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5546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docx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2021学年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A.高档时装业B.电子装配业

C.高端制造业D.现代服务业

2.与上海相比,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安徽省具有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①生态环境

②人才技术

③产业配套

④能源矿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

A.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B.促进各城市等级提高

C.提升长三角国际地位D.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

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发展特征以提升原有道路等级、扩大通行能力与提高行车速度为主。

该区域中心城市相对较少,县城短时交通圈服务范围的变化,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图为1976-2021年青藏高原地区县城交通圈面积比例与覆盖乡镇数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0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与发展使()

A.交通成本提高B.生态环境恶化

C.城镇发展趋缓D.产业结构优化

5.该区域新建的主干公路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分布集中B.冻土危害较小

C.勘探开采资源D.养护成本较低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分布于川西海拔1200-2000m,相对高差在300-500m的沿河狭长地段,河谷内热量资源丰富,人口、城镇集中。

下图为河谷谷底某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统计图,该地1月均温-6℃-0℃。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干旱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

C.下沉气流D.上升气流

7.河谷内实施生态恢复工作,植草期通常选择在6月之前,最主要原因是()

A.气温较高B.蒸发旺盛

C.降水较多D.土壤湿润

8.与我国同纬度东部丘陵地区相比,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发展亚热带水果产业的突出优势是()

A.市场信息多B.昼夜温差大

C.物流速度快D.地质灾害少

达里诺尔湖面积约189km2,湖水pH约为9.6,该湖区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寒署变化剧烈,其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年平均气温-2-2℃.植被以草地为主。

下图为达里诺尔湖等水深线图(单位:

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达里诺尔湖区域气候近期正在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湖水位下降3m时湖岸线变化最小的是()

A.亮子河河口B.耗来河河口

C.贡格尔河河口D.沙里河河口

10.随着近期湖泊面积的萎缩,该区域变化可信的是()

A.流域面积会增加B.湖水盐度会增加

C.入湖堆积物增多D.生物多样性增加

11.研究达里诺尔湖沉积物显示水生植物的相对含量(平均值为56.72%)高于陆生植物(平均值为27.67%),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该地平均气温较低,结冰期长阻碍陆源物质进入

②不同种类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

③该地寒暑变化剧烈,陆生植被稀疏,生物量较少

④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风力作用将主要陆源物质带离该地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鲁木齐位于亚洲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关键依托,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也是整个中亚地区的金融枢纽,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乌鲁木齐向西经阿拉山口横窜中亚地区。

“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经济走廊”通过区域尺度撬动“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合作支点。

下图为“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经济走廊”的空间演化图。

(1)指出“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经济走廊”空间演化过程中地理要素的变化特点。

(2)简述“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经济走廊”部分产业聚集对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3)除政策因素之外,说明“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经济走廊”成为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战略支点的主要原因。

(4)分析中资企业在“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经济走廊”中亚一侧投资对当地的益处。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着精美壁画和彩塑。

莫高窟地处极端干旱的内陆戈壁沙漠地区,窟顶为一平坦戈壁,向西约700-1000米渐与鸣沙山相接。

当地为东、西风过渡地带,东风略占优势。

莫高窟长期受到风沙危害,窟区沙源主要来自西侧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戈壁就地起沙。

研究表明,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在移动到戈壁带的过程中由于物源逐渐减少,风力会不断加大,加上部分沙粒遇到戈壁地表会反弹抬高,这使得戈壁风沙流成为莫高窟风沙危害的主要来源口,下图是科研工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向变化规律在莫高窟顶部建起了以生物措施和“A"字形尼龙阻沙网(由栅栏和尼龙网组成)等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护体系,形成以固为主,固、限、导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沙效果。

(1)判断造成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害风风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分析莫高窟未被鸣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掩埋的主要原因?

(3)说明风沙对莫高窟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4)“A”字形尼龙阻沙网的组建取得了较好的治沙效果,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14.(地理一一选修3:

旅游地理]

2019卑7月5日,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经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为了中国第54项世界遗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开始。

该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漫地所在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一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枢纽,全球大量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候鸟迁徙通道示意图。

分析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

15.[地理一一选修6:

环境保护]

冰川是一座“固体水库”,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

中国的冰冻圈是中国及周边国家重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更是“一带一路”干旱内陆河流域的水塔,滋养着流域中的众多人口。

过去几十年来,冰冻圈的快速变化导致流域径流的改变,冰川融水量“先增后减”的拐点已经或即将出现。

到本世纪末,中国冰川融水将明显减少,其中祁连山区减少80%以上,青藏高原东部和雨部地区约减少50%-90%,天山地区约减少30%-50%。

简要分析冰川持续融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3.C

【分析】

1.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本质上是将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向外转移,将研发和销售等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上海,实现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电子装配业是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附加值较低,是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上海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产业配套条件更好;而安徽省生态环境有优势,可以积极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比较优势。

故①④正确,故选D。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提高,并不是所有产业的劳动力生产成本都降低,故A错误。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但不是每个城市的等级都会提高,故B错误。

区域一体化发展强调分工与合作,并不是产业分布均衡化,而是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故D错误。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C正确。

故选C。

4.D

5.C

【分析】

4.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区域内各地到城市、县城的时间成本大幅下降,2h短时交通圈覆盖乡镇增加,运输效率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于地域宽广的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5.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被誉为“聚宝盆”,运输量大运输需求多,资源勘探开采的需要是新建的主干公路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主要原因,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地形:

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

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

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

途径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

造价最低);技术因素(易于施工)。

6.C

7.D

8.B

【分析】

6.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常年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气温较高确实有利于新植的草类生长,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缺水的环境即使温度条件适宜也不利于新植的草类生长,因此气温较高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蒸发旺盛不利于提高植草成活率。

故A、B错误。

审图文信息可知,6月之前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较多并不能成为影响植草成活率高的主要因素,故C错误;6月之前有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较大植草成活率高,D正确。

故选D。

8.我国东部丘陵地区更接近人口密集地区,技术相对先进,获取市场信息更容易,基础设施较完善,物流的速度也较快,故A、C错误;地质灾害岷江上游河谷和东部丘陵均会出现,地质灾害多少并不是两地发展水果种植的突出优势,故D错误。

与我国同纬度东部丘陵地区相比,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较高,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

9.A

10.B

11.A

【分析】

9.审图信息可知,当湖水位持续下降3m时,由当前3米等深线与湖岸线距离可知,亮子河河口湖岸变化最小,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10.区域气候正在由暖湿向冷干转变,径流总体减少,堆积物总体减少;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就近期来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下降;湖泊面积的萎缩不影响湖泊的流域面积(由分水岭决定)。

故A、C、D错误。

根据湖水pH约为9.6可知该湖为咸水湖,随着湖泊面积萎缩,湖水减少,盐度会增加,B正确。

故选B。

11.该地年平均气温-2-2℃,气温低结冰期长,阻碍陆源生物的生产和输入,①正确。

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性强,会导致水生生物来源丰富,②正确。

该地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生物量较大,风力作用带离的物质较少,③④错误。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等级提高(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完善);交通干线增多,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主要口岸用地规模扩大;经济走廊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2)可以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降低中间的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扩大总体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邻近边境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能发挥承启和链接功能;乌鲁木齐和阿拉木图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利用已有交通线和城镇发展轴,可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实施效率。

(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产业集聚的作用、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点。

【详解】

(1)图中地理要素可以根据图例得出有“城市(镇)、口岸、交通线”等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经济走廊”空间演化过程中主要城市和中小城镇数量在增加;部分中小城镇演化成主要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演化成国际中心城市,说明城市等级在提高,城市等级体系趋于完善;交通干线明显增多,交通通达度提高;次要口岸逐渐演化为主要口岸,口岸陆续演化为城市,说明口岸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走廊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2)本问题侧重集聚对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应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出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从技术、信息、成本、利润等方面来阐述。

从技术信息来看:

产业聚集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提高创新能力。

从成本来看:

产业聚集可以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聚集可以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从利润来看:

产业聚集可以扩大总体的生产能力,取得规模效益。

(3)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邻近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边境地区,对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发挥承启和链接功能;“乌鲁木齐位于亚洲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关键依托,阿拉木图是整个中亚地区的金融枢纽”,乌鲁木齐和阿拉木图等核心城市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乌鲁木齐向西经阿拉山口横穿中亚地区。

方便利用已有交通线和城市发展轴,可以降低生产建设成本,提高合作实施的效率。

(4)中资企业在中亚的投资属于产业转移,对于转移对象国(地)来说益处很多,可以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就业机会、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阐述。

中资企业在中亚的投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大量企业建立,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中资企业的建立,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同时,促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13.

(1)(偏)西风。

依据:

窟区沙源主要来自西侧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就地起沙,(当地是东、西风过渡地带)可以判断(偏)西风是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要动力。

(2)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在移动到戈壁带的过程中由于物源逐渐减少,风力会不断加大,风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沙丘逐渐转化为风沙流通过戈壁带;当地是东、西风过渡地带,东风略占优势,而东风则对崖顶沙物质具有反向搬运能力;(跃移沙粒与戈壁地表之间的碰撞近似弹性碰撞)戈壁对沙子具有抬升作用,利于风力搬运。

(3)风蚀:

风沙流对露天壁画、洞窟围岩的吹蚀与磨蚀;积沙:

风沙流运行至窟顶突然变陡的崖面时在崖前形成风沙堆积;粉尘:

风沙流中所携带的粉尘物质进入窟内形成大量降尘,侵蚀洞窟内壁画和彩塑,使壁画大面积脱落,影响艺术效果。

(4)“A”字形尼龙阻沙网顶点指向西风;可以在主风向上截断部分鸣沙山的沙源,起到阻沙作用;(“A”字形两个斜边与主害风有较大的交角)斜边栅栏具有导沙功能;平行横向栅栏具有阻拦戈壁就地起沙的作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沙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详解】

(1)根据文字材料得到“窟区沙源主要来自西侧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就地起沙”,所以造成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害风应该就是(偏)西风,风向是风的来向。

(2)根据文字材料“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在移动到戈壁带的过程中由于物源逐渐减少,风力会不断加大”,说明由堆积作用为主转化为风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沙丘逐渐转化为风沙流通过戈壁带;“当地是东、西风过渡地带,东风略占优势”,而东风则对崖顶沙物质具有反向搬运能力;(跃移沙粒与戈壁地表之间的碰撞近似弹性碰撞)戈壁对沙子具有抬升作用,利于风力搬运。

本题学生要抓住风沙流是危害莫高窟的最主要的原因。

(3)莫高窟经常遭到多种风沙危害,主要有风蚀、积沙、粉尘、沙尘暴天气等表现形式。

风蚀:

风沙流对露天壁画、洞窟围岩的吹蚀与磨蚀;积沙:

风沙流运行至窟顶突然变陡的崖面时在崖前形成风沙堆积;粉尘:

风沙流中所携带的粉尘物质进入窟内形成大量降尘,侵蚀洞窟内壁画和彩塑,使壁画大面积脱落,影响艺术效果。

(4)文字材料“A字形尼龙阻沙网等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护体系,形成以固为主,固阻、导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沙效果。

”指出该工程措施措施具有固、阻、导的作用。

据图要能判断“A”字形顶点指向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害风风向西风,尼龙阻沙网可以在主风向上截断部分鸣沙山的沙源,起到阻沙作用;“A”字形两个斜边与主害风有较大的交角,斜边栅栏具有导沙功能;平行横向栅栏具有阻拦戈壁就地起沙的作用。

14.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有诸多优势,如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珍稀鸟类众多,作为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方面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和独特地位;沿海和潮间带的滩涂湿地兼具陆地和海洋环境特征,比坚硬的岩石海岸更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显著);沙洲不断并岸和成陆,为候鸟等动植物持续营造新的家园;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群落演替,是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生物学、生态学过程的典型代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

【详解】

本题以中国首个海洋自然遗产作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重点要分析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价值。

根据材料“该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所在地,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枢纽,全球大量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要能说出其在美学、生态、科学考察、生物保护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珍稀鸟类众多,作为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方面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和独特地位;沿海和潮间带的滩涂湿地兼具陆地和海洋环境特征,比坚硬的岩石海岸更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显著);沙洲不断并岸和成陆,为候鸟等动植物持续营造新的家园;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群落演替,是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生物学、生态学过程的典型代表。

15.冰川面积缩小,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随着冰川萎缩,大气中水汽补充减少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河流断流,河川径流丰枯变化明显,自然灾害加剧;在枯水季节或年份将可能出现区域性缺水现象,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物种栖息地、数量、物候和繁殖力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冰川消融这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重点考查冰川持续融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的影响。

【详解】

冰川持续融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冰川持续融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材料“到本世纪末,中国冰川融水将明显减少,其中祁连山区减少80%以上,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约减少50%-90%,天山地区约减少30%-50%。

”说明冰川在逐渐萎缩,对水文、气候、生物等地理要素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冰川面积缩小,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随着冰川萎缩,大气中水汽补充减少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河流断流,河川径流丰枯变化明显,自然灾害加剧;在枯水季节或年份将可能出现区域性缺水现象,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物种栖息地、数量、物候和繁殖力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