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4383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8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教案.docx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时:

60

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立学科,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引导作用。

课程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以经济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厂商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资源配置这一中心展开分析,从中阐述了市场的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如何使资源在一国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这一中心展开,从中阐述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IS-LM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介绍一些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非主流学派的观点。

在分析方法上,根据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特点,课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定量分析的比重。

在阐述各经济变量内在关系时,普遍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动态分析、教学模型分析等方法,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更易理解。

课程理论结构严密,知识要点较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较密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西方经济学(含微观和宏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同时,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

1.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了解经济学的由来及演变,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3.课时分配

80%教学,10%案例,10%习题。

4.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的产生

二、选择与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二、边际分析法

三、均衡分析法

四、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法

5.主要概念

欲望稀缺性

选择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边际分析均衡分析

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6.案例分析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对价值判断的态度。

经济学的道德与不道德涉及价值判断,因为价值判断是道德问题的基础。

实证经济学排斥价值判断,也就不涉及道德问题,实证分析只认识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规律。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例子。

现在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非常关心我国的GDP和人均GDP,因为这两个数字。

前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后者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富裕程度。

从实证角度看,这些数字的统计归纳过程就是实证分析的过程,如果对某些数据有怀疑还可以重新检验。

具体数字是客观的,在统计过程中不涉及道德问题,只回答是什么。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研究,首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确定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确定一个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小康的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就应该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后者涉及了道德问题。

对于后者问题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有人认为经济增长率提高是好事;有人认为经济增长率太快是坏事,应停止经济增长。

这些都是主观的好坏判断无法检验。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是有区别的,但也不难发现二者也有联系。

实证分析数字结果为国家制定和选择适度经济增长政策提供了依据;而适合的政策环境又是达到和保障经济数量指标的保证。

因此说实证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又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

也就是说,越具体的一些定量分析都属于实证分析。

越高层次、定性、带有决策分析的问题是规范分析。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

1.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需求、需求曲线、供给、供给曲线、均衡价格、弹性等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本原理,如需求定律、供给定律、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等;正确区分需求水平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及供给水平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领会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熟练掌握弹性以及相关理论的联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区别、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区别、供求均衡,弹性的计算、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运用。

3.课时分配

80%教学,20%案例。

4.教学大纲

第一节需求定律

一、需求及影响因素

二、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律

四、需求量与需求

第二节供给定律

一、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二、供给表、供给曲线与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律

四、供给量与供给

第三节均衡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价格及其形成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一、需求弹性

二、供给弹性

三、蛛网理论

5.主要概念

市场均衡需求量

供给量需求表供给表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需求定律供给定律

需求的变化供给的变化过度需求

过度供给正常品低档品价格上限

价格下限需求量的变化供给量的变化

弹性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蛛网模型

6.案例分析

案例:

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2001年夏,苏州乐园门票从六十元降到十元。

一时间,趋之者众,十天该园日均接待游客量创下历史之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四百万元以上。

10元门票引来25万人盛夏的苏州乐园,十分过瘾地火了一把。

“火”,是自7月20日傍晚5时点起来的。

这是该园举办“2001年仲夏狂欢夜”的首日,门票从60元降至10元。

是夜,到此一乐的游客竟达7万之多,大大出乎主办者“顶多3万人”的预测,这个数字,更是平时该园日均游客数的15至20倍,创下开园4年以来的历史之最。

到7月29日,为期10天的“狂欢夜”活动落下了帷幕。

园方坐下来一算,喜不自禁:

这10天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净利润250万余元……这些指标,均明显超过白天正常营业时间所得。

正常情况下,苏州乐园的门票每人每张60元,每天的游客总数在3000-4000人之间,营业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

而“狂欢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即从每天下午5时到晚上10时,门票却降到10元。

就是说,“狂欢夜”这10天,这家乐园在不影响白天正常营业的情况下,每天延长了5小时的营业时间,营业额和利润就翻了一番以上。

“狂欢夜”与该园举办的“第四届啤酒节”是同时进行的。

42个相关厂家到乐园助兴——其实,厂家是乘机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据园方介绍,以往搞啤酒节,乐园是要收取厂家一定的“机会”费用的,但是,这次却基本不收或少收些许,而厂家须向游客免费提供一些“小恩小惠”──企业的广告宣传品等。

减免了货币的支付,厂家岂有不乐的?

园方也承认,众厂家的参与,带来大笔场地费,降低了乐园搞"狂欢夜"活动的风险,不过,它并非这次活动最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火”一把的关键,是原先60元一张的门票陡降到10元钱。

非但如此,每位到乐园过“狂欢夜”的,凭门票,还可以领到与10元门票同等价值的啤酒、饮料和广告衫等。

需要说明的是,白天购60元门票入园后,园内的多数活动项目就不再收费;而购10元门票入园后,高科技项目和水上娱乐项目等仍要适当收取一点费用。

这样算下来,园方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赔钱,何况还有那么多厂家的支撑。

消费者算算,也比60元一张门票。

因为有些游客只是参与部分娱乐项目的消费,甚至只是乘晚间出来纳个凉、吹吹风,尤其是三口之家,更是觉得这样划算,总共花30元就能享受凉爽的空气、新鲜的啤酒、精彩的演出、美丽的焰火、免赠的礼品,太实惠了!

厂家更精──做了广告,推销了产品,还培育了潜在的消费群体。

总之,大家都赚了。

好事能否成为常态?

苏州乐园这次大大降低门票价格以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降反升,特别是前者,上升的幅度极大。

可惜,10天一晃就过去了,闻讯而来的许多游客感到很遗憾:

园方干吗见好就收呢?

园方市场促销部的人员表示,这样的好事,他们也希望能够持续下去,进而成为一种常态,但还是缺乏信心。

如果长期实行低票价入园,可能会带来一时繁华,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影响,因为,潜在的消费被提前实现。

另外,这次活动成功了,不等于说以后类似的活动就一定也会成功。

还有,乐园的娱乐项目,几乎都是参与性的,游客太多,势必影响游乐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乐园的声誉。

但是,没有人气就没有市场。

眼下一些主题公园经营不景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辄好几十元甚至过百元的门票把普通消费群体吓走了。

从这个角度讲,如何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主题公园来,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降低门槛以后,来的人肯定多了,这应该不成问题。

会不会把门挤破?

未必。

低价位门票成为常态后,游人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乐园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调整游乐的时间。

至于潜在消费提前实现的问题,也未必。

据园方介绍,到这里来的,有40%的回头客。

那么,如果实行10元门票制,怎么就肯定说没有更多的回头客呢?

乐园活动的形式可以经常变化,游乐的项目可以经常出新,促销的地域范围也可以扩大……能不能换着花样持续制造新卖点,有效地吸引新老游客,体现着一个娱乐企业经营能力的高低。

此前,苏州乐园曾对三口之家推出390元/张的家庭年卡,结果一下销了1万多张,50元/张的学生双月卡也很抢手,说明合理的让利,会得到市场回报。

专家指出,苏州乐园是一个以高科技为主、以参与性为特征的现代化乐园,投资5亿多元,运行成本也比较高。

这样的景点尚且有降低门槛的成功实践,那些众多以简单的观赏为主,投资和运行成本都十分有限而门票价格又高居不下的主题公园,恐怕有更大的降价空间。

别忘了,降下入园门槛的高度,受益的是消费者,也是娱乐企业自身。

无独有偶,在北京,故宫等世界遗产景点将调高票价也遭专家质疑。

北京现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分别是故宫、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和十三陵。

据介绍,这些大都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但与外地的一些文化遗产地和北京其他热门旅游景点比,票价总体偏低。

如八达岭长城目前的淡季票价为40元,旺季票价也仅是45元。

门票价格不高,既不利于提高景点旅游接待水平,也不能有效利用价格杠杆控制超负荷的客流量,对文物保护十分不利。

以故宫为例,黄金周期间日接待客量曾达到12.5万人次,远远超过了接待的极限。

公园管理方赞成调高门票价格。

天坛公园文化科科长蒋世斌介绍说,近几年来天坛公园的门票有小幅上调,现在定价15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游人量,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公园的管理,但是目前仍未能达到预期中的水平。

他表示,适当上调门票价格很有必要。

对于票价上调,八达岭特区新闻中心的张先生也持赞成态度。

专家认为调高票价无益。

对于本次世遗景点票价调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著名的区域旅游规划专家吴必虎表示,调高票价不一定有益。

他认为,价高不一定能限制客流量。

因为长城故宫是外地人来京游览的首选,人家坐飞机火车已经花了几百上千元了,门票就是涨到100元他们还是会去。

如从需要经费来维护这方面讲,也不必要提高票价,因为这几大景点基本不缺经费,国家文物保护部门会拨款。

再有,提高票价就能提高旅游接待水平的说法也不科学。

因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的门票收入将重点用于文化遗产的继续维护和保护,而非旅游接待水平。

他还建议,北京应该像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免费观看制度,为迎接奥运国际游客做一个好的尝试。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教学目标

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

(1)总效用、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边际效用分析下的消费者均衡;(3)无差异曲线分析下的消费者均衡;(4)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中对消费者均衡的表述,掌握价格变化中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3.课时分配

80%教学,10%案例,10%习题。

4.教学大纲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效用概述

一、效用与效用函数

二、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基数效用理论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四、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解释

五、消费者剩余

第三节序数效用理论

一、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

三、预算线

四、消费者均衡

一、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

三、预算线

四、消费者均衡

五、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四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三、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四、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5.主要概念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

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总效应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正常品低档品

吉芬商品价格-消费曲线

6.案例分析

案例1:

消费者均衡

案例2: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四章生产理论

1.教学目标

本章分析厂商投入要素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即考察生产函数。

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

(1)生产函数的概念;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4)等产量曲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5)等成本线与最优投入组合。

本章的难点:

理解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和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掌握厂商选择最优投入组合的分析方法。

3.课时分配

80%教学,10%案例,10%习题处理。

4.教学大纲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一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

三、一些具体的生产函数

四、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

第二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第三节规模经济原理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

二、规模弹性

第四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

二、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三、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四、利润最大化下的最有生产要素组合

五、脊线和扩展线

5.主要概念

生产要素总产量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成本线

等产量线扩张线

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脊线扩展线

6.案例分析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

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

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

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上升至22.6%。

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

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

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

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

1.教学目标

掌握关于成本和收益的基本概念,包括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掌握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相关概念,并掌握各个成本相应的函数形式和曲线形式;掌握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区分造成长期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曲线呈U型的原因;掌握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会成本、MC与AC关系、MC与MP关系、AVC与AP关系,LAC推导、规模经济、利润最大化原则。

3.课时分配

80%教学,20%案例。

4.教学大纲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三、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四、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总成本

二、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

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第四节收益与利润

一、收益函数及其相互关系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5.主要概念

成本机会成本

显成本隐成本

增量成本沉没成本

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固定成本平均成本

可变成本边际成本

总收益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利润

6.案例分析

案例: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

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

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

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

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上升至22.6%。

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

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

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

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的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本案例选自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第六章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1.教学目标

掌握并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这四类不同市场的特征、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以及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形成过程。

掌握自然垄断、价格歧视的概念。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均衡及供给曲线、长期均衡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

3.课时分配

80%教学,20%案例。

4.教学大纲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

一、市场类型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四、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供给曲线

六、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二节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成因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与供给曲线

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价格歧视

第三节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五、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

第四节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特征

二、古诺模型

三、斯威齐模型

四、寡头厂商的供给曲线

第四节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

5.主要概念

厂商行业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自然垄断

完全垄断完全垄断市场

价格的制定者价格歧视

垄断竞争寡头

寡头垄断市场纯粹垄断

差别垄断价格的寻求者

双寡头模型弯折的需求曲线

6.案例分析

案例:

加入WTO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问题

1.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比较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国际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在最近18年里基本上是不断下降的。

近期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的主要粮食进口市场──美国和欧盟3年前就已经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谅解备忘录”,承诺削减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美国通过新的农业法,规定在7年内逐步削减,直至最终停止农业补贴,该法已于1996年4月生效;直接的影响是其粮食产量随补贴减少而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随美国的供给增加,又压国际粮食价格下滑,并因此进一步拉大与中国国内粮食价格的差距。

若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人在“谁来养活中国”背后所隐含的贸易战略,恐怕就不能简单化地从中国粮食生产潜力来顺着人家的话头作反应了。

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下降趋势相反,我国除了1984年、1989年和近两年情况比较特殊之外,近20年来大多数年份粮食价格是上升的;并且1979-1982年和1994-1996年曾经两次行政性地大幅度提价。

前者可以认为是对计划经济时期长期推行剪刀差、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的临时性补偿;而后者则是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以价格隐含的补贴来稳定农民的粮食生产。

统计资料表明,国内粮食价格自1993年下半年以后,长期在“天花板价格”之上运行(其中仅1994年上半年因外汇改革本币贬值而在3-4个月的短期内略低于国际价格),个别时段的个别品种国内价格比美国高约1倍。

以玉米为例,1999年3月份国内市场平均价格1.44元每公斤;而美国芝加哥的期货市场平均价格折合人民币仅0.72元每公斤。

即使考虑运费,中美粮食差价仍然悬殊。

因此,会造成我国连年丰收后已经涨库的粮食,如果不补贴就难以出口;如果放开市场就更没有销路。

2.我国粮食进出口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反作用”

粮食进出口本应起到调节国内粮食供需和平抑价格的作用。

但从最近1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进出口客观上加剧了国内供需矛盾和价格波动。

1984年是中国农村改革之后第一次粮食供给周期,产量突破8000亿斤,就在国内粮食涨库、农民卖难的当年,仍维持粮食净进口688万吨,约占当年粮食商品增加量1476万吨的47%。

1985-1986年连续两年国内粮食减产,又因为经济过热对粮食需求旺盛更加剧供给不足;但同期粮食却净出口年均250万吨,约占年均粮食商品减少量585万吨的43%。

1989年年末开始萧条,市场全面疲软,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供给周期,连续3年农民因卖粮难而导致收入下降;而同期粮食净进口年均约700万吨,约占年均粮食商品增加量1261万吨的55%。

1992年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农民工大批进城,粮食需求复旺;同期粮食连续3年净出口年均约510万吨……。

3.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的问题分析

分析进出口对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