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407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史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史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史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史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二.docx

《中国古代史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二.docx

中国古代史二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新课

1、知识和技能:

知道:

西周建立的概况,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创新。

理解:

分邦建国体制确立的原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周公“制礼作乐”的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和方法:

① 阅读教材,了解西周建立的概况、分邦建国及其西周“礼”和“乐”含义。

② 通过老师导读、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西周通过制度创新,不仅有效地巩固了统治,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周公事迹的了解,认识周公的不仅是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而且也是儒家推崇的人格道德典范。

重点:

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难点:

“礼”和“乐”对维系西周统治的作用。

□生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课时)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武王克商(BC1046年)。

知识链接:

为了确定周朝的建立年代,专家学者们采用了那些方法?

2、封邦建国:

――分封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

――分封同姓诸侯,分插各地。

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对殷人的合围控制,天下共主。

西周分封制:

实施原因:

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的统治。

内容:

⑴封亲属、功臣为诸侯。

国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诸侯要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纳贡,随天子作战

⑵诸侯要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纳贡,随天子作战。

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吴等。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

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

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

夏朝的帝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接任的。

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以行传给自己的儿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帝”为“王”。

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宗法制是西周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王位继承引发的纷争,为以后历代王朝所奉行。

宗法制对中国人观念、心理的影响更为深远.

庶子不能继承王位,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王位的其他爵位。

周王朝依据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又创设了“分封制”,其具体办法是:

一、周朝的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

二、王畿以外国家所有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

这些封国面积很小,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绝对控制权,诸侯国象群星捧月似的,环绕拱卫着王畿。

诸侯国的分封有两种情况:

1.同姓封国。

凡是姬姓王室亲族,每人都分到一块土地,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

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

2.异姓诸侯。

有两种情况:

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于齐;二是发封一些前朝的部落,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于杞国,伏羲氏的后裔(风雄)封于宿国。

周武王又将已灭国商纣王之子武庚(子姓)封于宋国,以示政治安抚。

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公平息,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

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

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再分封。

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国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文明结构

问题思考: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同?

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同点:

从内容看:

商朝的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和管理,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方;周期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地区,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从诸侯与中央的关系看:

商代的诸侯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周王的权力较大。

进步作用:

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3、周朝经济的发展:

青铜铸造、制陶、制玉、纺织业进步。

井田制度、土地轮流种植

二、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概述:

辅政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东征;制定礼乐制度

思考:

阅读课文(P15)名家史论,你是怎样评价周公的?

依据是什么?

在列举史实基础上,教师还要重点指出,周公制礼作乐,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提出了一套“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周的四大制度:

——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井田制:

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封建制:

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统治的核心,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宗法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

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

礼乐制:

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问题与思考:

1、周公为什么要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德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依据,也是取悦上天,获得天命的重要标准。

周公把礼关注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改变了殷人尊神商鬼的文化传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人间。

把对于天的信仰也就转变为对“德”的追求,获得天命要靠明德,明德的主要内容则是贤明的政治。

这样做既可以为其统治找到合法依据,也有利调整统治,还能起到修明政治、和谐社会和强化王权的作用。

2、人们常用“礼崩乐坏”来喻指世道衰微,你能说出其中的历史内涵吗?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具体表现:

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探索与争鸣:

“礼”用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乐”用以维系社会成员间的团结。

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但作为行为仪式,久而久之也会对人的心灵起作用。

这段话是否正确?

谈谈你的理解。

正确: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以音调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感,因此先王根据人们的喜怒哀乐,用礼阐明人们的志向,用乐表达人们的共同心声。

礼讲差异,乐则讲和同。

对礼乐的遵守,要靠自己的言行来表现,支配自己言行的是思想意识,因此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

行为仪式呢是一个群体为了共同的价值体系或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仪式当中,人的心灵会形成一种共振,其行为或心灵往往会变得与仪式的氛围相一,甚至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活动往往非常注意仪式。

如很多国家级的大事,每次都要精心地准备仪式,所以尽管很多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还会非常深刻地记起当时的情景,常常为之感动,为之精神一振,如天安门升旗、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如亚运会,如神六上天,如大型的综合运动会等等。

即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也非常注意仪式的准备与进行,如结婚仪式,成人仪式,生日仪式等。

这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小结: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西周建立后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已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周公又“制礼作乐”,倡导德治与礼治。

这两大创设对西周的发展和强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以后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见课件)

【文选选读】译文

乐者为同①,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合情饰貌者②,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③,则上下和矣。

①论礼乐同异。

《正义》解释头两句的意思说:

“夫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父子殊别,是为异也”。

②合情:

和合人情。

饰貌:

整饰(饬)行为、外貌,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

③乐文与上句礼义对言:

礼义指礼的精义,乐文指乐的外部形式。

“礼义立”、“乐文同”是指统一礼乐制度的意思。

译文:

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

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

……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

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

【史料】: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监:

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

这里指夏代和商代。

(3)郁郁:

文采盛貌。

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识有了礼,贵贱的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了。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了。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合情:

和合人情,谓乐也,乐和其内是合情也。

饰貌:

整饰(饬)行为、外貌,谓礼也,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

所谓“合情饰貌”就是说外在的表现形式(饰貌)所要传达的内容要“合情”,才是礼乐的要求。

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

文章引用自:

板书设计: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2、封邦建国

3、周朝经济的发展

二、周公“制礼作乐”:

——制礼;主张德治,敬天保民。

——作乐;以音乐激发人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教后记: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新课

1、知识和技能

知道:

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划分;百家争鸣;儒法道家学派的兴起、代表人物和思想。

理解:

东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特点及原因;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派思想家主张的影响。

技能:

阅读、理解、归纳和提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社会大变革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根源和影响。

□历史唯物史观 □民族精神教育 □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课时)

导入新课:

1、周朝是在那一年由谁建立?

定都何地?

史称为什么?

2、周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设?

有什么影响?

教师:

周朝建国后采取封邦建国体制,倡导德治与礼治,成为继夏商之后我国奴隶制的一个最强盛的王朝。

但是,二百七十多年后的周幽王时期,因为政治腐败等原因终于被少数民族犬融所灭。

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的新时期。

讲学新课(提纲):

一、东周——春秋、战国:

1、东周:

春秋(BC770—BC476)

(BC770年—BC221年)战国(BC475—BC221)

2、特点:

500余年的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

文献选读: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处;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处。

资助后初,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初,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不希矣。

天下有道,则正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是怎样认识和描述春秋战国形势特点的?

你认为如何?

二、社会大变革:

——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1、经济变革:

生产力提高(根源)——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农业经济提高新水平

——农田开辟;耕地不能转让买卖规定瓦解;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攻城略地、奖励农耕军功、自耕农、新型地主的产生。

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风气:

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2、内政改革——富国强兵;改革范围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方面。

3、文化变革——百家争鸣。

练习与测试:

(1)阅读课本P2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提示:

①对周天子的尊奉与不尊奉;②对“礼”和“信”的遵守与不遵守;③祭礼、聘享制度之执行与不执行;④饮宴时赋诗与不再赋诗;⑤血缘原则(宗姓氏族)的讲究与不讲究;⑥周天子的讣告和策命之下达与停止下达。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礼乐制度崩溃,世袭社会解体,“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提示:

经济、政治、社会风气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变化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政治上:

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三、百家争鸣:

1、历史原因

2、“士”与百家争鸣;

知识链接:

——“士”;百家争鸣。

3、儒、法、道家等学派兴起,主张及影响:

(1)儒家学派:

——孔子和孟子、荀子:

主张“仁”“礼”,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2)法家学派:

——韩非子:

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功利主义,主张君主集权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鼓吹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有消极面。

(3)道家学派:

——老子:

“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深远影响。

练习与测试:

填表(P21)并说明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仁”、“礼”。

孟子

“仁政”。

荀子

熔礼、法与一炉。

法家

韩非子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变化:

从“仁”到“仁政”;从“礼”到熔礼、法于一炉。

本题答题,要把每一个人的主要主张写出来。

孔子创造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未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倡统治者行仁政,荀子认为礼仪教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的强制作用,综合了儒法两家思想。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

三家学派在思想都是以治理天下为共同的目的,具有大一统思想。

探索与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等学派都提出了救世主长。

在当时背景下,哪一种主张较为合理?

为什么?

法家。

法家的肯定社会变革是最适应时代的潮流的;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用功利来激励社会竞争,君主集权的主张,非常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也适应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

国家的统一,实现结束长期的动荡,也能满足人民对安居乐业的追求和需要。

2、另外两家学派的思想什么背景下才有用?

对后世有何影响?

3、在今天,你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古代传统的伦理文化?

教师:

关于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

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

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道家:

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有很大的互补性。

在当时大变革的背景下,法家思想主张比较合理,更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要求,从而被当权者所采用。

但是,在和平治世的背景下儒家思想更有利于当权者的需要。

而在大乱之后,道家思想往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时期为统治者所采用。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对中华民族古代传统的道德文化,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

教学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历经500余年终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

由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巨大变化,从而推动思想文化的活跃和创造力的发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布置作业:

(见课件,此略)

板书设计:

一、东周的建立:

1、东周——春秋战国(BC770—BC221)。

2、特点:

500年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

二、社会大变革:

—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1、经济变革

2、内政改革

3、文化变革

三、百家争鸣:

1、“士”与百家争鸣:

2、儒、法、道家等学派兴起、主张及影响。

教后记:

2007年11月29日电教周公开课,地点:

2-301高一

(1)班。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新课

1、知识和技能

知道: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朝统一、秦朝制度创新。

理解:

秦国后来居上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秦朝制度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在地图上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

(2) 阅读分析教材,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3)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商鞅变法结局的了解,认识改革的艰辛和曲折;

(2)秦朝的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在巩固统治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秦朝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生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课时)

导入新课:

1、由“皇帝”名称导入,千古第一帝是谁?

对历史最大功绩是什么?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这首《古风》诗赞颂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3、回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特征和演变趋势,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区域性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战争变化:

春秋——车阵战、平地交战。

战国——以步兵骑兵为主的野战、包围站,山地险地交战。

战事旷日持久,残酷性大: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秦国商鞅变法:

(1)各国内政改革,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的趋同,为秦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2)商鞅变法目标、内容及作用:

秦孝公用商鞅,与其他各国“人亡政息”不同,秦国“人亡政存”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BC230——BC221):

问题思考:

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

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

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

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问题讨论:

人们常说:

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者也可以居上。

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着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结合时代背景思考:

顺应潮流,抓住历史机遇,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开拓创新,富国强兵等。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

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

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

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

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制度创新: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议一议:

分封制和郡县制有何不同?

分封制是以土地和宗法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2、经济文化领域的建设:

(1)统一货币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文字

——有利于推行政令、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

3、军事方面:

(1)筑长城,抗匈奴。

(2)修建驰道与直道

(3)征岭南,开灵渠,设南海、桂林及象郡。

(4)开边移民

4、思想方面:

严刑苛法、焚书坑儒

探索争鸣: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利:

政治:

抵御外患,统一国家,稳定社会;经济:

建造大型工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还有利于增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弊:

政治:

导致暴政和腐败;经济:

超经济剥削,加重人民负担,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教学小结: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最终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度。

秦虽然段命而亡,但秦首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板书设计: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2、秦国商鞅变法目的、内容及意义

3、秦灭六国(BC230——BC221):

二、秦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制度创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措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3、军事措施——筑长城、抗匈奴、开边移民。

4、思想措施——焚书坑儒。

教后记: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新课

1、知识和技能

知道:

 秦朝暴政表现、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时间、楚汉战争、西汉建立

理解:

秦朝暴政的成因、表现及其影响;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与教训。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教材,了解秦朝暴政表现;导读分析;理解秦朝实行暴政的原因及其影响;

结合图片和地图,了解秦末农民战争概况;学会历史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