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90387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docx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一)选题的缘由…………………………………………………………………………1

(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的研究现状…………………………………1

(三)研究方法……………………………………………………………………………2

一古代文学中商人形象的发展…………………………………………………2

(一)明清之前的商人形象………………………………………………………………2

1.明清之前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2

2.明清之前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发展…………………………………………2

(二)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商人形象………………………………………………………3

1.正面的商人形象………………………………………………………………3

2.反面的商人形象………………………………………………………………4

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的变化及原因…………………………………………5

(一)商人形象变化的表现…………………………………………………5

1.商人类型的变化…………………………………………………6

2.商人形象变得丰满…………………………………………………6

3.商人感情观念的变化…………………………………………………6

(二)商人形象变化的原因…………………………………………………6

1.社会原因………………………………………………………………6

2.作者的原因……………………………………………………………………7

3.文学和思想原因………………………………………………………………7

(三)商人形象变化的意义…………………………………………………………7

总结…………………………………………………………………………………………7

参考文献……………………………………………………………………………………8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专业:

汉语言文学学号:

7030314007学生姓名:

李叶磊指导教师:

刘惠芳

摘要:

明清阶段,国内已经出现了较显著的商品经济特征,相关经济表现较为常见,散布到常规运作过程,生意人在这一趋势推动下,集聚了不少财富,并且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使得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商人形象也有了变化。

本文围绕明清小说所呈递的商人角色,和之前朝代作品中的商人角色标签加以比对,试图了解商人角色演进历程,以及出现演进表现的缘由、价值。

本文认为商人形象经历了由配角到主角,形象单薄到形象丰满的变化,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小说作者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其意义在于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和伦理观念,为古代中国文学带来更高实务价值贡献。

关键词:

明清小说,商人形象,变化,正面。

 

Abstract:

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China'scommodityeconomyhasdevelopedgreatly,andcommercialactivitieshavebecomemorefrequentandcommonindailylife.Businessmentakethisopportunitytoaccumulatealargefortuneandstrengthentheirownpower,whichmakesthestatusofbusinessmengreatlyimproved,andtheimageofbusinessmenhaschanged.ThisarticlewillanalyzetheimageofmerchantsinMingandQingDynasties,comparetheimageofbusinessmenbeforeMingDynasty,andexplorethereasonsandsignificanceofthechangeofbusinessmen'simage.Thisarticleholdsthattheimageofthemerchanthasundergoneachangefromasupportingroletoaleadingrole,athinimageandafullimage.Thereasonsforthechangesinthesocialenvironmentandthechangesintheideasoftheauthorsofthenovelhaveexplained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changesinthepeople'sthought,andthesignificanceofwhichistobreaktheclassconceptandethicalconceptofthesociety.ItmakesChineseancientliteraturemorerealistic.

Keywords:

MingandQingnovels,businessmanimage,change.

 

前言

(一)选题的缘由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商业活动,而商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构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阶层。

然而过去中国社会里始终对商人抱有刻板印象,这类价值导向相对普遍地压制了商人社会身份,导致其无法获得较高声誉,文学作品自然会赋予其趋炎附势,吝啬,无礼的负面形象,这种情况从汉代“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建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朝才有所变化。

明代时期社会生产水平有所改观,商业领域获得更优渥的发展契机,而资本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进入早期资本阶段。

商业活动开始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商人们也通过积累财富而迅速崛起,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摆脱了长期以来收到的压迫,不再受到人们的鄙夷。

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对商人形象的刻画和描写逐渐增多,并诞生了许多以商人为主角角色,围绕商业现象展开抒写的小说,在不少知名小说里都涉及到商人信息,《金瓶梅》、“三言二拍”、《儒林外史》无一不涉及到对商人的描述,也存在描摹地较全面、生动的商人角色。

这些小说中的商人形象都反映了当时商人阶层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并且由于商人的崛起,导致文学作品由原先的追求高雅慢慢转变为通俗易懂,内容也由原先讲述英雄故事变为反映日常生活,文学创作自此趋于大众化,也开始显露常规化特征。

本文期望借助以明清小说为载体,窥见商人角色变迁历程,之后将视线延伸到各阶段商人角色转型领域,并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来分析这些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发掘明清商人角色更替后产生的独特价值。

(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对明清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著作,但是这些著作大都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商人进行分析,举例来讲,朱永香所撰述的《明清小说中的浙江商人形象》便仅仅针对浙江一带的商人面貌动态特征做出解读,却缺少了对明清时期整个商人阶层的宏观分析,导致不能够看出时代背景对商人形象变化的影响,以及商人形象在小

说中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部分研究人员以系统视角探寻明清小说内凸显的商人标签,然而这些课题样本不够完备,胡军利曾撰述《论明清小说中商人形象的新变》,强调长篇小说,《金瓶梅》便是他所关注的一大典型作品,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忽略了许多短篇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本人期望参照作品内容后,可以对明清前后商人标签替换情形进行更深入捕捉,借助小说载体掌握其变迁历程,对朝代内不同作品间的异同点也加以归纳,继而更全面地把握其形象更迭历史,进而研究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文本、形象分析手段共同完成课题解读任务。

文本分析法是观察小说中的商人人物形象,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人物形象,而且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从而分析出引起商人形象变化的根本原因以及变化所带来的意义。

而后,本人借助形象解析手段对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商人角色做出细致探究,即通过小说以外的渠道,如史料等,来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并将其与明清之前的朝代进行对比,深入把握该阶段背景下的商人概念。

一商人形象在小说中的发展

(一)明清之前的商人形象

1.明清之前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商人在人类进行分工之后就出现了,这时的商人主要是帮助交换多余的物资。

春秋、战国阶段,因为生产水平获得大幅进步,商人队伍出现扩张,而其身份一度处于较高水平,他们与统治者互相合作,各取所需,有些大商人甚至能够左右国家的政策,如春秋时期的范蠡和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他们以生意人的身份真正推进了时代走向。

《左传》同样描绘了不少商人经历,但是这些商人都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文学形象。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便倾向于发展农业,压制商业贸易,于是商人被赋予更多社会性歧视色彩,此后多达千年时间都未能翻身。

不看重商人的价值导向蔓延在群众之中,渐渐成为固化思维,这也让文学作品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到了宋朝,文化和经济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商人地位也随着越来越频繁的商业活动而提高,但是此时重农抑商依然是主要思想,谋官的学者群体仍然是主要的发声者,而这部分群体显然无法给予商人厚待,所以商人处境有所改善,然而未能获得本质上的改变,群众对其持有的态度不够积极。

因此该阶段作品会涉及到商人,但不会赋予其主角光环,甚至不会用大篇幅对其展开描摹,仅仅以映衬作用呈现。

2.明清之前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发展

汉代时期,商人角色首次诞生于文学创作产物之中——《汉乐府·孤儿行》。

它介绍了一位双亲皆失的孤儿,被兄嫂逼迫外出经商,他经商所去的地方都路途遥远,文中写到他“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虽然头发招惹虱等寄生虫,脸庞也经常肮脏,然而依旧不辞辛劳,未有怨言,空闲时间会协助兄嫂处理杂务。

这其实能够体现那个阶段商人的处境,他们未能获得平等对待的社会身份,基本上以被轻贱的面目示人。

南北朝阶段,文学创作更鲜明地反映了这类问题。

刘义庆编撰的《幽明录》中,《杨林》便描绘了商人“杨林”渴望迎娶出身士族的女子,然而只在梦中浮现了这一幻想,醒来却发现是一场梦后的感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商人想要进入贵族阶级是不可能的,人们认为商人是低贱的职业。

到了唐代,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繁荣的经济带动了商业活动,频繁的商业活动使商人的生活成为了文人笔下的素材,商人的形象也因此有所改善。

这一时期,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商人的同情,他们的作品多体现出商人从上的艰辛,这些作品反映了一条重要的判断标准,那就是只要商人在商业活动中能够有德有义,就能得到文人的认可,也有一些文人只看到商人盈利的一面,忽视了他们的艰辛,他们通过将商人奢华的生活与农民作对比,从而贬低商人,认为商人是祸害农民的罪魁祸首,总体来说,唐代文人对商人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在轻商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并不愿意深入了解商人的生活,因此作品中缺乏对商人形象的塑造。

宋朝和元朝接连推动商品经济获得进步,工艺、贸易活动都更加成熟化,务商者规模开始扩大,这让轻商思想被模糊化,文人也受到了这一影响,此时的小说中开始有一些拥有正面形象的商人登场,宋代作家王明清的小说《盐商厚德》中,盐商“项四郎”出于生意动机而在外奔波,其间无意救下徐氏性命,她有着官宦出身,不过双亲已亡故,项四郎可怜她不再有依靠,便想收她做儿媳,但徐氏认为商人不能娶贵族子女,项四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愿意给她嫁妆,让她自己选择人出嫁,作品突出了项四郎这个商人有情有义的品德。

关汉卿也曾抒写过热情商人的情境,在《山神庙裴度还带》内王员外对故事主线人物裴度表示出关照、理解,且在经济困境中给予其再度发展的可能,后期裴度也终于没有辜负其期望,真的取得状元桂冠,而王员外便被设定为商人身份。

宋元时期的商人形象多是以被尊重被赞扬的形象出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出现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商人的财富,而是社会结构的改变,思想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所造成的,这一时期文人们开始摈弃自己的偏见,试图走近商人,理解其处境和日常表现,这也让明清期间诞生的众多商人面貌有了更多参照和伏笔线索。

(二)明清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明清阶段,各类文字创作都开始引入商人信息,且频次较多。

之前只作为陪衬者出现的商人,也开始演变为故事主线人物,不再维持过去那种避开商人话题的局面。

《西游记》里穿插了一定的商人角色,《水浒传》同样如此,它们代表了中长篇白话小说对此类形象的青睐。

《金瓶梅》更是开创性地以商贸为背景,成为中国首个针对该群体进行撰述的长篇白话小说。

不仅长篇如此,短篇白话小说也常常涉猎此类人物,《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杜骗新书》便是如此,冯梦龙、凌濛初所编撰的《三言二拍》也大篇幅地描摹了商人活动,塑造了不少商人角色。

按照计量结果显示,《三言二拍》专门采取商人线索讲述的篇目共计40篇,在整书中权重达到20%。

其他著作也都囊括一定商人角色,部分情形下虽然没有从篇幅上形成优势,然而其角色价值却非同小可。

文言小说同样能够寻找到不少商人文章,明朝《珍珠衫》等便是这类代表。

而清朝更有《聊斋志异》成为经典,将商人角色刻画地栩栩如生。

经了解,其中超过70篇都涉及到商人描写,占了总篇数的十分之一,其中还有不少是女商人,可见《聊斋志异》中的商人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对于这些商人群体,我决定根据作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出发,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来剖析这些商人形象。

1.正面商人形象

明清阶段时不再单纯透过消极视角解读该群体,而是经由更中正的视角审视该群体,于是商人渐渐摘下嘲讽性的标签,也被冠以正面画像。

这些商人大多具有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勤奋努力,敢于冒险等传统美德。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重视的品质之一,在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诚实守信的商人形象。

《三言》里曾讲述“吕大郎”在谋生期间,捡到大额银子后能够做到不贪图他人钱财,即便自己的生意必须借钱维系运作,也会想到失主觅不得的失落感,于是决定主动寻访并随同失主到家还金。

《聊斋志异》也有这样的角色,真生得到金子之后不是想到独吞,而是履行施舍的诺言,《王成》中主人公王成是个贫穷的人,他生活困苦,但他在捡到金钗的时候依然将它还给失主。

在他辛苦赚到的银子被偷走时,他也没有选择报官让店主赔偿,后来店主帮助他将鹑高价卖给亲王后,他将所得到钱放在桌上,让店主自己领走提成。

从这些商人形象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诚信重义的品质。

过度追求利益而不顾及情分,是明代以前对商人的常见评价,然而到了明代后便赋予其新的定义,商人的情义开始得到肯定,在众多文学作品内能够看到这一转化。

《卖油郎独占花魁》则从异性性情角度描绘了秦重这一人物。

他在送油时对青楼的莘瑶琴一见钟情,为了能够和她过一夜他辛苦工作了一年攒了十两银子,但是由于自己的地位低下,被老鸨轻视,再三推托,后来好不容易见到了莘瑶琴,但她不仅醉酒,而且也认为秦重没有功名,是市井之人看不起他。

但是秦重却并不在意,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尽心尽力的照顾醉酒的王美娘,甚至用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绸缎衣服给她接呕吐物。

在秦重接手商铺后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感情,在看到莘瑶琴被太守的八公子刁难,脱掉她的裹脚布时,秦重用自己的贴身汗巾为莘瑶琴裹脚,并为她擦去眼泪,送她回到青楼,最后她的真情感动了莘瑶琴,让她赎身嫁给自己。

秦重身上体现出了人性元素,不只以物质来衡量商人的存在,因此称得上是对过去理念的颠覆。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这位角色更加显出情意,即便因为求生而背井离乡,最终发现妻子背叛自己,但他却能够反省,认为是自己贪图利益,冷落了妻子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在顾及妻子颜面,巧妙地休妻后,蒋兴哥依然爱着他王三巧,在她改嫁时还将十六箱嫁妆都给了她作陪嫁,后来他与王三巧再次相见,两人相抱而哭,这样的真情令人感动。

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轻视商人逐利的本质,封建社会把商人冒着风险经商的行为视作贪婪的本性,对商人在途中遭遇的困难险阻视而不见,并且给商人戴上了“无奸不商”的标签。

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有了改变,因此明清小说中就有了许多吃苦耐劳,诚信经商的商人形象。

秦重除却人情特征被着重描写外,也具有朴素、劳动等美德,在生意贸易期间秉持原则,信誉颇佳。

13岁时他在油店成为一名继子,然而店内员工栽赃后使他再一次无家可归。

他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店老板最终留给的三两银子用于投资,勤恳经营卖油生意。

由于他为人厚道忠实,从不使诈,诚信经营,所以他的油也更加容易卖出去,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省吃俭用攒下了钱安顿自己以及与莘瑶琴见面。

简单来说,秦重经商正是靠着自己的信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优秀的商品,正是他的这种经商方式给他带来了最后的成功。

从中可见作者对商人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肯定。

2.反面商人形象

明清小说不仅塑造了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也有很多小说用心地塑造了反面的商人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可以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属于唯利是图的角色,往往只顾及物质收获,不顾及其他伦理、操守,可能因为短暂、小规模经济诱惑而突破底线,谋害他人。

《聊斋志异》内《云翠仙》便向我们表达了这类角色的“离经叛道”。

小说的主人公梁有才是一个穷苦潦倒的小商贩,他没有家室没有田地,直到他娶了云翠仙为妻后和她一起努力才让生活好起来,可他为了金钱竟然想把妻子卖去青楼。

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遭到了作者的唾弃和批判。

《桂员外穷途忏悔》里的这位员外没有获得预期收益,想不开而准备自杀,所幸朋友协助他重新振作,并且让他住进自家的桑枣园。

桂员外在园中挖出钱财后,竟没有告知施济,将钱财全部私吞,并因此暴富。

而当其朋友亡故,家中妻儿无处安顿而求助员外时,却被他讥讽,不肯施加援手,导致友人妻子负气而亡。

作者通过让桂员外全家变狗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的痛恨,并告诫人们要知恩图报。

第二类是好色,荒淫无度的商人,这类商人沉迷女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爱情无关。

但他们却可以为了女色而无所不用其极,做尽伤天害理之事。

《聊斋志异》的《纫针》便涉及到商人间坑害的故事情节,而黄氏利用对方无法偿还高利贷的困境,威逼他们将纫针嫁给他做妾。

之后还试图以财富打动纫针,将她配给自己的儿子。

这类商人中最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庆,他见到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美丽,就与她通奸,并一起设计毒死了武大郎,见到盟兄弟花子虚的娘子李瓶儿漂亮,就不顾兄弟情谊,和李瓶儿暗中私通,最后兄弟被他的不义之举气死。

而他自然也有其他情妇。

在进京拜见蔡太师时,他经历了独自休息的一夜,因而感到不适应。

从他独宿一晚上都不习惯来看,他平时肯定是风流成性。

作者通过描写西门庆荒淫无度的生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贪图享乐,肆意铺张的社会风气,揭露了繁荣的商业活动下隐藏的道德危机。

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的变化

(一)商人形象变化的表现

和之前撰述内容相较,明清阶段作品出现了显著转向。

1.商人类型的变化

过去商人一直作为配角登场,而且大多是代表贪婪,好色的反面形象出现,但在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商人,部分商人能够遵循道义,坚持劳动和朴素等品质,部分商人却变得唯利是图,坑害众人。

这些商人也不仅仅有世代经商的商人世家,还有许多弃儒从商的儒商。

《杨八老越国奇逢》所强调的角色便是学者下海维持日常所需的例子。

儒商的出现反映出了商人地位的提升,一直轻视商人的儒生竟然从商,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士农工商的封建阶级体系的巨大变化。

2.商人形象的刻画变得丰富饱满

明代之前的商人形象往往十分单薄,不真实,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刘一郎,只知道使用金钱来强求裴兴奴陪他,即使被拒绝,被咒骂也只会继续炫耀自己有多富有,这就刻画了其粗鄙嘴脸,而且不够聪慧。

和该角色设定形成反衬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角色孙富,他可以辨识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经历,因此计策相对成熟,且又通晓乐曲、诗词,最终成功诱导对方展开谈话,针对家庭压力、李甲并无前途的问题、妓女二心不定无法信任的社会现象,层层递推,每一句都是李甲所在意的内容,逻辑周密而详尽,使得对方决定将杜十娘卖于他。

与之前的商人形象相比,孙复的形象显得十分饱满,他能说会道,工于心计,能够一步步将目标引入自己设计好的陷阱当中,这样有能力的反面角色比那些只会炫富的反面商人形象更加真实。

3.商人的感情观念的变化

在明代之前的商人形象往往只有欲望没有感情,而且只是充当配角,爱情故事一直都是“才子佳人呢”的模式,这些作品多是男主人公成功考中进士,才能够成功与女主人公在一起,这类文学作品突出夫荣妇贵的思想,而且极力强调封建社会的贞节观念。

在明清小说中描写商人情感的篇目与以往爱情故事中常见的“才子佳人”的模式不同,文章表现的不再是门当户对,妇随夫贵的旧时代导向,开始展望更加人本的内容,典型性较高的作品如《卖油郎》《珍珠衫》,其中秦重不是靠吟诗作赋,也不是靠考取功名来抱得佳人归,而是靠他的一片真心,他积蓄三年只为与佳人同处一夜,又无微不至地关怀她,最终才打动了佳人的心。

这反映出了而蒋兴哥能够与出轨后的王三巧破镜重圆,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反映出了作者对感情的重视开始高于对贞节的重视,表现了超前的婚姻观念和贞操意识。

(二)商人形象变化的原因

1.社会原因

明朝中后期,由于长久的和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得十分繁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使得商业活动变得十分频繁,许多投身于商业的人都成功发家致富,这使得经商风气盛行,这种风气不仅仅影响到了下层民众,对上层的士绅阶层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这时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对金钱的追求使许多科场失利的读书人放弃科举,走上了经商之路。

商人群体规模日益扩充,也让其拥有更显著的社会作用。

一些理念先进者不再囿于轻商思路,开始意识到商业本身的价值。

王守仁曾强调各行业都能够达到一致的发展贡献,其后更多人士开始了解商人价值。

这使得文人在描写商人形象时能够不再拘泥于过去贱商思想的束缚,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描写商人形象。

这些社会原因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小说中出现的商人形象变得更加丰富,真实,不再是单一的反面形象,商贾小说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2.作者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者,要么自身就是商人,如冯梦龙和凌濛初,要么是科场失意,通过写作来表达自身处境的读书人,如蒲松龄。

前者熟悉商人的生活和商业活动,因此他们对商人形象的刻画显得十分真实生动,并且他们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对商人给予更多的肯定和理解,而后者虽然不是商人,但是却羡慕商人的财富和地位,因此在作品中他们对商人,特别是从仕途转为生意人,本身是对商人身份的接纳、认可。

于是其商人标签更多元,不再囿于固有印象导向。

3.文学和思想原因

物质水平的抬高,让群众有了新的日常安排,其意识状态同样呈现新面貌,不少文学创作内容显示多元方向,其中小说创作领域出现的是冯梦龙的“情教说”,强调重情唯真,在冯梦龙的影响下,小说领域出现了“尊情抑理”的创作倾向,这使得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能够突破以往“才子佳人”的模式,变得更加重视感情而非伦理道德。

(三)商人形象变化的意义

明清小说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的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受到冲击的封建阶级关系,同时也说明这一时期的作家视野开始开阔,他们不再拘泥于阐述伦理道德,而开始通过作品表现生活,批判社会的黑暗面,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