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3262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docx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教学设计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课时:

3课时。

设计方案:

【学习引导】

思路:

情境切入,把握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课标要求,明确本课教学目标的范围与层次。

设计:

1.情境设计:

纽约帝国大厦、罗斯福、尼克松、里根、克林顿总统等图片

2.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2)1929年1O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3)在美国,这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它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推入了深渊,迫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来挽救现存的社会制度。

目标叙述:

[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关系;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一战前后的历史,整体把握该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变化,认识美国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把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进而发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爆发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展示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像作品或图片图画生动再现当时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展开互动式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的学习、了解和分析,知道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与适合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矛盾之间的关系。

3.心理准备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经济危机还引起深刻的政治危机,不仅如此,危机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世界,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

【先学自研】

思路:

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自主、快速地阅读教材内容,找出教材中的关键字、词、句,提出需要质疑的问题。

设计:

第一主题“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学什么?

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及其包含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义愤填膺地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军阀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我们不学他们。

材料一

2、怎么学?

Ⅰ。

【情境创设】

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采取这种外交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①两大正营的对立。

②新中国是独立主权的国家,吸取近代不平等外交的教训;发展的需要。

Ⅱ。

阅读课本109页,填写表格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3、学会了吗?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

新中国采取“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是否矛盾,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1)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原因:

“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学什么?

第一次建交热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照课本109页-110页填写)

1)目的: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完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4)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

①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意义:

2、怎么学?

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⑴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C.制定外交原则

⑵1998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在这个事件中美国破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哪一条?

(尊重领土及主权完整)在中国的领空发生的美国侦察机和中国战机相撞的事件,美国又违反了五项原则中的哪一条?

(尊重领土及主权完整、互不侵犯)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事件中,同样是一个国家的军队进入另一个国家,为什么把美国的军队进入朝鲜称为侵略,而把我们称为援助呢?

美国是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而我国则为了保卫朝鲜和中国自身领土完整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学什么?

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怎么学?

参加日内瓦会议: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做出了重大贡献。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史料分析]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和灾难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会议应将这些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些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节选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存在矛盾和分歧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2、“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同”:

①共同的经历: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

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3、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①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万隆精神”。

3、学会了吗?

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

A.在会议陷于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

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C.始终主持会议,在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各国采取积极的态度

第二主题外交关系的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经过: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10月25日,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两阿”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

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1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2、为什么以往中国提出恢复合法席位,都没有成功,而到了这次会成功?

答: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的逐年增加,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中美两国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中美实现正常化经历了以下的

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商定中美领导人的磋商。

简要介绍这两次行动的过程和人物。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但中美并没有立刻建交,也就是说这次访问并没有让两国立即实现关系正常化,直到什么时候才实现完全的关系正常化的?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是怎么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

答: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作出最终从台湾撤军的承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在这个范围内,美国将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其他非官方关系。

5、中日关系正常化:

直接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其它原因:

(1)美国政府避开日本同中国和解外交关系,引起日本朝野极大震动。

(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终于被打破了。

(三)课后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70年代外交关系的三个突破,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第三主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背景:

国际形势发展;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材料一(1984年)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

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材料二(1985年)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上述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有哪些?

材料三(1985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上述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什么?

三段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主要有: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发展

不发生世界战争有可能

维护世界和平有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2.调整依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

过渡:

那么,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再看邓小平的相关论断:

(1984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一贯的方针是什么?

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

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又是怎样的?

(1989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

……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再看材料第一句,外交活动的;实质是什么?

外交活动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新时期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用刚才的两段材料解决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三个问题

3.方针、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主要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内建设

5.具体表现:

实行不结盟政策

先阐述第4点:

为了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请同学们结合P106最后一段回答“学习思考”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了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中国的正确做法——经济建设中与其他国家广泛交流、合作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工作重点转移的关系——相互促进

二.外交活动的特点和成就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

但由于台湾问题,新中国直到1971年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它目前有成员国192个国家,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同学们知道哪五个吗?

(中、美、俄、英、法),可见,中国在联合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课本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你还能说出其它较为典型的事例吗?

这些多边外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事例: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中国的倡议得以实现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时间地点中国领导人的讲话

2001年上海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

2008年利马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

2009年新加坡江泽民从1993年起连续八次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中由中国

(2)在中国参与的众多区域国际组织中,上海合作组织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

材料一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

材料二政治领域,发展到经济、能源、交通、司法等广泛领域。

2001年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2003年,举行首次反恐军事演习。

2009年06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叶卡捷琳堡召开。

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题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

——新华网

上海合作组织:

1.性质:

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2.特点:

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3.合作模式:

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4.意义:

(1)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这些方面也就证明了课本的一个结论: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国际组织的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5.请搜集、整理近年我国政府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分析它们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怎样的特点,指出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点拨讲解】

思路:

解惑释疑,点在关键。

港回归

【诊断反思】

思路:

师生同行,诊断过程。

具体做法:

反思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师生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问题进行诊断,对前几段学习与教学过程进行诊断。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

二、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1)美国:

“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2)中国:

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利于改善国际地位

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三、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辅导提升】

思路:

三维辅导,共同进步。

具体做法:

(1)选取历史经典开拓学生视野。

(2)教材中作业问题辅导,包括学习与思考、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

(3)精选部分试题留给学生课后作业,要求学科科代表定期检查,督促学生练习过程中相互探究和主动与老师接触辅导。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参加重庆谈判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8分)

答: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8分)

答: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答:

(1)(8分)答:

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

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8分)答:

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12分)答:

“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

”1951年lO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

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

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材料三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关心。

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撒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2009年1月30日国事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皖奥巴马通电话。

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奥巴马表示,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

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着许多共同利益。

中美两国加强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

美方期待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同中方加强合作。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4分)

 

(2)材料三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意义。

(4分)

(1)表现:

封锁中国;分裂中国台湾,制造两个中国.(2分,如只答“敌视中国”给1分).

原因: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对立。

(2分)

(2)转变,结束敌对关系(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2)分)依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分)承诺减少和最终撤出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和设施2分)

(3)意义:

有利于中美共同利益的发展,有利于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4分)。

(宁波测试)建国以来,新中国外交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于右图所示会谈期间)

(1)结合材料一指出:

这里的“原则”指什么?

其具体内容有哪些?

(5分)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务有何意义?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上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

材料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曲线图

(3)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哪个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增长最快?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材料二中的曲线反映了怎样的发展总趋势?

这种趋势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

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5)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1)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具体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

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