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3146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重点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期末重点

Copyright@Cgg

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考试时间:

1.21THU10:

10-12:

00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个基本特点:

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

放权让利

•减少行政计划指令、扩大市场调节范围

•将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国有企业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二)20世纪90年代初:

以计划与市场关系

•计划不一定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一定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与市场为经济手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三)以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抓大放小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社会生产关系(阶级性)

社会人&整体主义分析

阶级利益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

资源配置(无阶级性)

经济人&个体主义分析(理性与有限理性)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资源配置以及存在于这种资源配置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的有机结合

3.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公有制是指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及集体成份

③主体地位表现在:

量占主体,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质占主体,以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及对经济发展的导向

④怎样坚持公有制主导:

a.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其它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加强控制力、掌握经济命脉

b.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及城镇集体所有制;他们具有强的包容性:

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兼顾分配公平,且并非一种暂时、过渡的公有制形式。

c.发展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公有成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公私合营

⑤公有制为主体的实现形式:

合作经济:

自愿联合生产要素进行合作生产与经营

股份制:

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私属性在于控股

股份合作:

劳动联合+资本联合,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允许员工持股

混合所有制:

不同所有制的联合,并购

⑥为什么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的兼容性强,市场导向明确、利益直接、经营机制灵活

符合产业、产品的分工发展趋势,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工、协作

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融合

有利于增加竞争

4.市场经济为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他可以通过哪些方式…?

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滑坡

市场经济的内涵:

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

–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

–排它性产权至关重要

–区别于等级规则

②决策分散化

•微观主体(企业、个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自由、平等竞争

•从事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及机会平等

④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价格、供需自动调节

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滑坡

-市场经济具有收入分配、传递信息、刺激效率等功能

5.对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有哪些探讨?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讨论

–1978年至1983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在流通及生产领域;放权让利

–1984年至1987年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不可逾越的阶段;企业扩权、价格双轨制

–1987年至1992年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综合利用计划与市场机制

–1992年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与市场均是经济手段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产权关系明晰;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开放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解决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功能;消除基于所有制的歧视性政策;引导健康发展

•公有制与私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融合、渗透

b.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所有制结构决定

•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实现

•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运营受利息、地租等市场因素影响,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

7.什么是渐进式改革?

它有哪些特点,哪些经验?

渐进式改革:

是自下而上的,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特点:

①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权利中心依赖行政系统组织推动改革,兼顾下级改革需求

②增量改革–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下对增量部分引入市场机制

③先试点再推广–寻求改革不可逆与稳定的平衡点

经验:

①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与分配结构

②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

③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④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政治民主

 

8.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以下三大战役:

①放权让利---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试行股份制---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预算硬化、自主决策能力提高。

③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实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诸要素互相影响形成的系统

他要求:

①市场主体产权明晰、硬的预算约束②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③开放市场④流通体制改革⑤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现实中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做到①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②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采用经济工具;③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④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⑤政府应该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⑥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

分配制度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9.重点掌握两个华盛顿共识。

P62

华盛顿共识:

为了解决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通胀、债务危机,世行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提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推广(都在华盛顿)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

核心内容:

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十个要点:

压缩财政赤字;政府支出转向经济效益高及改善收入的领域(文教卫生);税制改革(低率宽基);利率市场化;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贸易自由化;开放外国直接投资;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保护私有财产

产生的问题:

分配严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支柱与基础产业向私人资本及外国资本集中、许多民族产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剧、政府职能明显削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一系列金融危机爆发等。

后华盛顿共识:

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发起的,

•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政府积极作用

•财政、金融、贸易、汇率、投资、政府体制间的配套与兼容;制度建设的长期性

•更宽广的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

•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帐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10.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定义,特征和评价

路径

•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

定义

•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特征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利用等级构架组织市场改革

逐渐减小等级规则的资源配置作用

放权让利—价格改革—产权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增量改革-不率先触动既有利益,边际上推进市场改革

»所有制:

承认公有经济,逐渐放开个体、私营、合资、外资

»国企改革:

利润留成(放权让利)--企业承包责任制及股份制--放开搞活国有企业

»价格:

双轨价格

•先试点,后推广-局部经验的推广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股份制、自贸区

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

»中央政府为改革的组织者&风险最后承担者

»与地方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

评价

•理论否定:

产权制度与等级制度水火不容

改革的最终是“自己给自己挖坟墓”

渐进改革必然结果:

产权改革冲突等级束缚,重走激进之路;等级束缚产权改革,改革停滞甚至倒退

•现实肯定

经济增长、贸易及外汇储备、民众收入水平、贫困人口减少

地方政府的嵌入式作用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区别(能掌握最好)

激进

渐进

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先搞改革、后求发展

既搞改革、又求发展

“破”与“立”的关系

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

法”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

系和国有制度,再进行新

体制建设

先立后破,不断转换国有

企业经营机制&鼓励非国

有经济发展;完善宏观调

控&减少指令性计划

速度和推进力度

重视速度,俄罗斯于1990

年制定“500天计划”

循序渐进,通过局部均衡

各个击破、边际均衡分解

难题

 

11.供给主导型制度,因为是我们国家国务院现在在推行的,所以希望大家了解一下。

他有哪些特征,有哪些因素会制约它,存在哪些冲突,障碍,全面理解。

特征

①政府主体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

–与微观主体比,政治力量及资源配置权力

②政府主体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

–控制方式:

命令、法律规范、利益刺激

③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难免

–政府与微观主体目标函数及约束存在差异

–最终的制度变迁取决于权利中心

④权力中心设置制度创新进入壁垒

–优先权、改革试点权

–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⑤统一观念

–为下级政府及民众所接受的意识形态

制约因素:

①宪法秩序-是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他影响制度供给,但具体的制度安排不能超越宪法秩序明确规定的制度创新空间

②制度供给成本-制度改革不可能符合每个人的要求,因此是“非帕累托改进”,造成了个体、社会和政治成本。

③财政约束-改革需要财政保障,但不一定能实现。

④知识约束-对制度的认识需要知识的积累,要适应新规则等。

冲突:

制度选择目标——市场经济

•制度基础为产权关系明晰化

–政企分开、产权界定

•决策单元

–由分散型决策体制取代集权型决策体制

–核心在于政府放权

政府组织实施决策权分散化的方式

–行政性放权

•行政中心将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或部门,后者将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企业(国有企业)

–放权让利实践

•处于更重要的位置

–经济性放权

•通过政企分开和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脱离对政府依赖

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推进决策分散化的障碍:

1)经济上的障碍

•政府控制下的分权化改革将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下放经营权时(经济性放权),没有下放责任

»避免产权重新界定的放权使企业“负盈不负亏”

»投资需求旺盛、财政入不敷出

–行政性分权刺激地方投资

•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下降趋势

–增发货币,公开性的通货膨胀

2)政治上的障碍

•政府控制下的分权化改革将导致政府权威得以维持的等级制的瓦解

–权威扩散化

»下级利用上级政府授予的权威去做并未授权于它去做的事情

3)所以权力中心面临两难选择

•继续改革将瓦解等级规则;

–攻艰阶段的改革:

与虎谋皮

•维持权力中心需抵制通用及维护政府权威

–强化等级制度

 

12.什么是诺斯悖论,如何解决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

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如何解决:

需要一种介于微观主体和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组织,即在既定制度规则下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团体

地方政府(组织的一种)能够联结微观个体与权力中心,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构成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实现权力中心垄断租金最大化和保护有效产权间达成一致,形成了中间扩散型的制度变迁方式。

13.理解什么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为什么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财政事权的独立性,官员升迁,以及他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以及他有能力来推行这样的变迁,为什么他是有效率的,以及他有哪些不良影响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地方政府联结微观个体与权力中心,实现权力中心垄断租金最大化和保护有效产权间达成一致,这样的由地方政府引起的制度变迁方式就是中间扩散型的制度变迁方式。

为什么成为第一集团:

1)地方政府拥有财权和事权

财权:

地方政府预算取决于①与本地经济相联系的财政收入,②中央地方分享财政收入比例(一比一谈判确定,五年一定)

事权:

地方政府要负责提供当地居民公共物品

2)官员升迁制度产生了政治企业家,他们在等级规则下行事,通过经济发展实现职务升迁,在非均衡条件下把握潜在制度收益。

追求目标:

双重目标(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垄断租金)

地方政府有动力、有能力争取优先改革制度

•直接获得试点(经济特区)

•通过正式渠道(会议、汇报、文件)或非正式渠道(游说、找关系)表达制度创新需求

•争夺改革试点权(讨价还价能力)

•通过“变通”的方式实施权力中心的改革方案

•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做法

为什么是有效率的:

因为地方政府在界定、保护产权时偏重效率

1)政府目标与效率的一致性

•财政收入与当地经济(企业利润)水平正相关

•垄断租金最大化目标(职位升迁、权力稳定性、资源支配力、灰色收入)与经济水平相关

2)地区经济竞争增加对效率的追求

•辖区竞争的两面性

–利用各种政策创新优惠的投资环境

–地方保护主义

3)地区制度创新可能带来帕累托改进

•如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能够带来更多生产性利润,寻租行为未必降低社会效率与总收入

–奥尔森未必正确

不良影响:

•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

•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

•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

•“先试点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14.所有权的权能,他的各项权能的统一与分解

所有权的权能:

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独占、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权利

–自由行使各种权利

–禁止侵权

占有权能

•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定情况与所有权重合

»通过占有,使客观权力变为主观权利;所有者拥有占有权,所有权才圆满

使用权能

•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占有为前提,可能与所有者分离

–较为普适的重要性

»只要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是主要目的,使用价值就起支配作用

收益权能

•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为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职能资本家对企业主收入索取权;货币资本家对利息索取权;土地所有者对地租索取权

处分权能

•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消费、转让

–重要性:

决定所有者可否将意志体现在其财产上

权能分离的两种类型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如股份制-股东与法人的委托代理关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如经理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5.公共产权的特征

•产权具有不可分性

–全民所有,个人不能声明所有权

•使用权的非排他性

–全民所有,不能排除其它人使用

•外部性

–成员在行使权利时,会影响其它成员的利益

•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剩余索取权:

契约不完备,没有规定所有的收益归属

–任何社会成员不能转让权利

16.什么是行政代理,有什么问题?

行政代理:

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并无实际行为能力,因此政府取得了国有产权的控制权,并实行政府直接经营的纵向授权。

问题:

代理问题

政府官员代理初始委托人扮演委托人角色,在行使所有权职能时可能存在偷懒或搭便车行为,政府官员的目标函数:

薪水、公务津贴、声望、权势,他们会扩大预算、膨胀机构、损公肥私。

 

17.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解决两大冲突的思路?

国有产权属性及市场经济对初始权利安排引致的两大冲突:

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非人格化资本行为意味着,政府在经营国有企业时存在多重目标:

社会偏好的约束规则,就业、稳定;市场化则要求利润最大化,避免行政权对所有权的损害;

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企业产权的可转让性依赖于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

剩余索取权与国有制性质紧密相关

解决两大冲突的思路

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处理国资局与国有企业间的关系),即国家拥有剩余索取权,通过多级代理,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产权独立化的法人企业

 

18.国有产权多级代理下的代理问题

产生来源:

代理人(地方政府)与委托人(中央政府)效用函数不一致

–代理成本

•代理人薪金、资金;代理人非货币追求;由代理人的决策与委托人

利益最大化决策之间的效率损失

通过合约减少代理问题

•合约两重性:

规定越细致,代理问题会缓解,但代理人经营灵活性越小

•政府官员的“廉价投票权”

–国有股一股独大,(国资委)政府官员具有投票权

»非资产的实际所有者

»不能分享因正确行使投票权而带来的收益

»没有动力监管国有资产

–该投票权对于经理至关重要,收买廉价股票权

»经理人具有信息优势

»经理人与投票人合伙瓜分国有资产

 

19.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国有企业在提供公共物品、存在外部性的场合、规模报酬递增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先进入企业可以通过价格优势排挤新进入者,获得持久的垄断地位

3)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为了实现政企分开与所有权的可转让,让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对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后国有资本退出。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实现政府分开、建立适应市场的微观主体、卸下“输血”负担、集中资源抓大

20.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发展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9月13日

分类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前提

•对功能、性质和作用进行定位:

分类

–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

•把国有企业区分为“公益类”、“商业类”

–公益类

–商业类

»区别于“竞争类”

»淡化“与民争利”、“国退民进”和“竞争性国企应退出市场”

–划分困难

»很多国有企业混业经营;“盈利与服务”兼顾

•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划分

•把商业性业务从公益类企业中剥离出来

•分类监管与考核

–公益类

»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

–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

»经营业绩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

»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完成特殊任务

•适宜的治理模式

-公益类可探索“准公务”管理模式

»重视其保障民生、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功能;

–商业类探索符合国情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国企混改

»保持国有企业的本质特征和优良传统

•按劳分配方式;企业民主管理

21.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模式选择——四个层次,每个层次解决的问题,大体的操作,具体设想不要,最好再能画出那个图

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

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

国有股股权分散化

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

公司产权独立化

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高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