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1339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docx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

燕山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

 

学院(系):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08级生物化工

学号: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

生物工程系

学号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08级生物化工

设计题目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

1.单因素实验确定SPI提取工艺参数范围的设计;

2.正交实验确定SPI提取工艺优化条件的设计;

3.最佳SPI提取工艺优化参数下应用碱提新工艺的设计;

1.要有明确设计的目的;

2.提出设计方案之前要充分查阅各种文献资料(15篇以上);

3.设计合理的关于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最优条件探究的操作方式或方案;

4.说明书撰写要求语言精练,表述清楚,设计方案可行且具创新性;

5.设计提出总结与分析(包括讨论展望,个人收获体会等);

1.至少阅读15篇以上的相关科技文献,外文文献三篇以上;

2.设计文字至少在15000字以上;

6.27——6.28查阅资料

6.29——6.30整理文献

7.1——7.2提出设计方案

7.2——7.3撰写说明书

7.4——7.6检查内容,准备答辩

7.7——7.7答辩

[1]刘红玉,郑惠枚,郝国东.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农机化研究,2002,23

(2):

1221.

[2]熊拯,郭兴凤等.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粮油食品科技,2006,14(6):

59-61.

[3]胡小中,温光源等.多级逆流醇浸法制取大豆浓缩蛋白工艺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9,30(3):

272-275.

[4]李大鹏,赵睿.低温脱脂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2(3):

17-20.

指导教师签字

基层教学单位主任签字

说明:

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各一份。

2011年6月27日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设计者姓名:

学号:

设计题目: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

说明书成绩评定(满分100分):

得分

设计内容的切题程度:

满分20分()

设计内容的规范程度:

满分10分()

设计书前后内容完整:

满分20分()

设计说明说排版成绩:

满分20分()

设计说明书的工作量:

满分20分()

设计过程平时成绩:

满分10分()

 

成绩:

答辩成绩评定:

(满分100分)得分

仪表成绩:

满分20分()

口语表达:

满分20分()

幻灯质量:

满分20分()

设计分析:

满分40分()

成绩:

设计撰写成绩

(70%)

答辩成绩

(30%)

合计

教师签字:

2011年7月8日

2010-2011春季学期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结题论文

 

大豆分离蛋白(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的探究

 

 

摘要

本设计拟定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以改良的碱提酸沉新工艺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分离提取,并对其工艺的优化条件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探究SPI分离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条件:

单因素实验确定SPI提取工艺参数范围的设计;正交实验确定SPI提取工艺优化条件的设计;最佳SPI提取工艺优化参数下应用碱提新工艺的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SPI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酸碱度)范围,为进一步工艺最优条件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设计在确定SPI提取工艺参数基础上,借助正交实验进一步确定其优化条件;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基础上,将其最优工艺参数条件应用于改良的SPI提取新工艺中,以最大化提高蛋白质提取率。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拟确定改良的碱提酸沉新工艺进行SPI提取的优化条件,以获得较高蛋白质提取率及各项指标的数据范围,进一步扩宽SPI的应用范围,为蛋白质提取在本专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今后某些物质的分离提取工艺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碱提酸沉法;分离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课程设计部分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大豆分离蛋白概况背景

大豆的蛋白含量较高而且营养丰富,一般含蛋白30~50%。

大豆蛋白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只是赖氨酸相对稍高,而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较低。

目前大豆蛋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资源,特别是大豆分离蛋白含蛋白质90%以上,是一种优良的食品原料。

大豆分离蛋白(SPI)[1]是以大豆为原料,提取的蛋白质含量90%以上的组分。

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和凝胶性等功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和焙烤制品等食品中。

下文就大豆分离蛋白做简要概述:

1.1大豆产物简介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

大豆原产于我国,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

公元前二世纪初,大豆由我国经朝鲜传至日本,1712年以后经德国、法国传入欧洲各国,1765年传入美国,1908年进入巴西。

美国70年代制定了国家大豆发展计划,涌现出ADM、DUPOND、PTI等规模巨大的大豆综合利用公司。

杜邦跨国集团于2001年收购我国年产4500吨的湖北云梦蛋白厂。

加入WTO以后,我国大豆业受到更严重冲击,主要原因是我国大豆含油率低,而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约40%。

于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并实施了“国家大豆振兴计划”,这将有利于我国大豆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就世界范围而言,大豆的开发利用也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大豆本身作为食品的实用价值高,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可以生产出多达12000多个品种的大豆制品。

大豆加工得到的主要产物是豆油、脱脂大豆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在副产物中,含量最多而尚未开发的是大豆渣和皮。

它们在材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高分子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课题。

1.2大豆分离蛋白(SPI)概述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ProteinIsolate,以下简称SPI)[1]是从脱脂豆粕中提取的一种植物蛋白,总蛋白质含量超过90%,良好的保水性、乳化性、吸油性和凝胶性等使其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料。

大豆中的蛋白质根据离心过程中的沉降系数可分为2S,7S(Conglycinin),11S(Glycinin)和15S四种组分,所占比例约为9.4%,34%,42%,4.6%。

7S组分中主要是7S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由α(70.6kDa),α′(80.2kDa),β(48.4kDa)三种亚基组成的三聚体结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80kDa,等电点5.2∼6.2。

11S组分中主要是11S球蛋白,是一种由6个亚基对组成的多聚亚基蛋白,分子量320∼380kDa,每个亚基对由1个酸性亚基和1个碱性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等电点为4.6。

7S和11S组分的含量是影响SPI功能特性的关键因素。

1.3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2]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是指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如制取、配制、加工、烹调、贮藏、销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化特性的总称。

其功能特性主要有乳化性、水合性、吸油性、胶凝性、溶解性、发泡性、粘性等功能,现分述如下:

1.3.1乳化性

乳化性是指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的性能。

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

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

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的破坏,促使乳化性能稳定。

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分离蛋白的乳化能力常受pH及电离强度的影响,碱性条件最为有利。

1.3.2水合性

大豆分离蛋白除了对水有吸附作用外,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分的能力。

其保水性与粘度、pH、电离强度和温度有关。

盐类能增强蛋白的吸水性,但其却削弱了保水性。

最高水分保持能力在35℃~55℃条件下能达到每克蛋白质中只有十四克水。

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

1.3.2.1吸水性

一般是指蛋白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它与Aw(即水份活度)、pH值、深度、蛋白质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表面活性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Aw的增强,其吸水性发生快—慢—快的变化。

pH值与吸水能力成正比,其pH值愈高,吸水能力越强。

蛋白质的浓度(含量)对其吸水性影响较大,分离蛋白的吸水力比浓缩蛋白要强许多,而且前者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1.3.2.2保水性

除了对水的吸附作用外,大豆蛋白质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其保水性与粘度、pH值、电离强度和温度有关。

盐类能增强蛋白质吸水性却削弱分离蛋白的保水性。

1.3.2.3膨胀性

膨胀性即蛋白质的扩张作用,是指蛋白质吸收水分后会膨胀起来。

它受温度、pH值和盐类的影响显著,加热处理增加大豆蛋白的膨胀性,80℃时为最好,70~100℃之间膨胀基本接近。

盐类(氯化钠0.1~0.4mg/L)能显著地降低分离蛋白的膨胀率约60%。

膨胀率还随pH值增加而加大,如pH值从5到9,膨胀率增加2倍。

1.3.3吸油性

蛋白的吸油性是指其可以促进脂肪吸收和脂肪结合的能力。

分离蛋白吸收脂肪的作用是另一种形式的乳化作用。

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

吸油性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增加,大豆粉、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的吸油率分别为84%、133%和154%,组织蛋白的吸油率在60%~130%之间,粉越细吸油率越高。

另外,吸油性随pH值增大而减少。

1.3.4胶凝性(凝胶性)

蛋白的凝胶性是指蛋白形成胶体结构的性能。

大豆蛋白质的分散物质经加热、冷却、渗析和碱处理,可得到凝胶。

其形成受固形物浓度、速度、温度和加热时间、制冷情况、有无盐类巯基化合物、亚硫酸盐或脂类的影响,蛋白含量愈高,愈易制成结实强韧性的、有弹性的硬质凝胶,而蛋白含量小于70%的,只能制成软质脆弱的凝胶。

蛋白质分散物至少高于8%才能形成凝胶,温度有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才能达到理想凝胶性能。

11S,S为聚合度,球蛋白制成的凝胶比7S球蛋白制成的凝胶更为坚实,更易恢复原状,这是因为它们的球朊对加热变性的敏感度不同。

1.3.5溶解性

是指蛋白质在水溶液或食盐溶液中溶解的性能。

其溶解的程度称为溶解度。

平时所说的溶解性一般指水溶性。

溶解性好的蛋白质其功能性必然好,具有良好的凝胶性、乳化性、发泡性和脂肪氧化酶活性,易于食品的加工使用,掺和到食品中就比较容易。

大豆蛋白质的溶解性受原料的加热处理、溶出时加水量、pH值、共存盐类等条件的影响很大。

加热会导致大豆蛋白变性,降低溶解度,所以在处理原料时加热温度不能太高,或采用干法加热(即原料大豆的水分含量不高并无水蒸气存在时高温加热)。

液比对大豆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更大。

液比在5倍以下时,蛋白质浸出率急剧下降,蛋白质分子间容易进行相互反应,使溶解性降低。

一般液比在1:

10左右为合适。

pH值对球蛋白影响较大,在pH值4.2~4.6时,球蛋白几乎不溶解。

共存盐类对溶解度也有影响,如有氯化钠和氯化钙存在时,即使在等电点范围内pH值4.2~4.6也能溶解。

另一方面,一些盐类(如石膏粉)能降低蛋白溶解度,可作沉淀剂。

1.3.6起泡性

蛋白的起泡性是指大豆蛋白在加工中体积的增加率,即形成泡沫的能力。

天然未变性的大豆蛋白具有一定的发泡性,若将大豆蛋白进行适当溶解,其发泡性和稳定性会大大提高。

发泡性与蛋白浓度、pH值和温度有关,以偏碱性的pH值最为有利,一般最佳发泡温度为30℃左右,制品中存有的脂质对发泡有害,而糖类则可提高粘度、增加泡沫的稳定性。

发泡性即大豆蛋白质在加工中体积的增加率,可起到酥松作用。

泡沫是空气分散在液相或半固相而成,由许多空气小滴为一层液态表面活化的可溶性蛋白薄膜所包裹着的群体所组成,降低了空气和水的表面张力。

利用大豆蛋白质的起泡性,可以赋予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提高发泡性可用降解剂把大豆蛋白降解到一定程度,聚合度愈低,发泡性愈好。

此外,大豆蛋白的发泡性还与浸出溶剂、溶液浓度、温度及pH值有关。

低脂肪、高浓度、30~35℃、pH值在10以上时,发泡最好。

1.3.7粘性

蛋白质的粘性是指液体流动时表现出来的内摩擦,又称流动性。

蛋白质溶液的粘度受蛋白质的分子量、摩擦系数、温度、pH值、离子强度、处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改变蛋白质分子的形态结构、缔结状态、水合度、膨润度及粘度。

大豆分离蛋白经碱、酸或热处理后,其膨润度升高,而且粘度增加。

蛋白是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颗粒都在胶体范围内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这种胶体具有较高的粘结性,大豆蛋白溶液的表观粘度随蛋白浓度增加而指数升高,并与试样的膨润度相关,这对保持食品水分、风味和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使食品易于加工。

加热蛋白到80℃时,蛋白质发生离解或析解,分子比容增大,粘度增加,超过90℃以上粘度反而减小。

pH值在6~8时,蛋白质结构最稳定,粘度最大;超过11时粘度急剧减小,这是因为蛋白质缔合遭到破坏。

1.3.8结团性

是指大豆分离蛋白与一定数量的水混合时,可以制成生面团似的物质。

这一性质可应用于面粉制品中如面包、糕点等产品的加工制作中,以提高制品的蛋白含量并改善其性能。

大豆蛋白的面团、弹性和粘结性低,加水以50%为宜,少于50%易碎;加水过多,食品发软甚至成浆状。

1.3.9组织性

是指大豆蛋白经加工处理后,其蛋白分子重新排列组合,具有方向组织结构,凝固后形成类似肉的纤维状蛋白的过程。

分离蛋白本身没有类似畜肉、鱼肉的咀嚼性,只有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才能使其具有类似畜肉、鱼肉的性质使大豆蛋白组织化的方法很多,如纺丝法、挤压蒸煮法、湿式加热法、冻结法、胶化法等,其中以挤压法应用最为广泛。

2.大豆分离蛋白应用[2-3]前景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包括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而在肉、蛋、奶等动物蛋白食物中蛋白质仅占一部分,所以摄入动物蛋白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吃了许多其他成分,如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等。

大量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将增加人体患高血脂症、冠心病的可能性。

而大豆分离蛋白的成功提取和应用则极好的弥补了这一不足。

大豆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合理,是一种优质蛋白,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和粘弹性,是特殊的食品添加剂。

大豆籽粒中约含蛋白质38%~42%,碳水化合物(包括粗纤维)25%~27%,粗脂肪16%~20%,水分10%~12%,灰分3%~5%。

大豆籽粒可加工成蛋白含量不同的优质植物蛋白,它包括大豆蛋白粉50、浓缩大豆蛋白[3]70、和大豆分离蛋白90%以上。

蛋白质消化率是决定蛋白质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各不相同。

未经任何加工的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只有65%,全脂大豆蛋白为75%~92%,脱脂大豆蛋白粉为84%~90%,大豆分离蛋白为93%~97%。

因此,分离提取大豆蛋白对食品加工和营养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2.1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蛋白制品,尤其是粉末状的分离蛋白,具有与脱脂奶粉极相似的机能特性,在冰淇淋生产中,可用分离大豆蛋白代替脱脂奶粉,由于陈化使粘度显著增加,对冷冻时气泡的稳定有利,此外还可起到改善冰淇淋乳化性质、推迟冰淇淋中乳糖的结晶、防止起砂现象。

大豆蛋白应用于乳制品生产,如配方奶粉、液体奶,可提高蛋白质含量,与乳的营养、良好风味结合,在氨基酸含量、配比及风味上形成优势互补。

高分散型分离蛋白质具分散性(冲调性)、溶解性、分散稳定性及乳化性,蛋白质含量80%以上,且不含乳糖,避免乳糖不适症反应,不含胆固醇,是低热量、高营养、安全、方便的乳制品加工辅料。

2.2在面制食品中的应用[2]

由于大豆蛋白质氨基酸比较均衡,几乎与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氨基酸组成相符,特别是大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高于其他谷类制品,应用于面制食品中,不仅提高产品蛋白质含量,且根据氨基酸互补原则,提高产品蛋白质质量。

又因其加工特性,在加工中增加面制食品色、香、味,延长面制食品货架期。

2.2.1面条和挂面

在面粉中加入7%~9%的大豆分离蛋白,可显著提高面粉的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从而改善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制作的面条韧性、口感较好,无明显的豆腥味;既增加了挂面的营养价值,又提高了挂面的加工特性。

2.2.2焙烤食品

在焙烤食品中添加高分散性大豆分离蛋白,既可增加产品的蛋白含量,还能提高产品质量。

如利用大豆分离蛋白的吸水性、乳化性、膨胀性和发泡性等加工特性,可提高面包的营养价值和吸水率,增大面包体积,改善表皮色泽和质地、增进面包风味,防止面包老化,延长货架期。

在面包中添加大豆蛋白7.5%以下时,面包感观变化不大,大于7.5%时对面包影响较大。

在制作蛋糕时,加入大豆分离蛋白,可改善蛋糕起泡性、吸水性,使蛋糕质地膨松,蜂窝细腻,色泽、口感良好,不易干硬,抗老化。

此外,大豆分离蛋白具有吸油性,可用于酥类糕点和酥性饼干的生产,使产品酥软可口。

如在生产饼干时,在原料中加入约15%~30%的大豆蛋白粉,不但能提高蛋白含量,增加营养价值,且能增加饼干酥性,还可起到保鲜作用。

2.2.3方便面

方便面中添加活性大豆蛋白粉后,在咀嚼时有特殊香味,比较适口。

添加活性大豆蛋白粉方便面口感好,有咬劲,爽滑,面条的脆性明显下降,复水快,这是因为大豆蛋白具有凝胶性等特点。

添加大豆蛋白粉,大豆蛋白充分吸水产生一定的粘度和胶体状,使得面条致密光亮,但添加一定量到6%时,反而会影响面条的烹调性。

另外随着大豆蛋白粉添加量增加,方便面中含油量会有不同程度下降,这是因为蛋白遇热变性,在油炸面食的表面形成油层。

添加3%,含油降低4.3%;添加4%,含油降低5.7%;添加量5%,含油降低6.7%;添加量6%,含油量降低7.75%。

2.3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蛋白制品用于肉制品,既可作为非功能性填充料,也可用作功能性添加剂,改善肉制品的质构和增加风味,充分利用不理想或不完整的边角原料肉。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将大豆蛋白制品用于肉制品还可以做到低脂肪、低热能、低胆固醇、低糖、高蛋白、强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合理营养。

如在汉堡牛肉饼、肉丸子、肉汤、灌肠类食品中,加入营养价值较高的大豆制品,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而且可以降低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含量。

另外由于其良好的吸水性和吸油性,可减少加工中损失和降低油腻感。

分离蛋白由于它们本身价格较高,在使用时可以利用它的功能性如乳化性、吸油性、吸水性、凝胶性和粘着性来改善肉制品,如馅饼、肉包子、饺子等食品中加入适量分离大豆蛋白,代替部分猪肉、牛肉、羊肉,就可以起到保水、保脂、防止肉汁离析、提高品质,改善口感的作用。

在火腿、香肠加工和流通中,将分离蛋白分散液注入而不破坏肌肉组织,可以防止肉汁的损失。

2.4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2.4.1饮料生产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大豆蛋白饮料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以大豆蛋白为原料可制作人造乳、咖啡、豆奶、豆奶酪、果汁豆奶等,并添加一系列的调味料如香精、巧克力、植物油、糖、柠檬酸等,味道和营养成分都良好。

在核桃饮料生产中,加入脱脂豆粉,既可提高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且可降低生产成本。

2.4.2作为发泡剂

用胃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蛋白质在等电点区的不可溶性即可消失。

将水解物加到食品、糕饼的混合料中,以增加鸡蛋蛋白质发泡时的体积。

大豆蛋白又可作泡沫稳定剂,将其用酸水解后,可作酱油和与肉相似的香料、啤酒中的泡沫稳定剂。

2.4.3罐头食品

大豆蛋白又称素肉,其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一种高蛋白营养食品,将它加工成四鲜植物蛋白肉罐头,可以成为随身携带、方便食用、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品。

3.大豆分离蛋白提取工艺[4]方法

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可分为全湿法和半湿法。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是从低温豆粕中除去低分子可溶性非蛋白质部分,而且要去掉不溶性高分子成分,最终获得高纯度的分离大豆蛋白。

方法主要有酸沉碱提法和膜分离浓缩法两种,还有两种非工业化目的的提取方法。

下面就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做简要陈述:

 

3.1酸沉碱提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分离提取方法。

该法是利用大豆中大多数蛋白质在等电点(pH=4.5)时沉淀的特性,与其他成分分离,沉淀的蛋白质经调节pH后溶解,因此称之为酸沉碱提法。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过程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溶解萃取,根据大豆蛋白的溶解特性,采用弱碱性水溶液浸泡低温脱脂豆粕,将可溶性蛋白及低分子糖类萃取出来,然后通过离心机将不溶性纤维及固体残渣分离出来;第二步酸沉淀,将一定量的盐酸水溶液加入已溶解出的蛋白液中,调节其pH到大豆蛋白的等电点(pH=4.2~4.6),使蛋白沉析下来,然后用离心机把沉析的蛋白凝胶分离出来;第三步中和、灭菌和喷雾干燥,将分离出的蛋白凝胶解碎,加入稀碱液中和后,在高温下快速灭菌,真空浓缩,高压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即可得到粉状大豆分离蛋白产品。

酸沉碱提的缺陷是:

耗酸、耗碱量大,废水处理费用高,产品收率低。

该分离提取方法有待改进。

但目前仍然是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方法。

3.2超过滤法[1]

超过滤技术又称超滤膜过滤技术,是一种食品加工新技术,可达到浓缩、分离以及净化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分子半透膜,以压差为动力,使提取液中的蛋白与其它物质分离,然后进行喷雾干燥而成。

该工艺不需要经过酸沉淀和中和工序,生产的产品中植酸量少、消化率高、色泽浅而无成味、质量也较高,同时可回收浸提液中的低分子产物。

此外,其废水能够得到循环的使用,从而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但目前该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

3.3反胶束萃取分离法

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一种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有机溶剂接触,极性头在内,形成极性核,该核具有包含水溶液和溶解蛋白质的能力,因而可以用此含有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从水相中萃取蛋白质。

利用反胶束技术从全脂豆粉萃取大豆蛋白,可一次萃取50%左右。

影响反胶束萃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

大豆蛋白萃取过程非常快,用非扩散模型解释较为合理。

该法需要的主要仪器有:

自动水分测定仪、气浴恒温震荡器、离心机、凯氏定氮仪、分析天平、恒温磁力搅拌器和微量进样棒等。

影响反胶束萃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优点是:

选择性高、操作方便、放大容易、萃取剂(反胶束)相可循环利用、分离和浓缩同步进行。

其缺点是:

蛋白质在现有反胶束体系中稳定性不高,导致萃取前后蛋白质的活性损失较大,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