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试说明.docx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试说明.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
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
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
语言文字应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
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
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
语言文字应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足蒸暑土气,。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内容分别出自白居易《观刈麦》、杜牧《阿房宫赋》和苏轼《赤壁赋》。
其中杜牧《阿房宫赋》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白居易《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例2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说明】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内容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白居易《琵琶行》和杜牧《赤壁》,其中《庄子·逍遥游》和白居易《琵琶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杜牧《赤壁》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试题先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B.为了完成在全国市场的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可谓处心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的D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正确的,“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高超绝妙的境界,在这里用来说舞台上令人惊叹不已的精彩魔术表演,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该成语的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
其他几项在对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上都是不正确的。
A项说的是照片虽然已经褪色了,但还可以看到合影中显现的温馨和美,而成语“历历在目”表示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比如一张张笑脸、一桩桩往事,可以说历历在目,这里说的是一张合影中体现的和美亲情,不宜使用成语“历历在目”,可以说照片虽然褪色但和美的亲情仍跃然纸上。
B项说的是正常的营销策划,而成语“处心积虑”形容长期谋划,费尽心机,一般由贬义色彩,所以不合适。
C项的意思是父母发现小明沉迷网络之后不断对其提出要求或批评,成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责备”是要求完备的意思,不能误解为指责,所以用在句中不恰当。
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正确选项是D项。
A项、B项和C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型有所不同。
A项的错误是主谓搭配不当。
句子的主语是“他”,谓语是“充满着辩证法”,显然不恰当。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
B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
“不仅……而且”作为一对关联词语,所关联的成分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本题中“不仅”和“而且”关联的对象是“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和“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因此要把“不仅”放在“艺术活动”前面。
C项的错误是成分残缺,“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是个介词短语,后面缺少了动词性成分“来说”或者“来看”。
直接补上,则该句变成正确的句子。
例5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试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马身人首》(罗丹)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说明】试题要求选出A、B、C、D四项中,所述内容的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这里首先要判断“原文所论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行文中一共涉及两种悲剧,即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和现实中的悲剧,但原文的主旨是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
尽管原文中“现实中的悲剧”也出现了4次,那也都是为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服务的。
所以,不难判断“原文所论悲剧”就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悲剧。
当然原文一开始“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悲剧”云云,似乎也可以说是指现实中的悲剧,但我们看到,文章接着就说“悲剧描写了……”,可见一开始所说的“悲剧”也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悲剧。
弄清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来答题了。
我们不难看到,A、B、C、D四项中,A、C、D三项说的分别是民间文艺(戏曲)、电影艺术和文学小说的悲剧故事,唯有B项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壮情节,因此从性质上来说,B项当然不是“原文所论悲剧”。
这里有没有可能不选B而选其他项,结果也符合答题要求呢?
比如根据是否属于电影而选择C项。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题干“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一语,已经限定我们只能从悲剧的性质上来判断各个选项。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说明】试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章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试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的表述进行概括和分析。
B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能够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历经战乱之后,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使用,最终得到韦述家藏的《国史》一百余卷。
C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对名利十分淡泊,终生好学不知疲倦;他虽然被贬职,却能恬然处之,并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各种要职,却没有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一直到去世。
D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夫妇去世以后,尽享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又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同时派专人到他家去表示慰问。
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A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忠诚机敏,遵守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进入仕途后遭到杨国忠排挤,只能到地方任职。
行文至此,还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不过下文却又说,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按照原文的表述,肃宗确实问到于休烈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但休烈闪烁其词,并未正面回答。
其中“直言不讳”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A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例7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着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
“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着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
“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试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了解“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背景及影响,选定与此相关的信息作出分析和提炼。
此论辩之所以被冠以“巅峰”,可以从论辩参与者的身份、论辩的内容以及论辩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加以考虑,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并对相关信息加以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因为试题选文篇幅所限,不得不删简此番对决的具体经过,但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现象解释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着名的论辩之一,这场辩论之所以永载科学史册,恰是因为玻尔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巨人在论辩中的精彩表现。
他们的论辩波澜起伏,尖锐而激烈,但同时又相互尊敬和彼此钦佩,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二人表现出的大师风度将垂范后世,值得阅读者进一步了解。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鉴赏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尽显凄凉,而时至晚春,花枝已经凋残,风雨却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是在写残红满地,被泥水沾污,虽经风而不能飞起,比雨绕残枝,凄凉又进一层。
凄风、苦雨、落花,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这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
自然界的雨过天晴之后,一般色调应该转为明朗,相应的,人的情绪也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回哀婉的基调。
因为时值黄昏,风雨虽停止,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暮色。
“小池寒渌欲生漪”一句,极为凝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情绪。
它以“小”字写池塘的面积,以“寒”字写池塘的温度,以“渌”字写池塘的清澈,以“漪”字写池塘的动态,形象鲜明,含义深邃,一腔悲哀之情,似乎倾注池中。
目睹小池涟漪,仿佛感觉到抒情主人公的心房在颤抖。
例9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试题。
鞋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
“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扞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
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
那个人就笑了,说:
“那我给你揉揉吧!
”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
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
“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
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
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
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
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
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
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
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
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