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5285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 精品.docx

最新考前试题精选1人教版原创精品

考前试题精选1

1、北宋和元朝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分别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措施:

北宋:

削减节度使的实力:

将地方军精壮之士选入禁军,半数拱卫京城。

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又设通判,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绝大部分由转运使运送中央。

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元朝: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2分)

解决的问题:

北宋是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元朝是为了对空前广阔的疆域的有效控制。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及认识

一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教训,其有利的一面是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不利在于军队战斗力低下。

二是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了冗官冗费。

三是弱枝强干。

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体现在:

①土地制度的变化。

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②赋税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宋代的赋税制度、明代的“一条鞭法”以及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对杨炎两税法的继承和发展。

③选官制度的变化。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级地主势力的上升。

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了封建地主政权的统治基础。

④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1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史记·秦本纪》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12分)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日益增多,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了。

各诸侯国先后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如秦国实行“初租禾”,实质上是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势力壮大,各诸侯国出现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以法律的形式彻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3)、秦朝建立以后,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这样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最终确立。

 

5、世界近现代史上,德国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三次崛起。

材料一: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主神向我们说:

“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波洛夫1899年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

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对自己的宿敌进行清算。

……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将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并且将支配英国在全世界的财富和领地。

……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的“犹太金元大王”进行清算。

——希特勒1939年3月在纳粹党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联邦德国成为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受援国。

美国按照马歇尔计划向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食品和原料,同时还支援了巨额资金。

马歇尔计划缓解了联邦德国供应紧张的矛盾,解决了外汇短缺,生产资金不足等问题,……到1970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欧国家之首。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归纳概括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30年代的前二次崛起中所走的共同道路。

(3分)上述共同道路在政治上给德国带来哪些共同的灾难性后果?

(3分)

共同道路:

夺取殖民地,夺取世界霸权,发动世界大战。

(3分)后果:

被迫战败投降,领土被外国军事占领,国家陷于分裂。

(3分)

(2)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起飞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分)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的特点,简要说明联邦德国取得上述有利条件的原因。

(4分)

有利条件:

得到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大量经济援助。

(2分)

原因:

二战后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美国为遏制苏联实行“冷战”,给予西欧和联邦德国经济援助。

(4分)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再次崛起与德国前二次崛起所走的不同道路。

(2分)联邦德国为避免重走旧的崛起道路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分)

不同道路:

和平崛起的道路。

重大举措:

消除法西斯势力,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4分)

6、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分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对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有何不同影响?

(12分)

处分不同:

概括

战犯

旧制度

领土

一战后

不彻底(1分)

末得到应有惩罚(1分)

保留普鲁士军国主义旧制度(1分)

领土基本自主(1分)

二战后

较彻底(1分)

得到应有惩罚(1分)

废除普鲁士军国主义旧制度(1分)

四国分区占领(1分)

 

影响不同:

国际格局

国际形势

30年代

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发动二战(1分)

70年代

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分)

成立欧共体,增加和平因素(1分)

 

7、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2分)

二战后,美苏为划分势力范围,分区占领之;进而扶植不同的势力,分别建立了不同性质的政权造成的。

(2分)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方式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概括说明其完成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东、西德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促成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动力;国际局势的变化,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意义:

两德统一符合德国人民利益,统一的德国逐渐在国际事务中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用史实说明朝韩两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做了哪些努力?

史实: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始对话;经济文化往来增多;2000年6月,韩朝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4)以上史实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怎样?

趋势:

趋向于和平。

8、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其革命理论的?

简要分析其原因。

过程:

①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初步确立了革命理论。

②1918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并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革命纲领。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原因:

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深入和发展;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不断斗争、探索;

③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9、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政局和革命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此回答:

(1)简要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政局和革命力量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

变化:

由清王朝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时代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时代。

(2)据以上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重要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者不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俩是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

③指导思想不同:

辛亥革命是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是新三民主义。

④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中,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参加革命。

⑤成果不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权。

(5分)

(3)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最终结局对中国日后的革命有何重要启示?

启示:

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10、一个统治者或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一个时期国家的兴衰成败。

(1).请以唐朝初年为例,说明统治者的创新意识和盛世的关系。

.唐太宗:

1.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革新政治:

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责;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调整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的数量等。

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

重视发展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自创“自荐”求官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1.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

2.大力发展生产

3.实行募兵制

4.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继续发展,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非常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和不断进行探索,以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请回答:

.试以中共瓦窑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为例,简要说明中共是如何依据时局的变化来制定工作方针或任务的?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共据此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任务。

1949年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据此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促进民主革命迅速取得全国性胜利,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共八大据此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建设先进的工业国和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3)建国初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共,采取了哪些创造性地举措,应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

政治:

结束解放战争,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开展三大运动,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建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民族工商业

恢复工农业生产,进行生产改革或者民主改革

外交:

抗美援朝

建立中苏同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创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路线

(4).结合中共在执政中的一些成功与失误,你认为中共要长期执掌好政权应主要遵循怎样的认识路线,吸取什么教训?

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避免个人专断与崇拜。

11、有人认为: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试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

答案一: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是一场侵略性的掠夺战争。

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重了中国人民苦难。

②客观上,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并加速了中国内部变革。

如经济方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方面,先进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可见,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它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上述观点没有正确区分近代文明与殖民化的关系,是错误的。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作用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说明:

“①”证明其错误性;“②”说明其合理性。

答案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参考“①”)

答案三: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参考“②”)

12、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就此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时中国工业化进程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有什么不同?

西方是由资产阶级完成,中国是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西方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在民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军工企业,中国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西方由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而发展起来,中国则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企业为先导,以后才出现商办企业;西方完成工业革命后进入蒸汽时代,中国刚刚引进少数机器。

(2)比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与八、九十年代两个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管理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原则上的异同点。

同:

都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

坚持国家的管理。

都坚持按劳分配。

异:

前者强调国家的直接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者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前者建立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后者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

前者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后者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共存的体制。

13、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1949~1952年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

每一时期政策制定的依据及其作用是什么?

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守什么原则?

建国初期,

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之恢复、发展。

依据:

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作用: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逐步改造为国营经济。

依据:

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同盟军;在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

(2分)

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但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鼓励、支持、引导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作用:

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原则: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4、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表1

表1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

……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见表2

表2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

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5分)

状况:

轻重工业都有发展。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

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提供了客观条件;群众性反帝斗争,“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

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了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新特点:

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

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

15、建国后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存在哪些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为发展公有制工业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结果如何?

建立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工业

③一五计划中投资兴办了一批公有制工业

弊端:

单一的公有制工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探索:

①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工业

②实行间接管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③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结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16、工业革命(发展机遇)与中国

阅读以下材料

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格劳在《现代资本主义:

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

“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对传统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这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清朝封建经济一度繁荣,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仍处于以农耕为主的状态。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封建统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凭借炮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外国廉价商品涌入中国。

中国被卷进西方殖民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此期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中国是否把握住了这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分析其原因。

在此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出现并有发展。

没有把握住机遇。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发展极其缓慢。

(3)20世纪的中期和后期,进行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概述新中国工业在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方面的成就与失误。

在一五计划期间,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此后,由于大跃进的“左”倾冒进和“文革”的动乱,延误了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把握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17、中、印两国是邻国,又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及诸旁国。

”“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

――摘自《史记》、《西京杂记》

注:

身毒(yuandu):

古印度的别译;  羁(ji)马笼头。

材料四: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

两年后,新中国诞生。

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摘自《中国睦邻史》

材料五 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连续增长了20年。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9.1%;印度近年来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018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7.1%。

一些国际专家认为,印度经济在连续7年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现在正成为牵引亚洲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火车头。

摘编自《新华网》、《人民网》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

古代中印交往,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中印交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明确记载。

佛教

(2)阅读图6、图7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发生在同一国际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之处?

主要不同:

从“领导阶级”、“斗争目标”、“起义主力”、“斗争纲要”四个方面比较双方差异

(3)阅读图8、图9,同各自以往的斗争相比,中国辛亥革命和同一时期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什么共同的新特点?

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斗争纲领,体现了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4)根据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具有什么重大的国际影响?

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极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中国:

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本国反动派政府;印度:

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殖民当局“和平”移交政权。

(5)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材料五,分别指出20世纪晚期以来,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结束“文革”,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高科技。

实行改革。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76年首次提出了世界上存在六大城市群的观点,在世界城市研究学界发生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在他题为《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系》的论文中,让学术界颇感惊讶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赫然在列,为第六城市群。

 戈特曼所谓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长江三角洲。

这一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沿长江地区及环杭州湾地区的15+1(台州)个城市构成。

唐宋以来,长江下游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经济增长极,是国际国内企业投资的热土。

他们正在加紧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冲刺的步伐,真正把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位置示意图”

(1)明朝中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等镇居民“尽逐丝绸之利”、“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松江地区男女均以棉织为业等现象;综合这些经济现象,分析其特点,进而说明它的影响。

⑴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地区性分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影响: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试以上海19世纪中晚期的史实简要说明中国人民在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探索。

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企业以“分洋商之利”;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发昌机器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等沿海地区兴起。

(3)1985年中央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辟为经济开放地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请问这种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门户”有什么本质区别?

今天的开放对这一地区有何影响?

对外开放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旨在发展本国经济;而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迫的,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损害本国利益的。

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有利于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