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2538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品.docx

调研报告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品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实践写作成果

 

课题名称:

立足大一现实面向美好未来

姓名:

汪永生

班级:

社会11-1

导师:

尹银

 

目录

一、实践背景………………………………………………3

二、实践目的和意义………………………………………4

三、实践调查过程设计……………………………………4

四、实践调查详细过程分析………………………………5

五、问卷结论综合汇编……………………………………16

六、问卷结论检验与反思…………………………………17

七、意见和建议……………………………………………18

附录…………………………………………………………20

自足大一现实面向美好未来

——一项关于皖籍大一新生对现实与未来人生心理状况的调查

一、实践的背景

(一)实践主题:

“自足大一现实面向美好未来”

当前,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大形势下,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大学校门。

他们在从高中走向到大学生活这样一个过渡期里产生的复杂情绪也随之凸现出来。

入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教学模式和人际关系,相当多的新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

【1】在这个适应期里,很多人会迷茫,感到不知所措,以前的伟大理想仿佛也渐渐远去,消沉厌世心理也比较普遍。

现实情况和他们的理想预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他们对现实与未来的看法往往也发生变化。

如何在入学后及时调整心态,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已经成为学生本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笔者深切认识到这项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故以“自足大一现实,面向美好未来”为本次实践主题。

希望通过这一调查让我们大一新生们能够放下那颗波动而难以平静的心,立足现实,在实践中一步步走探索自己美好的未来。

(二)课题的提出

关于此项课题的提出主要是从笔者在上学期自身状况出发的,初衷是想对大一学生的适应性做一项调查。

后来发现这个课题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同时众多学者以前做过了许多类似的调查,并且提出来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于是,笔者通过对自己能力的估量对该课题做了重大改变,在得到导师尹银老师的认可之后,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和资料,制定了调查的相关设计方案。

一系列前期工作完成后,实践正式开始了。

 

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践是期望由笔者自己对现实与未来人生考虑的复杂心理上升到社会中众多大学新生的同样心理。

希望通过调查能够有一些新发现和新结论,让大一新生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客观分析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不仅为当前的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出有益的建议,更期待着给后来者一些借鉴。

三、实践调查过程设计

(一)调查前工作

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的感性认识,以便和我们调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做比较

(二)随机调查

围绕调查主题笔者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来展开实践的。

主要问题如下:

1.你对你大学新生活的满意程度是:

2.你当前迷茫的程度是:

3.你当前努力的程度是:

4.你对未来预期目标实现的信心有多大:

5.你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愿意继续努力的程度:

6.你对未来有什么看法?

(简答)

注:

问卷的详细内容见附录一“问卷基本格式”

(三)变量分析

通过把被调查者的性别、学校层次、专业类型、专业满意、家庭背景、学校离家远近5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一般结论。

(四)结论检验

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来检验问卷调查的结论的科学性,同时对问卷未能涉及但与调查主题有关的信息做出适当补充,以增强报告严谨性。

(五)建议与完善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后,对症下药,对当前大一新生存在的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将这些意见建议反馈给被调查者,以便以后跟踪回访这些建议的可行性与完备性,从而继续完善。

四、实践调查详细过程及分析

(一)当笔者跟周围人提出这一调查主题时,有些人就直接的提出他们的看法。

笔者做了简要记录(见附录二“访谈记录1”)这方面工作主要是为了对我们的主题首先来个感性的认识,列出一般观点,为后面的调查做铺垫。

1.简要总结一下:

不同群体对大一新生关于当前与未来看法有着不同的直观感受。

(1)高中生(追求上大学的人)对比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感到大学是天堂。

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甩下沉重的包袱,现实与未来都是理想的,令人向往的。

(2)大一学生自己则认为他们的现实情况没有以前想象中那么好,对于未来也不是十分自信,但没有表现出沉沦和完全放弃。

(3)真正走入社会中的人(特指没有读过大学)他们由于没有经历过大学,凭着日常生活的点滴经验认为大一学生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现实和未来没有什么问题。

一切都会好的。

2.其实这些想法也符合我们的一般想法。

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是要与被调查者进行深入互动,全面广泛地获取作为大一新生的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进而我们可以科学地得出一个被公众所认可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由笔者我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众多大一学生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

因此,它是毋庸置疑的,是唯一的。

(二):

在前文的实践调查过程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问卷。

笔者在2月2号至6号做了一次调查。

笔者在这里首先将被调查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做了简单统计。

具体分类如下:

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多份进行随机调查,收回133份,经过筛选及便于统计,笔者根据问卷填写的完整度采用前120份作为有效问卷。

这120人均为安徽学籍的大一学生,其中男生有63人,女生57人。

2.一本院校有22人(男13人,女9人),三本以上(含)院校有74人(男37人,女37人),专科院校有24人(男13人,女11人)。

3.文史类专业有88人,理工类专业32人。

其中为文史类可细分:

(1)财经类:

21人(男11人,女10人)

(2)师范类:

12人(男8人,女4人)

(3)其他类:

41人(男20人,女21人)

(4)未填写:

14人。

理工类可细分为:

(1)医学类:

3人(均为女生)

(2)其他类:

29人(男20人,女9人)

4.专业满意度:

(1)专业满意35人(男13人,女22人)

(2)默认不满意的有35人(男22人,女13人)

(3)无所谓有50人。

(男28人,女22人)

5.家庭富裕状况:

(1)较富裕:

15人

(2)一般:

103人

(3)较贫困:

2人

注:

鉴于家庭富裕情况的划分标准没有明确界限和个人对自己家庭收入判断的主观性较强,以及此项调查可能侵犯他人隐私的考虑,笔者认为该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疑问。

故后文分析将排除此项。

6.学校位置:

(1):

省内:

104人

(2)邻省:

4人

(3)其他省市:

12人

(三)问卷综合分析:

针对以上对被调查者一些基本背景信息的简单统计,我们接下来分析他们对笔者设计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和他们的基本生活背景相关。

具体分析如下:

1.第一个问题是:

你对你大学新生活的满意程度是。

(注:

A表示非常满意,B表示较满意,C表示一般,D表示较不满意,E表示非常不满意。

以下问题均可类比)

根据问卷的设置我们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0人选择A,22人选择B,69人选择C,12人选择D,7人选择E。

(1)从饼图笼统地看,我们可以得到:

有26%的学生表示对新生活感到满意,即认可新的大学生活占了1/4;有58%的学生认为一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最后有16%的同学对新生活感到不满意。

我们还可以看到:

表示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8%和6%,二者大致相当。

同时也可以发现数据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反映了一种常态。

(2)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来看

选择非常满意的10人中,男女各占5人;理工类专业4人,文史类专业6人;二本院校占8人,专科占2人;均为专业满意和无所谓;大学均在省内。

选择满意的22人中,男生占10人,女生占12人;理工类占6人,文史类16人;一本8人,三本以上11人,专科3人;专业不满意5人;本省18人,其他省市4人。

选择一般的69人中,男生36人,女生33人;理工类19人,文史类50人;二本及以上45人,三本6人,专科18人;新生活满意度适中;本省59人。

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19人中,男生占12人,女生7人;理工类占3人,文史类16人;二本及以上占18人,专科1人;专业大部分为不满意;外省和邻省2人,其余均就读省内。

我们可以看出:

男女性别和对大学生活满意的关联较小,因为在不同满意程度上男女分布比例相对均衡。

在满意和较满意的两项里,理工类学生有10人,占样本近1/3。

不满意的仅占3人,文史类占16人之多,在其样本中比例为18%。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理工科学生更加能够融入并且喜欢自己的大学生活。

另外一个发现是笔者没有料想到的:

选择D和E两项的19人中,居然有18人是二本以上高校的学生,而选择A和B两项的所有本科生也只占其总数的1/4多一点,更有22个一本学生居然没有一个选择A!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并不是学校层次越高学生的优越感越强,他们也并不是比其他人更能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

这个结论在后面我们将继续验证。

至于离家远近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的确存在一些关联,并不是非常明显。

2.第2和第3个问题分别讲的是:

你当前的迷茫程度是;你但当前的努力程度是。

这两个问题本身存在某些关系。

他们可以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笔者将其统一起来分析。

根据问卷的设置我们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第2问题选择ABCDE的人数分别是:

17、28、50、19、6人。

第3问选择ABCDE的人数分别是:

13、18、58、25、6人。

(1),通过第二题和第三题数据的比较,我们看出:

不论是数据分布频率还是集中程度,二者的差别都是很小的。

这反映出大一新生的迷茫程度和努力程度具有相似的地方。

二者共性都是处于中间的占比列大,都接近一半,越往两边人数越少。

A和E的人数最少,这二者又以E最少,这表示迷茫程度很低和努力程度很低的人是很少的。

我们从两题的柱状图可以清晰的看出细微差别,选B的人第2题大于第3题,选D的人第3题大于第2题。

换句话说,它们如果颠倒互换,我们则可以看做它们是相同的。

这个可以翻译为:

大一新生迷茫程度较高的多于迷茫程度较低的,努力程度较高的却少于努力程度较低的。

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接下来我们从不同方面来看待以上这些问题。

(2)在问卷第2题中,选择ABCDE的男生分别为13、10、26、10、4人,女生分别为4、18、24、9、2人。

如果单从满意,一般,不满意这三个方面去看,则性别的差别对迷茫程度的影响是不大的。

只不过在程度很大与较大间男生和女生有差别,即男生迷茫程度很高的人比女生多,女生迷茫程度较大的人比男生多,总量却相当。

再看看第3题选择ABCDE的男生分别为9、11、27、12、4人,女生分别为4、7、31、13、2人。

由于男生样本基数本身就较大,所以在努力程度方面男女没有实质性差别。

从学校层次来看,一本院校的22人中感到迷茫的有9人,迷茫情绪小的只有2人,其他均为程度一般。

在努力程度方面有8人表示较高,其中6人为女生。

努力程度低的有6人,其余均为一般。

在专科院校的24名学生中,8人感到迷茫,9人迷茫程度低或较低。

从一本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比较来看,迷茫的人数比列都达到了1/3,但一本人数和比例更大;在对当前保持乐观的人数上,专科则远大于一本。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本的学生虽然在学业上比专科学生优秀,但是他们对自身所处的形势的看法往往过于纠结,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这可能是由于专科培养的目的性强,学生就业定位确定,有直接的奋斗目标。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专科学生们过于乐观,对形势认识过于简单。

在专业类型方面,理工类专业32名学生中,对当前迷茫有7人,不感到迷茫有9人,其余为一般。

当前努力程度高的有有12人,占总数的3/8,较低的有只有5人,而文史类专业中努力程度高的有21人,只占总数的23%多,不到1/4。

相应地,他们中向迷茫程度较高或高的有36人,占总数40%多。

所以,理工类学生往往比较有着比文史类学生更加清醒的头脑,他们不仅更加坚定地面对现实的自己,而且在努力地去实现。

众所周知,高中生在高一分科时,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大家选择理科。

因为理科将来就业好,学习一门技能走到哪里都有一碗饭吃。

而文科那些东西实际运用性差,和企业用人的绝大对数岗位要求不大符合,也就是不符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时代要求。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

至少在大一学生的身上可以表现出来。

对于我们财经类院校学生的情况,笔者将在最后单独提出来具体分析的。

像专业满意度对大学生迷茫与努力程度的影响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即使不调查也知道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究竟大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就一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在专业不满意的39人中,只有2个理工类学生提到专业不满意,另外一个人有转专业的倾向,其余不满意的36人均为文科生。

这些人中又以二本以上学生居多。

这36人中只有个别人表示迷茫程度低,这个不好解释,科学调查允许任何情况的发生,但我们更需明确,绝大多数人还是表示迷茫的,只是有些人委婉地表示一般。

至于努力程度,专业不满意的人比专业满意的人要大一些,可能由于他们想转专业的缘故吧!

这里笔者没有作细致深入的调查。

在外省市读书的16人中,迷茫程度高的有5人,占总数的31%,比总样本中的37%略低。

努力程度高的有6人,占总数37%,比样本中的26%高。

这表示在外地读书比在本地读书的的皖籍大一学生努力程度更高,迷茫程度却更低。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走向外地,它代表着自己的省份,他的成功与否或多或少关系到他家乡的荣誉,所以他更愿意去努力。

同理,一个当地学生,他在这个地方待了很多年,对一切都是比较熟悉的,现实的环境对他不会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虽然他周围有很多外地人,甚至会产生优越感而失去努力的理由。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更希望学生走出家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学业竞争,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调查出皖学生样本过少,结论的得出可能有质疑的地方,最好作为参考。

3.第4题的问题是:

你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愿意继续努力的程度。

对于这个问题是把第3个问题中你当前努力程度的调查做纵向延伸,主要是用来考察大一新生对未来的信心和自己的愿意付出努力的意志强度。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看法的积极与消极程度。

所以,笔者认为此项调查时极其必要的。

(1)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ABCDE的人数分别为39、57、19、2、3人。

这样的数据分布不用画图表我们也能一目了然的发现其中的道理。

不考虑其他情况,单从选项人数分布上来看,有96人愿意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继续奋斗,占总数的80%,这里面又有39人愿意的程度是很高的。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只有对未来不失信心,不虚度青春年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更是国人所希望看到的。

当然也存在少数人自暴自弃,不敢再去迎接挑战。

首先,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怀着蓬勃的自信去在大学里努力进取,这个在当前阶段的现实可能性是不大的。

但是,我们必须去提倡,去引导,去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

这个笔者后面继续深入分析。

(2),由于积极向上去迎接未来大学生活是主流,我们着重去看那些欠积极的人的思想受哪些因素影响的。

在选择D和E的5个人中,有4人是男生,这说明性别的关联性是很大的。

我们继续看,在选择C的19人中,即这些人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愿意奋斗的激情一般,在这里我们权且可以视为亚积极。

这其中有8名男生,女生在样本人数少的情况下仍然高于男生,这个结论不能作证我们之前的那个结论。

再看,奋斗积极性很高的39人里,男生也有19人,即使男女样本基数一样,男生人数也只是略微偏少。

通过这样一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一男生的刻苦程度不亚于女生,只是他们中既有对未来自信十足,愿意努力付出的,又有情绪低落,不思上进的。

而女生是整体趋向于积极,分布较为集中。

同样地,选择D和E的5个人,他们一本院校的1人,二本3人,三本1人。

按道理来说他们都是比较优秀的,至少相对于专科生来讲他们的起点更高,可是让我们最担心的人反而是我们最看好的人。

既然这样,我们看看专科生的情况如何。

在专科的24人中,选择A和B项的有20人,占总数的83%,已经高于整体情况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说专科生们在后面的大学生活表现是很好的,至少首先现在他们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还是那5个人,他们类型专业分布比较零散,包括财经,师范,文史其他类,理工。

这个由于数据太少,无法继续找出其中的相关性,这里只能遗憾地过去了。

至于这几个人的专业满意度的方面,他们均表示不满意或者默认不满意。

试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专业满意的话,那么他还会去选择虚度大学吗?

在专业满意的35人中,大多数都是很有奋斗动力的,相信他们的努力也是经久不衰的,经得起考验的。

最后分析一下学校离家远近的影响。

这里只选一个角度去考察,在省内的104人中有83人选择A和B项,占约80%,和上面在分析总体样本时得出的百分比近乎一样。

这样可以看出学校离家远近对一个人在大学的里是否愿意继续奋斗关联不强。

记得我们在分析问卷里第三个问题时,发现大一新生当前努力程度和学校离家远近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并且笔者还做出一些猜想性论证,这里只是在对未来的努力程度做提问,可是结果却不完全一致。

这种现象笔者这样解释:

虽然我们在这个问题中得出大一新生在对未来大学里自己努力程度做猜测时并不和自己在省内或省外读书有较大关系,可是我们却得出有80%的学生愿意付出努力,不管他在哪里读书。

而问卷第三题中,我们得出结论的是在外地读书更多人愿意努力,和我们这里的80%人并不矛盾。

这里又有一个疑问,第三题中不是又得出,在本省读书学生当前努力的程度没有在外省的人高,可是这里的80%愿意以后继续努力的人是普遍适用的啊?

当笔者讲到这里时,如果你头脑没有被绕晕,你会发现我们又得出一个可喜的结论,那就是:

在本省读书的学生虽然现在努力程度不如在外省的学生,可是他们却愿意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继续拼搏。

到此,我们如释重负。

4.第5个问题是:

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未来预期目标实现有信心。

这个问题和第4个问题强调的都是未来,区别在于前者更加直接地提出对未来长远目标实现的心理状况,而后者仅仅局限在大学这几年时间里。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看做是前一问题的继续延伸。

(1)调查结果显示:

此项问卷题目选择ABCDE分别有24、42、43、8、3人。

上面我也说到,此问题是接着上一问题继续提出的,所以得出的统计数据也应该是前后相承接的。

下面我们通过折线图比较一下:

由图可知,两个柱形图的总趋势均是先增后减,靠近原点的数值较大。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蓝柱(第4道题的选项)在A-B段高于黄柱(第5道题的选项),而黄柱在C-D段高于蓝柱,前后差值近似,到了最

后E段,二者又趋于一致。

这个说明了被调查的大一新生对大学时期内努力预期持乐观态度的要高于对未来长远目标实现持乐观态度的。

因为时间越是久远,我们越是难以预测,未来的目标的实现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被调查者们更加倾向于中立选择C,就是感觉实现的信心一般。

其实这样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如果过于自信反而让人觉得太过低估未来道路的艰险。

在第5题中,对未来预期目标实现有信心的有66人,占总数的55%,明显少于第4题的比例,这个已经解释过了。

感觉一般的人数比第4题上升了一倍多,占到总数的近36%。

而自信不足的仅有11人,其中8人较低。

完全丧失信心的只是极个别人,特殊情况总是有的。

总体情况还是差强人意的,毕竟我们往往看重大多数。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

(2)上一题分析中笔者主要把焦点放在选择D和E的人身上,所以本题我们掉换一下,主要从选择A和B的人身上分析。

从性别上来讲,对未来预期目标实现信心高的66人中,有35人是男生,鉴于被调查者中男生略多,所以我们不能得出性别有多大影响。

从院校层次上来说,有52人为本科生,占总本科生的54%,和前面整体情况的55%又比较相近,这样专科生我们也就不用再考虑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依然没有头绪,好像笔者选择的这几个因素本身就存在不恰当的地方。

我们也不能就此停止啊。

再看看专业类型有没有什么影响,这66人中理工类专业有19人,占总理工32人的60%,比样本高出5个百分点,比文史类高出7个百分点。

理工科的学生们对未来预期目标实现的信心是相对较高的。

这个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他们学的是专业技能,目标简单而明确,甚至在大二、大三就直接去工厂实习,以后终身就可能从事某一行业。

不像文史类学生,就拿我们社会学的人来说,谁都不晓得10年后自己在哪个地方工作,你这叫我们如何有那么大的信心去实现自己心中萌芽已久的目标啊!

至于专业满意度方面,专业满意的35人有26人对未来表示是有信心的,占比例为74%,对专业满意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未来预期目标的实现抱有很大自信,那么自己学什么专业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实现目标的道路是多样的,而不在于你学什么。

在选择自信的66人中,在省外读书有10人,占总共16人的62.5%,比样本高7.5%,在外省读书比在本省看来优势真的不少。

5.最后一个问题是自由发挥,给被调查者们自己发言。

老是用选择支来调查,虽然便于统计,可是也限制住了他们的积极性。

这个问题是:

你对现实与未来有何看法?

(简答即可)。

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在以上5个题目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别人自己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对现实与未来看法。

这个问题的涉及面是十分宽泛的,所以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我们看看部分人是怎么看待这样一个问题的。

CGF(现就读于安徽工业大学大一)大学的一段生活让我对自己很失望,无论是学习还是各方面的能力都感觉自己与他人差距很大,希望努力改变,可是总是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半途而废,未来说实话我很迷茫,我觉得就我的能力和专业来说我根本没有能力在社会上为自己寻找一席之地。

ZJ(现就读于安徽某专科学校大一)现实很残酷,梦想很美好。

而未来似乎就是我现在的梦。

我对它的期待很高,但当它真正来临时,现实却又将我的梦击碎,我的人生就这样循环往复。

不期待我的人生,我的未来,我的梦有多么不平凡,但希望现实不要让它太平淡!

DXP(现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大一)现在的现实很让人难以接受,可是也不得不去面对,未来虽然想象很完美,可它总是需要时间和过程去完善,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只有多想着未来,才能坚实的迈好每一步。

现实很残酷,但现在的努力会很多的改变未来,决定未来命运,要好好把握住现在。

CYH(现就读于合肥师范学院大一)现实是过去的未来,未来是现实的未来。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的。

WF(现就读于铜陵学院大一)现实很残酷…不是我预想的…但是努力做好自己就可以。

也有其他一些简短的看法,如,未来是美好地,但是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地差距地,相信一份耕作一份收获吧;关注现实,警醒未来;现实与未来总是有点差距;要脚踏实地,才有好未来;现实很残酷,未来要努力;现实很残酷,未来很精彩等等。

通过比对每个回答此问题的人的答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句话:

现实很残酷,未来很美好,我们需努力。

这句话是来自被调查者的答案中,也是几乎可以运用在所有回答此问题的被调查者身上。

当然,笔者认为也可以适用于更多其它的学生。

(四)问卷专题分析:

财经类和师范类院校

由于笔者来自财经类院校,所以实践的主题要或多或少和财经联系。

鉴于此次调查中有部分被调查者是来自财经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所以特别列了此项专题,以发现我们与其他或者普遍状况存在的异同点。

与此同时,对于师范类院校这一特别学生群体也顺便分析一下,看看以往被认为铁饭碗的学校现在的学生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旧结论应该有哪些更新。

1.此次问卷共有21名财经类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

为了便于统计,取其20人为样本。

笔者仅从他们对问卷第2-5个问题的回答做简要分析。

具体如下:

在第二个问题中选择迷茫程度高的有9人,占样本45%,比总体的37%高8个百分点;选择努力程度高的有3人,占样本15%,比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