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doc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要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这一理论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标志着党的文化建设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
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
(3)纪律建设。
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
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
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
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八点宝贵经验
六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它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检验、评价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必须坚持以繁荣发展为主题,重建设,不折腾,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地推动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才能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壮大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文化领域创新体系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要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
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要按照文化艺术自身的客观规律组织艺术生产,减少乃至废止在艺术领域里的行政干预。
必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
必须坚持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走出去”与“守得住”、“走出去”与“引进来”、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国际大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