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0639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36

机械运动

1.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地分析与判断.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计算.

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停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归纳法: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

2.引导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1】某同学沿花坛玩推铁圈的游戏,铁圈转过30圈时,刚好绕花坛一周,铁圈的直径为0.40m,那么花坛的周长约是m.汽车上的里程表是根据来记录汽车行驶的里程的.

解析:

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本题采用了滚轮法,用于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可用一个已知周长的圆铁圈沿所测曲线滚动,记下铁圈滚动过的圈数,再乘以铁圈的周长,即可测出较长曲线的长度.铁圈转过一圈,铁圈运动的距离即为铁圈的周长,花坛的周长是0.40m×3.14×30=38m.

答案:

38车轮转动圈数

【例2】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

(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

(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

解析:

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

答案:

(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0.

(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备课笔记

 

知识总结:

1.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

(1)会选:

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2)会放:

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3)会看: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会读:

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

除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值外,还要注明单位.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1)假定性;

(2)任意性;(3)排己性;(4)不唯一性;(5)方便性.

 

运动的描述

【例3】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

解析:

“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

答案:

C

【例4】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解析:

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

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定大于风速.

答案:

D

运动的快慢

【例5】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

解析:

从题图象可以看出,甲车的速度v甲=300m/20s=15m/s,而乙车的速度为v乙=300m/50s=6m/s,由于两车是同时向东行驶,甲车比乙车快,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

答案:

15西

【例6】研究发现:

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做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备课笔记

知识总结:

1.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三种方式:

(1)路程—时间图象,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图线的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直线越陡,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即运动速度越快.如果图线不是直线,则说明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时间图象,图线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即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与时间无关;(3)速度—路程图象,图线是平行于路程轴的直线,即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无关.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它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公式为v=s/t.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

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在计算反应距离时,可根据车速与反应时间来计算.要判断汽车能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时,先计算出人行走的时间为2.2s,然后利用公式s=vt计算行人走过的距离.分析汽车两侧到马路边沿的距离范围,然后通过比较作出判断.最后一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还可以回答为:

酒后驾车会危害自己和他人安全;请不要闯红灯;请绿灯亮时过马路等.

解:

(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所以s车=v车t反=15m/s×1.2s=18m.

(2)汽车从某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

t总=t反+t=1.2s+1s=2.2s

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

s人=v人t总=1.5m/s×2.2s=3.3m

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时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测量平均速度

【例7】小亮仅用手表就测量出了电动玩具小车的平均速度.他先在家中的方形地板砖上选取了A、B、C三处并做了标记,再把小车放在地板砖上,如图甲所示.启动小车,让它沿直线依次通过A、B、C三处,用手表记下车前端经过A、B、C三处时所对应的时刻,运动情况简化图如图乙所示,小亮从说明书上查得小车长30cm.则:

(1)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AB=s.

(2)小车从B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BC=m.

(3)小车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vAC=m/s.

解析:

观察图中手表的指针可知,小车从A到B所用的时间:

tAB=15s,tAC=25s.由于小车长30cm,而从图中可知小车长与两块地板砖长相等,所以每块地板砖长为15cm.以小车的车头为标准,sBC=15cm×6=90cm=0.9m.sAC=15cm×12=180cm,vAC=sACtAC=180cm/25s=7.2cm/s=0.072m/s.

答案:

(1)15

(2)0.9(3)0.072

【例8】小明经常骑自行车上学.一次,他想测量自己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便于控制时间,到校不迟到.请你帮他设计测量方法.

解析:

要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设法测量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s和骑车到校的时间t.

答案:

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1)在自行车车轮的侧面做一较醒目的记号,例如用粉笔在前轮胎的侧面画上

备课笔记

 

“*”,或用透明胶带粘上一块红色纸条.

(2)从家门口开始骑车向学校行驶,同时记下开始出发时手表指示的时间t1.

(3)到达学校门口时记下手表指示的时间t2,则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运动总时间即为t=t2-t1.

(4)推着自行车返回,数出从学校到家门口自行车前车轮转过的总圈数n(轮胎上所留记号可用来方便地数圈数).用米尺量出一圈的长度,即为车轮的周长L.

(5)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距离为s=nL.从家门口到学校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s/t=nL/(t2-t1).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备课笔记

 

第二章声现象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

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转换法:

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

2.比较归纳法:

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实验推理法: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同时学会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

2.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分一般不同.钢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瀑布是靠水的振动发声的;青蛙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习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备课笔记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哪些与声有关的问题呢?

生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2: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我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实验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听到什么?

②发声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③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

生1: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2: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3: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4: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5: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感受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师:

关于声音的产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平常听到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实验探究:

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

实验1:

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

实验2:

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

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

生1:

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

生2:

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

生3:

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

备课笔记

 

思想方法:

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振动等现象体现出来.

规律总结: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

 

规律总结:

1.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见,如蝴蝶振翅时的发声;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

(1)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

(2)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

(3)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

【例1】(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

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解析: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在真空环境中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B、C不正确.

答案:

A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声音怎样从声源处向远处传播.

生1:

声音由声源处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2: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学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教师演示实验: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

如果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的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的,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2.真空不能传声.

备课笔记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师引导学生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并认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师:

以击鼓为例(录像):

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板书: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例2】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

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

.

答案:

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可能传播,因而不会听到飞船的巨大爆炸声

声速和回声

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师: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请你举例说明.

生: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

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

教师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板书: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2.声速

师:

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思考题:

(用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

(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

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

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50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3)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板书:

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3.回声

师: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特别提醒: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的说法不对,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很多.

 

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板书: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

【例3】(多媒体展示)在电子自动计时器普及之前,小型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项目还用人工计时.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