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0069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ocx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洲联盟的形成过程,剖析欧洲国家的一体化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转变的原因和实质;

(2)了解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由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原因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3)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过程,明确其特点及出现此特点的原因。

掌握中国在加入该组织后所发挥的作用,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形成过程和特点的比较,锻炼学生把具体的历史现象与整体的社会背景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历史观。

(2)通过对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和它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3)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从而明确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区域集团的必要性。

(2)在学习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挥的作用的同时,联系中国在古代史和近代史上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难点: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表现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下的具体表现,经济区域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又对经济全球化起阻碍作用。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雨果就满怀深情地希望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确有人试图实现欧洲的统一,例如拿破仑就曾经统一了欧洲大部分。

但是1812年进攻俄国失败,随后在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会战先后失败,拿破仑统一欧洲的梦想破灭了。

拿破仑等统一欧洲的努力最终是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经济基础。

在这里我们不分析它们。

欧洲的统一进程在二战后不断加强,出现了欧洲联盟,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欧洲联盟的历史。

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区域集团。

今天我们学习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一、欧洲联盟:

1.欧洲联盟的原因

可能性:

(1)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必要性:

(1)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战后美苏在欧洲的“冷战”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3)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为什么积怨极深的德、法两国能够携手合作?

(1)法德在二战后沦为二、三流国家,西欧任何一国都不是美苏的对手。

欧洲要自强,唯有联合。

(2)因为历史的教训使两国人民认识到和平交往才能够共同发展。

自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为发展重工业,法德两国为争夺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德国鲁尔的煤矿,屡次大打出手,以致两败俱伤。

反思历史,何不优势互补。

2.欧洲联盟的过程

(1)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建立:

1951年,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同时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步伐。

【备课资料】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

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

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英语:

EuropeanCoalandSteelCommunity(ECSC)】的建立,正式成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高级机构。

高级机构由九人组成,掌握煤钢共同体的大权,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

它拥有共同体内部的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或某些部门的大权,并掌管共同体同第三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

该机构作出的决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

此外,欧洲煤钢共同体还设有部长理事会、共同体议会和法院等机构。

ECSC的结束历史使命

2007年2月23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总部大厦前举行仪式,降下象征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蓝黑星旗,升起上有12颗金星的欧盟旗帜,从而标志着50年前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ECSC的意义

因舒曼计划而产生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把战后开始的西欧联合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使得西欧联合获得了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它们对于西欧联合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一面:

①它标志1945年以来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为法德和解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法德和解和合作又是整个西欧联合的基石和核心。

②它使西欧联邦主义者受到极大鼓舞。

随后有关运输、农业等其它经济活动部门建立超国家机构的建议纷纷提出,欧洲防务集团、欧洲政治集团、欧洲农业共同体、欧洲卫生共同体等计划一时纷至沓来,出现了50年代初期欧洲联合的高潮。

③它使西欧联合从1950年前政府间的合作进入一个超国家机构的合作阶段,因此改变了西欧联合的性质,使西欧联合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一体化阶段。

④欧洲煤钢共同体作为局部一体化的尝试,它的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

因此,它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1957年合称《罗马条约》

时间:

1957年3月签署,1958年1月成立

依据:

《罗马条约》

目的:

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的联结,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的基础

意义:

表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倡导者要把六国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和起点。

《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备课资料】《罗马条约》简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

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

《罗马条约》共分6章248条,并附有11份议定书和3个专约,以及若干清单。

《罗马条约》在序言中强调它的目标是:

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的联结,保证协调发展,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基础等。

《罗马条约》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心内容是:

建立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关于工业品关税同盟,条约规定在12年过渡期内分三个阶段逐步取消成员国间一切关税和贸易限制。

《罗马条约》规定了对一些特殊商品允许采取例外措施并制定了保护条款。

条约还对运输政策、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竞争规则、财政收入等作出规定。

此外,条约还决定设立欧洲社会基金和欧洲投资银行,以便在共同体内提供工人就业的机会和促进工业企业的现代化与改造。

《罗马条约》还确定,共同体的主要机构有:

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条约还规定设置经济政策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运输委员会、货币委员会等一系列附属机构和专门机构。

(3)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967年三机构合并

【备课资料】欧共体

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间的区域性组织,它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合并为单一的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

条约自1967年7月1日生效,但三个共同体仍各自独立存在,有时仍以各自的名义活动。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

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

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

1992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爱丁堡首相会议决定,从1993年起开始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并稍后与挪威就其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进行正式谈判。

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计划于1994年3月1日前结束谈判,以使4国得以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

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文件《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

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

在修改《罗马条约》的《欧洲单一文件》中强调:

欧共体及欧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实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4)欧洲联盟(EU)的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

时间:

1992年签署、1993年成立

依据:

《欧洲联盟条约》

目标:

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备课资料】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和近5亿人口(2007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欧盟27国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

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2006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13.6万亿美元,人均GDP约28000美元。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根据宪法草案:

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

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

这次会议还决定在2003年以前组建一支5000人的联合警察部队,参与处理发生在欧洲的危机和冲突。

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这将是欧元区的首次扩大。

同时该国将成为新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7年,中国同欧盟国家贸易总额为430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557亿美元。

欧盟是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引进外资及技术的重要地区。

中国则是居美国、瑞士和日本之后的欧盟第四大贸易伙伴。

据统计,90年代以来,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已近1.2万个,协议金额近400亿欧元,实际投资达220亿欧元。

欧盟对华投资大项目较多,而且技术含量高。

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

9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中国关系报告》指出,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在过去两年里得到加强并快速发展。

欧盟认为,越来越多的双边交往增进了相互了解,有利于互助互利。

报告认为,欧中双方建立的每年一度的领导人会晤制度及欧盟与中国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是欧中关系快速发展的明证。

【合作探究】全面认识欧元

欧元共分7种面值,即5、10、20、50、100、200和500欧元,每种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

此外还描绘了欧盟的12颗五角星,它们充满活力,和谐地并存于当今的欧洲。

纸币的反面是各类桥梁,包括很早以前的小桥和现代先进的吊桥。

桥梁被视为纽带的象征,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各种门、窗、桥梁等图案分别体现了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面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和洛可可式、铁式和玻璃式、现代派建筑风格。

欧元硬币由8种面额组成,包括1、2、5、10、20、50欧分和1,2欧元,并具有一个统一的硬币正面和一个体现国家特征的硬币反面。

指导学生阅读P107“欧元”和上述材料,思考:

通过“欧元”你想到了什么?

欧元启用的意义是什么?

(1)从欧元图案的建筑样式可看出一张张欧元折射出欧洲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2)欧元的票面都是以具有浓郁欧洲特色的窗户、门、桥梁等建筑物为图案,同时以12颗五角星紧紧环绕的欧盟旗帜做统一背景。

意味着开放、合作与沟通是欧元的主题。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灿烂文化。

意义:

(1)欧元的启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巩固了过去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果,用货币统一来确定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欧元还是欧洲身份的一种象征,它使得欧洲公民切身感受到做欧洲人的感受,对于推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欧洲联盟的意义

(1)对欧洲:

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2)对世界: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3)对中国:

欧盟的关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流通成本。

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

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行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小结:

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的联合有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性质上:

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内容上:

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成立原因:

(1)面临挑战:

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开始起步。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加强合作:

美国认识到,要与西欧、日本角逐,攫取世界经济主导权,必须加强与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

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成立:

1994年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3、合作内容:

取消障碍实现流通

协议规定三个国家在15年内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备课资料】北美自由贸易区

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198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出。

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设想一直未受到很大重视,直到1985年才开始起步。

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985年3月,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在与美国总统里根会晤时,首次正式提出美、加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

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生活习俗相近,交通运输便利,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程度很高,所以自1986年5月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协商与谈判于1987年10月达成了协议,次年1月2日,双方正式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经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联邦议会批准,该协定于1989年1月生效。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在10年内逐步取消商品进口(包括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对服务业的关税限制和汽车进出口的管制,开展公平、自由的能源贸易。

在投资方面两国将提供国民待遇,并建立一套共同监督的有效程序和解决相互间贸易纠纷的机制。

另外,为防止转口逃税,还确定了原产地原则。

美、加自由贸易区是一种类似于共同市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萌芽。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墨西哥开始把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列上了议事日程。

1986年8月两国领导人提出双边的框架协定计划,并于1987年11月签订了一项有关磋商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的框架原则和程序的协议。

在此基础上,两国进行多次谈判,于1990年7月正式达成了美墨贸易与投资协定(也称“谅解”协议)。

同年9月,加拿大宣布将参与谈判,三国于1991年6月12日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首轮谈判,经过14个月的磋商,终于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①南北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

各成员国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推动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大国主导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

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加拿大虽是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7.9%(1996年数据),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③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

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④战略的过渡性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

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

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随后美国于1994年9月正式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同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会议决定于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

4、意义:

(1)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

(2)促进经济交流和互补以及各自经济发展。

(3)推动其他美洲国家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4)依然存在问题。

在这三个国家中,美国的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其他两国,因而在集团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对墨西哥而言,民族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小结:

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问题。

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成员国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欧盟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组成,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则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地区指太平洋沿岸各国,包括南北美洲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太平洋内岛国、大洋洲及亚洲东部各国和地区。

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1、原因:

(1)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推动;

(2)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联系加强。

2、成立:

1989年澳大利亚堪培拉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

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7日,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3、宗旨:

1991年《汉城宣言》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体制,减少壁垒

1991年11月《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备课资料】韩国首都首尔名称的由来

韩国首都首尔(Seoul,旧译“汉城”)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国陆、海、空交通枢纽。

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处盆地,汉江迂回穿城而过,距半岛西海岸约30公里,距东海岸约185公里,北距平壤约260公里。

全市南北最长处为30.3公里,东西最长处为36.78公里,总面积605.5平方公里,人口1027.7万(2003年)。

2005年1月,首尔(旧译“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李明博解释说,绝大多数国家都将“Seoul”按照与英文标记相似的发音来称呼,随着韩中两国的往来与交流日益频繁,“汉城”名称造成的混乱越来越多。

首尔作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18年,百济始祖温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筑慰礼城定都,后改称首尔。

公元392年─475年高句丽占领这一地区,将汉江南北地区称为北汉山州,把现在首尔附近称为南平壤。

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后,将此地编入汉山州。

高丽成宗(公元960─997年)将此地升格为杨州牧(高丽12牧之一),1068年又将其升格为三小京(西京、东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为城市。

1104年建成南京新宫,1308年升格为汉阳府。

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兴土木,1394年迁都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