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002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ocx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论证报告

合江教师进修校电大中专部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对研究主体的要求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实现幼儿教育跨越式发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的核心要素。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要“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提出: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

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以“三学六法”和艺术教育为主体。

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原理学,此为3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音乐教育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常识教育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此为6法。

除“六法”具有明显的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之外,其他课程主要从邻近专业延伸(或衍生)而来。

例如,从学校教育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等,并衍生出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学等;从心理学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并衍生出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

这样的课程集合,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整合成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特点和真实需要的课程体系,不仅内容庞杂,体系混乱,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

”为此,幼儿师范教育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应尽量渗透这一思想,做到多管齐下,整体优化。

一名称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学会读懂孩子。

要读懂孩子,就必须会观察孩子,懂得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了解他们情绪变化中蕴含的需要。

这些应该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技能技巧”。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空前重视,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适应性广,工作相对体面,近年受到我省各中职学校的追捧,在幼儿教育专业招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也存在培养标准不统一,课程设置不一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质量差距较大等问题。

幼教专业课程是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改革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使之更符合现阶段师资培养实际,逐步形成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课题《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二)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近年来,针对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不少,如《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幼师专业语文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卢巧真的《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策略研究》,唐胜利的《中职幼师专业舞蹈教学创新原则与实践研究》,郑丽秋、李赐平的《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韩靖宇的《幼师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研究》,聂丽兰的《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研究》,赵杰红的《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贵阳市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研究》等等。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从中职幼师专业课程中的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音乐、舞蹈、英语口语、幼儿体育等进行研究,虽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缺少对中职幼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把握。

也有从宏观上对课程进行研究的,如“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人文素养的培养、专业规范化建设等,但这些研究只是提出一个方向性,更多的对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没有从中职幼师学习过程中赖以依靠的“介质”---课程上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都提到在目前阶段幼师教育体制中存在学生在素质、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对他们的专业化有怎样的影响,对此没有人深入的研究。

有些研究都详尽描述了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方案构想,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比例安排的科学依据何在,这些课程方案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与论证。

由此,我们认为,对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三)现状分析

我校是泸州电大合江函授站的附属中专部,受合江县教师进修校行政管理。

目前学校开设的幼师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科)教学计划(代码09C3921B0)为准。

这一课程设置主要采取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适当增加隐性课程活动的方式进行,虽是一个好的课程设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过细、统得过死,专业面向过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结果是造成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创造力培养、重视艺术技能而轻视学生教育技能的提高,这明显是与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改革走向不符,以至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变化后的需要。

2、职业教育课程特色不突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和见习、实习教学分割排列,其结果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终造成学生应有素质和能力的缺乏。

3、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缺乏一定数量的选修课。

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学内容陈旧部份的及时更新,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

造成学生应对毕业后工作内容增加和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的缺乏。

二、选题价值意义

(一)理论价值意义

构建符合幼师专业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

这是一件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布鲁纳说过:

“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

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

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

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幼师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最要提防的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只追求经济效益、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这个课程体系蕴含着一根“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线。

如果以此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的质量,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也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现实价值意义

现阶段幼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研究能力、专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资的要求完全相适应。

幼师教育专业培养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最主要途径,而幼教专业课程则是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

改革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幼师教育专业课程,使之更符合现阶段师资培养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培养标准,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幼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所选课题的内涵,外延解释)

幼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也就是幼儿。

幼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

也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

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

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三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课程的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就是针对幼师专业的在校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和内容比例进行调整,通过对现有课程有意识的留、删、添、减、合,以达到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可以转型的合格的未来幼儿教师。

幼师专业课程是研究的主体。

(二)研究目的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较之过去在教学思想、教学依据和标准、教学科目、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师幼关系上都有所不同,但许多学者在不同程度上指出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课程,均存在问题。

师范教育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两难问题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有学者认为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及其课程设置问题,二是对理论和实践的重视程度及其课程设置问题。

课程设置显露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中等幼儿师范课程偏重艺体。

另外,幼儿师范学校还存在着忽视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时间短,效率低,缺乏有效指导等。

针对当前幼儿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许多学者都提出应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精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幼儿教师。

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大前提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出层次性,从纵向上看,应有不同的学历层次。

纵观各种课程建设方案,尽管不同的课程方案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开设的学科以及课时比例各具差异,但是这些课程建设构想都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强调夯实基础课程,提高幼儿教师的基础文化素养。

第二、突出专业课程,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实践性,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提高

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建立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体系,一些科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并渗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层面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置的市场化。

职业中专幼师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家长和幼儿的。

只有通过幼师专业学生的亲身社会实践,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财富,教育也才能体现其内在的价值。

要做好课程设置的市场化工作,首先要立足市场进行职业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掌握社会岗位需求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标准;其次,可开展“订单式”培训,通过订单培养使职业教育“活”起来,大力推进校园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技能和就业能力上有所提高和突破;第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幼园中的优秀教师、教学一线骨干请进学校进行经验介绍和举办讲座,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到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动向,从而使课程学习得到补充和深化。

2、课程设置的素质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做:

突出幼师专业特点,学科课程渗透专业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快课程的整合步伐,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加强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学习深造能力等。

要做好课程设置的素质化工作,首先要从教育者入手,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所教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等;其次在学科教学上,做到学科与学科之间互通有无,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学技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点与重复点,找到最佳交汇点;再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课程如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竞赛、幼儿园见习、实习开展的学科类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各种制度的约束、各项文明活动的教育、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等等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3、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针对本专业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这一定位,中职幼师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拓宽公共基础课,加强学科渗透,适当调整学科比例,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不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及教育科研能力。

要使课程设置达到多样化,就必须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上进行改革。

首先对文化基础课进行课程教学延伸,以充分体现基础文化课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宗旨。

可以在语文课上加强书法、普通话、口头作文、临场口语训练;在数学课上增加珠心算、趣味数学、折纸训练等;在英语课中增加幼儿园常用日常口语训练。

其次对专业课知识进行重组,适当增加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课程,对幼师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具体学科中有些知识属于重复的或陈旧的交叉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重组或补充,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预计突破的创新点

1、要充分地认识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2、坚持中职幼师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相一致;

3、坚持现代课程理论对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实践的指导;

4、正确把握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范围;

5、在改革中坚持中、高职幼师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6、要加强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理论研究;

7、完善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机制。

(五)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省内关于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的文献资料和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

个案研究法剖析个人资料,关注其发展,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构件和继续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

案例枚举法对中职幼师的发展情况列举分析。

实验分析法根据不同时期的进展情况,分组或统一进行成果观摩,总结经验,分析得失,扬长避短。

经验总结法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班级或某一阶段取得成效时,及时总结以指导其他小组或其他班级或其他阶段,最后形成课题理论。

(六)研究范围,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本校幼师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其课程体系建设,范围不是很大。

(七)研究周期、阶段划分

研究周期:

3年

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制定方案,启动课题。

建立课题组织网络,制定课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启动会议。

实践论证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2月)组织实施,推进研究,规范程序,培训人员,交流经验,总结汇报。

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7月)汇总资料,撰写总结材料,形成文本资料,接受专家组鉴定,完成结题。

(八)研究效果预测

1、形成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模式,学生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标准进行学习,达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家长和幼儿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

2、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所教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等,做到学科与学科之间互通有无,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形成课程设置的素质化格局。

3、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对学习课程内容和内容比例进行调整,通过对现有课程有意识的留、删、添、减、合,形成课程设置多样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胜任幼师之本领。

5、大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各项从业基本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6、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培养一批科研型教师。

四、预计投入的改革措施与活动

(一)研究的必要性

1、幼师专业课程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幼师培养的迫切要求。

幼师教育担负着为学龄前儿童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的重任。

各地幼儿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艺术教育、双语教学、亲子教育、蒙氏教法等各种办园特色,幼儿教育从过去的保教保育发展到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人格培养,健康教育等,对幼儿教师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幼儿教育规律、具有幼师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各地幼儿园输送高素质的师资。

2、幼师专业课程研究是中职幼师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幼儿教师教育是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学历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幼师职业的特色。

中职幼师学校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幼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师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幼师专业课程研究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学前教育的发展,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幼儿园对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培养幼师的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职幼师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

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

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幼教师资培养实际需要的课程。

4、幼师专业课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幼师专业课程研究是提高幼师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也是教师把行业专家关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以课程的形式转化为教学和评价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过程。

课程研究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的可行性

1、已取得成果:

主研人员丁琼撰写的论文《谈课堂教学评价》获泸州市教科所二等奖;

主研人员丁琼撰写的论文《情感积累对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发表于《校长周刊》;

主研人员丁琼参加泸州电大举办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比赛”获一等奖。

2、课题主要参考文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王振宇、庞建萍:

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5)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

(6)蒋庆斌徐国就《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组成结构

课题组人员有合江县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有县教研室负责人,有电大中专部负责人,有电大中专部办公室人员,做到了老、中、青结合,特别是课题指导组组长李世怀同志既是县教研室业务负责人,又是教育科研方面的专家。

4、学生情况

学校已经对幼师专业课程研究进行尝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师生已经养成了探究、发现的学习习惯,并且已有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5、单位条件

学校教学楼一栋,综合实验楼一栋,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教科室、琴房、语音室齐全、微机室二个,微机多台;学生守则、规范、校训、学风、教风、校风目标,随时映入师生眼帘。

教师办公室规章制度,激励性标语齐全,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感染师生。

我们认为,本课题贴近时代需要,迎合社会需求,特别是关系到每一位中职幼师的切身利益,也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以,实施本课题实验,人心所向,没有阻力。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结合幼儿教育实际,突出实践技能在幼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由于教师培育模式的传统影响,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模式占据重要地位。

有学者根据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的现状,针对职业教育特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16字工作方针:

“理论够用,加强技能,注重德育,一专多能”。

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幼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应围绕这16字方针,在教学实践中降低理论要求难度和水平,突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中职幼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突出综合技能的发展。

2、我们的中职幼师专业课程建设是以实践为导向。

幼儿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是毕业生素质不高的重要因素。

追其原因,其实是课程的架构方面出了差错。

错误的原因是先通过一个假想的理论,使学生去学习有关的理论,然后在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理论和实践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理论学起来比较简洁容易掌握,而实际问题比较复杂并且还具有情景性。

因此不能简单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纯粹的理论学习无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发展。

3、我们研究的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变革。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将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权威”转为“支持的朋友”。

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有利于培养对象的理念转变,帮助她们深刻理解《纲要》精神,领会幼儿教师角色意识。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认识应用于幼儿师范教育课程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贯彻和渗透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我们将改进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吴刚平的分类方法,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针对幼儿师范教育的特点,有关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素材性资源)和决定课程实施范围、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环境因素(条件性资源)。

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幼师教育课程建设应对原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有关教科书进行修订,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力量,针对幼儿教学实际编写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