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
释诗题;第二步:
知诗人;
第三步:
明诗意;第四步:
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
2、知诗人: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活动一:
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
雨怎样?
风怎样?
水怎样?
(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
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
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
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
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
(1)前两句意思是:
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
(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活动一:
悟诗情
1、你还想了解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
配乐读。
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25望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月夜的江色之美。
一、导入课文
1.平时曾经仔细地欣赏过月亮吗?
2.通过你们的讲述,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那皎洁、美丽的明月。
现在就让我们在这明月的沐浴下,轻轻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检查预习
1.抽每组3号展示交流词语。
2.自由朗读词串,发现了什么?
月亮 安详 吐洒清辉
江水 晶莹闪烁光斑跳动
两岸 黑色剪影伸展起伏
美美地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
1.过渡:
把这些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相信你能把月色读得更意境深远。
2.①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你最喜欢哪个场景,能读读吗?
②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场景,给课文分段。
③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示:
(1)学生展示,比较答案进行指导。
(2)以1名学生为例,指导如何把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四、精读第一段,欣赏“江之月”
1.过渡:
诗人独自望月的这个画面,相信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
(月映清江、明月映江、月影婆娑、江清月明、江之月)
2.让我们再一起读读作者眼中的江之月吧!
夜深人静,作者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播放音乐、图片)配乐朗读
此时此刻,他看到了什么?
活动三:
品读第一段,欣赏月夜江色。
1.轻声朗读第一段,想一想:
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自己的阅读感受?
2.组内交流阅读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汇报阅读感受,展示朗读。
3.(出示第二小节)让我们想象着月景一起再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吧!
4.出示词组,让学生根据词组背诵
月光、江水、两岸
5.过渡:
江之月是美妙的,它用一轮清辉安详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月景中。
(音乐再次想起)此时此刻,你从中又看到了什么?
6.小结:
江之月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无限遐想,也让小外甥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幻想,下节课就让我们和小外甥一起再来展开幻想的翅膀,走进诗之月、心之月吧!
【检测反馈】
1.把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用“\”画去。
挑(tiāotiǎo)战
气氛(fēnfèn)
呵(hēhā)欠
2.抄写。
安详幻想沐浴
清幽旷远不假思索
25望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望月的乐趣和小外甥的对月亮的奇妙想象。
2.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导入课文
1.上节课初读了《望月》,并跟随作者的脚步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来到江轮甲板上,作者赵丽宏向我们展示了空旷的月夜,清辉洒落、江面点点的美好意境。
2.根据课前搜集描写月景的文章,把自己认为最美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
3.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幅幅恬静的“月下美景图”呈现眼前,齐读第二节,共同描绘月下那美丽而清幽、空旷而辽远的美好意境。
(板书:
江中之月)
二、感受“背诗乐”
1.过渡:
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作者和小外甥来到甲板上干什么呢?
2.小外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聪明好学爱幻想)从哪些地方看出他聪明好学呢?
他是怎样向“我”挑战的啊?
谁来挑战一下?
3.欣赏他们吟诵的诗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给大家听。
4.表演舅舅和小外甥,分角色吟诵这些诗句。
(A、读出诗的意境B、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C、读出比赛时的热情)
5.在这样的月色下吟颂这样的诗句,有什么感受?
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表达。
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第13节。
6.清幽的月色伴着美妙的古诗,它们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让我们再次沉醉。
(板书:
诗中之月)
7.省略号的作用,继续补充吟诵。
三、体会“幻想美”。
1.读课文14至20自然段,对着月亮,小外甥产生了哪些幻想?
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理解“不假思索”。
活动二:
品读课文,体会想象之妙。
1.默读14—20自然段,思考:
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
他这样比的理由是什么?
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
2.小组交流思考题。
3.全班交流。
2.说说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自由朗读,用心与语言文字交流,用心与外甥交流,用心与月亮交流。
在爱幻想的小外甥心里,月亮成了童话故事,他描述得绘声绘色,我们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小外甥特别爱幻想?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月亮困了……”
多有童趣有创意的幻想啊!
(板书:
想象之月)
四、领悟“月之情”
1.面对如此美丽多姿的月色,请你也放飞幻想的思绪,大胆地表达你对月亮的畅想……
(美国的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不要放弃自己的幻想,因为没有了幻想也就没有了创造力。
”)
2.我们感受了浓浓的月夜美,欣赏了幽雅的诗之韵,也真切体会了小外甥奇特而美妙的幻想!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走进舅舅,走进外甥,共同体会他们月下的交谈,男同学读舅舅的话,女同学读外甥的话,省去叙述部分。
3.此刻甲板上又只留下舅舅一个人。
他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
25望月
江中之月诗中之月想象之月
聪明好学爱幻想
【检测反馈】
1.听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积累有关山和水的诗句,认真朗读体会。
教学反思:
26.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谈话导入
1、你认识几种鸟?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鸟——灰椋鸟(板书)。
2、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提醒学生注意:
“椋”字的读音和字形。
(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灰椋鸟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
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文中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小组学习。
①组内交流生字自学中的收获,比如重点字音、易错字形等。
②组内默写生字词,轮转批阅。
(组长负责报词)
③将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写上小黑板。
3.借助小黑板汇报学习情况。
1.按要求自主学习。
2.注意:
“翘首”、“栖息”、“规模”、“应和”、“扑棱棱”中加点字的读音
3.讨论理解好下列词语:
应和、排空而至、呼朋引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完成活动二)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哪几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活动二:
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小节的意思,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组内交流分段意见,推举一名发言人。
3.班级交流分段情况,一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再补充。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
(1):
“我”去林场看看灰椋鸟。
二(3~5):
写“我”观赏到的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
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
初识灰椋鸟。
1.自由轻读第一段,说说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2.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
1、灰椋鸟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的?
2、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
3、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
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4、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请读一读这两个句字。
(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检测反馈】
1.抄写。
栖息水杉山涧扑棱棱绒地毯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翘首遥望(qiàoqiáo)
规模(mómú)
互相应和(héhè)
26.灰椋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品读课文重点词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懂得植树造林的意义,爱护鸟类。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欣赏一番那壮观热闹的场面,
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非常壮观。
可作者是怎样把这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欣赏群鸟归林。
体会场面的壮观
活动一:
欣赏群鸟归林。
1.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句子,用词语写下自己的感受。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感受,将相关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②组内练说:
鸟儿归林时不停地鸣叫,它们说些什么?
3.小组展示。
“没过几分钟…‥头顶飞过。
”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气势?
(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
)
能把这“壮观”的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是啊,这哪里还是一只只的鸟儿呢?
这俨然是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队伍啊!
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读“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
2)此时作者既看到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又听到活泼欢快的鸟鸣。
读读相关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此时你就是它们中的一员,在这欢快的场面里,你会和你的好伙伴倾诉些什么?
你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呢?
三、捕捉美丽镜头,感受作者的喜爱
过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黄昏,可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中嬉戏。
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如果此时你的手中有一部摄像机,你会抓拍什么样的美景呢?
试着给你抓拍的镜头起个名字。
活动二:
走进快乐“俱乐部”。
1.轻声读第5小节,想一想:
如果你身边有一台摄像机,你会抓拍下哪个镜头?
说说为什么。
(试着给你抓拍的镜头取个名字。
)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思考题。
②讨论:
作者为什么把“刺槐林和竹林”比作“天然俱乐部”?
3.全班汇报。
1)看,这几只刚刚……在翩翩起舞哇!
不好看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全班齐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天然的俱乐部。
灰椋鸟叫得这么欢,这儿的确成了天然的俱乐部,成了鸟儿的乐园。
谁来读读这句。
看到这样的场面,谁能不欢呼雀跃呢!
引读:
“这上万只灰椋鸟……,欢呼起来。
”
此时你也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会欢呼些什么?
是呀,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
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整段感情朗读)
四、感悟课文中心,培养价值取向。
1、林中的灰椋鸟是那么的快乐的生活着,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乐和自在呢?
活动三:
体会作者感想。
1.自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
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班级交流。
2、是啊,正是由于这许许多的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这里才成了鸟的天堂。
本文的作者徐秀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可是,你知道么?
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播放乐曲:
《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2、巴金爷爷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鸟的天堂》,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品一品。
【检测反馈】
写话练习:
学了《灰椋鸟》一文后你想对林场工人(或者自己、同伴、灰椋鸟……)说些什么?
请写下来。
教学反思:
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初步理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的含义。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水
师:
看到这个字,想到什么?
2.作者凭借这最简单,最平常的字要说什么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不认识、拿不准的字读读书后的生字表,也可问问老师。
3.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
二、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你可以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活动二:
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
①想想: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哪三个场景?
②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组内交流,推举一名发言人。
3.班级交流,一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再补充。
2.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出示: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板书:
最珍贵
4.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5.作者想借用水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
挑水洗澡浇水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水之珍贵。
1、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2、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
学生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
学习第一段,体会水之珍贵。
1.默读第一段,想一想:
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请圈画出来。
2.组内交流所画词句;用本小组擅长的形式练读,读出水的珍贵。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
出示:
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里一幅远远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3)把镜头推近,我来读,你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4)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看到画面读出来。
(5)(凸显数量词)注意留心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你会读出新的体会。
再请同学读这段话。
4、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烈日,这就是我村子里的水。
5、再请同学读课题,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
是啊,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
【检测反馈】
你是如何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懂得珍惜水资源。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一、感受“雨天洗澡之乐”。
1、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泉,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活动一:
感受“雨天洗澡之乐”。
1.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
①读了这段话,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人们雨中洗澡时的心情?
②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
2.小组学习。
①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将相关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②组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展示。
2、学生学习,教师指导。
3、学生汇报,相机指导。
(1)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水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
(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
(2)让我们在次重温那缺水的苦涩,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还们为什么会这样的(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呢?
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叫声)(欢呼声)(奔跑声)……
(3)孩子们为什么如此欢呼雀跃,读第一小节。
二、体会“一勺水解暑之爽”。
1、这可是久等难逢的雨呀!
在更多的没有雨的日子人们是怎样的情况呢?
活动二:
体会“一勺水解暑之爽”。
1.朗读读第3——5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①组内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理解:
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3.小组汇报。
2、学生学习,教师指导。
3、学生汇报,相机指导。
(1)风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身处细雨分飞的江南,怎能体会?
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多少次的苦苦等待才盼来一场难得的好雨,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2)母亲锁上水窑,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
①你觉得哪个字最能吸引你的眼球?
(饿)
②母亲之所以会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她看见了她用水为我们冲凉的那一幕。
③课件出示: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指名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方面是我们淋到水后的一种快乐,另一方面是母亲对水的珍惜,做到“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
④这是一种久旱逢甘淋的感觉,又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哪个词语?
(爽)(痛快)(舒服)
⑤就带着这份“爽”,这份“痛快”,这份“舒服”来读一读这段话。
⑥师补充:
在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倾注下来的同时,母亲还用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这样的感觉就更爽了,让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⑦现在你明白了吗,何以母亲要用“饿”而不用“渴”字?
(因为天气炎热,因为缺水,我们的身体就是处于饥饿状态。
好不容易才有了这样一次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真是太幸福了。
)
⑧当一勺水给我们淋浴结束后,母亲又锁住了水窖,这又激起了我们的期盼之心,我们期盼什么?
⑨同学们,想想我们自己,处在江南水乡,用水毫无困难,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跟他们相比,你们有话要说吗?
(3)这上天的恩赐的甘霖给村子里的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啊!
(4)是啊,这段文字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
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
所以说——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4、师小结:
不管是下雨天痛痛快快地淋雨,还是无雨时母亲用水窖中的一勺水给我们洗澡,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与水接触时的一种快乐。
(板书:
乐)
5、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
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
)
三、总结延伸。
1、这篇文章是编者改动后选入课本中的,题目也做了相应的改动,你能猜猜原文的题目吗?
(《饿水》)有机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原文,再来体会作家马朝虎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
2、师总结:
生活在缺水的地方的人,他们对水是如饥似渴。
我们生活在不缺水的地方是如此幸运,但如果我们毫不节制地用水,不珍惜水资源,你觉得我们对得起那些缺水地方的村民吗?
在你用水的时候,想一想缺水的村民那渴望期盼的眼神吧!
想一想这句话吧!
(出示: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理念:
将文章的这句中心句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又体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探讨如何节约用水。
【检测反馈】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练习7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学写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