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5752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docx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纺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名称: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纺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

李竹君、刘森、吴佳林、黄敏、唐琴、陈继娥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纺织特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研究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及方法途径,利用纺织职教集团、区域纺织产业集群及专业镇优势,构筑教产协同合作平台,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该项目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可复制的高职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校企共建方案和可重用的高水平纺织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依托纺织职教集团,构筑教产协同合作平台,探索了有效的校企运行机制;创建并实施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项目引领、产学互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构建了“基于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的技术技能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深化了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导向的高职特色教材建设;同时构建了阶梯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技能四级递进、项目三结合”的实践平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打造出了行业水平领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辐射带动纺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专业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在理论创新方面,改变学校本位的传统模式,提出基于实践、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持续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了纺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保障体系,形成可复制的校企共建方案和可重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基于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的技术技能相融合”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与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撰写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了系列专业课程标准,搭建校企实践平台,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在实践创新方面,项目整合校企资源,深耕专业建设,提升了专业办学内涵,建成现代纺织技术省级示范性专业及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建成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培育了系列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出版多部专业教材,获得一系列教学成果奖。

成功实施“2+0.5+0.5”教学模式,技能大赛取得突出成绩,学生就业实力增强。

  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40个班级,近2000名学生中实施,成效凸显。

学生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多次在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学生面料设计大赛、检测技能大赛和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团体和个人奖,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项目为广东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8%,多年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均为樵利化纤公司、广东溢达纺织公司等多家企业培训员工1600多人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参加“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5人次入围并获奖,研发产品投入生产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与纺织检测中心与国家标准计量局佛山检测所合作,面向社会开展了纺织品检测业务,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轻纺城管理委员会共同申报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西樵纺织示范基地”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高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名称:

高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

瞿永、袁传刚、倪中秀、张勇、李桢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核心工种证书“织布工(中级、高级)”对应的课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真实的织物设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改革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模拟纺织企业产品开发和仿制试织,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纺织产品设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习评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建设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从而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该项目创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内容递进”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依据纺织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参照“织布工”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岗位、任务及其对应的基本工作内容,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职业素质训导与能力培养结合。

  项目率先将《织物CAD》课程内容整合到《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学生可先在电脑上看到设计织物的效果,通过对设计进行改进后再实施制织,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织物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现代纺织技术发展的需要。

编写的《织物结构与设计》项目化教材突出了实用性与操作性,将最新的织物CAD技术传授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项目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实训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通过对从原组织逐渐过渡到复杂组织的织物展开实训项目教学,学、练、做结合,打破了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及织物试织。

同时建设了一支“名师领衔”、“专兼结合”、“科教一体”的优秀“双师”教学团队,由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省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了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显著提高了新教师的课程执教水平和学术教研水平。

  在与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后,项目充分满足了工学结合学生的集中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需要。

根据学习内容,在第6学期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对应岗位,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并进行考核,使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贴近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通过多年的建设,在专业水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在全国高职高专同类院校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

2006年课程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课程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课程申报为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年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成果主持人由于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绩突出,2011年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更加扎实。

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提交的织物设计案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性,在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参与课程组老师科研项目中,设计的多款面料被企业采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毕业后从事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和产品开发的能力得到了纺织企业的广泛认可,许多毕业生现已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还为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做了多场有关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的专题讲座,帮助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灯芯绒发展有限公司、六安华源发展有限公司等开展技术培训2000多人次,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多位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项目名称:

“多位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

常涛、高娜、刘华、韩丽君、李德义

  基于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高职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纺织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针对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两张皮现象,以及职业教育普教化,技能培养务虚化的问题,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首次提出了“多位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3+1+1”教学模式,探索出“认识―学习―强化―考核”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途径,创立了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实践了学生员工化、师资培养企业化、学习过程工作化、教学场所情境化、课程标准行业化、校企文化全息化以及评价多元化。

  项目基于职教联盟调研及学生就业岗位分析,由职教联盟理事会首先定义了纺织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即7大职业素质、7大专业知识、6大专业能力、6大方法能力、6大社会能力的“77666”规格,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无位的问题;继而通过创新并实践“多位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职业能力培养脱位问题;并通过职教联盟战略式合作,有效解决了人才质量评价错位问题。

  

(1)“多位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项目创新解读了“工学”,首次建立了“多位融合”模式。

在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框架内,校企共同招生、合作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融学生与员工为一体,实现学生员工化;融教师与师傅为一体,实现师资培养企业化;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为一体,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融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为一体,实现教学场所情境化;融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为一体,实现课程标准行业化;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为一体,实现校企文化全息化,实现了校企工学的“教师、学生、学习过程、教学场所、课程标准、校园文化”六元素的有机统一,达到了校企优势互补、教学生产融合的双赢模式。

  基于纺织人才培养规格,在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基础上,联盟理事会分析了关键岗位典型任务、企业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抽取归类,形成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课程体系,即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平台。

基础课平台以“拓宽基础面、夯实基础层、培养职业素质”为设计原则;专业课平台采用“教学做一体”。

建设教学做一体实训室,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实践课平台设置校内实训车间和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

按照职场化模式进行实践课设计,在实训中突出技能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

  建立了“1+3+1+1”教学模式,探索出“认识-学习-强化-考核”渐进式提升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第1学期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到企业认识实习两周;第2、3、4学期每个学期分前后两个单元,由专兼职教师完成核心专业课教学,边做边学、边学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5学期在企业轮岗实习,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强化专业实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第6学期在企业定岗工作、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进行职业能力考核,获得工作经历证书。

  

(2)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新形式

  项目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创立了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构建了产教结合工学一体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了“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融合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同时构建了全过程监控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配套教学规章制度,形成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监督和动态管理体系;依据相应职业资格和纺织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建立了“企业、学校、社会”的多元评价制度。

  该项目成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开始应用于纺织类等专业,共有学生获得国家级奖16人,省级奖励137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

该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与实施

  项目名称:

基于区域性行业特色的“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立交桥构建与实施

  完成单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宁波甬江职业高级中学、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完成人员:

王梅珍、张鸿雁、郑小飞、徐讯、王海亚、孙利红、张培锋、吴军

  根据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对高中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5所高、中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合作,牵头实施“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改革项目。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学制、课程与教学内容、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四个对接”,实现中高职“贯通式”一体化培养;通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铺设全日制和自学考试专升本双渠道,成功构建了“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使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高职学生学历提升空间不断扩大,实现产业需求、学生专业成长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协调发展。

  

(1)“四个对接”实现中高职的全面贯通

  根据产业需要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立体对接。

根据中高职人才目标“各有侧重、各求所长、有效衔接、梯次过渡”原则,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特点、课程目标侧重和毕业去向等4个对接点定位中高职人才目标,坚持中高职能力培养的“两个面向”和课程目标的“三个侧重”,实现“能就业、能升学、可发展、可持续”目标对接。

  针对中职学生实习期流失,创设中高职学制对接三模式,通过学分过渡式、高职教育前移式和五年一贯制等3种学制对接形式,有效解决了中职学生实习期流失问题。

  通过合作研制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全面对接。

合作院校实施校企、校校合作开发课程;中高职共同研制培养方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统一课程标准,解决课程内容重复、交叉、断层、缺漏等问题;以中职技能大赛和高职“评、展、鉴、赛”课程考核改革推动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知识阶梯式增长、能力螺旋式提升”。

  创新工作机制,管理工作全程对接。

建立“高职院校牵头、职教集团运作、中高职双向互动”工作机制,创新“一体化培养工作定期研讨、中职教师定期专项培训、日常管理‘E平台’常态沟通”管理模式,打破“单位”行政壁垒,保障中高职衔接管理落实到位,实现管理工作的全程对接

  

(2)开发整合资源,铺设“双渠道”衔接本科教育

  以选修课、强化班等形式开设英语、数学专升本长线课程,大幅度提高全日制专升本主渠道升学率;与主考院校浙江科技学院合作,设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本科自考专业,通过教学计划对接、课程免考认定、业余授课,开辟自学考试专本衔接新渠道。

  (3)人才培养“全景式”合作与“立交桥”模式创新

  该项目的6所合作院校覆盖高、中职和应用型本科,分处杭州、宁波两个地区,是跨地域、跨层次、跨类型的宽幅度、深层次合作,是对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中高职与本科教育合力育人的创新,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合作提供了全景式视角。

通过“专业结构+人才层次”立体模型对话区域性纺服产业升级需求,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该项目在实践中,创新了贯通中高职教育的“四对接、一体化”培养模式和衔接专本科教育的“1+1”双渠道,使中高职教育全程贯通,并在现有国家教育政策框架内,实现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有效衔接,成功构建了与区域产业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项目应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中高职合作规模与水平不断提高,中职升高职的计划数、招录数、学生报到数连年提升,高职学生通过“双渠道”专升本人数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集团规模与作用不断提升,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服装表演专业“走市场T型舞台,培养实践式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舞台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亮点;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两所高职、3所中职院校学生在技能大赛和专业赛事上获省级以上荣誉百余项,5所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