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290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docx

最新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

一、总论

1.核医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1)定义: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它既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新技术,又拥有自身理论和方法,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用于诊治疾病的临床医学重要学科。

(2)主要内容:

  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①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②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放射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体分析);治疗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内照射、外照射)。

2.核医学的特点

(1)能动态地观察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

(2)能反映组织和器官整体和局部功能;

(3)能简便、安全、无创伤的诊治疾病;

(4)能进行超微量测定,灵敏度达10-12~10-15g;

(5)能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和专业。

3.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原理: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为:

1)细胞选择性摄取;

2)特异性结合;

3)化学吸附;

4)微血管栓塞;

5)简单在某一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由于放射性核素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用显像仪器能很容易在体外探测到它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情况,并以影像方式显示脏器、组织或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功能情况,还可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对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及某些受体功能状况做出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4.放射性核素的显像特点

1)为功能显像,能反映脏器、组织或病变的血流、功能、引流、代谢和受体方面的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有关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各种参数。

3)某些脏器、组织或病变能特异地摄取特定显像剂而显像,具较高特异性。

4)所得脏器和病变的影像清晰度较差,影响对细微结构的显示和病变的精细定位。

5)显影剂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引入体内,属无创性检查。

辐射量低。

5.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原理

1)放射性核素显像:

原理见上。

2)非显像检查法——功能测定:

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将示踪剂引入受检者体内后,用功能测定仪在体表对准特定脏器,连续或间断地探测和记录示踪剂在脏器和组织中被摄取、聚集和排出的情况,并以时间活性曲线等形式显示,即可以对脏器的血流及功能状态进行判断。

3)体外检查法:

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而是在试管内完成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

4)放射性核素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主要是β-射线)的辐射生物效应来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

原理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进行照射,受到大剂量照射的细胞因繁殖能力丧失、代谢紊乱、细胞衰老或死亡,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二、神经系统

1.试述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rCBF显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原理:

静脉注射分子量小、不带电荷且脂溶性高的显像剂,它们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随后经脑内酶水解或构型转化,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而滞留其内。

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rCBF)量成正相关。

用SPECT仪进行脑断层显像,图像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横断、冠状和矢状三个层面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图。

由于rCBF一般与局部脑功能代谢平行,故本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反映局部脑功能状态。

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 

(2)脑梗死的诊断

(3)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AD)

(4)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

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复发灶的rCBF常增高,影像表现为放射性增浓区;而坏死区基本上没有血供,影像上呈放射性减淡或缺损区。

必要时可进一步行亲肿瘤显像。

(6)脑功能研究。

脑血流量与脑的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应用rCBF显像结合各种生理负荷试验有助于研究脑局部功能活动与各种生理刺激的应答关系。

(7)其他:

偏头痛、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遗传性舞蹈病患者rCBF显像均有异常改变。

2.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脑内CO2浓度增加,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3.试述18F-FDG脑代谢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

1)原理:

18F-FDG为葡萄糖类似物,具有与葡萄糖相同的细胞转运及已糖激酶磷酸化过程,但转化为6-P-18F-FDG后就不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于脑细胞内,观察和测定18F-FDG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就可以了解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状态。

2)临床应用:

(1)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发作期浓聚,发作间期减低

(2)早老性痴呆的诊断和病情估测:

减低

(3)脑瘤的良恶性鉴别、分期和分级、疗效和预后判断及复发或残存病灶的诊断:

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恶显影,良性肿物不显影或仅轻度显影。

②分期:

显示淋巴结受累以及远隔转移情况;可以帮助寻找原发灶。

③颅内肿瘤的分级:

偏恶性的肿瘤18F-FDG摄取较多,T/N及SUV均较高,偏良性的肿瘤18F-FDG摄取较少,T/N及SUV(标准摄取值)则较低,因此18F-FDG显像可对颅内肿瘤进行无创性分级。

一般Ⅰ~Ⅱ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低于正常脑灰质,Ⅲ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与正常脑灰质相似或略高,而Ⅳ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则显著高于正常脑灰质。

④肿瘤复发与治疗后继发改变的鉴别:

经过手术或放化疗后,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水肿、坏死、瘢痕的形成,给常规影像学检查判断局部有无肿瘤复发带来困难。

18F-FDG显像可以根据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情况来进行鉴别:

原肿瘤部位18F-FDG摄取增加,表明为肿瘤复发,反之,则为治疗后的继发改变。

⑤肿瘤的疗效监测:

放化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变化要明显早于肿瘤的形态学变化,故18F-FDG显像可用来早期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

若放化疗后,18F-FDG显像示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减低或完全受抑,表明治疗有效;若经治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变化,则表明肿瘤存在治疗抵抗,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

PD(帕金森)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发现纹状体葡萄糖代谢减低。

HD(亨廷顿病)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见双侧基底节和多处大脑皮质放射性减低区。

(5)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

脑代谢显像可用于人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

(6)其他:

脑梗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在脑代谢显像中的影像表现基本上与rCBF影像相类似。

三、内分泌系统

1.什么是分离现象(甲状腺核医学检查)?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典型表现:

疾病早期,由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甲状腺摄碘功能降低;而甲状腺滤泡的破坏则可导致滤泡腔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血清T3、T4水平升高,TSH下降,临床上表现出甲状腺摄131I率(低)和血清T3、T4水平(高)呈“分离现象”

2.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原理:

99mTc-MIBI可以被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组织摄取,同时也被甲状腺组织摄取,其从甲状腺清除要快于甲状旁腺。

进行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比较两次影像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到甲状旁腺的影像。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和定位。

3.为什么各地区应建立自己的甲状腺摄131I率试验的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的甲状腺摄131I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24h达到高峰。

各时相正常值由于各地区饮食饮水、环境中含碘量不同以及测量设备和方法不同而有差异。

所以,各地区,各单位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及其诊断标准。

4.99mTcO4-和131I作为甲状腺显像剂有何不同?

1)相同:

同为负一价离子,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都可被甲状腺组织摄取,且被摄取的量和速度都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故都可用于进行甲状腺显像。

2)不同:

99mTcO4-半衰期较短,为6小时左右,射线种类只有γ射线,且γ射线能量较小,给药剂量较大,显像开始时间较短。

131I的半衰期较长,为8天左右,射线种类有β、γ射线,且γ射线射线能量较大,给药剂量较小,显像开始时间较长。

5.试述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异位甲状腺多见于:

舌根部、舌骨下和胸骨后,偶见于心包、心内和卵巢等处。

(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

冷、凉、温、热

(3)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的诊断:

典型性表现:

腺瘤呈“热”结节,正常甲状腺组织由于功能受抑,影像不同程度减淡。

若正常甲状腺组织功能完全受抑,则正常组织不显影,只见腺瘤的团状放射性浓聚影。

(4)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

结节的良恶性与结节功能关系密切,“温”结节和“热”结节的恶性几率低,而“冷”结节和“凉”结节的恶性几率较高。

(5)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

组织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及其转移灶能够摄取131I而显影,故可以利用131I寻找甲状腺癌的转移灶。

(6)判断颈部肿物与甲状腺的关系:

甲状腺外肿物一般不摄取甲状腺显像剂,故肿物所在部位无明显放射性浓聚,同时甲状腺影像轮廓完整。

若与肿物相邻的甲状腺区域轮廓不完整,无论肿物所在部位有无放射性聚集,都提示肿物与甲状腺关系密切。

6.何为甲状腺“温”结节、“热”结节、“凉”结节和“冷”结节?

根据甲状腺结节放射性高低,常将其分为四种:

“冷”结节:

放射性缺损区,结节基本上无甲状腺功能。

“凉”结节:

放射性减淡区,结节功能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温”结节:

放射性分布与正常甲状腺影像相近,功能接近正常组织。

“热”结节:

放射性增浓,结节功能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四、呼吸系统

1.肺灌注显像的原理?

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蛋白颗粒,颗粒随血流进入右心系统,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流经肺毛细血管前动脉和肺泡毛细血管,因放射性蛋白颗粒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床,将一过性随机嵌顿在肺毛细血管前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形成微血管栓塞,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分布成正比,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和肺显影可反映肺内各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

由于一次常规显像注入的颗粒只一过性阻塞肺毛细血管数量的1/1500,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有效半衰期为2~4h,分解后被巨噬细胞吞噬。

 

2.肺V/Q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1)特点:

①核素显像是功能诊断;

②肺灌注显像(Q):

反映肺栓塞患者局部血流分布、灌注缺损部位、大小以及血液动力学意义;

③肺通气显像(V):

反映局部通气功能,损害的部位与程度,V/QImaging是否匹配。

2)临床应用:

研究呼吸系统多种疾病,如肺动脉栓塞、肺癌、慢阻肺、肺结核、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测定等,是PE影像学诊断三部曲(X线胸片-核素V/Q显像-X线肺动脉造影)中重要一环。

而肺通气和肺灌注显像的非匹配性节段缺损、节段性缺损的数目和大小成为诊断PE的重要依据,也是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具体:

(1)肺血栓栓塞症

(2)肺减容手术前后功能评价与预期

(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评价

(4)肺动脉畸形及肺动脉病变的诊断

(5)肺血管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肺动脉者

(6)肺肿瘤

(7)支气管肿瘤

(8)支气管哮喘

3.如何应用V/Q显像鉴别PTE(肺血栓栓塞症)和COPD(慢阻肺)?

 PTE(肺血栓栓塞症)的肺灌注显像呈肺段、亚肺段或楔形灌注缺损;是与通气显像不匹配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与血流分布有一定关系。

 COPD(慢阻肺)的肺灌注显像呈非节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典型表现是弥漫性散在的与通气显像基本匹配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与血流分布无一定关系。

在此类患者中,90%以上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且左侧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右侧。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肺灌注不正常,即两肺上部的肺灌注增加,甚至超过两肺下部,形成“八”字形分布。

病情严重者可形成肺大泡,表现为肺通气与灌注显像匹配的呈肺叶状分布的放射性缺损区.

4.肺V/Q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纸质版

五、心血管系统

1.何谓心室容积曲线?

根据在45°左前斜位获得的系列心血池显像,用ROI技术可生成心室的时间-放射曲线,由于心室内的放射性计数与心室血容量成正比,因此,此曲线也代表心室的容积曲线,通过此曲线可以计算出不同类型的心功能指标,该法测量的心功能参数与X线心室造影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

2.在心肺灌注显像中,放射性分布缺损的类型及意义

①可逆性缺损:

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②固定性(不可逆性)缺损:

静息和负荷显像相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一般是MI的表现;

③部分可逆性(混合性)缺损:

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只有部分而非全部恢复,多见于非透壁MI或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90%)者;

④反向再分布:

负荷显像无缺损,但静息显像反而有灌注缺损;或者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更为严重,意义尚不清楚。

3.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

②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略

③有效评估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④心肌梗死的评价

⑤心肌活性的测定

⑥CABG(冠脉搭桥术)及PTCA(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治疗的疗效预测和判断

⑦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⑧心室室壁瘤、心肌炎的辅助诊断

⑨心功能的判断

⑩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4.心肌18F-FDG代谢显像的原理?

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心肌组织会选择不同的代谢底物以满足能量需要,葡萄糖是心肌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进入心肌细胞的最初过程与葡萄糖相似,但当18F-FDG被代谢为6-P-FDG后,不能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从而滞留在心肌细胞内。

因此,观察和测定18F-FDG在心肌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就可以了解心肌局部葡萄糖代谢状态,反映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情况。

5.存活心肌测定的临床意义?

(1)预测血管重建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改善;

(2)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3)预测血管重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6心肌运动负荷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

1)原理:

静息状态下,即使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由于狭窄病变远端血管代偿扩张,冠脉供血增加,使其与正常心肌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心肌灌注显像表现正常;在运动负荷或药物作用下,正常心肌血流灌注明显增加,而狭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血流增加有限或不增加、甚至减少,导致其与正常心肌的供血产生显著差异,心肌灌注显像异常。

2)临床应用:

①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

②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

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

④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⑤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的诊断

⑥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肌缺血的诊断

………

六、泌尿系统

1.肾动态显像和肾图检查时,病人为什么要适量饮水?

①饮水不足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减少,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流量减低,正常肾图可表现为排泄缓慢的异常肾图。

②饮水过量机体处于水负荷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增加,影响轻度肾功能障碍的检出。

2.何为利尿试验?

利尿试验是以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对利尿剂的反应来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的方法。

 原理:

单纯上尿路扩张时,肾动态显像中扩张部位影像增浓扩大,且消退延缓,肾图曲线未见下降或下降缓慢。

注射利尿剂后,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增加,使淤积在扩张的上尿路内的显像剂加速排出,原扩张部位的影像减淡缩小,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

机械性梗阻所致的上尿路扩张,虽然注射利尿剂后尿量增加,但因有梗阻存在,滞留在扩张部位的显像剂仍不能排出,影像无明显变化,肾图曲线无改善。

 方法:

在常规肾动态显像结束后,上尿路某部位影像明显增浓且扩大时,保持原有体位,静脉注射速尿,继续采集15~20min。

判断标准:

①注射利尿剂后,原滞留于扩张部位内的显像剂明显减少,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为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

②注射利尿剂后扩张影像和肾图无显著变化,为机械性梗阻。

3.试述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

原理:

肾动态显像包括反映肾血流的肾动脉灌注显像和反映肾功能、上尿路引流的肾动态显像。

静脉弹丸式注射能被肾实质摄取且迅速随尿流排出的显像剂,SPECT或γ照相机连续采集系列影像,可以依次观察到显像剂通过腹主动脉、肾动脉、肾实质和尿路的动态过程。

经计算机影像处理后,可获得肾血流灌注图像、功能动态图像以及绘出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

临床应用:

①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

②肾功能的判断

③上尿路梗阻的诊断和疗效判断

④肾移植术后的监测

⑤肾脏位置、形态异常及肾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4.Captopril试验如何提高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如何预测肾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疗效及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应用。

(1)原理:

当肾动脉轻度狭窄时,入球小动脉血流量减低,肾素释放增加,血管紧张素Ⅰ生成增多,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Ⅱ增多,使患肾出球小动脉收缩,保持较高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以维持正常的GFR。

此时肾图可以正常。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服用后血管紧张素Ⅱ不能增多,肾出球小动脉扩张,降低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导致患侧GFR降低,而健侧无明显变化。

此时肾图显示异常,提高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检出率。

(2)预测肾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疗效:

Captopril介入试验阳性预示手术治疗将有效,阴性预示疗效差或手术治疗将失败。

(3)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

Captopril介入试验阴性,说明降压的同时没有影响肾脏血流,能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阳性则提示不能保护肾脏功能,因此Captopril介入试验阳性患者应禁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七、消化系统

1.肝血管瘤的核医学影像特点是什么?

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放射性减低缺损区;

肝血池显像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过度填充”,即局部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一般直径>2cm的血管瘤诊断准确性可达90%。

2.原发性肝癌在肝实质显像、肝动脉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的影像学特点是什么?

肝实质显像可见肝内单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

肝动脉灌注显像阳性;

肝血池显像示相应局部“一般填充”,即其放射性浓度与周围正常肝脏基本相同或稍减低。

3.如何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对肝内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的诊断:

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放射性减低缺损区;肝血池显像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过度填充”,即局部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一般直径>2cm的血管瘤诊断准确性可达90%

(2)肝恶性肿瘤的诊断:

①原发性肝癌肝实质显像可见肝内单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肝动脉灌注显像阳性;肝血池显像示相应局部“一般填充”,即其放射性浓度与周围正常肝脏基本相同或稍减低。

②肝转移癌肝实质显像常表现为多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极少数为单发;肝动脉灌注显像常为阴性;肝血池显像常表现为病变局部血池“一般填充”。

(3)肝内其他良性病变的诊断:

单发性肝囊肿及多囊肝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肝动脉灌注显像阴性;肝血池显像局部“不填充”,即无放射性分布。

 

4.怎样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常伴胆囊管炎症水肿,造成机械性或功能性完全梗阻,因此表现为肝、胆管、肠道显影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

5.怎样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鉴别诊断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道闭锁?

这两者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若肝胆显像肝显影良好,追踪至24h仍不见肠道出现放射性,且苯巴比妥试验胆汁促排无效,可诊断胆道闭锁。

新生儿肝炎肝胆显像多表现为肠道放射性延迟或不出现放射性,但一般苯巴比妥试验胆汁促排有效。

6.尿素呼气试验的原理及临床评价?

原理:

幽门螺杆菌(HP)可产生尿素酶,催化尿素转变成氨和CO2,CO2经血流由肺呼出。

通过测量呼气中14CO2的含量,可以证实胃中存在尿素酶。

胃中存在尿素酶,意味着HP的存在。

方法:

口服14C标记尿素试剂,半小时后收集呼出气体至集气瓶,液闪法测量14C计数。

临床评价:

敏感性95%,特异性98%;非侵入性检查,患者易于接受;尤其适用于“三联治疗”后观察疗效;假阴性:

近期内使用过抗菌素或含铋的药物;假阳性:

胃酸缺乏、口腔中含能分解尿素的杂菌、其它螺杆菌。

八、肿瘤显像

1.67Ga肿瘤显像的原理?

肿瘤摄取67Ga存在多种机制,其中何种机制起主要作用尚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类型有关。

肿瘤血供增加是67Ga到达肿瘤部位的保证,血管通透性增高可能对67Ga进入细胞起作用。

 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都很高。

67Ga还会与细胞器中的大分子结合。

67Ga只能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组织不摄取。

摄取程度与肿瘤代谢能力呈正相关。

2.肿瘤非特异阳性显像的临床应用?

67Ga肿瘤显像:

(1)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2)恶性黑色素瘤

(3)肝细胞癌

(4)肺癌

(5)头颈部肿瘤

(6)腹部和盆腔肿瘤

(7)软组织肉瘤

201Tl(铊)、99mTc-MIBI肿瘤显像:

(1)  脑部肿瘤

(2)  乳腺癌

(3)  肺癌

(4)  骨和软组织肿瘤

(5)  甲状腺癌

 

3.18F-FDG肿瘤显像原理?

FDG是葡萄糖分子2位碳上一个羟基被F所替代的产物。

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与天然葡萄糖代谢途径相似,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进入胞质。

结构上与天然葡萄糖有差异,与天然葡萄糖代谢途径有所不同,形成6-P-18F-FDG后不能被进一步代谢而停留在胞质中。

肿瘤代谢活跃,较正常组织利用更多的葡萄糖,对18F-FDG摄取为正常细胞的2~10倍,表现为放射性增高。

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对18F-FDG摄取越多,放射性增高的幅度越大。

4.18F-FDG肿瘤显像的临床应用?

(1)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

(2)肿瘤的临床分期

(3)肿瘤疗效评价

(4)检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5)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

(6)寻找肿瘤的原发灶

(7)指导临床活检

(8)指导放疗计划

(9)高危和高端人群查体

5.PET/CT在肿瘤分期诊断中的作用?

评价肿瘤侵犯范围、转移灶、恶性程度等,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应用18F-FDG全身显像对已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期,其突出优点是一次显像即可包括头、颈、胸、腹、盆腔等区域,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发现结构尚无异常改变但代谢已经增高的微小转移灶,尤其对确定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使20%~30%的传统分期结果被改变,从而制订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

九、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