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9014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统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金融统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金融统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金融统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金融统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统计分析.docx

《金融统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统计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统计分析.docx

金融统计分析

目录

1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1

1.1数据和图表分析1

1.2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3

1.3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与应对措施4

2货币乘数、货币化指数的测算6

2.1货币乘数m的变化6

2.2货币化率r的变化7

3货币总量、货币结构的测算9

3.1货币结构9

3.2B/M2与M1/M2的变化趋势10

4信贷数据测算12

5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差额关系分析15

5.1数据15

5.2数据的实证分析19

6学习心得22

1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

1.1数据和图表分析

年份

GDP(亿元)

M2(亿元)

V

1993

35333.925

34879.800

1.013

1994

48197.856

46923.500

1.027

1995

60793.729

60750.500

1.001

1996

71176.592

76094.900

0.935

1997

78973.035

90995.300

0.868

1998

84402.280

104498.500

0.808

1999

89677.055

119897.900

0.748

2000

99214.554

134610.300

0.737

2001

109655.171

158301.900

0.693

2002

120332.689

185006.970

0.650

2003

135822.756

221222.800

0.614

2004

159878.338

254107.000

0.629

2005

184937.369

298755.700

0.619

2006

216314.426

345603.590

0.626

2007

265810.306

403442.210

0.659

2008

314045.427

475166.600

0.661

2009

340902.813

606225.010

0.562

2010

401512.795

725851.800

0.553

2011

472881.558

851590.900

0.555

2012

519322.100

974148.800

0.533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和中央人民银行

图1.1

图1.2

实践中,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根据货币数量论,利用费雪方程式:

MV=PY进行测算,即V=PY/M。

其中PY为国民收入,可用名义GDP来表示;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用广义的收入流通速度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本文是采用V=GDP/M2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V。

根据计算得出的流通速度V,可以得出一组“1993-2012年我国货币利用同速度的变动状况”的数据,从这组数据以及图1.1中可以看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1995年开始,M2的增长幅度开始明显大于GDP的增长幅度。

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除少数年份上升意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2007年有缓慢上升上升的趋势,接着2008年以后又呈现降趋势,原因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幅度有趋缓的态势,但是在2009年,货币流通速度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GDP的增长,而且使得人们对于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从而导致居民预防需求增加,人们倾向于持有更多的货币,货币需求量增加。

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倾向也有所降低,货币在居民手中滞留的时间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1.2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1、经济的高货币化程度,货币需求增长。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经济货币化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也包括服务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

货币化程度越高,表示经济中用货币进行媒介的经济活动越多,这就意味着经济生活中,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量越大。

货币化过程中,存在超额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弹性较大,这表现为货币需求的增加大于GDP的增加,由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呈下降趋势。

2、长期以来利率的下降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论述了货币流通速度是利率函数的观点,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利率i的增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

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影响,预防性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受利率影响,所以总的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凯恩斯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解释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他认为货币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当利率下降到最低点后,货币需求无穷大,即没有人再愿意持有公债或其他债券,每个人都只愿意持有货币。

这时,货币进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流通速度为零,从而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因此而减慢。

同样利率水平上升,货币持有成本增加,货币持有者就要加快货币的周转以降低持币成本,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这就说明,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正相关。

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多,则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少,则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而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利率是下降的,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可以得出,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是下降的。

3、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对货币流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增长中,不同的产业部门的货币流通速度不一样。

第三产业运营需要大量短期资金,平均一个单位第三产业增加值所依赖的货币量要比一个单位第一或第二产业增加值多。

在各产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对整个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比较大,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的上升幅度比较大。

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了货币需求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1.3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我国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有诸多原因,造成的影响也涉及国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是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

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较高的国家,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居民都有很高的储蓄意愿,与其他国家居民把个人储蓄分布在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资产上不同,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单一,因此居民的储蓄主要集中在银行储蓄存款这种形式上,从而使得GDP/M的分母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必然放慢。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以及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房价上涨都增加了居民保障性储蓄的需要,这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内需不足,国内消费能力萎缩。

这可能会加剧中国对于海外消费市场的依赖。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采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造成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无疑增加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性,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就成为了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恰恰反映了国内消费市场的狭窄,因此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居民合理消费。

另外,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普通居民缺乏投资渠道也是推高储蓄率,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效率的损害为代价的。

经济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高投入和低产出两个方面。

不仅在生产领域存在生产资料的过分投入和生产低效率,在货币流通领域同样存在。

货币的大量投入无法在市场上产生相应的有效货币流通,较大的M对应较小的GDP,必然造成流通速度下降。

而其中因素就包括银行的不良借贷,国有企业效率不高等。

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不可持续性。

要解决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乃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由于我国统计数据方面的欠缺,加上货币具有高度流动性,因此在计算和估计货币流通速度的过程中会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因此要准确估计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流通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从而更加准确地估计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更好的参考和依据。

 

2货币乘数、货币化指数的测算

1999-2012年关于国币乘数、货币化率的有关数据

年份

GDP(亿元)

M2(亿元)

基础货币B(亿元)

货币乘数m1

货币乘数m2

货币化率r

1999

89677.05

119897.9

33620

1.363

3.566

1.337

2000

99214.55

134610.3

36491.48

1.456

3.689

1.357

2001

109655.2

158301.9

39851.73

1.502

3.972

1.444

2002

120332.7

185006.97

45138.18

1.570

4.099

1.537

2003

135822.8

221222.8

52841.36

1.592

4.187

1.629

2004

159878.3

254107

58856.11

1.631

4.317

1.589

2005

184937.4

298755.7

64343.13

1.667

4.643

1.615

2006

216314.4

345603.59

77757.83

1.621

4.445

1.598

2007

265810.3

403442.21

101545.4

1.502

3.973

1.518

2008

314045.4

475166.6

129222.33

1.286

3.677

1.513

2009

340902.8

606225.01

143985

1.528

4.210

1.778

2010

401512.8

725851.8

185311.08

1.439

3.917

1.808

2011

472881.6

851590.9

224641.76

1.290

3.791

1.801

2012

519322.1

974148.8

252345.17

1.223

3.860

1.876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统计局

2.1货币乘数m的变化

根据m=M/B=(C+D)/(C+R)的原理计算出来的数据。

从图中可知,我国m2在1999-2005年期间都是处于上升趋势。

而在2005年到1008年之间出现下降,然后在2009年再次出现上升继而在出现缓慢下降趋势。

自2008年9月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和信贷快速增长,经济呈V型复苏。

影响货币和信贷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乘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也反映了经济活跃程度,货币乘数的变化对每月新增货币和贷款起着重要的影响。

2009年初,我国货币乘数开始反弹,前几个月货币乘数的放大成为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加的主要推动力,货币乘数上升反映了市场信心恢复,金融机构愿意增加贷款,投资者也愿意借款。

从2009年6月份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货币供应量和新增存贷款的大幅度上升主要是由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2009年上半年货币乘数上升主要是由于我国超额准备金率下降,总之,央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控制基础货币和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会发生相应变化,进一步影响货币和信贷的变化。

2.2货币化率r的变化

从图中可知,我国货币化率自1999年起处于一个缓慢的上升,到2003年到达了一个阶段的高点1.63,此后几年稍有回落,到了2008年降至1.51,而在2009年又快速上升,再创高点1.79,直到2012年依然有小幅增长。

货币化的指标,该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越落后。

近年来,我国的r=M2/GDP呈不断攀升之势,从最初的1918年的0.32到2009年的1.88,成为世界之最。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金融虽有发展,货币化程度已经进入较高级的阶段,有助于这一指标的提高,但是是金融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的货币化率一再创新高的原因:

一、储蓄率上涨。

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化机制不完全,投资工具单一,融资结构不平衡,使人们有钱无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蓄倾向。

企业融资来源严重依赖银行。

我国企业的融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到了70%以上,银行体系也只有被动地供给货币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增加贷款。

而这些贷款投入实体经济还有一个很长的渐进过程。

再这个过程中,贷款又以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体系。

M2的增长并没有带来GDP的增长,其结果便是货币化率的增长。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政府干预存在,不良贷款率攀升。

在国有经济融资过程的“倒逼”问题,反过来加剧了我国货币的发行,使M2/GDP进一步攀升。

此外,我国近些年采取的刺激经济的宽松的信贷政策更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提高,进而继续影响r=M2/GDP走高。

然而,在我国r=M2/GDP比率不断攀升并居高不下的这些年,也恰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年份。

但从长远来看,其中所反映的金融结构失衡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必然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羁绊;并且,这种依靠增发货币维系粗放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模式终究是非良性的,必然会造成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过度集中并极易酿成通货膨胀,不利于宏观金融的稳健运行与经济的稳定增长。

3货币总量、货币结构的测算

1999-2012年的货币发行、金融公司存款与非金融公司存款的占比

年份

货币发行占比

金融公司存款占比

非金融公司存款占比

B/M2

M1/M2

1999

44.82%

43.81%

11.37%

28.04%

38.23%

2000

43.68%

43.90%

12.43%

27.11%

39.48%

2001

42.33%

42.88%

14.79%

25.17%

37.82%

2002

41.18%

42.40%

16.42%

24.40%

38.31%

2003

40.20%

42.69%

17.11%

23.89%

38.02%

2004

39.26%

60.61%

0.13%

23.16%

37.77%

2005

40.18%

59.67%

0.15%

21.54%

35.91%

2006

37.47%

62.32%

0.21%

22.50%

36.47%

2007

32.47%

67.37%

0.16%

25.17%

37.81%

2008

28.72%

71.28%

27.20%

34.98%

2009

28.86%

71.14%

23.75%

36.29%

2010

26.25%

73.75%

25.53%

36.73%

2011

24.86%

75.14%

26.38%

34.04%

2012

24.03%

75.97%

25.90%

31.69%

3.1货币结构

图3.1

从中可以看到,1999年以来货币发行的占比越来越少,而金融公司存款与非金融公司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

2004年,因为金融机构以经营存款、房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能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是存款货币机构最明显的特征,正是这一点,使存款货币银行具有特殊职能,它们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主要部分,也是信用扩张的源泉。

而非货币金融机构向其他部门提供除可用于作为支付手段金融工具以外的金融服务。

它们不具备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发展机制中,还属于经济不断发展的阶段,需要不断地增加货币供给量,因此,金融机构存款占比是不断增加的。

3.2B/M2与M1/M2的变化趋势

图3.2

基础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率在图中可以看出,在1999-2006年是平稳下降的,2006年以后逐渐上升,到了2008年下半年急剧下降,接着又平稳上升。

在2006年上升后,2008年又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国内外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国内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国际上金融危机加剧,货币政策及时的加大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二是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这次的货币政策调整效果逐渐显现,由图3.2可以看出,2009年下半年,基础货币开始大幅度增加,并逐渐趋缓

狭义货币M1占广义货币的比率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在2007年末有一个高点接下来持续下降,直到现在。

近年来,广义货币的增加远远超过了狭义货币,M1反应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应潜在购买力。

M2高于M1,表明了中国的投资很足,需求不多,,风险较大。

一般情况下,M1的增速应该与M2的曾旭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4信贷数据测算

2002-2012年的信贷总量及结构

总信贷

年份

信贷总量(亿元)

贷款(亿元)

非股票证券(亿元)

其他(亿元)

贷款占比

非股票占比

其他占比

2002

184246.36

132321.91

27693.09

24231.36

71.82%

15.03%

13.15%

2003

227158.73

160298.00

31162.83

35697.90

70.57%

13.72%

15.71%

2004

263827.91

178716.98

32084.45

53026.48

67.74%

12.16%

20.10%

2005

304560.34

196195.69

36172.43

72192.22

64.42%

11.88%

23.70%

2006

368123.96

226949.37

41293.64

99880.95

61.65%

11.22%

27.13%

2007

457861.54

263888.91

64389.80

129582.83

57.64%

14.06%

28.30%

2008

562306.50

305831.35

66612.15

189863.00

54.39%

11.85%

33.77%

2009

685456.90

403479.64

87539.64

194437.61

58.86%

12.77%

28.37%

2010

810119.76

483730.01

99308.74

227081.01

59.71%

12.26%

28.03%

2011

905846.55

553334.14

96929.18

255583.23

61.08%

10.70%

28.21%

2012

1009499.83

636742.17

112155.04

260602.63

63.08%

11.11%

25.82%

本币信贷

年份

信贷总量(亿元)

贷款(亿元)

非股票证券(亿元)

其他(亿元)

贷款占比

非股票占比

其他占比

1999

121044.50

93734.30

12505.80

14804.40

77.44%

10.33%

12.23%

2000

133325.32

99371.07

19651.07

14303.18

74.53%

14.74%

10.73%

2001

153539.78

112314.70

23112.65

18112.43

73.15%

15.05%

11.80%

2002

181644.24

131293.93

26789.73

23560.58

72.28%

14.75%

12.97%

2003

224439.86

158996.23

30259.47

35184.16

70.84%

13.48%

15.68%

2004

260827.82

177363.49

30934.53

52529.80

68.00%

11.86%

20.14%

2005

301180.88

194690.39

34942.13

71548.36

64.64%

11.60%

23.76%

2006

364093.66

225285.28

39490.87

99317.51

61.88%

10.85%

27.28%

2007

453195.40

261690.88

62789.96

128714.56

57.74%

13.85%

28.40%

2008

557464.86

303394.64

65301.87

188768.35

54.42%

11.71%

33.86%

2009

680110.27

399684.82

86643.15

193782.31

58.77%

12.74%

28.49%

2010

804186.58

479195.55

98526.06

226464.98

59.59%

12.25%

28.16%

2011

898682.93

547946.69

96479.39

254256.85

60.97%

10.74%

28.29%

2012

1000797.79

629906.60

111687.87

259203.32

62.94%

11.16%

25.90%

外币信贷

年份

信贷总量(亿元)

贷款(亿元)

非股票证券(亿元)

其他(亿元)

贷款占比

非股票占比

其他占比

2002

2602.12

1027.98

903.36

670.78

39.51%

34.72%

25.78%

2003

2718.87

1301.77

903.36

513.74

47.88%

33.23%

18.90%

2004

3000.09

1353.49

1149.92

496.68

45.11%

38.33%

16.56%

2005

3379.46

1505.30

1230.30

643.86

44.54%

36.41%

19.05%

2006

4030.30

1664.09

1802.77

563.44

41.29%

44.73%

13.98%

2007

4666.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