视兴修水利时可指导学生观看《康熙南巡图》的插图,但不要求学生掌握。

(3)接着叙述了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情况。

重突出以下几点:

1.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2.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对教材中提到几种耕作方法的改进,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注释不多作补充。

课本上竖写的清政府劝告民众广种经济作物的文告引自《湖南省成例案》,请学生自行阅读,不作要求。

二、“清朝前期工商业的繁盛”

(1)请学生阅读这一目,提问:

本目介绍了那些具体的行业,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

这些行业在哪些城市比较发达?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概述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行业

地区或城市

发展状况

矿冶业

着重介绍云南采铜业

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5百余处

丝织业

苏州

仍以丝织业闻名

广州、南京

后来居上,

其中南京有织机三万多台,绸缎行销全国

制瓷业

景德镇

规模比以前大

商业

北京

全国性的贸易城

苏州、杭州

很繁华

看课本前的彩图6。

讲解时可适当利用后面资料和注释中的材料加以补充,并指导学生观看《苏州繁华图》(不要求记忆)。

请学生自己阅读、观览小字和插图

三、“闭关政策”

(1)闭关政策的含义。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如《易·复》:

“先王以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引申为断绝往来,如《史记·张仪列传》:

“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闭关政策指的就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2)让学生阅读本目,概括出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供自给。

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2.从18世纪下半期起,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衰弊陵夷之际”,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影响:

分为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的,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强调“一定的”这个限制词,不可过分夸大。

闭关政策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终究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因为中国能否抵挡住外国的侵略,决定于中国与外国的力量对比,实行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对于闭关政策的这种反面影响,适当补充后面资料和注释中所列举的一些具体材料,着重讲清两点:

1.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2.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

其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侧面充分说明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发展强大的国策,必须加强对外交往,在竞争中强大自己;让学生明白,自己身负祖国强盛的重担,现在的努力是何等重要。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请学生读本目,提问: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和清朝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一萌芽发展缓慢?

引导学生回顾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然后,找出不同点。

讲清它在清朝前期发展的几个具体表现:

1.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和地区,比明朝增多。

除了苏州的丝织业以外,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也都出现了雇佣关系;

2.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规模比明朝扩大。

如江南的丝织工场,有的已拥有五六百台织机;

3.许多大商人向手工业生产投资。

如江南有些大商人,把织机和原料交给小机户,付给报酬,织出丝织后再收上来出售赚钱。

这样,他们就把小机户变成雇佣工人,自己则同大机户一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教材中的两段小字和一幅插图,具体介绍了清前期云南采矿业和景德镇制瓷业的情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性质手工工场的了解,可鼓励学生阅读和观览,但不作为要求。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讲解时应先对学生指出,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时间过去了两个世纪左右,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居统治地位。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之所以如此缓慢,是因为它遇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

表现在:

1.封建所有制的束缚。

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

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封建政府的压制。

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的有:

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产品品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

五、小结本课:

按板书总结全课。

并让学生认识本课重点重要人名和数字。

结语:

清朝前期,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明朝。

商品经济也进一步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和部门比明朝增多了,但发展仍然极其缓慢。

在经济发展呈现“康乾盛世”的同时,又实行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课堂作业:

请学生做书后的练习题,然后讲解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措施

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板书设计:

二、闭关政策

名称

原因

影响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缓慢发展的具体表现

2.阻碍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

二、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封建地租很重,地主和商人剥削的钱财,往往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