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9351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docx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

设疑于导课伊始时。

成功地导入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如同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夺人。

因此,在学案导学时,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疑到思,尽快入戏在讲授初一《思想品德》第二课第一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内容时,我选择了用以片树叶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树叶与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般的学生都知道两者的关系,从而引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毕竟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太抽象、复杂了,而树叶与树的关系通俗易懂。

就这样,精彩的导言自然而然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展开了课堂教学。

设疑于重点处。

主要矛盾的解决能极大地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解决了次要矛盾,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

故当我们在教学遇到重、难点时,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中,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根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如在分析男女生交往是正常的纯真的友情。

就要引导学生男女生交往不正常的现象:

一种是不与异性交往,对别人、自己有利吗?

另一种是与异性同学交往超过了限度,对别人和自己好吗?

从而得出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和纯真的友情,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成长,且有利于形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

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在活动和讨论中内化思想品德。

如在第一框设计了“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这一话题;在“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

这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式教学,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接受“美德”的容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与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了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

设疑于无疑处。

古代许多哲人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

所以,在“学案导学”中即便是无疑的地方也要设疑。

有些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在“学案导学”中,选择设疑的时机,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以下几种设疑的时机不妨一试:

(1)设疑于导课伊始时。

成功地导入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如同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夺人。

因此,在学案导学时,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疑到思,尽快入戏。

(2)设疑于重点处。

主要矛盾的解决能极大地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解决了次要矛盾,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

“学案导学”的主要矛盾是每课的重点与难点,只有在这里设疑,才能产生波澜,才能避免满堂灌或满堂问,才能避免导致学生紧张而麻木迟钝,才能化难为易,调动思维。

才能使学生认识矛盾,解决矛盾,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设疑于知识的衔接处。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教材是按课、节、框的知识结构阐述知识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

因此,教师在“学案导学”中可以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把散见在不同课题、节题、框题内的知识进行联结,形成知识链条和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4)设疑于无疑处。

古代许多哲人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

所以,在“学案导学”中即便是无疑的地方也要设疑。

有些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5)设疑于枯燥乏味处。

教材的某些概念、原理、知识,虽然枯燥乏味但却属于重要知识。

如果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容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结果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

这时,教师在此设疑,深入教材,用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就可产生于平淡中见神奇的功效。

(6)设疑于结尾处。

一堂好课,既有好的开头,中间有一两次高潮,也应有好的结尾。

设疑不失为结束课程的一种好方式,设疑能使其词已尽,意无穷。

教师应在课程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既使新旧知识有机密切关联,又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赞可夫)“问题情境法”的设想和实践正是想探讨这个重要的课题——如何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

 “

学起源于思,而思源于疑”,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往往又是从疑问开始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注重探究性学习,教师常常需要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入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有创意地解决问题。

这样,问题设计就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关键。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在“学案导学”中,选择设疑的时机,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以下几种设疑的时机不妨一试:

(1)设疑于导课伊始时。

成功地导入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如同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自然先声夺人。

因此,在学案导学时,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疑到思,尽快入戏。

(2)设疑于重点处。

主要矛盾的解决能极大地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解决了次要矛盾,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

“学案导学”的主要矛盾是每课的重点与难点,只有在这里设疑,才能产生波澜,才能避免满堂灌或满堂问,才能避免导致学生紧张而麻木迟钝,才能化难为易,调动思维。

才能使学生认识矛盾,解决矛盾,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设疑于知识的衔接处。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教材是按课、节、框的知识结构阐述知识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

因此,教师在“学案导学”中可以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把散见在不同课题、节题、框题内的知识进行联结,形成知识链条和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4)设疑于无疑处。

古代许多哲人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

所以,在“学案导学”中即便是无疑的地方也要设疑。

有些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5)设疑于枯燥乏味处。

教材的某些概念、原理、知识,虽然枯燥乏味但却属于重要知识。

如果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容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结果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

这时,教师在此设疑,深入教材,用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就可产生于平淡中见神奇的功效。

(6)设疑于结尾处。

一堂好课,既有好的开头,中间有一两次高潮,也应有好的结尾。

设疑不失为结束课程的一种好方式,设疑能使其词已尽,意无穷。

教师应在课程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既使新旧知识有机密切关联,又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赞可夫)“问题情境法”的设想和实践正是想探讨这个重要的课题——如何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而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

创设“问题情境”,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提出的问题都要瞄准目标、把握关键,难易适度,层层推进,促进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努力解疑、释疑、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概言之,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1、 以疑激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就要求教师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宽容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放飞思维、潜心探究。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

初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学事例。

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母鸡一天下一个蛋,这户人家有几种消费方案?

哪种最可行?

由于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关联的同时也感受到问题是自己的(是自己所面临的或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但肯定是教师设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

可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 以疑释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既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

初二《保护个人隐私》之《个人隐私权》

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场辩论赛:

《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VS《分数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自愿分成两大组,辩论前分组讨论,设想辩论方案,搜集资料或论据等。

从确立辩题到辩论结束,学生经历了发现疑问,设想解决的各种可能方案,为解决问题而搜集各种资料、事实和论据。

最后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思考,选择正确的辩论方案,最后进行辩论等过程。

这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辩论的各个步骤以及有关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 以疑引思,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有所进取。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例:

初一《发现自己的潜能》

我设置了一个益智小游戏:

一块红砖能派什么用途?

2分钟以内尽可能多的写出来。

(不仅要看想出的办法多,还看谁想出不同类别的用途多?

这个游戏规则一展示,教室里就开始沸腾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决方法,好胜心强的同学还力争使自己成为用最多或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第一人,结果,学生想出的方法不仅多样而且新奇。

通过游戏,使学生领悟到:

我们如能打破思维定势,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

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我们要善于发掘,释放自己的潜能。

二、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思想上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二)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是可接受的。

(三)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双基、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良好的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积极迎得学生的配合。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触及学生的精神和意志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设疑提问艺术

摘要: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性,走出以往在课堂设疑提问上存在的误区,在教学中形成设疑提问的艺术,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

思想品德;新课程;设疑提问;教学艺术

 

随着教育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改革。

如何认真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成效性,就要求教师认识到设疑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自身启发式教学的能力;并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用设疑提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提高。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课堂设疑提问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认识并努力走出误区。

所以教师要学习研究设疑提问的一些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形成设疑提问的艺术,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效性。

一、设疑提问在思想品德新课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

设疑是提问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需要积极思考,而思考又是由心中的疑问引起的。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疑问设置,正如孟子所说: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所以,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得到提高。

(一)设疑提问艺术应该注重实效

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它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积累式教学,学习只是为了应试,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培养方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在这个要求和挑战下,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充分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高新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

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深化,大多数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的设疑提问艺术予以关注,但成效还是不大。

如某公开课上,教师为追求活跃热闹的课堂,提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甚至不需要思考,张口就能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热闹活跃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的充分的体现,但实际上学生在热闹过后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高,结果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形式主义。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更多的启迪,思维仅仅停在“好玩”的表面上,并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又或者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完全不能理解,超出了他们的思维范围,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甚至就此停滞。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极高的艺术性,能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启思开智的效果,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思维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都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围绕教材内容在设疑和提问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成效,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在课堂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行为上。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否成功,最终会影响着素质教育

的实施。

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教师要运用设疑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方位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眼界更加开阔,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道德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设疑提问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二)设疑提问的重要作用

设疑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课堂设疑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

其次,课堂设疑提问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再次,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据此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起到师生互动协作的作用。

最后,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效性,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特点,进行更好的教学。

二、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疑提问的不良现象及误区

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课程。

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充分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特别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重,同时兼顾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发展成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课堂,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出发,研究课堂设疑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厌倦的态度,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最终达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最终一定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大多数思想品德课教师认识到了课堂设疑提问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做出努力,但常常发生以下不良现象:

第一,提问缺乏针对性。

由于教师分析研究教材能力不强,或者说没有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师设疑提问的方向和基点,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不熟悉教学内容,不领会教材中的教育价值,没有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就可能随意发问,导致提出的问题或偏离教学内容,或浅或难,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流于表面或者不能做到准确理解问题。

所以此类问题缺乏科学性,当然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语言不确切,指向性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使用不恰当、模棱两可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问,造成学生的理解模糊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第三,提问缺乏思维价值。

有的教师总是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例如什么“好不好”、“是不是”,等等,这种提问实际上无“启”无“发”。

教师提问学生随口回答,学生几乎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这种随意的问答让思维得不到任何的开启,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已。

在这种意义缺失的问题引导下,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提高。

之所以出现以上方面的不良情况,是由于存在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概括起来,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

(一)选择提问对象的误区

教师在任教太多班级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缺乏深入的了解。

在提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情况,也没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随意叫某位学生回答。

也许难的问题给了后进生回答,容易的问题给了程度好的学生回答,这样的错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甚至有的教师,只看重“精英群体”,把问题都留给成绩好的学生,让后进生彻底成为课堂的观众。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传纸条、讲话、吃零食、看小说……各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引起教师的不满。

于是教师提出简单的问题给此类学生回答,但学生站起来茫然不知所措,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教师还留一段时间给该生回答。

这样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使学生对老师怀恨在心,以后不再听这位老师的课。

(二)提问方式存在的误区

有的教师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提问,学生来回答,形成一种专制的课堂,不仅学生的发问机会缺失,还缺乏师生间的互动问答。

这种单向提问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惰性,疲于积极认真思考问题。

课堂提问不循序渐进。

如果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本堂课的重难点问题,就使得学生陷入莫名其妙的境地。

因为前面没有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学生的思维缺少一个建设过程,突然提问会打击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评价回答结果上的误区

有些教师对自己学生所作回答的结果不做评价,或者评价过于简单,只是用“对”或“不对”来直接评价。

这样就贬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价值,学生容易丧失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不够,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没有及时进行鼓励肯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而对于答不上或者答错了的学生,教师不进行积极引导,没请该生坐下就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无疑是对该生的一个巨大的打击。

三、思想品德课设疑提问的艺术技巧和基本要求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是怎样炼成的呢?

教师掌握了设疑提问的基本要求,形成设疑提问的技巧,提高自身设疑提问的能力,就能在课堂上发出适度而具有艺术技巧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所以,教师想要在启发式教学方面游刃有余,同时远离设疑提问的误区,就必须了解设疑提问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巧。

(一)思想品德课设疑提问的艺术技巧

1、导入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刚开始,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收回心思,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必须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精力集中到课堂上。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设疑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作出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

人教版《诚信是金》一课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个年轻人载着金钱、地位、名誉、美貌、诚信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但这些东西都已经超重,恰巧大海上起了风浪,一个智者提醒他丢掉船上的一些东西,能保证船不沉没。

年轻人左思右想,首先就丢掉了诚信,这时一个大浪扑来,年轻人就葬身茫茫大海。

看到这个情况,智者摇摇头说:

一个丢掉诚信的人,他又凭什么到达人生的彼岸呢?

故事讲完了,学生也许还沉浸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就及时抛出疑问:

为什么丢掉诚信的年轻人不能达到人生的彼岸呢?

诚信为什么如此的重要呢?

学生带着这两个疑问,兴趣被提了起来,教师就可以顺利进入本课教学。

2、问题设疑,激发联想思维

教材中其实有已经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教师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此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联想和回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引导他们从后面的内容联想到前面所讲过的知识,或者是从课本知识联想到课外知识,让知识迁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在人教版《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的教学中。

教材给出了这样一则故事:

邓亚萍面对自身条件不足,别人也觉得她不行的种种挫折,还是苦练乒乓球,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在此,教师可以设疑:

请列举你们知道的在挫折中奋起并获得成功的例子?

学生就会积极做出思考,热烈讨论,纷纷列举自己身边认识的此类人,或是张海迪、桑兰、司马迁等这些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勇于和命运做斗争的著名人物。

榜样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直面挫折,并能在挫折中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地向挫折发起挑战。

此设疑能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最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3、辩证设疑,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的碰撞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中学生的思维需要锻炼,所以教师应该多设置疑问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辨证设疑就是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并回答,答案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这样的问题才能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进行教学课堂设计时,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有意创造悬念,让学生进入情境,并擦出思维的火花。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明辨是非》一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

一个经常偷窃的小偷,他却用所偷来的钱去资助有困难的孩子上学,请学生来评论一下他的行为?

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觉得迷茫,这个小偷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当他们思考到这个层面的时候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