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187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

聊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聊城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为推进健康聊城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发〔2016〕23号)、《山东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鲁政发〔2017〕12号)和《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聊政发〔2016〕11号),结合聊城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5.5/10万、3.14‰和4.07‰,主要居民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建立了以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社会办医步伐进一步加快。

医院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14年,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在鲁西和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三级医院数量达到4个,在鲁西及周边地区市处于领先地位,18家医疗机构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东阿县人民医院成为全省参照三级综合医院管理的首批二级医院之一。

医学科技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以来,参与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04项,共获得省级科技奖项48项,“试管婴儿”、“颈动脉血管内膜剥脱手术”、“腔镜手术”等项目已达至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创建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性检验中心,PulseNet网络实验室,成为全国六个致病菌识别网的地市之一,并以此为依托,建成了全省疾控系统第一家院士工作站,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成84家,数量与比例都走在了全省前列,县结核病实验室能力建设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中医药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市中医医院被列入国家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6家医院被评为省级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国家及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重点学科达到17个,山东名中医药专家5名,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建成国医堂121家,覆盖率达84%,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出生9.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16‰,年平均自然增长率8.97‰,低生育率水平保持持续稳定,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其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民健康工程”成为全省品牌,聊城“国家卫生城市”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通过两轮复审,7个县市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审。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

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十三五”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

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巩固提升“冀鲁豫三省交界医疗卫生新高地”,构建“省级区域健康医疗中心”,打造“健康聊城”的战略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需求呈现多样性,为健康服务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生育率明显提高,老龄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卫生优质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大规模、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少。

二是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县市之间资源不平衡,中西医发展不够协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

四是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综合监督力量比较薄弱。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山东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保障居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为动力,完善“生育-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二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比较完善的符合聊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优化,努力打造“健康聊城”。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医疗卫生新高地”。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变化新趋势,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由“重疾病治理”向“疾病治疗与预防并重”转变;健全专业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深入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和爱国卫生运动,促进由“形式”向“效果”的实质性转变,努力构建“全省公共卫生工作示范市”。

――加快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

积极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要求,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省级区域高品质健康中心”。

――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持续提升。

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努力打造“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

“十三五”主要健康指标和发展目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健康素质

人均预期寿命

78.1

77.1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10

5.5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4

3.14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

4.07

预期性

 

健康促进

疾病防控

肺结核发病率

/10万

≦40

47.16

预期性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

%

≧90

90

约束性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

≧75

68.9

预期性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75

66.9

预期性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

%

≧80

54.48

预期性

 

妇幼健康

以县为单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0

87.64

约束性

以县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0

90.15

约束性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85

95.31

约束性

医疗服务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

8.5

9.2

约束性

床位使用率

%

86

85.92

预期性

计划生育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6

预期性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5.5

4.4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20

1.79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75

1.99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83

0.58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

2

0.8

约束性

正常范围住院费用基本医保支付比例

%

75左右

75左右

预期性

第三章 重大工作任务

  第一节 推动医疗服务能力升级

1.做优做强城市医疗机构。

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在推动设施、设备、装备等传统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专业设置和服务流程,积极促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医院创级上等,实现由大到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战略性转变,在服务能力和水平上实现新跨越,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医疗卫生新高地。

加大国家、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力度,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与支持,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市卫计委负责)

2.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每个县重点建设好两所公立医院,即县市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并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管理标准。

通过建设、培训、支援等方式,加强县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实现医院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医疗服务能力达到要求,能够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市卫计委负责)

3.支持推动医药科技创新。

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领军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引进,全面提升医疗卫生领域各类人才能力和水平。

强化与医学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省级各大医院的对接互联,引进名院在我市办分院。

设立卫生科技攻关专项资金,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打造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培育一批市级重点学科,扩大我市医疗卫生的影响力。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打造专业技术高端团队,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市卫计委负责)

第二节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坚持中医药文化引领事业发展,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内涵建设,全面实施经典传承、经验传授和经方运用的“三经传承”战略,精确解读中医经典,传承中医药专家经验,提高经方运用能力。

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使全行业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术的职业操守和简便实用、精湛高效的医疗技术。

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推动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教育课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使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文化,运用中医药知识净化心灵、养生保健、防治疾病,培养高尚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习惯,实现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负责)

 2.加速中医药服务升级。

健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以提高中医药疗效和治愈率为核心,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

努力创建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在医疗服务中的比例。

发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积极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务规范发展。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建成“国医堂”。

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进程,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

加大中药饮片质量监管,不断提升中药饮片质量。

(市卫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局负责)

  3.推进中西医协作服务。

加强中西医结合,在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基础上,促进与现代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

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

深化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市卫计委负责)

第三节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1.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建立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明确入出院标准和转诊原则,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定位。

控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建立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便捷转诊通道,为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

鼓励上级医院出具药物治疗方案,在下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治疗。

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和价格政策,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

(市卫计委牵头,市人社局、市物价局参与)

2.推进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实行网格化管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全覆盖。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疗联合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

依托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类别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市卫计委)

  3.综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推进基层卫生、计生和康复“三合一”建设,突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满足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和设施设备更新。

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疗及中医科室建设,根据群众需求发展康复、口腔、妇科、儿科、精神等专业科室。

鼓励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和领办村卫生室,推进村卫生室服务升级。

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

到2020年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要达到省颁基本标准。

(市卫计委负责)

  4.推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整合推进县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以均衡配置为导向,建立县、乡、村三级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合作共享的新机制,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新模式。

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及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和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的医疗技术指导职责,形成联系紧密、责任明晰、帮扶有力的垂直医疗技术指导体系,逐级带动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积极推动二级以上医院现有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及区域内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实现区域医疗设备资源共享。

(市卫计委牵头、市发改委参与)

第四节 提升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完善防治结合服务模式。

逐步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

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管融合发展。

完善重大疾病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制度,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

(市卫计委、市财政局负责)

 2.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

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控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工作。

加强艾滋病检测网络建设,继续实施扩大检测策略。

加大艾滋病患者随访管理力度,全力推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提高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治疗的可及性和及时性。

加强结核病可疑症状和接触者筛查,报告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全部转诊到位,登记管理率达到95%以上。

加大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现管理力度,耐多药肺结核高危人群筛查率达到95%以上。

加强肺结核患者健康服务规范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

落实学校人群聚集场所结核病防控措施,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

有效应对霍乱、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加强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

防控疟疾和麻风病危害。

(市卫计委牵头,市畜牧兽医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参与)

  3.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

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控体系。

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力争争创1~2处国家级示范区,新增省级示范区2~3处。

继续实施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降至9克以下。

强化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监测和筛查,逐步扩大监测范围。

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以县为单位全部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60%以上。

健全口腔疾病防治服务网络,推广口腔疾病预防适宜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服务水平。

逐步扩大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范围,推广体重、血压、腰围等健康指标检测,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接,开展血压正常高值、空腹血糖受损、超重肥胖人群和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

(市卫计委负责)

4.强化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

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落实,防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建立完善“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患者随访管理,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管理率达85%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80%以上。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普及心理健康服务。

(市卫计委牵头,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参与)

5.加强免疫规划规范化管理。

完善免疫规划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做好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工作,严格落实补充免疫、查漏补种等措施,着力提高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保持在0.2%以下。

继续推进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力争实现县级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

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强化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资质管理,定期开展预防接种人员培训。

完善第二类疫苗集中采购机制,规范疫苗采购管理,逐步建立疫苗全程追溯体系。

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关爱救助措施。

(市卫计委负责)

6.做好地方病防控。

全面落实地方病防治措施。

继续保持碘缺乏病消除状态,积极推动农村改水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地方性氟中毒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

逐步建立以水碘、盐碘、重点人群尿碘和甲状腺肿大率等为主要指标的居民碘营养监测体系。

逐步建立重点地方病病情检测网络,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

(市卫计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经信委、市盐务局负责)

  7.加强和规范学校卫生管理。

强化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建立学校卫生与健康巡查制度,开展学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与监测,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创建无烟环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预防校园伤害与暴力。

规范设置校医院、卫生所、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师生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

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开展学生常见病筛查,加强学生口腔疾病、肥胖、近视等综合干预,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市卫计委、市教育局负责)

8.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

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报告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提升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服务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机制。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开展职工健康教育和员工健康管理。

(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负责)

9.强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

突出抓好突发事件应对和核心能力提升两个关键。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和应对能力。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各级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实现全覆盖。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积极推动县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各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救灾防病信息网络直报实现全覆盖。

(市卫计委负责)

10.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采供血服务体系,持续推进血站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合理用血水平。

继续提高人口献血率,到2020年,人口献血率达到15‰,确保自愿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

开展血液安全风险监测,健全血液质量控制和改进体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确保血液供应保障安全有序。

(市卫计委负责)

第五节 推动全民健康行动

  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普及合理营养、合理用药、科学就医等知识。

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开展以健康评估、控烟、控酒、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心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推动建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逐步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医院创建等工作。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创建无烟环境,深入开展市级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力争2020年前,全市各级各类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实现“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全覆盖。

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内。

(市卫计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食药局、市体育局等参与)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场地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

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馆运动健身场所。

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

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3%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8%以上。

(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负责)

  3.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

健全完善病媒生物防治监测体系和防治工作规范,加强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强化防治措施,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大力推进卫生创建,健全卫生创建工作规范和管理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实现卫生城镇创建数量和管理质量双提升。

到2020年,全市国家卫生县城(乡镇)达到3个以上,省级卫生乡镇达到40个以上。

卫生城镇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提升,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与调查机制,重点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地表水环境、空气环境及重污染天气预警、土壤环境监测,构建多级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市卫计委、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负责)

  4.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各环节,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方案,推进工作落实。

建立健康城市、健康村镇考评体系,打造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健康村镇建设示范村镇。

到2020年,全市2个以上县城(城市)、6个以上村镇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市卫计委牵头,相关部门分别落实)

  5.强化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