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副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115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流行病学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流行病学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流行病学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流行病学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副本.docx

《流行病学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副本.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学副本.docx

流行病学副本

第1章绪论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性研究:

①描述性研究:

是利用现有的记录资料或通过专题调查,观察疾病或健康状态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借以发现病因线索并提出初步的病因假设。

主要分为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等

②分析性研究:

是在特定人群中对病因假设的验证性调查研究。

主要分为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2.实验性研究:

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组给与不同的处理措施,并观察,比较不同的主要分为临床试验、现场实验和社区干预实验。

3.理论性研究:

是在充分进行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模型模拟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定量表达各种危险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防治措施的效应。

主要分为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处理效应。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

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a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b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理c.疾病相关监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作出诊断

3.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

4.疾病的自然史研究

5疾病的预防

6.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的特征(观点)

1.群体的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分布是指疾病或健康状态等医学现象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出现的频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发生(时间)在什么地区发生(空间)在哪些人群中发生(人间)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的频率.描述疾病分布的基本方法是将现有记录资料或专题调查所得数据按地区、时间和人群的特征分组,计算相应的频率指标并比较,揭示其三间分布规律

第1节疾病频率测量

1.发病频率测量指标2.患病频率测量指标3.死亡频率测量指标4.残疾失能指标

一、发病指标:

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发病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A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B分母:

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应用:

A描述疾病分布

B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

C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D疾病监测资料E前瞻性研究

2、罹患率: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应用:

A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B食物中毒C传染病D职业中毒等暴发

3、续发率(二代发病率):

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续发率=——————————————×100%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应用:

A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

B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

C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

2、患病指标:

患病率感染率

1、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

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期间患病率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时点患病率=———————————————×K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应用:

A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

B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

C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依据

D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发病率患病率

疾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有关与致病因子的强弱和病程有关

用于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用于横断面研究

用于急性病,也用于慢性病一般用于慢性病

2、感染率:

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现状感染率类似患病率新发感染率类似发病率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KK=100%

应用:

A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B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

C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死亡指标:

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

死亡率=——————————————————×K

同期平均人口数K=100%,1000/千,或10000/万,100000/10万

粗死亡率: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一种未经调整的率

死亡专率:

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

死亡专率中婴儿死亡率(一般以千分率表示)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的一项敏感指标,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可直接比较。

应用:

A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

B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

C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D病因探讨的指标E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

2、病死率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

应用:

A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B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C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1.生存率(存活率):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n年生存率=——————————×100%

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

应用:

A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B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或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

C在某些慢性病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

四、残疾失能指标:

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1、潜在减寿年数:

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应用:

A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常用指标

B可反应各种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危害程度。

C可用于某一地区(县)和另一地区(或省)相比较。

D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时,潜在减寿年数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

E适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的分析。

F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

2.伤残调整寿命年:

指从伤残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寿命损失年(因早死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疾病所致残疾引起)

应用:

A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不同病种进行伤残调整寿命年分布的分析,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

B宏观认识疾病和疾病控制

C测量疾病负担,成本效果分析

第2节疾病流行的强度(散发·爆发·流行)

描述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发病率的变化,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程度。

1、散发:

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判定方法:

历年来一般水平应参照前几年(如近3年)该病的平均发病率。

散发原因A疾病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B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C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

D长潜伏期传染病

2、暴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传染病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托幼机构的麻疹

非传染性疾病如食用毒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3、流行:

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第三节疾病分布的形式(三间分布)

疾病分布概念:

研究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就是要不断地或经常地收集资料,分析描述这种连续的动态过程,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中发生的姿态(或态势)

一、地区分布: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

A疾病的城乡分布B疾病的地区聚集性C疾病的地方性

研究地区分布的目的和意义:

有利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及流行因素,为制定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日本的胃癌及脑血管病的调整死亡率或年龄死专率居首位,恶性肿瘤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高,肝癌多见于亚洲、非洲,乳腺癌、肠癌多见于欧洲、北美洲

血吸虫病仅限于南方一些省份,HIV感染者云南鼻咽癌广东,故有“广东瘤”之称

食管癌河南林县,肝癌江苏启东,原发性高血压北方>南方

2、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

人口多,密度大

较少经水传播传染病流行

虫媒传染病<农村

慢性病及肿瘤发病率高

出现职业性损害

3、疾病的地区聚集性:

疾病频率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 

意义:

●提示一个感染因子的作用●提示局部环境污染的存在

4、疾病的地方性:

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疾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地方性。

地方性地方病外来性或输入性

地方性的形式:

(1)自然疫源性:

主要在动物中间传播,但该地区的人群也可发病。

如地方性斑疹伤寒、鼠疫、森林脑炎等

(2)自然地方性: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影响疾病的传播媒介,致使只在一定地区存在。

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

(3)统计地方性:

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因素的影响。

如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4)地方病:

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在我国地方病指与当地水土因素、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其病因存在于发病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

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病的判断依据: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甚至不发病。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研究时间分布的目的和意义:

A可提供疾病病因的重要线索

B可反映疾病病因的动态变化及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疾病预测和预防

1、短期波动(爆发):

短期内人群中发病率的明显上升过程。

系因大量人群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及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

2、季节性:

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传染病:

严格的季节性:

虫媒传播疾病,如乙脑

季节性升高:

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

无明显的季节性:

经体液传播的传染病、麻风等

部分非传染病亦有季节性(花粉病脑出血黑色素瘤心血管疾病)

季节性升高原因:

A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受气候影响

B媒介昆虫季节消长均受到温度、湿度、雨量的影响

C与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家畜的生长繁殖等有关

D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及医疗卫生水平变化等影响

E与人们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及人群易感性有关

3、周期性:

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

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改变疾病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必备条件

多见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

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较多,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易感者疾病便可迅速传播。

由于这类疾病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所以一度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周期性的发生还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它们也决定着流行间隔的时间。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

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趋势

研究长期趋势的意义:

A研究疾病频率的变化规律

B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暴露率的变化规律

C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生态学研究方法)

D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E预防控制措

三,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不同行为人群

研究疾病人群分布的目的:

①根据人群分布特征,寻找可能的致病因素或病因线索;

②确定重点防制对象评价

1、年龄:

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频率都显著变化

(1)分析方法

1)横断面分析,:

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常用于分析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

该法不适用于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2)出生队列分析:

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

用于分析慢性病和潜隐期长的疾病的年龄分

2)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流行病学意义:

*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及重点保护对象

*探索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根据传染病的年龄分布动态,了解人群的免疫状况

*制定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3)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A免疫水平状况

B暴露机会不同,可导致出现疾病年龄分布的差异。

C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改变某些疾病固有的发病特征

2、性别:

A疾病的死亡率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B各年龄别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C不同地区或不同疾病有所不同

D男女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别

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

A男女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B疾病的性别分布差异与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等生物性差异有关

C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导致疾病的性别分布差异

3、职业:

A不同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职业精神紧张,均可导致疾病分布不

B职业分布不同导致感染或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C暴露机会与劳动环境有关

D职业反映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

E各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不同

4、民族和种族:

A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不同B不同民族的风俗、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同C不同民族社会经济状况D医疗保健水平和质量不同E不同民族定居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

5、婚姻与家庭

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性生活、妊娠、分娩、哺乳等均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如:

宫颈癌—在已婚妇女中常见,乳腺癌—在单身妇女中常见

近亲婚配:

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

家庭聚集性:

遗传因素+共同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如糖尿病、肝癌、高血压、病毒性肝炎

6、流动人口:

A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高危人群

B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传播纽带

C对传播性传播疾病起不可忽视作用

D给儿童计划免疫的落实增加难度

7、行为:

具有不良行为的人群(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等)均可使一些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病、艾滋病等)

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在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地描述和分析疾病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获取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

移民流行病学是进行这种综合描述的一个典型。

移民:

由原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移居国外,移居国内不同地区

移民流行病学:

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

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移入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

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

个案调查,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

第一节现况研究

1.现况研究:

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危险因素的分布,研究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也叫做患病率研究或横断面研究

2、研究特点:

A一般不设对照组,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

B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C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

3、研究目的与应用: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2)发现病因线索。

描述某些变量与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4)进行疾病监测并为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参考信息

4)判断某社区人群中是否存在公共卫生问题

5)确定高危人群

6)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正常参考值范围   

4、现况研究的种类

 

(1)普查

1)概念:

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2)优点:

A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

B可查出某人群中患某病的所有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治疗

C开展干预如健康教育

缺点:

A普查对象多,调查期限短,难免漏查

B调查质量不易控制

C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宜进行普查

(2)抽样调查

1.概念: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样本的调查结果推论总体情况。

2.目的:

A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样本推断总体,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B衡量人群健康水平

C考核防治效果

D检查与衡量资料质量

3.基本原则:

1)随机化原则:

是指整个研究人群中的每一个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人的集合体,如学校、连队、班级或居民委员会等)被选入样本的概率相等

2)样本大小适当的原则:

是指样本应达到一定数量,样本过小时可能所抽出的样本的代表性不够,样本过大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工作量过大,容易因调查不够细致而造成偏倚

4.抽样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两级或多级抽样

(1)优点:

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调查结果准确。

(2)缺点:

在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方面均比普查复杂

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不适用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

5、方法:

面对面直接调查,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6、实施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确定研究对象,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质量控制,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一、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根据研究提出的问题,明确调查目的

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确定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2、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规定对象的人群分布特征、地域范围以及时间点,某个区域内的全体居民或其中一部分,某一时点上的流动人员,某些特殊群体

3、确定调查类型和方法:

普查或抽样调查,面对面调查、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调查

四、样本含量估计:

1决定现况调查样本大小的因素:

预期现患率(P或),P越小,样本量越大

允许误差(d),d越小,样本量越大

显著性水平{α),一般取0.05或0.01,α越小,样本量越大

2)样本含量估计公式:

1)计量资料:

公式中n为样本含量,d为容许误差,即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s为样本标准差

2)计数资料:

t:

统计学上的t值d:

容许误差P:

某病现患率Q=1-P

3)抽样方法:

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

选择样本时,加入人主观因素,使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试验者根据试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被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试验

随机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①单纯随机抽样:

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②系统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计算抽样距离(N/n)用单纯随机方法在第一组中确定一个起始号从此起始点开始,每隔K(K=N/n)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③整群抽样:

当总体是由若干个相似的群体组成,可以随机抽取若干个群体作为样本,对群内个体全部进行调查,称为整群抽样。

④多阶段抽样:

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方法:

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依此类推…

5.确定研究变量和设计调查表

(1)自变量:

如人口学资料、相关因素变量

(2)因变量:

如疾病指标

设计调查表:

1.准备阶段

2.问卷的初步设计A问卷结构包括:

题目、填表说明、问卷主体内容

B.问卷选择答案包括:

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3试用及修改

4信度及效度评价

5印刷

6、资料的收集:

A通过测定或检查的方法收集B.直接用调查表询问研究对象

7、资料整理,分析及结果解释:

检查资料的完整准确性,补缺、补漏,删除重复,纠正错误

对疾病或某健康状态按规定的标准归类核实

按不同空间,时间,人群描述分布特征和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按是否暴露研究因素进行分组作有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描述分布:

计算患病率、死亡率等

关联分析: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解释结果:

说明样本的代表性、应答率等,估计分析调查中有无偏倚及其来源、大小、方向和调整方法归纳疾病分布情况及提供病因线索

8、质量控质:

A样本选取必须随机化B应答率一般应高于80%-90%C进行预试验

D统一培训调查员E调查或检查方法标准化、并前后一致F控制偏倚

G调查后复检(一般复检10%)等

9、偏倚及其控制:

从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偏倚。

常见偏倚

1)选择偏倚:

(A)选择性偏倚(B)无应答偏倚(C)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

(A)调查对象所引起的偏倚(B)调查员偏倚(C)测量偏倚

偏倚的控制:

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

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

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

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

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

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辨析混杂因素

10.优点:

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

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局限性:

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第二节生态学研究

定义:

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与现况调查不同的是,生态学研究在收集疾病或某因素的资料时,不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而是以群体为单位(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目的:

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评估人群干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