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9256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湖南省衡阳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五科联赛试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衡阳市八中2017年下期高一五科联赛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二、历史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C.没有比宗法制更好的权力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故A正确;材料没有阐述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故B错误;C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原因,不是特点,故D错误。

2.《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

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

点睛:

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

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

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

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3.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评述:

“《书经·洪范》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

(一)君主

(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早期君主在解决疑难问题或进行重大决策时,要考虑五方意见,即君主、卿士、庶人、龟、筮的意见,最终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所谓神权政治指的是君主以神为精神信仰,通过卜筮等方式与神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君主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

从材料看,君主自己的意见、卿士和庶人的意见都很重要,故D正确;因此A、B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个,故C错误。

4.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不妥文书可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这说明了唐朝政府重视决策水平的提高,B正确。

门下省不具备监察权力,A错误。

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C错误。

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但不是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学生需熟记和理解三省运作的程序,明确三省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为朝廷选拔大量人才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A

6.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A.宣慰司

B.宣政院

C.中书省

D.理藩院

【答案】B

【解析】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故A错误;宣政院管辖西藏,故B正确;中书省既是最高行政机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故C排除;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机构,故D项错误。

点睛:

元朝对于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如新疆及新疆以西的中亚察合台后王封地(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的领地),皆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宣慰司,以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防止了大臣专权

【答案】D

【解析】“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说明军机处是从防止大臣专权角度说明军机处作用,故D正确;军机处是加强君权,故A错误;B属于选官制度作用;军机处设立于内阁没有关系,故C错误。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综合以上分析,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故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的比较

9.从很早的时候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就在希腊社会中被打破。

公元前六世纪,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

这项改革

A.汲取了梭伦改革的精髓

B.以地区选区冲击血缘部落

C.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增强了城邦国家公民力量

【答案】B

【解析】材料“公元前六世纪”“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改革是指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以地区选区冲击了血缘部落,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说法错误,错在“摧毁”。

10.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说: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意义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因此,罗马帝国制定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说明罗马法保护“外国人”,这里的外国人不应是罗马统治范围之外的国家,而应该是罗马统治范围之内的国家,根据所学可知是罗马帝国时期,因而其法律应该是《万民法》,故选C。

11.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联系“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情况可知,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概括为“虚君”和议会主权,因此A项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最符合英国体制的特征。

C、B、D不符合史实。

所以应选A。

考点:

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特点

12.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仅拥有17席。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普鲁士有能力(14票足以否决议案)否决任何欲修改宪法等议案,但其他小邦也可以联合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

B.在权力分配方面有联邦主义性质

C.力图维护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

D.保留了浓厚的封建社会主义残余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在规定权力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制衡性,尤其是对于联邦各地区的权力分配上体现出一定的联邦特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出具体的行政机构;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13.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

B.渐进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四个国家的法律,通过法律确定民主政治,体现出法制化信息,故D正确;德国具有封建性,故A错误;渐进性和普选性不是四者共同点,故C和D错误。

14.下表为从上海进口(靠港)的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年份

进口船只数目

货物载重

1844

44艘

8534吨

1849

133艘

52547吨

1852

182艘

78165吨

1855

437艘

157191吨

 

A.西方加速资本输出

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C.上海航运国内领先

D.列强商品输出意图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从上海进口船只数量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增多,明显是想向中国输出商品,故D正确;A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不符合材料中信息;表格中没有说明上海和其他地区航运比较信息,故C错误。

点睛:

正统计表格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统计数据。

统计表格通常由表格的标题、分项栏目和数据组成,个别表格有注释。

解析统计表格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

要求有:

①读表格的标题或设问,明确表格中所反映的主要概念或概念群。

一般标题反映的主要概念或概念群就是统计数据的目的。

②注意分栏项目的提示语与标题的关系。

15.作为晚清名臣、湘军将领的胡林翼,在攻打太平军重镇安庆前夕,到长江边巡视,他看到一艘英国军舰鸣着长笛在长江水面横行霸道,周围小木渔船都被它掀起的巨浪冲翻,气得口吐鲜血,深感担忧。

外国军舰能在长江流域横行霸道,源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外国军舰能在长江流域横行霸道”符合《天津条约》中“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内容,故B正确;其他条约不涉及该项内容,排除。

16.《资政新篇》提出:

“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

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

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资本主义,不过是因为封建经济的顽强生命力而压制了其发展。

B项与《资政新篇》的内容不相符合,D项是无关项,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原因

①鸦片走私猖獗,银价上涨。

②手工业者破产。

③巨额赔款使人民负担加重。

④自然灾害

根本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后激化

经过

酝酿组织一发动起义一永安建制一突围北上一定都天京一颁布纲领一北伐、西征一东征(全盛时期),天京变乱一太平天国助御战一天京陷落

结果及原因

失败。

①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最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②主观原因: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新特点

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

有些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地位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时间长,规模大,提出了农民阶级的上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意义

①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④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具有深远影响。

⑤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教训

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7.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见,武昌起义后,担任各省最高军政长官的背景中,封建地主官僚投机革命,占了很大比例。

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故选C。

依据所学知识,A、D两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革命性质信息,故排除B。

18.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点睛:

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19.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C.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答案】B

.....................

2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曾经克复仁安羌,救出英军七千多人。

其中的“仁安羌”位于

A.缅甸

B.老挝

C.越南

D.泰国

【答案】A

【解析】仁安羌,缅甸中西部城市。

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右岸,依据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可知,故A正确;其他地点不符合题意。

排除。

21.在近代历史上,政治民主化是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基石,而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近代化(现代化)道路,体现了近代化模式的多元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

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870年后,德国短时间内完成经济起飞的政治基础?

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命教育总长蔡元培负责征求国歌。

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

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政治制度上向美国学习的具体表现。

分析近代中国未能建立起欧美式民主政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政党制度

(2)政治基础:

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巩固统一。

错位:

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影响:

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3)具体表现: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制。

根本原因:

中国是帝国主义操控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而且列强也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解析】

(1)依据所学从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角度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来回答;第三小问从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从政治体制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社会性质、经济基础以及列强入侵回答。

点睛:

一方面,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另一方面,帝国宪法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