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2836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报告编写依据和过程

1.1前言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对于缓解人地茅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地处素有“桂中粮仓”的象州县腹地,距象州县城19公里,辖区总面积219.2平方公里,是象州县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象州县的工业重镇之一,盛产重晶石矿,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广西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之一,2001年列为自治区经济发展重点村镇。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人地茅盾日渐突显,因此,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改善该镇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的有效方法,也是缓解该镇人地茅盾的方法之一。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位于象州县东侧,寺村镇圩附近,距象州县城17公里。

项目涉及村委有5个,分别为:

横桥、大井、齐心、寺村和王院。

项目区总面积664.03公顷,实施面积585.5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7.23公顷,新增耕地率3.13%,项目总投资1506.5万元,亩均投资1715.20元。

受象州县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委托,南宁市民心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1.2报告编制依据

1.2.1相关规划

1.《象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象州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3.《象州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1.2.2相关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1.2.3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4相关政策

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关于切实做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3.《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4.《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64号;

5.《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

1、象州县国土资源局在土地总体规划图上找出项目区范围,经实地查看,征求项目区所在村、屯农民意见后,提出项目建设意向报告;

2、报告编写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地理、水文环境,水土情况等进行详查,并收集有关各方面工程建设信息资料;

3、根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编写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简介

2.1项目背景

2.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等5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以下简称“整理项目”)。

2.1.2项目地址

项目区位于象州县寺村镇,涉及到5个村委。

介于东经109°47'18"-109°51'118",北纬23°56'30"-23°58'59"之间。

2.1.3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1.3.1项目提出的原由

象州县属桂中地区,总人口35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65.56万亩,其中水田34.14万亩,旱地31.42万亩,此外尚有坡度25度以下宜农荒地10多万亩,素有“桂中粮仓”之称,也是广西著名的重晶石之乡,各种名胜古迹较多,广西著名的花池温泉也位于象州县寺村镇境内,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地理环境、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象州县的各行各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较为发达,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6元,是广西经济较好的县市之一。

良好的基础资源条件带动各种产业蓬勃向前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中包括占用不少耕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需求量仍不断增大,土地资源弥足珍贵。

如何拓宽土地利用空间,平衡人地茅盾,确保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农业生产稳定是其他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向前发展的基础,因此,通过实施整理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对象州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

象州县国土资源局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指导下,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保持辖区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以《象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积极响应国家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号召和自治区、来宾市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作开展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对县辖范围的现有耕地资源进行充分考察和调研,选择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且耕地集中连片,水土气温较好的象州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的寺村镇部份基本农田区域作为该本次土地整理申报项目。

2.1.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项目区位于象州县寺村镇圩镇附近,是象州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涉及5个村委。

项目区地势较为平缓,对外交通便利,水、热、气温及土壤条件较好,适合水稻、甘蔗等多种亚热带农作物生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农业基础资源优势。

但项目区内灌、排沟渠大多为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渠,除南干渠和其少量其支渠在水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修建外,其余沟渠均为农民根据各自需要自行修建,大部分沟渠未能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势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存在多、杂、乱、占地面积较多等不合理现象,处于无序利用状态,并且现有沟渠工程运行多年,老化、失修、崩塌淤积较多、渗漏较大,农业灌溉取水及排涝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要,且局部地段水毁程度较高;现有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已初具规模,村与村之间均有道路互通,进入田间的生产道路也较多,但同样存在道路数量过多和杂、乱现象,占地较多,利用率低,且大部份路宽不够,路面结构差,路面均为原有耕作土壤填筑而成,如遇雨天,道路泥泞,交通相当困难,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农产品对外流通和区内水利设施维修抢护,满足不了防汛抢险工作的需要;项目区现有土地也未能充分利用,部分低洼地和荒草地未有开发利用,部分本可作为水田耕作的旱地也因缺乏相应的输水渠道只能种植旱作物,部分临渠旱地也因地势稍高只能作为水浇地使用,土地利用普遍质量不高。

以上因素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因此,对项目区重新进行合理规划和整理,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对增强区域农业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利,也是实现农民增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本次整理项目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水利、交通、防洪排涝等进行综合功能整治,其利有:

一、可提高耕地使用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二、提高灌溉用水保证、解决排涝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抑制区域水土流失;三、为项目区今后向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解决基础制约因素,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2.2项目简介

2.2.1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项目类型:

自治区重点。

项目性质:

土地整理。

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象州至寺村三级公路右侧,北以象州至寺村镇三级柏油路为界,南至大步岭山冲出口,西至石上横桥村,东至王院村。

介于东经109°47'18"-109°51'118",北纬23°56'30"-23°58'59"之间。

项目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585.55公顷(不包括项目区边界内的不动工的居民点、河流、鱼塘、林地等占地),项目总投资1506.50万元,亩均投资1715.20元。

2.2.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计划工期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土地平整工程、灌排工程、交通路网工程和其它配套工程等。

项目计划两年完成,工期是从项目批准后开始,具体的安排见附表1、附表2。

2.2.3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对未利用地和现有耕地的整理,达到新增耕地17.23公顷,新增耕地率3.13%;二是按国家现行标准改善项目区水田和旱地的灌、排问题和水毁冲刷问题;三是完善项目区的道路系统,提高项目区内生产、生活交通运行能力。

项目区现有耕地(含田埂)面积550.19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2.86%,其中水田473.87公顷,旱地76.32公顷。

经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17.23公顷(全部为水田),新增耕地比例达到3.13%;旱地全部改为水田。

项目建设完成后,水田面积将由原来的473.87公顷增加到567.42公顷,旱地面积由原来的76.32公顷改为0公顷。

经过本次项目的整治,区域耕地将建立起完善的灌排体系、交通路网体系,为项目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4项目建设目的

1.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象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象州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实施田、水、路综合开发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项目区农民的经济利益。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区基本情况

3.1.1象州县概况

象州县位于广西中部,行政上隶属来宾市管辖,东依大瑶山,西傍柳江河。

县域总面积1898.4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04.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93.57平方公里,辖寺村、中平、大乐、妙皇等11个乡镇,121个村(居)民委,790个自然村,2005年年末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

全县内对外交通发达,20134省道可通柳州,并经柳州接桂柳高速公路及铁路通向全区乃至全国,209国道穿过县境,柳江河航运通达柳州、广州等地;县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实现全部乡镇和村民委村村通汽车。

通讯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突飞猛进,全县11个乡镇和绝大部份村民委及村屯以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

象州县矿产资源丰富,广西主要矿带之一的大瑶山西侧多金属成矿带通过县境东部,以重晶石为主的多金属矿带成群成带分布。

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锰、铜、铅、锌等13种,其中重晶石储量达4000万吨,占广西已探明储量的55.7%,享有“重晶石之乡”的美誉。

象州县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广西著名的象州花池温泉、清代享有“江南才子”之称的郑小谷故居、蕉林凉泉、大黎清代古建筑群等名胜古迹。

全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素有“桂中粮仓”之称。

全县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辅以玉米、黄豆、花生、红薯等,2005年末,全县农业总产值7.98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6元。

3.1.2项目区概况

寺村镇地处象州县腹地,距县城19公里,是广西著名的“重晶石”之乡。

全镇现辖16个村民委,119个自然村屯,总人口4.82万人。

全镇现有土地面积2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7万亩,是象州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全镇农业结构由水稻、甘蔗、水产畜牧、水果几个部份组成,其中以水稻为主,近年来受政策导向影响,甘蔗种植发展迅速,2005年,全镇总产值达3.20亿元,财政收入18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60元,稍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生活水平较好。

项目区地处寺村镇圩镇附近,象州县城至寺村镇三级公路右侧,区内地势平缓,土壤条件好,水热气温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寺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内现有耕地面积550.19公顷,约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41%。

农业种植以水稻、甘蔗为主,兼以玉米、黄豆等,近年来甘蔗种植面积发展迅速,经对区内各村进行调查及查证政府台账校对,近三年来项目区内水稻与旱作物的种植比例基本为:

6:

4.0。

3.2自然条件与资源

3.2.1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大瑶山西麓,属剥蚀堆积地形中倾斜山前平原地貌,项目区耕地为周围低山丘陵所包围或半包围,区内总体地势走向南高北低,耕地地面高程从东北向西南由187.4米向123.8米逐渐弟降,南北高差为63.60米,地面坡度约为1%左右,地势变化较缓,适宜农耕。

3.2.2水文地质

3.2.2.1区域地质情况

从项目区内外部分出露地层和一些资料来来分析,地层岩性从上到下分别为:

上部为第四系松散覆盖层,沉积年代较久,厚约3.0~15.0米,其表层为耕作土层,厚约0.3~1.0m,富含多种作物生长需要的有机质,下层为松散砂砾石,透水性较大,通气性较好;下部基岩为砂岩。

地下水含量丰富,约占地表水总量的30%左右,埋深一般为6~8米,由于提取地下水灌溉不经济,一般作农村群众零星饮用水和冬季冬种少量用水。

象州县虽然存在有两个较大的断裂构造,但从《象州县志》和《寺村镇志》的历史灾害记录来看,均未发生有地震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记录,查《全国主要地震带和地震分布图》,象州县地震烈度小于6度,一般不会发生灾害性地震。

本期工程建设内容均为结构低矮建筑物,对地基承载要求不大,项目区内地质完全符合本期工程建设地质要求。

3.2.2.2区域水文情况

1、供水水源

项目区内耕地用水来源有四处,分别为:

(1)龙殿冲小河。

龙殿冲小河从笔架山起源,将笔架山等山溪水流汇聚后流向下游后,由小型山塘拦蓄向项目区供水,整个山冲集雨面积为7.8平方公里,经计算,灌溉保证率P=85%时,年来水量1763.75万m3。

主要负责项目区内齐心、寺村、王院三个村民委位于龙殿冲河流以南的农田灌溉。

并通过龙殿2支向古星2支补充灌溉水量。

(2)古星泉(也称古星闷),是从龙殿山脚古星村出流的山泉水,据《寺村镇志》介绍,设计引水流量为0.11m3/s,流量稳定,灌溉面积2700亩(含旱地)。

主要项目区内灌溉齐心、寺村两村民委位于龙殿冲下游冲沟以北的耕地,其不足部分水源可从龙殿冲小河获得补充。

(3)杨柳冲,该山冲长度为7.5公里,集雨面积5.5平方公里,是由杨柳冲和大牛冲组成。

该山冲水流起源于新笔架山,水流流支杨柳村后山脚处由小型山塘调蓄后向项目区供水,灌溉保证率P=85%时,年来水量1243.67万m3。

并可通过杨柳2-1斗渠向大步岭山冲供水。

主要灌溉大井村民委部分耕地;(4)大步岭山冲,该山冲于水站村后山脚处经小山塘拦蓄后向项目供水,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灌溉保证率P=85%时,年来水量565.3万m3,灌溉面积147.3公顷。

并可通过杨柳2-1斗渠从杨柳2支渠获得被给水源。

(5)南干渠。

该干渠从罗秀河引水总该干渠取水,其取水口位于仕会村,设计引水流量为3.18m3/s,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在项目区内灌溉面积1614.9亩。

从水量平衡计算来看,灌溉供水量是充足的,关键在于中间输水环节的问题,也即取决于项目区内现有灌溉设施的完好程度。

因此,整理项目的建设对稳定项目区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2、区域降雨情况

象州县的降水主要受南海暖湿气流的控制,多以降雨的形式出现,雪、冰雹等很少见。

多年平均降雨量1373.2mm,最大年降雨量2010.4mm,最小降雨量832.6mm,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4~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9月至次年3年降雨约占全年的30%,极易形成春秋干旱和夏涝。

3、洪水

项目区内没有较大的河流通过,也不属水库的排洪区域,不会受江河洪水影响,区内洪水主要由来自附近山体汇聚的山洪及区内耕地内涝水组成,洪峰历时短,洪量小是区内洪水的主要特征。

由于现有排沟过水能力差,排水不畅,极易形成涝灾问题,并且由于水力坡度较陡、项目区地层结构松散,主要排沟等主要泄洪渠道极易遭受冲刷,造成较大程度的水毁流失,成为区内农业生产主要的制约因素。

3.2.3土壤

项目区的土壤以潴育性水稻土为主,占项目区土壤面积的70%左右;少量为淹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零星分布丘陵、坡地和位置较高的田。

潴育性水稻土成土母质主要为砂、页岩和第四系红土,潴育性水稻土具有宜耕作,通透性良好,熟化程度高,水稻产量高等土壤特性。

符合多种亚热带农作物生长。

淹育性水稻土成土母质基本为第四纪红土,土壤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耕性不良,宜实行水旱轮作,养用结合方法进行耕作。

3.2.4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夏季多雨。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6.8小时,年平均气温20.8℃,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40.0℃,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0.7℃,极端最低气温-3.4℃,大于10的有效积温6858.2℃,持续天数平均每年为295天,全年无霜期长达320天,主要灾害性天是春秋干旱和晚稻低温冷害。

多年平均降雨量1373.2mm,年内降雨分配不均(见表3-1),多年平均蒸发量1713.1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

可满足种植双季稻对光热的要求,并适合种植甘蔗、玉米等农作物。

表3-1

1957年-2005年各月降雨量平均植

单位: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37.51

52.82

75.32

114.77

214.93

249.51

210.45

201.37

77.73

70.34

46.38

34.44

1373.2

3.2.5植被

项目区周边为丘陵山地,土质粘重,加上气温适宜,各种来亚热带生长茂盛,其植被组成主要为林木、果树、灌木和杂草等,未有水土流失现象;项目区以农田为主,其植被由水稻、甘蔗等、杂草和少量灌木组成,杂草和灌木一般分布在沿原有道路两侧和沿渠分布,区内植被较好,但由于区内表层地层结构大部分由松散颗粒组成,部分受洪水冲刷较多地段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尤以主排沟为甚。

3.2.6水资源

一、降水

象州县气象局提供有1957年~2003年共47年长系列资料(见表3-2)。

表3-2

1957年-2003年历年象州县各月降雨量一览表

单位:

mm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1957

33.2

92.3

86

113.1

261.3

492.6

128

111.6

31.3

32.6

40.4

13.5

1435.9

1958

65.6

73.7

38.5

60.9

80.2

182.3

152

95.1

213.7

54.6

2

4.4

1023

1959

30.8

83.9

103.5

38.3

287.7

620.6

89.7

189.3

171.4

3.8

11.8

83.3

1714.1

1960

21.4

32.3

184.8

53.6

209.9

74.1

355

287.4

88.3

75.7

103.7

26.8

1513

1961

16.9

70.1

38.4

118.3

169.1

293.9

231.9

204.3

55.9

49.1

65.1

140.9

1453.9

1962

11.4

6.3

33

102.9

197.1

331

130.6

151.4

51

25.6

28.3

2.9

1071.5

1963

2

76

72.5

12.8

27.6

64.7

160.4

80.1

43.2

158.5

93.4

41.4

832.6

1964

32

30

34.8

134.5

131.5

379.6

66.2

341.8

46.7

60.7

0.2

8

1266

1965

8.5

64.9

108.4

294.8

207

221.5

99.8

132.2

77.9

261.9

106.9

33.9

1617.7

1966

38.7

22.5

45.7

90.6

81.7

456.9

165.8

59.9

1.7

153.7

80

17.2

1214.4

1967

17.5

80

15.3

121.8

186.3

134.9

125.6

458.1

79.4

17.4

104

63.6

1403.9

1968

29.1

54.2

40.9

211.1

264.3

304

383.7

182.1

21.4

22.9

35.2

10.8

1559.7

1969

47.7

14.8

62.7

125.9

214.2

244.3

339.4

225

19.3

87.1

61.4

0.6

1442.4

1970

49.1

34.4

76.8

162.4

245.3

346.9

315.3

398.1

59.2

92.5

64.3

58.7

1903

1971

13.8

30.1

28.8

165.4

285.6

272

105.4

120.1

45.8

34.9

0.5

58.9

1161.3

1972

8.7

47.5

36.8

91.3

220

237.7

68.1

198.3

80.7

206.4

135.6

72.7

1403.8

1973

49.2

24.7

86.5

111.8

274.9

296.8

201.7

215.6

93.8

52.7

36.2

0.2

1444.1

1974

68.3

68.9

41.9

94.3

195.1

173.5

556.5

261.8

60.2

53.2

1.8

49.7

1625.2

1975

60.2

37.6

53.1

126.4

204.3

191.4

192

181.3

46.2

33.5

39.3

62.1

1227.4

1976

8.3

27.4

39.2

191

192.7

113.7

497.4

320.3

49.5

145

20.8

2.5

1607.8

1977

33.2

17

18

47.8

251.5

244.6

198.8

157.6

83.4

119.3

8.7

116.6

1296.5

1978

58.5

32.7

81.7

230.2

277.3

192.3

47.2

270.5

37.2

25.9

17.5

17

1288

1979

55.6

55.1

36.7

154

296.4

120.1

62.4

226.8

200.9

12.1

7.7

16.1

1243.9

1980

42.3

36.1

37.1

123.7

243.6

154

266.6

95.5

42.8

45.2

7.1

45.7

1139.7

1981

34.3

75.4

119.8

228.2

378.7

208.1

466.5

56.9

100

57.3

67.1

0.8

1793.1

1982

32.8

112.3

75.2

162

105.4

175.3

123.6

162.2

109.1

45.9

202.2

67.4

1373.4

1983

97

137.2

16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