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专题 第11课 登高 锦瑟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专题 第11课 登高 锦瑟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专题 第11课 登高 锦瑟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专题第11课登高锦瑟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
登高__锦瑟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
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主要作品
著有《杜少陵集》。
代表作:
《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
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生平经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主要作品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评价
晚唐诗人。
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
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
《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
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
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
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
1.渚清(zhǔ) 2.猿啸(xiào) 3.霜鬓(bìn)
4.潦倒(liáo) 5.锦瑟(sè) 6.惘然(wǎng)
(二)词语解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哀:
指声音凄凉
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
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3.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
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4.艰难苦恨繁霜鬓苦:
极,非常
繁: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下:
名词作动词,落下
6.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
不知原因
7.望帝春心托杜鹃春心:
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
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待:
岂待,表示反问
9.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
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
然;今义,失意的样子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登高》
(一)赏形象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明确:
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
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
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秋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二)赏语言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伤。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
明确: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看到一幅悲凉的秋景而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
前两联描绘了萧瑟肃杀的秋景,后两联写了诗人层层的悲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三)赏技巧
4.本诗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答:
明确: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5.《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
明确:
前两联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情,是登高时所感。
后两联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赏情感
6.诗人忧国忧民、伤时感怀的感情集中在哪一句上?
试简要分析。
答:
明确:
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上。
“艰难”指时局的艰难,也包括诗人身世的艰难。
苦恨,犹言深恨、恨极。
因为时局、身世都很艰难,所以深恨。
由于深恨,致使诗人加速衰老,头发全部变白了。
《锦瑟》
(一)赏语言
7.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
明确:
“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
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
“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二)赏技巧
8.颔联化用了哪些典故?
如何理解?
答:
明确: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梦醒来,梦境不再,终致心绪烦乱,怅然若失。
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梦。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
杜宇之悲托于杜鹃,犹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之于锦瑟之声。
(三)赏形象
9.“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明确: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来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四)赏情感
10.尾联的大意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明确:
尾联大意是说,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
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
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
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和人生理想。
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使他面对自己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
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
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那敢于担当的肩膀,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2.从现实中积累
德兰修女,生前,做的都是小事情——抚慰临终者,抱起弃婴,为病人清洗伤口,替老弱铺上床单……但是她的去世却是全球的一件大事,无数的人为她送行,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
那个夜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星球少了一点儿光亮,少了一点儿仁爱,少了一点儿同情。
她说:
“我们的工作不单只是帮助贫困的人或没有被关心的人,我们也要把‘光’和喜悦传送给那些正在受苦难的人。
我们要同贫困的人共同生活,要成为传送喜乐的人,让喜乐就像阳光一样到处闪耀。
请你做一个传送喜悦和爱心的人吧!
只有爱心才能消除世界的上贫困和病痛。
”
3.从名言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
——朱光潜
(2)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尼采
(3)同情是你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马尔登
(4)通过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的内心也会丰富。
——茨威格
(5)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巴金
4.从佳作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她平和慈悲,宽广包容,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她超越了贫与富、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她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与同情弱者,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恨,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2)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旦丢掉它的悲悯之心,那她终将会丢掉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
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
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二)这样运用素材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容貌、衣着、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而取决于他的头脑、观念、精神、品格、爱心、气度等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取决于他的躯壳里到底装了一副怎样的灵魂,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
德兰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将爱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度众生,用微笑去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痛。
她的善行,她的义举,使她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身。
这都是因为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悲悯情怀!
[领悟] 文段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为中心,接着用德兰修女播撒爱心的故事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
①一代诗圣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面色凝重,满目怜悯。
其实,杜甫也曾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也曾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
只是从35岁开始,他的人生才一直与沉重、失意、寓乱相伴。
②他先是困居长安10年,接着长安陷落,逃至凤翔为官4年。
48岁那年,身心疲惫的杜甫,拖着一家老小,经秦州,历同谷,来到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③在漂泊西南的日子里,杜甫说自己“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如果说他是一只沙鸥,那么,这只沙鸥却不是一只普通的沙鸥。
④他是一只安宁的沙鸥。
在《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虽然只有群鸥相伴,但毕竟是山清水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虽然粗茶淡饭,但毕竟友情深重;“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虽然漂泊异乡,但也有邻翁对饮。
可见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他度过了自己晚年也是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生活。
⑤他是一只孤独的沙鸥。
安宁的生活是短暂的。
蜀军作乱,好友严武去世,使他又开始漂泊的生活。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老年多病的杜甫还能承受多少命运的折腾?
水天辽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他的孤独里还有政治上的失落: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他还在为自己志不得展、报国无门而无奈地叹息。
他的孤独还缘于亲人的杳无音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当他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病、孤独无助,怎么不让他倍感凄凉呢?
他把这种孤独说与暗夜的孤舟,他把这种孤独付与滚滚的长江,他把这种孤独留在了夔门的漫天风雪里,他把这种孤独写上了高高的岳阳楼。
然而这种孤独并不是只属于他个人的。
⑥他是一只执着、博爱的沙鸥。
诗人的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
他没有李白那样洒脱,他只能沉郁,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一面又常为帝王辩护。
他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磨砺着。
⑦诗人的一生属于他的人民,即使再无助,他也从没忘记过自己的使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生的理想。
忧国忧民的大事本应由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去管,他不过是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许,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去教人作诗,养家糊口。
可他却执着一念,始终关注天下苍生。
他的爱不仅仅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亲人,更属于天下。
⑧他是一只永远的沙鸥。
憔悴的先生走下岳阳楼,他无处驻足,继续东行,出洞庭,入湘江。
770年的秋天,这位羸弱的老人在连续断炊5天之后,倒在萧瑟的秋风里,诗人去了。
沙鸥已逝,然而诗魂永存。
⑨这只漂泊西南的沙鸥,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土。
但他何须再找归宿,神州处处是他的归宿。
他岂止是西南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我们分明看到他飞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是一只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的沙鸥!
佳作赏析
文章先从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写起,接着以深情的笔触,重点叙写了一代诗圣杜甫漂泊西南的悲苦而多难的后半生。
他向往安宁,但战乱却把他抛向孤独。
他虽然穷困孤独,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始终关注天下苍生。
杜甫,这只老迈的沙鸥,虽然逝去千年,但却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代诗圣的敬仰赞美之情。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文章以“杜甫,一只永远的沙鸥”为题,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杜甫的地位和影响,表达了对杜甫的赞美之情。
2.学结构
文章的中间几个段落,分别以“他是一只安宁的沙鸥”“他是一只孤独的沙鸥”“他是一只执着、博爱的沙鸥”领起,叙写了杜甫人生的不同层面,让我们全面认识了杜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学引用
文章的第⑤段大量引用了杜甫的诗句,以对诗句的阐发描述来写杜甫的漂泊经历,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真实地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4.学排比
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排比的句式,写出杜甫生活的轨迹,在漂泊的日子,他与孤独为伴,与孤独形影不离,突出了他生命的凄凉和悲苦,为写下文他的博爱做了铺垫。
5.学结尾
文章以“他是一只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的沙鸥”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杜甫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翻译]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平淡、纯净而能长久;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如甜酒,却容易出现裂痕。
[明理知义] 庄子不重伦理,人们不妨脱离道德说教,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话。
人不可能只要高风亮节无视衣食住行,或者说只要情感不要利益,只要智慧不要健康,只要开心不要安全,只要忠诚不要原则,只要名利不要尊严,只要逻辑不要道德。
因为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要想得到不同就得付出不同,这里的两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上的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质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质上的努力……切不可张冠李戴、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投入。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①。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②,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
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选自《吕氏春秋》③第一卷)
[注] ①有间:
一段时间。
②尉:
管理军事的官。
③《吕氏春秋》:
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参考答案:
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被怀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
”祁黄羊答道:
“解狐适合。
”晋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晋平公称赞说:
“好的!
”就任用了解狐。
老百姓都称赞这件事。
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
”祁黄羊答道:
“祁午适合。
”晋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晋平公又称赞说:
“好的!
”就又任用了祁午。
老百姓又都称赞这件事。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真好啊,祁黄羊的话。
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被怀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
王新生,山东济宁嘉祥人,自小身患“婴儿瘫”双腿萎缩不能直立,小学五年级时退学,帮家里放过羊,后觉得要找个能养活自己的手艺,于是到了城里,跟一个修鞋老师傅学会了修鞋,现在嘉祥县卧龙山镇街头摆摊修鞋为生。
一把破旧的遮阳伞、一部修鞋机、一个装满各种配件和工具的铁盒,一辆装着音响的三轮车,这些就是王新生每天出摊的必需“装备”。
这部电动三轮车上不仅承载着王新生赖以谋生的修鞋工具,也承托着他内心的音乐梦想。
在镇里,他是会唱情歌的修鞋匠,而在网上,他却是坐拥80万“粉丝”的“情歌王子”。
风雨11年,一路坎坷,他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唱响了无悔的青春,走上了央视舞台。
[人生教益] 身体可以残疾,但追求不能停止,梦想要依然飞翔。
一、文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飞回:
鸟儿飞回巢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
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里:
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百年多病独登台年:
年暮垂老
解析:
选A 鸟飞回:
鸟盘旋飞舞。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B.艰难苦恨繁霜鬓
C.此情可待成追忆D.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选A 百年:
古义,年暮垂老;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3.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
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
选A 与例句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
答案:
(1)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2)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3)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声名岂能只靠诗文获得,应该建立功业来扬名,而诗人偏偏因诗文而出名;做官应做到老病退休,但因时局动荡,自己的官职很早就被弃置不用。
诗中包含着生不逢时、时运不济的愤慨。
6.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7.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参考答案: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8.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
(示例一)同意第一种看法。
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之志。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看法。
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三、语言表达专练
9.面对大自然的景物时,诗人往往有感而发,而写下的诗句,或寄寓着诗人真挚的情怀,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请仿照例句,仿写两个含有诗句的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
参考答案:
漫步西湖,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
搏击长江,毛泽东书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襟怀。
10.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
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
答:
参考答案:
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而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
朱自清就曾说过: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