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1122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

城市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城市:

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这样的市称狭义的城市(City)。

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2.居民点系列:

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

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

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

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

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

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区别:

①在学科性质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②研究方向上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2)联系:

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1、大都市区(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3、都市带的特点: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2)门户位置:

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3)枢纽功能:

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4、六大都市带:

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

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

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简称(东海道)

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简称(英格兰)

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简称(西北欧)

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5、实体地域、行政地域、功能地域的关系

城市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不一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的行政地域。

第三章

1、城市地理位置: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城市地理位置类型:

(1)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城市地理位置:

大、中、小位置

  ①大位置:

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②小位置:

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③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④大城市才有大位置。

举例:

天津

大位置――位于中国北部海域渤海湾的顶端。

对内它在西北高原与华北平原联系通道的交点上,华北、西北通过天津出海,陆上距离相对近便。

对外在海运上则不一定比周围诸港方便。

固优势不如上海。

中位置――位于海河流域的九河下梢。

海河流域是它的直接腹地。

腹地内的农产品在丰度上不如长江三角州,而腹地内丰富的盐、铁煤、石油、建材等资源则为上海所不及。

小位置――位于河运发达的卫运河入海河处,海河远没有浦江宽深,天津可跨河在两岸均衡发展而上海则一直偏于浦西一侧。

(2)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某一方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例

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城市位于对外联系方向一端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①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为6种类型:

1)航运端点-河运的起止点

2)梯级中转点-航道因深度发生变化,航船的大小或船型必须变换的地方,因有中转活动发生而促使城市形成。

武汉、宜昌、重庆、宜宾的发展都是借肋了梯级转动中心的区位。

3)河流交汇点-通航干流与支流汇合的地方。

因有大量人流、物流集散中转,腹地广阔。

4)河曲位置-河流大拐弯的地方(吸引范围大,便于和邻接地域进行物资交流)

5)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岸坚固或河道较窄的地方

6)河口-全流域物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

②海港城市的区位类型:

 

河口港(上海、广州);

海湾(青岛、大连);

岛屿(香港、厦门);

陆连岛(澳门);

陆岬(开普敦、直布罗陀)

③城市与铁路的关系有不同的区位类型:

    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

    通过位置

    端点位置

举例:

(1)南京江苏省省会,位于北纬31度13分至32度36分,东经118度19分至119度24分,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下游,是中国“T”字形两大发展带(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

(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正当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北纬31°14′,东经121°29′。

3、分析城市地理位置应注意的方面:

(1)不要忽视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并要赋予它经济意义。

(2)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外部联系的主要手段,因此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交通位置。

(3)重视城市所在地域或城市直接腹地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特征的分析。

如德州和连云港交通位置很好而没有等到理想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腹地小。

(4)城市地理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5)对若干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某城市地理位置特点的理解。

4、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市集出现。

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4)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5)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6)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生长出许多个国际型城市。

(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5、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如资源密集地区,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

如矿业城市、旅游城等。

),

(2)基础设施的状况(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

其作用表现在: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

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体现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程度-城市现代化的内容)

(3)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如我国东多西少,城市东密西疏),

(4)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5)现状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和结构特征

6、信息革命时代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和世界城市体系

网络化城市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

为了增强竞争力,发达国家均以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为新的起点,建设四通八达的告诉通道路网。

由于大城市的优势,重新确立了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国家层次的城市体系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区)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跨国城市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备。

世界城市体系:

(1)世界城市体系是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2)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3)传统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城市体系

7、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2)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四章

1、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2、美国学者城市化Ⅰ、城市化Ⅱ指的是什么?

城市化Ⅰ: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3、以长江三角洲等级提升为例提出一句话:

城市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①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②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③广大的农村地域是城市化的基地所在。

(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表现在:

①工业在城市中的形成与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

②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来源;

③同时工业发展为剩余劳动力转化提供了可能;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5、推拉说原理

所谓推拉说:

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拉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由于农村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城市移动。

城市化过程就是在这推、拉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发育、运行、发展的。

①推拉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城市化集中阶段的机制,但是从城乡人口移动这个角度分析,在分散化阶段同样有其意义。

只是移动的方向和推拉力者的位置变换而已。

②此时城市化问题产生一种推力,而优美的环境和低价的土地成为吸引城市人口迁往农村的拉力。

6、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成为集中型城市化。

向心型:

中心土地利用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离心型:

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面积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

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向外推进-----城乡结合部(边缘带)

飞地型城市化:

空间上与建成区分开,但职能保持联系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

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也称间接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7、城市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1)内部市区城市化

1)城心地区城市化(城心、城市化的表现形式、)

①城心地区:

城市中第三产业最集中、人流最稠密、最繁华、位置适中的地区(不一定是几何中心),是城市本身的生长极和对腹地产生的磁力源

②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向心城市化→城心进一步发展→有向三维空间发展的趋势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①中间市区(环状区域)

②城市化形式(填充式)

③往往为城市副中心所在地

(2)外围市区城市化

1)外围市区:

城市内部地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近郊区(城乡结合部)。

是城市化近域推进表现最激烈的地区。

2)城市化的表现:

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

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基本表现之一。

3)外围市区城市化按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子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①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②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③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④科技文教与城市化

(3)郊区的城市化

发展演变特点:

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城市网络化。

8、再城市化(绅士化):

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

 

第五章

1、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

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部分

(1)城市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①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②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2)非基本活动部分,是指为城市本身提供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随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银行、保险、供电、水、暖,运输、仓储等)

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商业、歌舞厅、影剧院、公园、体育馆等)

2、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简称B/N。

3、影响B/N的因素?

1、城市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越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高低:

在规模相似的城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

大城市的卫星城与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

3、城市发展历史:

老城市B/N可能较小,新城市则可能较大。

4、时间的推移

4、B/N产生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机制叫做“乘数效应”。

E=BE+NBE

E=m•BE

E:

城市总就业BE:

基本部分就业NBE:

非基本部分就业m:

乘数

P=a•BE(a>1,也称带眷系数)

P:

城市人口E:

城市就业职工BE:

基本职工

5、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一定时期内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6、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关系?

(1)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由城市职能决定。

(2)区别:

①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表示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城市性质包含人的主观意念。

 

第七章

1、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City)。

2、首位度:

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

S2=P1/P2 

3、首位指数:

-反映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度  S2=P1\P2  

4城市指数S4=P1\P2+P3+P4 11城市指数S11=2P1\P2+…+P11

4、城市金字塔现象: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

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5、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特点?

①60年以前: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数量和比重都是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②60-80年:

情况相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特大城市与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因这一时期国家投资重点放到中西部,搞“三线”建设,大城市人口“下放”农村,“文革”动乱市镇的建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有些小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小城市递补,因此整个来说,这是一个是城市发展停滞、萧条的阶段。

③80年以后:

小城市的个数和比重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特大城市规模的人口比重也有明显上升。

城市规模结构上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

(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体制上的变化,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

6、我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

①加强城乡联系,积极促进各级城镇健康发展,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

②发展城镇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城镇经济效益。

③强调建立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④健全城镇功能,要把调整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放在重要地位。

⑤加强城镇管理,要支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可概括为:

遵循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坚持积极(加快发展速度)、有序(人口、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集约(内涵提高)协调(城乡协调)创新(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7、我国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

(1)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国政府》一文中就预言“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

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

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的城市建设方针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从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苏关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都很紧张。

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

(4)50年代后期到1976年间,一再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

实际上,这些方针也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5)1978年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

(6)1980年补充了对中等城市的对策,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作为国家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定义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为大城市,20—50万的为中等城市,不到20万的为小城市。

(7)1989年城市发展方针被纳入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提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第八章

1、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2、城市的三种形态所对应的地形条件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前提假设条件:

①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

②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④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⑤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的配置形式。

2.核心思想:

3.评价:

(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3)克氏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横向联系。

第十一章

1、均质性:

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度:

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

D=λ(1-H)

其中:

λ:

系数H:

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3、均质地域:

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4、城市地域结构的三个模式:

(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5、中心商务区(CBD):

是城市的核心,一般是指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商务办公业、批发业、会展业、娱乐业的集中地。

6、城市开发区:

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

第十二章

1、城市内部市场空间构成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

多层商业中心;

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

专业化商业区

2、社区:

指占居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