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4094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docx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3.5学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50,实验30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二、考核方式

微生物考试包括理论80%,实验20%。

其中实验考核操作和显微镜观测标本及平时实验。

理论考核以掌握内容为主,熟悉内容为次,关注当前社会流行的重大疾病的病原。

考试为闭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

三、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理论

实验

学时

绪论

1

0

1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5

3

5.5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1.5

3

4.5

第3章

消毒灭菌

1

3

4

第4章

噬菌体

1

0

1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

0

2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1

0

1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5

0

2.5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0.5

0

0.5

第9章

球菌

3

3

6

第10章

肠杆菌科

2.5

6

8.5

第11章

弧菌属

1

0

1

第12章

螺杆菌属

0.5

0

0.5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2

3

5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2

3

5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0.5

0

0.5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1.5

0

1.5

第17章

其它细菌

1

0

1

第18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

0

1

第19章

支原体

1

0

1

第20章

立克次体

1

0

1

第21章

衣原体

1

0

1

第22章

螺旋体

1

0

1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

3

5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免疫

1.5

0

1.5

第25章

病毒的检查防治

0.5

0

0.5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2

0

2

第27、28章

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2

0

2

第29章

肝炎病毒

2

0

2

第30、31章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

1

0

1

第32章

疱疹病毒

1.5

0

1.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1.5

0

1.5

第34、35章

其他病毒、朊粒

2

0

2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1

3

4

第37章

主要病原学真菌

1

0

1

学时合计

50

30

80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2、熟悉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祖国医学的关系。

【授课学时】1学时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意义;细菌L型,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2、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教学内容】

1.概述细菌的含义

2.细菌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3.细菌的基本结构

4.细菌的特殊结构

5.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2、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内容】

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3、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

4、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

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5、细菌的代谢产物

6、细菌的分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3学时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2、熟悉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

3、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与监督和法律责任。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

2、消毒灭菌的方法:

3、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

4、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的定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感染控制及监督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

第4章噬菌体

【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内容】

1、噬菌体的定义

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

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

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

2、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教学内容】

1.细菌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

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

3.基因转移和重组: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4.基因突变

5.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

3、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细菌耐药的机制:

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

4.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

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

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2、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

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及作用。

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

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的概念。

3、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

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

【教学内容】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

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的致病性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

2、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1、细菌学诊断

2、人工主动免疫

3、人工被动免疫

4、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9章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

2、链球菌

3、肺炎链球菌

4、奈瑟菌属

【授课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

第10章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1、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

2、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沙门氏菌;

3、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

【教学内容】

1、肠道杆菌的共性

2、埃希菌属

3、志贺菌属

4、沙门菌属

【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实验6学时

第11章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

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2、熟悉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12章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教学内容】

1、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2、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

2、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3、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教学内容】

1、破伤风梭菌

2、产气荚膜梭菌

3、肉毒梭菌

4、艰难梭菌

5、无芽胞厌氧菌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熟悉麻风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

2、麻风分枝杆菌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第15章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熟悉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了解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内容】

1.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布鲁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4.鼠疫耶氏菌鼠疫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免疫性与预防。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17章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2、熟悉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Shick试验原理及应用;卫星现象;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

3、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

2.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与预防

3.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4.嗜肺军团菌形态、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

2、熟悉放线菌和诺卡菌的致病性;

3、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教学内容】

1.放线菌的定义、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比较。

2.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硫磺颗粒的本质及检出意义。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19章支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

2、熟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解脲脲原体的生化反应;

3、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

【教学内容】

1.概述:

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精氨酸、尿素)、抗原构造、抵抗力、对人致病支原体的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3.解脲脲原体:

生物学性状(T株、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PCR技术),及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20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1、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2、熟悉常见立克次体的种类,共同特征;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3、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抵抗力、微生物血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立克次体定义、共同特点与分类(常见致病的立克次体种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

2.普氏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外斐反应;

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4.恙虫热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

5.贝纳柯克斯体:

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诊断与防治

6.汉赛巴通体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21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

2、熟悉衣原体的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特点;

3、了解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分类、抵抗力及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内容】

1.概述:

衣原体定义、共同特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培养特性

3.沙眼衣原体:

三个生物变种;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区别)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

4.肺炎衣原体:

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22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

2、熟悉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

3、了解雅司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

【教学内容】

1.概述:

螺旋体定义,分布、种类(常见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

2.钩端螺旋体: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传播途径及中间宿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疫苗预防

3.梅毒螺旋体:

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传播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疫苗预防

4.伯氏疏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5.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螺旋体所致疾病。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结构,衣壳、核衣壳、壳粒、包膜和包膜子粒的概念。

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

温度敏感突变株、重组的概念。

病毒灭活的概念;

2、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病毒复制过程,六类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干扰现象的概念。

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3、了解病毒的不同形态,其它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核酸分类原则。

【教学内容】

1.病毒的大小(nm)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

裸露病毒(核衣壳:

核酸+衣壳)或包膜病毒(核衣壳+包膜)。

3.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

(1)病毒的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

4.病毒的增殖:

(1)病毒增殖周期

(2)病毒的异常增殖(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5.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传统遗传学

(2)分子遗传学

6.病毒的分类:

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粒的基本概念。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2、熟悉机体抗病毒的主要机制;

3、了解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和途径。

【教学内容】

1.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病毒性感染

4.病毒的感染类型

【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熟悉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2、了解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感染的常见疫苗及用途。

【教学内容】

1.病毒的诊断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或制剂

3.病毒感染的预防,病毒疫苗的种类

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病毒分型、分亚型的物质基础,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的概念。

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

2、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副粘病毒的共同特点,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各自所致疾病。

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所致疾病。

3、了解流感病毒病原生物学检查原则,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

2.副粘病毒

3.风疹病毒

4.SARSCo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5.腺病毒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

第27章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3、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脊髓灰质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

4.新型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

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轮状病毒的型别,致病性;

2、熟悉轮状病毒的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3、了解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

【教学内容】

轮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29章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抵抗力及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签别要点;HB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3、了解HBV的免疫力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3.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5.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6.五型主要肝炎病毒的鉴别要点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

第30章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

掌握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

2、熟悉虫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临床类型。

乙脑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性,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性。

【教学内容】

1.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2.乙脑病毒:

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登革病毒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31章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汉坦病毒致病性,流行环节;

2、熟悉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其他出血热病毒。

【教学内容】

汉坦病毒:

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第32章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疱疹病毒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