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历史事件.docx
《中国重要历史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重要历史事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
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
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三国鼎力: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量。
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兵埋伏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市局面。
唐玄宗在位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对王仙芝起义的延续,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旧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
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经过长年累次的战争,最后在澶州城下两国签订的一份休战协议。
因地而名,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余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疫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靖康之变:
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
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岳飞抗金是在女真贵族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是正义的,功不可没的。
郑和下西洋:
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
至明嘉靖年间,“倭寇”活动更加猖獗,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寇斗争中屡建战功,终于取得了抗倭寇斗争的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
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
康熙元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军受理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近,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第二次侵略战争。
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
1841年5月29日,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一带抢掠烧杀,奸淫妇女,激起当地人民有组织的反抗,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伟大英雄气概。
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3年,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主要内容为平均分配土地和劳动产品,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
洋务运动:
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北洋水师、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同文馆等正式这一时期陆续建立开办的。
戊戌变法:
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主要内容是:
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溪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9月慈溪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反帝运动。
同时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古称甲午战争。
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再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辛亥革命:
1911年至1912年初,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武力攻击东北。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全境沦为日本殖民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中国全面性抗战开始。
抗战胜利: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胞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土地改革: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战略决策,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u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
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做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