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考试总分:
21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
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2、(4分)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③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4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特征,下列时代标志和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
租界、水师、中山装、军阀
B.民国:
黄包车、旗袍、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
大字报、上山下乡、语录、买办
D.20世纪80年代:
万元户、电子商务、录音机、摇滚乐
4、(4分)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大力倡导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使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热潮。
该热潮出现在
A.建国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十年D.改革开放新时期
5、(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经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教育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6、(4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据统计,农村的耕读小学在校学生达2400万人,占全国小学学生总数的20%;半工半读农业中学有5.3万所,学生310万人,占全国中学学生总数的25%。
由此可知
A.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B.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
C.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D.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4分)下列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B.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C.借助美国经验
D.使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8、(4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
这次院系调整
A.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9、(4分)下图是一张珍藏了近五十年的《知青离城乘车证》(1969年)。
与该证件历史关联最密切的是
A.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B.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开始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D.高考制度被废止,高校停止招生
10、(4分)“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
山羊打了个大喷嚏,轰隆一声震天响。
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
”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盛行
A.浮夸风B.“共产风”C.高指标D.瞎指挥
11、(4分)邓小平说: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果不包括
A.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B.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颁布《义务教育法》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12、(4分)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
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13、(4分)新中国教育部从1961--1963年先后三次精简教职工,调整合并学校,压缩办学规模。
到1963年,学校数目、在校生数量、教职工人数等均大幅下降。
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调整教育领域的“左”倾错误B.缩小高等教育的规模
C.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14、(4分)1978年—1989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
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A.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15、(4分)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
会议确定工农教育要以识字、学文化为主,“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主要是
A.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扫清封建残余文化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宣传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16、(4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7、(4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关于新中国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1977年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
D.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18、(4分)新中国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下表中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D.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4分)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
1950年
1953年
类别
全国
湖北
全国
湖北
工科院校
27
2
38
2
师范院校
12
1
33
1
农林、医科院校
53
3
58
3
财经、政法院校
15
0
10
2
艺术、体育院校
15
0
16
2
A.尚未反映形势需要B.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文法教育优势明显D.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20、(4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1、(4分)邓小平曾说过:
“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
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22、(4分)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38%到45%,英文占了25%到37%,其他语种只占3%到7%。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23、(4分)在建国后的某个时期,中央要求,高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法。
先由中学根据政审标准、健康标准和平时成绩,经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织评议推荐,县市招办审查后由省招办择优录取。
此规定说明当时招生
A.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B.遵循了“双百”方针的思想
C.群众路线确保了公平招生D.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24、(4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
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
这一现象反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25、(4分)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这一学制改革,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B.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26、(4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7、(4分)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经过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其中对应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战略是
A.科技为政治服务的战略B.以“大科技”发展为主的战略
C.调整和重建中发展的战略D.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
28、(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又在2006年、2015年进行过两次修订。
这主要是为了
A.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凸显人民教育的时代特色
C.依法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29、(4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和科学界给群众上的第一课即是以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论点为基础,介绍从猿进化到人的达尔文学说。
这一史实说明新政权
A.中国科学界重视与西方交流B.对西方自然科学持宽容态度
C.把进化论与上古传说结合起来D.非常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普及
30、(4分)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
“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承认错误。
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该讲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1、(4分)“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
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2、(4分)1955年12月3日的《光明日报》提出:
“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要求全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学术地位和专门技术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主要是指
A.中苏关系恶化B.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两极格局形成D.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增强
33、(4分)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
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34、(4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B.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35、(4分)“李××,1965年就读于沔阳中学,1969年作为知青到红星村‘上山下乡’,1979年考进武汉大学,1984年公派前往美国深造,现在在武汉光谷组建大数据创客团队”。
此履历的背景不包括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他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
B.互联网在全球的飞速发展为他创业提供舞台
C.《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他完成了义务教育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他考上大学提供了可能
36、(4分)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1983年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
A.高考制度的恢复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7、(4分)李明的爸爸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
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38、(4分)“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战略性建设工程。
工程启动的目标在于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建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9、(4分)下列是1977年部分省市高考准考证和新生开学典礼图片。
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77年高考制度废止B.1977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C.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D.1977年中国教育全面复兴
40、(4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设英文馆,并随对外交往形势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它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
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三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
材料四歌曲《中国话》歌词:
……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京师同文馆为什么要首先开设英文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促使我国对外语教育实施重大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4)有人认为,21世纪汉语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观察下列两组图表: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学
1965年学校数
434所
80993所
1681000所
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
1947年的1.1倍
1949年的14.1倍
1949年的4.9倍
1965年在校生
67.4万人
1432万人
11626.9万人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946年的3.9倍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年代
1949年
2001年
初等教育
学校数
34万
49.13万
在校生数
2400万
1.25亿
中等教育
学校数
5219
10.09万
在校生数
127万
9115.31万
高等教育
学校数
205
1911
在校生数
11.7万
1175.05万
(1)1965年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教育比较,有何变化?
原因是什么?
(2)2001年中国教育发展的状况较之1949年有何变化?
原因是什么?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之初,安徽的初等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皖省教育自受军事影响以后,即萧索不堪……全省学校则亦只有四十余所”,即便如此,安徽初等教育整体上还是呈现出缓慢发展之势……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一项统计,当时安徽省尚有私塾14388所,塾生188935人,塾师14424人,平均每县236所。
而当时安徽省的近代初等学校总计5415所,可见当时私塾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式小学依然“沿用四书五经、《女儿经》、《千字文》、《龙文鞭影》等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根据安徽当时的教育视察报告可知,多县教育“经费困难”,难以维持现状,甚至多有债务。
——摘编自李发根《试析近代中国教育所透视出的社会特征》
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新农业技术的使用、农场的合并、农村公地的圈围,不仅改变了农场劳工的地位,也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社会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学校运动、英国国教会牧师发起的“流动学校运动”、英格兰教育改革家兰开斯特创立的导生制学校、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开办的未成年人学校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到19世纪20年代,作为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各种新式学校教育急剧发展;乡村学校在整个教育模式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摘编自《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安徽初等教育的基本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状况折射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西方教育对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4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
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
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
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
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
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1952年调整高校学科,没有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故A项错误;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即将进行一化三改造,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是1949年的教育方针,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2、(4分)【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行了一些列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邓小平提出了四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等,①②③④均正确。
故选A。
3、(4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