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4448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3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 人教版.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组:

吴大品

2011-9-1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

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

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

吸引、招引。

③喧腾:

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

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

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

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

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见预习1。

2.朗读指导:

(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

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

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

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

“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

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

山那边是海。

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9)“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归纳: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

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1.教师总结:

诗人借助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会实现。

2.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板书:

海:

比喻理想境界

山:

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艰苦奋斗

【教学反思】

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培养学生勇敢精神。

【导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导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

着眼(zhuó)头晕(yūn)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hǎn)小心翼翼(yìyì)

2.认真阅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把问题写在下面。

4.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仍然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检查预习:

1.见预习1.

2.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复述要求:

(1)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2)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

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

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

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投影: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质疑探究: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质疑交流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投影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3《短文两篇》导学案

【导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导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导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收敛(liǎn)聒聒(guōguō)宽恕(shù)

(2)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抄三遍,要求做到工整、清晰、美观。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导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检查预习:

1.见预习

2.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讨沦、归纳: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

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三、质疑探究: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

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

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4《紫藤箩瀑布》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作用。

【导学重点】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品味精美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导学难点】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给加点字注音。

迸溅(bèng)忍俊不禁(jīn)伫立(zhù) 挑逗(tiǎo)

仙露琼浆(qióng)盘虬卧龙(qi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写在下面。

4.认真阅读课文,把你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寒冬的腊梅,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

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

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今天我们来学习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投影或由学生介绍)宗璞,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野葫芦引》是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她的这些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

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文革”时期,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而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本文写作的时候,又正值宗璞惟一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

这残酷的事实让她心如刀割。

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它带走了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屏幕出示问题):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讨论归纳: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2)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质疑探究

(一)教师引导: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

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学生默读课文,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讨论、明确:

1.“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2.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

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

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4.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积小流以成江河。

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2.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

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

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

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

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讨论(多媒体出示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

请试作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

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二)集体讨论。

归纳、明确:

1.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略。

3.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

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

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4.略。

5.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三、质疑交流教师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