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有进入.docx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有进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有进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有进入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
正文:
“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
01-0407:
45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
新京报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近日发布研究,估计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
科研人员2003年以来没有再发现过白鲟。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
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新京报讯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长江白鲟灭绝,这意味着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
不过昨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发布评估结果。
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
这篇名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
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在论文中称,估计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
“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
”危起伟告诉新京报记者。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
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
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
”危起伟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开展全面评估
上述论文经媒体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白鲟灭绝”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5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作出了回应,该组织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
在文章末尾,该组织同时表示:
“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
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白鲟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
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
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道理。
”危起伟说。
追问1
近几十年白鲟生存状况是什么?
35年来全江段未发现白鲟幼鱼补充群;1996年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目录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
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
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
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看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上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在生态链顶端的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条,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CITES(1997)附录Ⅱ(即CITES附录)加以保护。
追问2
最后一次和白鲟联系的情况如何?
2003年专家抢救一条白鲟并追踪,船只跟踪时触礁,至此再无白鲟踪迹
2002年12月11日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白鲟。
消息传开后,危起伟和另一名专家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
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又一次发现活体白鲟。
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
水科院长江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成功抢救白鲟后,将该白鲟进行声呐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文中称,2003年l月29日21时58分,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
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链接
长江白鲟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
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
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
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
春季溯江产卵。
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记者王俊)
长江白鲟给人类的一封告别信
我们留恋这颗星球,正如你们留恋自己的家乡一样。
按语:
今天,“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
据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的论文称,早在2005年-2010年时,曾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后,又一个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珍稀生物。
虽然这一结论依旧存疑,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就表示,“后续还需要讨论”,但长江白鲟存活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已是微乎其微。
我们当然对它们的存在还抱有一线希望,只不过,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希望确实渺茫。
长江白鲟或许真的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
在此,我们想借“长江白鲟”之口,说些心里话。
亲爱的人类小朋友:
2020年好!
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你们,毕竟我们已经在这颗星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万年,我们曾与陆地霸主恐龙水路并肩,躲过了第四纪冰期,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和崛起。
只是,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想到直到2020年1月3日,你们才彻底接受我们已经不在的消息。
这份惋惜,何尝不是我们的留恋。
今天,听说我们在你们的朋友圈里刷了屏,还上了热搜。
值此新年之际,让你们看到这么一条坏消息,实在抱歉。
有网友说,“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是的,很遗憾,我们上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2003年。
当时我们的一位小姐妹在四川宜宾南溪县被捕,后来得到人类专家救助,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重新放生。
感谢致力于保护我们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只是生存太艰难了,环境太恶劣了,我们太累了。
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并息息相关。
四川的渔民,形容我们是“千斤腊子万斤象”里的“象”。
我们身材修长个头大,你们喜欢叫我们“水中老虎”“淡水鱼之王”。
大约三千年前,我们还是比较常见的鱼类,是你们餐桌上肥美的河鲜,是祭祀用品。
诗经里的《周颂·潜》便记载道,“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其中这“鲔”,便指的是我们;鳣,指的是我们的族兄中华鲟,也就是渔民俗称的“腊子”。
你们可能想不到的是,那个时候,“漆沮”也就是现在的渭河以北的两条河流,竟然也有我族的身影。
不过,你们人类真的是太强大了,从最初的采集者,到后来的农耕者,再到后来的工业文明,你们的每一次飞跃,都让我们赞叹不已,但也让我们万分恐惧。
你们当中的一位有趣的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人类简史》。
其中提到,人类的发迹史,就是一部其他动物的灭绝史。
在30万年前,人类当中的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就已经超越其他物种,获得非凡智慧。
但到了7万年前,智人一族,竟也灭绝了其他人类物种。
而如今,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我们不想再看到我们的近族,如中华鲟、达氏鲟步我们的后尘。
前不久,那则“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的消息传来,还让我们无法安息。
我们真的留恋这颗星球,正如你们留恋自己的家乡一样。
大约三十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江段,我们还曾不时相见。
我们有时是在渔网里拼命挣扎,有时是在水泥堤坝上使劲拍打,我们试图用生命提醒你们我们的存在以及生存的途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曾看着你们的大诗人从头顶飘过,吟下诗篇。
逝者如长江,没想到,这里成了我们最后的坟场。
幸而,我们已经听到,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通告,长江将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这对我们那些幸存的同族,算是慰藉了。
我们走后,世界上便只剩下了一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在大洋的彼岸,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听说在伊利湖里也几乎找不到了,希望你们善待它们。
以后,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相见了。
希望我们的遗体能够时时提醒你们:
人类不可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你们需要陪伴,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颗星球,有你有我有它,才是一个家。
□与归(媒体人)
编辑:
狄宣亚 实习生:
孙文静 校对:
危卓
“长江白鲟灭绝”上热搜!
网友: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荔枝新闻
发布时间:
01-0318:
58江苏广电集团荔枝新闻客户端官方帐号
今天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
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第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
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
“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
”危起伟说。
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
“千斤腊子,万斤象。
”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
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
“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
”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网友感叹:
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休养生息。
古人云: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
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长江白鲟灭绝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2020-01-0408:
27 来源:
红网
作者:
姜文来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的论文称,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
而就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浙江杭州的学术会议报告中也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
(1月3日《新京报》)
2020年伊始,听到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让人惊讶,我为长江白鲟祈祷,非常希望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是假的,幻想一尾活生生的白鲟出来游一游,证明自己还存在于世,依然陪伴美丽的地球。
可非常遗憾的是,权威专家的论文严肃性和权威性,明白地告诉世人这是一条真实的新闻,白鲟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到了没有人类打扰的天堂,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去了。
世上再也见不到它的倩影,只能幻想它美丽的身姿曾在长江中畅游过,成为难以磨灭的印记。
长江白鲟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礼记》:
“季春荐鲔于寝庙”及“春献王鲔”。
在民间有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腊子”特指中华鲟,“象”特指长江白鲟,“黄排”说的是胭脂鱼。
历史上长江常见的这三种动物,中华鲟和白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鲟成鱼可长达七八米,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从长江中常见的动物,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到灭绝,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今日是长江白鲟的灭绝,如果生物不断地灭绝下去,就会轮到我们人类自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长江的生态环境演变令人忧虑。
长江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占我国淡水鱼总数的48%。
我们常说的“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大幅度减少,资源量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
长江林立的大坝对洄游性鱼类构成严重威胁,污染让长江生物生存雪上加霜,过度捕捞让鱼族繁衍生息被打断,拯救长江迫在眉睫。
白鲟灭绝向我们发出了警告,它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我们到了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了,不能再等待,从现在做起。
在生命和地球面前,白鲟等动植物和我们人类是平等的,都拥有生命生存和共享美丽地球的权利,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和众多动植物相依相伴,我们是生命共同体,动植物的灭绝是我们人类的巨大损失,我们要保护我们以外的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与人类的命运休息相关。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对长江保护放在重要日程,长江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经成为全民共识,长江保护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长江保护法草案》已经通过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正在征求意见,长江保护令人期待。
黄河高质量发展与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黄河的保护也令人憧憬。
期待我们身边的每一天河流都清澈见底,鱼翔其中,成为幸福的江河,让陪伴我们的陆生、水生动植物不再哭泣,不再面临灭绝的威胁
白鲟的灭绝令人悲痛,如果我们能亡羊补牢,白鲟在天堂也会得到安慰。
拯救生态环境就是拯救我们人类自己!
行动起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与动植物共享这美丽的地球!
(责任编辑:
贺晓雁)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警惕人类活动的“雪崩效应”
新浪财经APP
别让肆无忌惮的生活生产活动,加剧很多生物的生存危机。
近日,“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登上微博热搜。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
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
而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的论文称,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
而就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浙江杭州的学术会议报告中也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当然,对此也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这或许会让不少人心存侥幸,但是,十六年来我们对长江白鲟苦寻无踪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物种,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实在令人悲伤。
失序的捕捞恐难“甩锅”
古语有云:
“千斤腊子,万斤象”,“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据称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由于长江白鲟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级,它的消失对长江水域的生物链的破坏有多严重,以及对水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得知。
但长江白鲟的灭绝,无疑向人们又敲响了警钟:
保护人类以外的生物,无论是水生还是陆生,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抑或是微生物,都至关重要。
长江白鲟的灭绝如同其他物种消失一样,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年5月发布了一份长达1500页的环境报告,列举了物种消失和生态退化的五大原因。
以严重度排名,这些原因分别是缩小或退化的物种栖息地、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
这些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例如,如果不是人类砍伐森林,扩大生活生产用地,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不会缩小,也因此不会消失或灭绝。
具体到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答案,但从常识而言,指向的恐怕还是过度捕捞在内的人类活动。
一些渔民大量使用绝户网、地笼等,甚至有些人使用“电鱼”的方法,就加大了过度捕捞对长江生态的影响。
这种行为不只是在长江,在全国所有的江河湖泊中都有这些做法。
除了长江白鲟,长江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占我国淡水鱼总数的48%。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称为“四大家鱼”,过度捕捞等原因也造成“四大家鱼”的减少,鱼卵鱼苗等早期资源量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
就连在江苏省长江口一带生存的长江刀鱼(学名刀鲚),也因为有高昂的市场价格的吸引而被过度捕捞,数量急剧减少。
1973年,长江沿岸的刀鱼产量为3750吨,2012年以后,年总产量已不足百吨。
除此之外,长江支流本是长江流域鱼类生存的重要栖息地。
但这些支流河道,由于人类填河造田、修建房屋,以及兴修水利等被大量填埋,导致包括长江白鲟、四大家鱼在内的更多鱼类无处栖息、觅食、产卵,既无处生存,也无法繁衍后代。
长江白鲟的灭绝,或许只是人类某些生活生产活动“竭泽而渔”后果的缩影。
都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这类雪崩效应,也会体现在人类活动与生物灭绝的关联上:
某些珍稀生物灭绝时,那些过度捕捞行为不会是无辜的。
科学家屡次发出生物大灭绝警告
不止是长江,现代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圈已经造成毁灭性影响。
据IPBES预测,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索取,目前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较过去1000年来的平均值快了数十到数百倍,且这个速度还在加快。
这将可能把地球推向自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的又一个物种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生物绝种),现在长江白鲟的消失就是个警醒的信号。
在地球的自然史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
第一次是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又称奥陶纪大灭绝。
到了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又发生了第5次生物大灭绝,或称白垩纪大灭绝和恐龙大灭绝。
前5次的生物大灭绝主要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而第6次生物大灭绝除了有自然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类自导自演了这次大灭绝。
这些大灭绝绝不是骤然而至的,而是潜移默化的。
可能在人类不小心时,有些生物就彻底消失了。
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人类将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预计全球变暖会导致1/2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超过2/3的维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数百万种动物消失。
人类从这些动植物获取的资源也将减少,甚至无以可用。
比如,如果鱼类消失,会影响人类的食用;如果一些植物消失,如红豆杉的消失,人们会减少一种提取抗癌物质的植物。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长江白鲟的灭绝逼迫人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长江以及其他江河湖海和陆地的生物资源。
现在长江10年禁渔计划已“开启”,这就来得很有必要。
但愿这一行动能保护更多的长江鱼类,让人们多年后依旧能看到长江白鱼矫健的身影。
□田地(专栏作者)
编辑陈静 校对王心
长江白鲟已灭绝,长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2020-01-0318:
14:
52 来源:
一点排行网 作者:
苹果
在2020年1月2日,全世界人民都在庆贺欢度新年之际,长江白鲟却已宣布灭绝,没能进入2020年。
而农业部则于前几日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