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61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敝。

联想起于习惯,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①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②”,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版印刷还是“付梓”“刹青”。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③。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④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椟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流敝(bì)幼学琼林(qióng)辞藻(cí)

B.王嫱(qiáng)柳岸灞桥(bà)付梓(zǐ)

C.刹青(shā)举不胜举(shēng)滥调(làn)

D.斟酌(zhēn)倾向(qǐng)尺椟(dú)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④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奇春花秋月自鸣得意真切

B.惊奇春花秋月自命不凡真正

C.新奇春风化雨自命不凡真正

D.惊奇春风化雨自鸣得意真切

【答案】1.B2.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本题中,

A项,流弊;

C项,杀青,举不胜举(shèng);

D项,倾(qīng)向,尺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新奇,指新鲜特别。

惊奇,惊讶奇怪。

此处指新鲜,应选“新奇”。

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春花秋月:

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

此处指美好风景,应选“春花秋月”。

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

此处表示得意,应选“自鸣得意”。

真切,清楚确实。

真正,表示名实完全相符,确实,的确。

此处强调确实,应选“真切”。

故选A。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还会对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有联动效应,酒店、会展等服务业将受惠最多,并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C.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D.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为“世博会”,第二句为“服务业”,第三句省略主语,逻辑主语为“世博会”,故主语被偷换。

另外,还应将“有”改为“产生”。

B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可将“加大”改为“增强”;

C项,“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并列不当。

故选D。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在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1点至3点。

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叙事诗”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项,“《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错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D项,“五更”是指凌晨3点至5点的时候。

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

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

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之外的。

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

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

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

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

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

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注于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

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节选自《文史知识》)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内容又会传到新罗、日本等其他国家。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为唐朝带来了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皿,而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也有记录。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系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会畅通无阻;关系不好的国家,文化交流也不一定会断绝。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路程艰险,唐代的杨良瑶才选择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

D.虽然我们在中亚、西亚还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也不能否定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方面,不仅有着金银器的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着景教等精神文化的交流。

能说明两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B.杨良瑶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航海日记,说明当时文化交流达到的深远程度出乎我们今人意料。

C.我们通过出土文书以及敦煌汉藏语文献等材料,能够证明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完全断绝的观点是错误的。

D.中国学者更多关注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导致人们缺少对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答案】5.C6.C7.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中,C项,“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为唐朝带来了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皿”错误,文章第三段“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文章表述是“或许”有联系。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中,C项,“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路程艰险”错误,文章第四段“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可见路程艰险不是杨良瑶选择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本题中,D项,“中国学者更多关注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导致……”强加因果。

故选D。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岳渎经

[唐]李公佐

贞元丁丑岁,陇西李公佐泛潇湘苍梧。

偶遇征南从事弘农杨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

江空月浮,征异话奇。

杨告公佐云:

“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

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

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

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

遂告汤。

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锁。

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

时无风涛,惊浪翻涌。

观者大骇。

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

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

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

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

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

顾视人焉,欲发狂怒。

观者奔走。

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栗,不知其由尔。

乃渔者时知锁所,其兽竟不复见。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饯送给事中孟简至朱方,廉使薛公苹馆待礼备。

时扶风马植、范阳卢简能、河东裴蘧皆同馆之,环炉会语终夕焉。

公佐复说前事,如杨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

入灵洞,探仙书。

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

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

公佐与焦君共详读之: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

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

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

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

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

庚辰以战逐去。

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

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即李汤之见,与杨衡之说,与《岳渎经》符矣。

(选自鲁迅编选《唐宋传奇集》,略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水:

游泳

B.稍稍就岸,时无风涛就:

靠近

C.其兽竟不复见见:

看见

D.原隰之远近隰:

低湿的地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夜钓于龟山之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乃渔者时知锁所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②是寡人之过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B.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C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D.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是()

①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

②白首长鬐,雪牙金爪。

③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

④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⑤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

⑥禹授之章律,不能制。

A.①②③B.①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衡告诉李公佐,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B.无支祁外貌像猿猴,但是并不是山神,而是水神,能生活在水下。

C.无支祁力量很大,不能轻易驯服,但是被庚辰制服。

D.李公佐在阅读《岳渎经》时,知道了关于无支祁的记载。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2)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

(3)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答案】8.C9.C10.B11.D12.A

13.

(1)怪兽也慢慢地拉着锁链,拽着牛沉入水里,最终不再出来了。

(2)书上的文字古老奇特,编排的次序被蛀虫毁坏,不能够理解。

(3)庚辰制服无支祁以后,人们都画着他的像,想免除淮河上波涛风雨的灾难。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本题中,C项,其兽竟不复见:

那个怪兽终究再也没有出现。

“见”通“现”,出现。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本题中,

A项,于:

介词,在;介词,被。

B项,乃:

副词,才;代词,你的。

C项,所:

名词,处所。

D项,也:

表肯定;表判断。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划线句的翻译是:

大禹治水,三次到桐柏山,狂风四起雷电大作,石头呼号树木悲鸣,神怪五伯兴波作浪,天老起兵作乱,因此不能疏通河道。

“禹理水”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三至”三次到,联系紧密,应在“三至”前面停顿,排除CD;“五伯拥川”“天老肃兵”都是主谓结构,语意联系密切,分别断开,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题干要求选出“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

①④不属于描述无支祁的内容;②③⑤属于正面描述无支祁的内容;⑥属于侧面描述无支祁的内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此类题目的误区有:

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本题中,A项,“杨衡……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错误,张冠李戴,李汤担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徐徐,慢慢地;竟,最终。

(2)古奇,古老奇特;编次,编排的次序;蠹毁,被蛀虫毁坏。

(3)图,画。

【参考译文】

唐代贞元年间的丁丑年,陇西人李公佐乘船游览潇湘和苍梧,偶然遇见任征南从事的弘农人杨衡,在一个古老的河岸边停船休息,在佛寺里逗留。

那时江面空阔,月亮倒映在水中。

两人谈起一些奇闻异事。

杨衡告诉李公佐说:

“永泰年间,李汤担任楚州刺史时,有个渔夫夜间在龟山下钓鱼。

他的鱼钩被东西挂住了,不能拉出来。

渔夫善于游泳,迅速潜到水下五十丈深的地方。

他看见一条大铁链,盘绕在山脚,寻找不到铁链的端点。

于是报告给李汤。

李汤派那个渔夫及几十个善于游泳的人,去打捞那根铁链。

这些人力量不够,提不动,又加上五十多头牛去拉,锁链才晃动,渐渐被拉到岸边。

当时并没有风浪,却突然狂涛翻涌,观看的人们非常害怕。

只见锁链的末端出现一只怪兽,样子有些像猿猴。

白色的脑袋上披着长长的毛,雪白的牙齿,金色的爪子,猛地登上岸来。

身高五丈多,蹲坐的样子像猿猴。

但是它的两只眼睛不能睁开,呆坐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眼睛鼻子里像泉眼一样向外流水,口里的涎水腥臭难闻,人们不敢靠近。

过了很久它才伸长脖子打个呵欠,两眼忽然睁开,目光闪亮如电,环视周围的人,好象要暴发愤怒,观看的人四散奔逃。

怪兽也慢慢地拉着锁链,拽着牛沉入水里,最终不再出来了。

当时楚地很多有才智的名人,与李汤互相看着十分惊恐,不知道这个怪兽的由来。

只有渔夫当时知道锁链所在的地方,那个怪兽终究再也没有出现。

李公佐在元和八年冬天,在常州为去朱方的给事中孟简饯行,廉访使薛苹在旅馆招待他们,礼节周全。

扶风人马植,范阳人卢简能,河东人裴蘧,都住在同一个旅馆。

大家在炉旁围成一圈,交谈整宿。

李公佐又说起前面那件事,像杨衡说的那样。

到了元和九年春天,李公佐出访古时的东吴,跟着太守元公锡游览洞庭湖,登上包山,住在修道者周焦君的屋子里。

他们进入灵异的山洞,探寻仙书,在岩石的孔穴中得到古时候的《岳渎经》第八卷。

书上的文字古老奇特,编排的次序被蛀虫毁坏,不能够理解。

李公佐和周焦君一起详细地研读这本书。

书上说:

“大禹治水,三次到桐柏山,狂风四起雷电大作,石头呼号树木悲鸣,神怪五伯兴波作浪,天老起兵作乱,因此不能疏通河道。

大禹发怒,召集百种神灵,找来夔龙命令它出战。

桐柏山神千君长也来叩头请求参战。

大禹于是囚禁了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等神怪。

这才捉住了淮河、涡水中的水神,名字叫“无支祁”。

无支祁善于回答别人的问话,能分辩长江淮水的深浅,以及平原和低地的远近,它的样子象猿猴,小鼻子,高额头,青色的身躯,白色的脑袋,金色的眼睛,雪白的牙齿。

脖子能伸一百尺长,力量超过九只大象,搏斗、攻击、腾跃,奔跑迅速敏捷,身体轻灵飘忽,很快就跑得听不见看不见了。

大禹把它交给章律,不能制服它;把它交给鸟木由,也不能制服它;把它交给庚辰,才制服了它。

鸱鸟、脾恒、树精、水神、山妖、石怪,奔跑号叫聚集环绕着无支祁,数以千计。

庚辰用武力把它们赶走了。

他给无支祁的脖子上锁上大铁链,鼻子上穿上金铃,把它迁到淮阴的龟山脚下。

使淮河水永远安然地流到海里。

庚辰制服无支祁以后,人们都画着他的像,想免除淮河上波涛风雨的灾难。

这样,李汤看见的,和杨衡所说的,都与《岳渎经》上的记载相符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邺都引

[唐]张说①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

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

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

④汗漫,漫无边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睚毗相驰逐”形容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的态势,突出了曹操“草创”事业的艰难和他削平群雄、统一中原的决心与气概。

B.三、四两句,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金戈铁马紧张激烈战斗后紧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场景,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C.“城郭为墟人代改”,一笔跨越了五百年,从前六句对历史的回顾转到眼前的现实景象,从怀古转到慨今。

D.这首诗从体裁来说属于乐府诗,从题材来说属于咏史怀古诗。

本诗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富有表现力。

(2)“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繁茂葱郁、兴旺发达)的画面;邺都缭绕在西山的南面,漳河边桑树、榆树连成一片无边无际(邺都城邑规模之大和周围树木的繁茂)。

(3)①对邺都(铜台、铜雀台)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富贵不常、盛衰不常)的感伤之情,②对曹操英雄不再的缅怀与感慨之情,③表现出诗人被贬后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愤懑之情。

【解析】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