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5312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板桥三中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板桥三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做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

我们由此统计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2.史书记载:

“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

材料直接反映出(  )

A.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3.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

“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

他们是什么人?

”苏联总理说:

“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计划经济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

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5.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

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6.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进口到英国及其殖民地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或生产国的船只进行运输,从英国出口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运输。

其意图是(  )

A.联合法国夹击荷兰

B.与荷兰争夺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

C.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法国人通商

D.打击荷兰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7.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

“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

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

”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B.实行通货紧缩

C.建立联邦储备银行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8.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三则材料均反映出下列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A.福利国家制度B.第三产业

C.经济全球化D.知识经济(新经济)

9.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

“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历程。

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的命运,关键是(  )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10.1895年,甲午状元张謇毅然挂冠从商,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1899年,开机生产。

下列有利于大生纱厂创办的因素有(  )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 

③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1954年,有报道说:

“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们都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

”属于这种趋势的行为是(  )

A.配合政府将土地交给生产合作社

B.支持政府将自家的铁锅用于炼铁

C.痛恨政府对粮食的产量浮夸报道

D.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

12.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1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影响是()

A.强化了国家机器B.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C.促进了社会和谐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14.某同学看到下图后写下了“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该同学所持的史观是(  )

A.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C.社会史观D.整体史观

15.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英、法等国物价上涨2倍至2倍半,西班牙物价上涨则高达4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班牙国内物资匮乏B.英、法工业水平超过西班牙

C.西、葡竞争更为激烈D.西班牙较早进行殖民掠夺

1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蜡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的时尚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7.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18.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l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9.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新闻媒介是()

A.电影B.报纸C.互联网D.口头传播

20.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一举超越德国、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

世行的这一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世行投票权实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B.只要中国不同意,任何重要决议都不可能通过

C.世行投票权大小要看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

D.一国认缴股金份额多少视经济和财政实力决定

21.“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这一条文反映了(  )

A.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22.1912年9月8日《申报》称: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23.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24.阅读下图,判断其中代表荷兰的是(  )

25.《欧洲联盟条约》与《罗马条约》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A.使成员国联系加强  

B.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C.促使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D.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26.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

这个朝代可能是(  )

A.西汉B.唐代C.北宋D.明代

27.下列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经济全球化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紧密的联系 

②它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④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29.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这说明(  )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30.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

如:

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的税。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抑制贫富分化B.稳定金融秩序

C.保护私有财产D.摆脱经济危机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二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3)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以及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32.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33.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11月在法国的倡议下,第一届西方主要工业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首脑会议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会议议程“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所有经济问题”。

1976年的第二次首脑会议加拿大总理应邀出席,此次会议确定了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轮流在各参加国召开,七国集团正式形成。

(1997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七国集团发展为八国集团。

材料三 20国集团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成员包括:

八国集团成员国、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以及中国、巴西等11个发展中国家。

创立20国集团的建议是美国等西方七国的财长们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该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七国集团成立时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

法国为何能倡导并促成西方主要工业国首脑会议的召开?

(3)材料三中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发展趋势?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

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

(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这一觉睡到1840年,国门被枪炮打开,但在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要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打完,才说“一战而全民皆醒矣”。

所以这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要深刻反思的时期。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政策和技术的层面分析1300年到1800年欧洲人均GDP猛增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深受三重压迫,发展曲折艰难,故A项错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片中商办企业数有所增长,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为:

濮院镇位于秀水、桐乡两县交界,地理位置优越,清朝初年很多远方的商人带着钱来到这里做生意,每年贸易的金额不少于十万两黄金。

材料能够直接说明的问题是濮院镇成为区域商业中心,故A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破坏力大”“国家计委”,可知计划经济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来”。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巨大改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从材料“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可知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故①正确;从材料“美洲进口的烟叶”可知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故②正确;从材料“西班牙的商人们……买到了中国的丝绸”“美洲进口”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③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只准使用英国船只”“运输”等信息可知,《航海条例》的主要意图是打击荷兰的航运业,并未涉及“贸易垄断地位”,更未涉及与“法国”的关系,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金融机构的整顿,故C正确。

8.【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反映了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和工业生产力的运用,故这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是知识经济,D项正确。

福利国家制度题干没有涉及,A项排除;题干中的农业、轻工业都不属于第三产业,保险公司是第三产业,只是题干现象之一,B项排除;题干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现象,C项排除。

9.【答案】D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因此只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发展。

10.【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在华设银行、建工厂,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②正确。

君主立宪制度没有实行,义和团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③④。

11.【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不符,故A项错误;B、C项分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和农业上浮夸风的表现,时间不符,故B、C项错误;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体现维护私有财产,与题干“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相符,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集团化。

A项表述不合史实;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故B表述不正确;图表信息无法说明D项;从图表看,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布极不平衡,故选C。

13.【答案】C

【解析】社会福利政策实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弱势群体收益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A项与要求无关,B、D两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关键词“人类文明”可知,此同学所持的观点为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社会史观和整体史观主要是从社会演进和整体世界的角度看待历史,结合图示,B、C、D三项是错误的。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6世纪可知,此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黄金和白银,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7.【答案】D

【解析】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有关。

所以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为17世纪,此时荷兰获取海上殖民霸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西班牙为16世纪中期;英国为18世纪。

19.【答案】B

【解析】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报纸。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美、日是最大的股东国,所以A项说法错误;中国的投票权只是到4.42%,所以B项说法错误;世行的投票权是以股权来决定的,所以C项错误,故D项正确,符合题意。

2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打击别国,维护本国商业利益,根据“1651年12月”可以判断此时为17世纪中期,恰是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时期,故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服饰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A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1912年”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C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是由于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服饰的混杂,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不符,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苏联不断改革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导致的。

故选B。

24.【答案】A

【解析】荷兰17世纪时成为“海上马车夫”,但18世纪被英国赶超,选择A项符合题意。

25.【答案】C

【解析】《欧洲联盟条约》标志着政治经济实体——欧盟的成立;《罗马条约》标志着经济实体——欧共体的成立,故选C。

26.【答案】B

【解析】“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说明该朝代政治中心在西北,但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西汉的都城在长安,符合“立国于西北”,但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故A项错误;北宋都城在中原地区,明代都城在华北地区,不符合“立国于西北”,故C、D项错误;唐朝的都城在长安,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B项正确。

27.【答案】A

【解析】因各国的国情、历史传统等不同,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可能融为一体,故③不正确。

2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意在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两国在建国初期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巩固政权。

29.【答案】A

【解析】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业发展,到汉文帝时,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政府虽然抑商,但商业仍有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汉文帝对待商业的态度,故B项错误;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说明政府抑商有具体行动,故C、D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收入越多,征收赋税的比例越大,这样的做法可以起到抑制贫富分化的作用。

31.【答案】

(1)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变化:

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

(3)特点:

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第

(1)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措施和影响。

(2)题考查胡佛和罗斯福的经济政策。

第(3)题对比两则材料内容,从反危机措施的内容、特点和实质等角度总结。

32.【答案】

(1)政治: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

促进无产阶级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