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459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docx

高考一轮语文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

核心突破二 概括内容情感

——删繁就简,提炼要点

所谓“概括特定内容要点”,就是根据命题指令去概括。

这些命题指令一般包括“原因”“作用”“特点”“情感”等方面内容。

回答时先吃透概括要求,在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整合转换成答案。

一、文本内容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

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

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

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

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外形的特征。

②乐音的特点。

③音乐的内涵。

④听者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庄 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

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黏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粝。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

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

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暗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

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2.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备选试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②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2)请对文末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表现出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的无奈怅然,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

此处用语,形象又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

(3)本文选择了“我”“你”“我们”三种不同的人称。

作者变换不同人称行文,有怎样的效果?

请任选其中两种人称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文章一至八段,作者总体上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论述,便于以自己的想象、经历和感受来阐释“庄重”在不同场景下的内涵,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②文章第九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加强了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更加令人警醒,引人反思。

③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第一人称“我们”,作者与读者融成一体,使结尾的反思和批判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任选两种)

总之,人称的变化旨在与读者构成交流或互动,有利于文章观念、思想深入人心(或“符合作者论述的重心,有利于实现作者的说理意图”)。

文本内容概括要经过以下步骤:

(1)确定区域。

归纳概括题的答案一般来自文中,几乎所有的要点都在原文中有其指向的段落或句子,都有具体的区域。

准确找到题目所要求的阅读区域至关重要。

“找到”的关键是抓住题干。

有的题干范围明确,有的范围不明确,可先看题干关键词语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其位置区域往往就是重点阅读区域。

有时区域的确定还要依托全文的结构。

(2)精准阅读。

①善抓“段眼”。

“段眼”即独立成段的关键句子或某一段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或与全文主旨相关,或直接揭示了段落要点。

从结构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领起全段或收束全段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表示观点议论的句子。

②细分层次。

分层阅读是归纳概括题阅读的本质,是归纳概括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答案要点多,如果不能有效地分出层次,就很难做到答题的全面。

对于有明显标志层次的段落,分层不成问题;如果没有层次标志词,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段落,以句子为单位区分不同的表述对象,对象不同,就是不同的层次。

(3)精准表达。

①因分赋点。

分值的多寡决定了要点的多少。

如是4分题,其要点多是1点1分;如是6分题,其要点至少有3个。

②取干去枝,摘录整合。

改造,组合,变换。

③全面、分条概括。

④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

即方面

(1)+点①+点②……方面

(2)+点①+点②……

二、作者情感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野 店

臧克家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

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

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地吐泻,东家的鸡西邻的狗是要谈的,日本鬼子也是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中间就有许多是从东三省被迫回来的,一个小被卷是财产的全部。

晚上,任你一落太阳就躺下,敢保你不会一沾席就如愿地变成一块泥。

夏天的蚊子、臭虫,冬天的虱子和跳蚤最喜欢和客人开玩笑,哼哼着叫你清醒地享受一个客夜,身上留点伤痕做一个追忆的记号。

还有马棚的牲口也怕主人误了行程,半夜里叫一阵,用蹄子打地咚咚的一阵。

当睡梦将要占有了你的临明的那一刻,店门唿隆一声。

接着小伙计的脚步动静了,一睁眼,微白的曙色使你再也矇眬不得了。

套上车子,披一身星光,冒着晨风,朝曦把人引上了征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回头望望这一副大红门联,意味够多长呢。

门口一个破席凉棚撑着夏天的太阳,为着什么东西奔跑的行人走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的热土的道上,望着这凉棚像沙漠中的人望见了绿洲。

三步并成一步赶上来,卸下身上的负担,扪下沾着汗水的檐溜般的布眼罩,坐在一条长凳上用草帽或是手巾扇风。

几碗半冷的残色的茶水浇下去,汗马上从身上涌出来,各人身上背着一身花疏的阴凉。

设若有一个像蒲留仙一样的人物,夹在这杂色的队伍里,每个人你借给他一把蕉叶,那么一部《聊斋》会很快地集起来。

这些人,在这儿留一个脚印,便飞鸿似的去了,没有留恋,没有感伤,在未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儿挂这一翅膀。

水不是白喝,临走总得留下几个钱,百儿八十是他,三百二百也是他,主人不会嫌太少,伙计也不会说一声谢谢。

但当你起身以后,“再来!

”这一句淡淡的话,每回是不会忽疏的。

野店的常主顾是车伙子。

他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去运货贩卖,去的时候带着本乡的土产。

这些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展得老长,道上的一帆尘土是他们的旗号。

一走近了店口,把车子一插,用披布擦去了脸上的汗,弓着腰很自然地踏入了店门。

因为太熟,照例有称号,姓王的是王大哥,姓李的是李二哥。

小伙计牵牲口倒水忙乱一气,住一会,叫一袋旱烟把粗气压下,饭上来了。

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肥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

吃起来有点可怕。

不,不能说吃,应是说吞。

看那个劲,饼如果是铁的,肚子一定变成熔炉。

饭后为了消暑,走到水瓮边去,捧着大瓢的生水往下灌,声音咚咚的可以听好几步远。

“掌柜的算账!

”这是一闭眼的午睡醒来后的第一句话。

外边算盘珠一阵响,几吊几百几十几,小伙计一口喊出来,接着是查铜子的声音。

一巴掌钱接到手里,含着笑走到财神位前,不远不近向大粗竹筒内一掷,哗……啦啦……真个是钱龙汇海了。

这些老主顾来到店里若是逢着佳节——端阳,中秋,元宵,不用开口,半壶白干,四样小菜碟便送到眼前了。

喝了不够,还可以再开一回口。

不打钱,这算主人的一点小意思,不要看这是小节,主人的大量与吝啬往往作为客人去留的关键。

谁不愿用百年不遇的一壶酒去做招徕的幌子?

秋天,连线的阴雨把一个远道的客人困在野店里,白天黑夜分不开界限。

闷闷的用睡眠用烟缕打发日子。

风夹着雨丝打进纸窗来,卧着,从眼缝里闪进来一片阴暗,粗人就算是不善于愁,一只孤鸿也难免于凄凉。

等着,胸中灼火地等着,等到雨丝一断,他是第一个把脚印印在泥上的人。

时间把什么都变了。

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古道西风瘦马”的趣味算完了。

野店是诗意的,然而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3.简析作品结尾段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尾写出了野店在现实中尴尬没落的处境,强化了作者对野店美好过去的缅怀及对而今残败现状的惆怅和惋惜。

4.请结合野店诗意的表现,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淳朴的民风民俗,让作者喜爱;羁旅漂泊的孤苦、秋雨孤鸿的凄凉,令作者悲悯;天涯飘零中的通达豪爽,让作者赞许和敬佩;诗意的趣味不再,叫作者深为叹惋。

散文的精髓是情感。

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

具体途径如下:

(1)找准行文线索。

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

(2)聚焦情感语言。

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定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

(3)关注抒情方式。

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

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主旨是文章的主脑,整篇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阅读《野店》(原文见前面),试概括其主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过对野店朴野风情和浓厚“人间味”的渲染描绘,歌咏了温厚、淳朴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人情风俗的赞美和深深的眷恋,以及对这种传统文化消失的惆怅和惋惜。

1.方法要领

概括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具体说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思。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主旨。

(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答题要领

概括主旨题的答案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构成。

“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

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

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

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

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 树

张大威

不知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还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总之,一个像样的村庄必有一株老树,一株老树必定对村庄有着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老树,一定会是气宇轩昂、气质高贵,树干坚硬如铁,枝叶莽莽苍苍。

一株老树就是一团山一样蓊郁的云,它可挽住清风,衔住夕阳,挂住月亮,揽住飞鸟。

人在老树的影子里行走,像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滑行。

老树一年四季会伸出颜色不断变幻的手——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依季节的不同而定——轻轻抚摸村人的脊背,抚慰他们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

老树最美的时候是在秋天。

秋天纯净的云层与晶莹的霜霰,将老树变成了苍黄色。

此时,夜凉如水,老树的叶子在月光下,一片片变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

村人聚集在老树下,话语像弹丸一样,在月光的斜坡上顺流而下。

春天种下的庄稼籽粒是否饱满,夏天娶的媳妇是否已经怀上娃娃,入秋时配的母猪是否有小猪崽已经坐胎……一团腾腾的俗世烟火,一种实实在在的日子波涛。

老树像神,聆听着,喜悦着,悲伤着,它的枝枝叶叶守护的,是流溢的粮食,生殖的人畜,苍生的柴米油盐。

村庄的老树下,没有悠闲安逸的隐者,没有轻若水烟的白云。

如果有一位母亲挎着一篮子还带着大地温凉体温的土豆,歇息在老树下,那也只是劳动乐曲的一个简短的休止符。

这位母亲将土豆篮子放在脚边,她安详地坐在树荫下,相当满足地瞅着她的一篮子土豆。

即便是一位贵夫人瞅着自己价值连城的宝石,也没有这位母亲瞅着这一篮子土豆的眼神更澄明、美丽、高贵。

是在什么样的星辰下,什么样的细雨中,这位母亲将希望、梦想和土豆的种子一直下到了大地温厚的被子中,并日日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夜夜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企盼着那些玛瑙一样的小土豆,新月一样一点一点地长胖呢?

如今丰收了,篮子在,土豆在,母亲在,老树在。

短暂的一瞬,她靠着老树粗大的根系睡着了。

她是劳累的,成年累月艰苦劳作的风霜,雕塑和定型了她脸上的每一块肌肉,她歇息时,劳累还是紧紧地跟随着她,她坐着,可她还是显得劳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