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358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 录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5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8

(一)发展机遇…………………………………………………8

(二)面临挑战…………………………………………………9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四)主要任务…………………………………………………14

四、产业发展重点…………………………………………………16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16

家电产业………………………………………………16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6

装备制造业……………………………………………17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18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9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9

新能源产业……………………………………………20

新材料产业……………………………………………21

公共安全产业…………………………………………21

节能环保产业…………………………………………22

生物产业………………………………………………22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5

轻工纺织产业…………………………………………25

冶金产业………………………………………………25

化工产业………………………………………………26

建材产业………………………………………………26

五、产业空间布局…………………………………………………27

(一)总体布局…………………………………………………27

(二)县区产业发展定位………………………………………30

六、保障措施………………………………………………………33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结构调整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作为我市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实现翻两番,总产值由“十五”末的843.1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3768.9亿元,增加值由263.7亿元增至1052.7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68户增至2091户,产值超亿元的由102户增至481户,超10亿元的由19户增至45户,超百亿元的由1户增至5户。

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0.7%提高到2010年的59.2%,工业化率由36%提高到41.5%,工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动力。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26.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1.2倍,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十五”末的18.1%上升到“十一五”末的32.9%。

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00多项,其中投资超10亿元工业项目60多项。

京东方六代线、熔安重工、友达、格力、美的、日立、大陆轮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带动了全市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占GDP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31.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4.5%提高到2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家电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新型平板显示、光伏、节能环保、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产生了先发效应。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坚持创新推动战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43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诞生了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和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

建成了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

县域工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县域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1户增至960户,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50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1101亿元,增加值由45.1亿元增至291.8亿元。

三县工业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4%,形成了机械制造、轻工、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工业成为三县全部进入中部百强、肥西跻身全国百强的主要支撑力量。

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

经过“十一五”发展,开发园区已成为全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优势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经济区域。

全市开发园区共引进企业数突破10000家,其中包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7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9%。

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的5年聚焦推进,我市产业体系日趋健全,工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综合实力为“十二五”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规划目标

(调整后)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规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3000

3769

规上增加值

亿元

900

1053

规上企业户数

1500

2091

工业投资

亿元

1500(后三年累计)

2827(后三年累计2298)

技术改造投资

亿元

——

1305(累计)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30

32.9

工业化率

40

41.5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3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60

71

单位GDP能耗下降

累计下降20%

累计下降22%

100亿元以上企业

5—6

中国名牌产品

10

中国驰名商标

15

18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度调整,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

同时,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加大,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合肥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面临着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

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将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的继续扩张和提升带来契机。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辐射带动,合肥经济圈内区域联动发展而形成的要素支撑优势,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工业发展提供了叠加机遇。

——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

随着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综合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必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机遇。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力大幅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特别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工业“十二五”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发展环境。

(二)面临挑战

——从宏观形势看,“十二五”时期,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将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以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再工业化”形成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为有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复杂国际环境,“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我国科学应对的战略选择。

——从区域竞争看,随着国家区域性规划的密集出台,在新一轮区域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十二五”区域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

特别是在产业高端领域方面,各地竞相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力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从发展条件看,“十二五”时期,随着总量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工业对土地、资金以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破解要素供求矛盾、应对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面临着诸多难题。

——从发展水平看,传统支柱产业总量还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效应还不明显,产业集聚度还不高,产业配套能力还不强,企业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加快跨越赶超步伐为目标,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发展、全面转型”为主题,以“先进制造、两化融合、品牌引领、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基地,为加快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投资为本。

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坚持增量引进为主、存量提升为辅,以有效招商扩大有效投入,以大投入构建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合肥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适应、现代产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产业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互动互融。

——坚持转型升级。

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合理流动的机制。

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港澳台等区域的产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走出去,提高工业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产出目标。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以上,力争2800亿元;工业总量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10强,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5%以上。

——投入目标。

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8500亿元,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分之一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50%以上,建成一批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的大项目。

——产业目标。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6+10”产业体系。

“6”即6个千亿级产业,包括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3个两千亿级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10”即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冶金、化工、轻纺、建材、生产性服务业等10个500亿级产业。

——企业目标。

培育发展1家产值过千亿的工业企业、2—3家500亿企业、30—40家100亿企业、5家总部在合肥的全国500强企业,新增上市工业企业30户左右。

——技术创新目标。

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建成50个以上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5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品牌目标。

工业企业拥有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新增20个展示合肥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全国性工业品牌。

——资源环境目标。

全市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家及省控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工业废水排放100%达标。

——重点产品产能和产量目标。

家电产业:

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4大类产品年产能达1.2亿台(套);液晶面板形成1200万平方米(按照玻璃基板面积统计)以上生产能力。

汽车产业:

整车年产能达25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达50万辆。

装备制造业:

叉车年产能达10万台,挖掘机年产能达5万台,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形成500万匹马力生产能力。

化工产业:

轮胎年产能达5000万条,烧碱年产能达30万吨,合成氨年产能达60万吨。

冶金:

钢铁年产能达500万吨。

电力:

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

专栏2 “十二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到2015年

指标属性

规上工业产值

亿元

12000

预期性

其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亿元

5000

预期性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3000

预期性

其中: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500

预期性

100亿元以上企业

30—40

预期性

工业投资

亿元

累计8500

预期性

其中:

技术改造投资

亿元

累计4500

预期性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33%以上

预期性

上市工业企业

新增20—30

预期性

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50

预期性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50

预期性

中国名牌产品

30个以上

预期性

中国驰名商标

30个以上

预期性

单位GDP能耗下降

达到省控目标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9%

约束性

工业废水排放

100%达标

约束性

(四)主要任务

强化“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聚焦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支持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原材料产业联合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强化“两化融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程。

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通过规划引领、龙头企业示范、重点项目实施、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

以工业“五十强”企业、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每年精选30家龙头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PC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

把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8个产业作为信息化改造重点,推进装备高端化、产品品牌化。

组织推进10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实施产品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等五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

强化“品牌引领”,实施自主品牌示范工程。

以培育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为着力点,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

引导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销售公司、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指导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更多的自主品牌产品。

深入实施质量振兴和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大力推广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创建100家左右对全市产业发展有影响力、地区经济发展有带动力、市场发展有扩张力、产品质量诚信度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

强化“企业振兴”,实施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培育工程。

加快推进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行业巨头。

选择若干户总部在合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以先行探索、示范推广的方式,通过政策支持,使生产要素进一步向高成长性工业企业集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采用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强强联合。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围绕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汽车、船舶和工程机械等产业重点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体系,推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生产集群化、生产工艺标准化、关键技术自主化,提升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家电产业。

重点发展家电整机和核心配套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生产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厨电一体化家电及各类小家电产品;推进格力、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美的、长虹、欧力、尊贵、格兰仕等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压缩机、电机等家电核心部件和蒸发器、冷凝器等配件,提升核心零部件市场竞争力。

积极引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加快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家电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加快建设国家级家电检测中心,逐步建成国家信息家电产业基地。

到“十二五”末,家电产业累计投资达600亿元,总产值达2000亿元,建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重点发展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整车系列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提升乘用车发展水平,支持江淮汽车名企名牌发展战略,加快研发和推出新品,提升产品档次。

增强商用车产品竞争力,依托长安新基地项目调整微型车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加快专用车开发,以江淮专用车、森隆特种车、开乐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工程车、消防车、环卫车等特种车。

实施新能源汽车工程,依托江淮汽车、国轩高科、安赛锂能等企业,重点开发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及乘用车,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产品应用多样化,重点发展电池、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等。

到“十二五”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累计投资达700亿元,总产值达15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装备制造业。

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水平,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依托安徽叉车、日立建机、天威合变、合肥ABB、合肥锻压、熔安动力、博一流体等企业,重点发展全液压挖掘机、低能耗液压挖掘机、集装箱搬运设备等新型工程机械产品以及大飞机零部件等功能配套件产品,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小型向大型、轻型向重型、单机制造向总集成转变。

适时发展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机械,推动基础件和基础工艺行业发展。

壮大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农业机械、化工机械、环保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培育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船舶装备、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累计投资达700亿元,总产值达1500亿元,建设全球工业车辆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力争在高效节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提高农产品转化效率,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

延伸食品产业链,提升加工制造、原料采购、物流配送、食品销售和进出口贸易水平,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到食品最终消费的“大食品产业链”。

以金润米业、太古可口可乐、伊利乳业、白帝乳业、华泰、通威、统一、华润雪花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畜禽加工、饮料加工、乳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烟草加工等产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累计投资达400亿元,总产值达1000亿元,建设国内重要的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专栏3 支柱产业重点项目

家电产业:

美的冰洗扩能、美的中央空调、美芝压缩机、格力中央空调、格力家用节能空调扩建、晶弘冰箱、凌达压缩机、荣事达三洋洗衣机及变频电机、荣事达三洋节能环保型电冰箱、海尔洗衣机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冰箱扩能与海尔特钢二期、美菱豪华冰箱与冰柜生产线、尊贵电器冰箱冰柜生产基地、航嘉电器家电产品配套件、万宝制冷压缩机电机等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江汽乘用车基地扩建(轿车二期)、江汽客车异地搬迁改造与年产3万辆轻型客货车、江汽年产4万辆中重卡、江汽柴油与汽油发动机、安凯新能源客车、长安30万辆商用车生产线技术改造与汽车发动机配套、凯创汽车零部件、杰信汽车空调与发动机铸铝件、正兴轿车铝合金车轮等项目。

装备制造业:

日立建机年产3万台挖掘机及配套件、熔安动力船用低速和中速柴油机及配套件、熔安重工年产3万台挖掘机与400台旋挖钻机、合肥宝虎挖掘机零部件生产基地、合力工业园续建、天威保变电力变压器与牵引变压器生产、合锻工业园续建、江航航空产业园、正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应流工业园二期、济钢日力履带板与迷你型挖掘机、凯泉电机电泵生产等项目。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合肥卷烟厂“黄山”精品线易地技术改造、黑牛奶粉及豆奶加工、伊利奶牛基地及乳品加工、燕之坊粗粮食品工业园、双汇肉食品加工、华润啤酒搬迁改造、华泰农副产品深加工、福涌泉食用油、燕庄精品食用油等项目。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引进扶持一批高创新性、高关联性、高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新型平板显示方面,依托京东方、鑫昊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TFT—LCD显示和PDP显示产业链,推广应用OLED和激光显示等前沿技术,形成包括中游面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