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docx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兆丰经济学讲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第1章稀缺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1.1、经济学的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包括战俘营里
1.2、公平和效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经济学中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似乎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
1.3、决策时,看不见的因素也要考虑在内
1.4、经济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1.5、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这一个观点暂时没有理解)
1.6、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
斯密的重要建议是:
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1.7、环顾周遭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商业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因为商业会激发我的斗志、上进,让我们进步,这是渔而不是鱼)
1.8、人的需求是得寸进尺的,即便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1.9.稀缺必然导致歧视。
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
1.10.这次危机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
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第2章成本不要只盯着钱
2.1、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价值,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2.2、第一,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第二,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2.3、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负面感受不是我们的成本,只有我们需要放弃的最大代价才是成本。
而这个成本有多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4、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给士兵发薪水比免费征兵更便宜,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商在帮助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物流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2.5,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凡是盈利都是意外,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在经济学里,都是意外发生的。
每当发生意外,我们就重新调整资源的未来估值,而资源使用的成本,就要按照这个新的估值来计算。
所以,一旦出现盈利,资源的使用成本就会提高;一旦出现亏损,资源的使用成本就会下降。
2.6、供需决定成本,那么,政府免费派地和拍卖土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别呢?
区别在于:
如果政府拿土地去拍卖,那么政府收到的土地出让金,就是明钱,这笔钱能够进入国库;如果政府把土地免费分派给开发商,开发商就会通过各种暗箱操作的办法,去争夺政府免费分派的土地。
最后的结果是,政府本来能够收入国库的土地出让金,会变成暗钱,在官员和地产商之间私分。
2.7、只要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
2.8、在经济学界,“寻租”这个词则专指后者的行为,即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同时导致社会总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
在很多国家,由于制度设计不当,寻租行为非常普通。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国家里,人们虽然每天都很忙,但整个国家却非常穷。
2.9、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其价值的人手里。
这是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
而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让这种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更方便、更容易,从而提高各项经济资源被重新配置和使用的效率。
2.10、这时根据科斯定律,我们就能明白: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
如果我们今天晚上不吃这顿烛光晚餐,不用布来做餐巾,可能就会伤害我们的友情。
环境的破坏不可逆,但是我们的生命也是不可逆的。
因此关键还是平衡,要看值得还是不值得。
我们说科斯定律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是:
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产权归谁,资源都会落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
2.11,计划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投入导向,工厂只要投资了、建设了,人只要工作了、努力了,就算是创造了财富;但是在商品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需求导向,如果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不管投入多少资源,付出多少劳动,都是没有价值的。
显然,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浪费。
2.12,那么到底什么叫边际?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明白了“边际”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理解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了。
这个定律说的是,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下降。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边际平衡的高手。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自己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当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从而使总效用达到最大。
第3章需求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3.1需求第一定律是说:
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3.2这当中的剩余,我们通常称之为“消费者剩余”。
这个剩余是消费者的个人估值和他实际上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距。
没有消费者的估值就不会有剩余,但是如果没有生产者生产和提供商品,也不会存在剩余。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者剩余是容易产生误解的,更合理的名称应当是“交易剩余”,即只要有交易,买卖双方就都能够享受到剩余。
3.3需求第二定律是说: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弹性大于1,指的是奢侈品;弹性小于1,指的是必需品。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价格的变化方向和需求量的变化方向永远是反向的,所以弹性永远是一个负数。
一般讲弹性,讲它的绝对值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说需求定律是刻画人性的。
人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寻找替代方案,而且时间越长,它能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弹性会越来越高
3.4税负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双方各付多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得多一点。
3.5就是需求第三定律的含义:
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
正因为这样,我们也把这个定律叫作“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
例子:
也就是说加上一笔运费以后,消费精选品的代价变低了。
这就是需求第三定律的含义。
它的意思是说,精选品和普通品之间的价格本来是有较大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笔附加费以后,它们的差距就缩小了,精选品显得便宜了。
而附加费越大,这种效果就越显著,精选品就显得越便宜。
第4章价格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4.1计划经济:
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人际效用不可比较;数据不可得;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4.2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关心的,往往是如何平衡边际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才能让我们每项活动的边际成本,跟它的边际收益相等的问题。
如果能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那么个人的总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
4.3哈耶克指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
价格体系能够轻松越过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哈耶克解释道:
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让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与变化相关的知识,从来没有被集中过。
每当发生变化,总是有个别的人,在某个局部感受到了变化。
而这些关于变化的知识,是永远没办法集中在一个人的大脑里的。
4.4我们看价格的三个作用:
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指导分配。
这三个作用中,第三个作用最重要。
如果有钱的人不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4.5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饼”,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4.6一个人杀了一个人,被称为杀人犯。
一个人杀了10个人,就被称为连环杀人犯。
一个人杀了10万人呢?
那他是个将军。
暴力,只有当它失败的时候,人们才会谴责它;当它成功时,人们往往会膜拜它。
暴力是古老而常见的竞争方式,在文明有了相当发展的今天仍然如此。
4.7,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机会就不一样。
)
4.8我们看到,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人为干预的结果。
当价格过低时,人们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争夺他们需要的商品,这时就会出现短缺;而当价格被人为拔高以后,卖家就不得不采用价格以外的方式,才能把东西卖出去,这时就会出现过剩。
4.9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价值的耗散。
价格管制越严重,价值耗散就越大,人们设法绕过政府管制的积极性也越大;而政府围堵的力度越大,人们采用的对策就越迂回,其中白白浪费掉的竞争成本也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价格管制之下,形形色色的违法活动以及它们出场的次序,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4.10在权衡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之后,我们发现,要真正达到帮助穷人的目的,货币补贴是更好的选择,不仅浪费更小,效率更高,而且还给穷人更多的选择。
第5章权利自由不等于免费
5.1我们可能会想,如果有人侵权构成刑事犯罪后,不被投到监狱里,而是在外面继续工作,赚了钱赔给受害者,不就能减少无谓的损失吗?
但事实上,没有哪个社会会这样做。
原因是犯罪分子犯了两重罪:
第一,他伤害了别人;第二,他改变了规则,把原来明明可以根据财产原则进行保护的资产,变成只能通过责任原则来保护。
我们惩罚刑事犯罪分子时,其实惩罚的是两宗罪。
5.2因此,采用责任原则的一个核心理由是,采用财产原则来保护产权的成本太高,而伤害已经造成,这时只能由第三方对伤害做一个赔偿定价。
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延伸到合同法当中的违约赔偿上。
5.3背后是有各种原因的,而经济学分析的重点是:
如果市场存在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但法律却禁止人们买卖,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是否符合我们当初的良好愿望。
5.4是经济学家讨论拥堵问题的切入视角,他是从资源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角度来切入的。
第6章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6.1从这章开始,我们介绍时间和耐心的作用。
我们知道,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至少面临四种最基本的约束,那就是:
东西不够、时间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6.2之前我们讲的内容其实都围绕着第一个中心,就是东西不够。
在东西不够的情况下,我们讲人与人之间怎么进行财富分配,怎么进行交换,怎么对财产进行所有权管理。
我们讲这一切时,好像没有时间的存在,一切都好像在一瞬间完成的一样。
6.3任意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
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
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6.4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
6.5有人要明年给我们1万元钱,这1万元在今天看来值多少钱,这跟贴现率有关。
如果未来很确定,我们很有信心拿到这笔钱,也不在乎当中等待的时间,这时贴现率就低,打折的程度就低,明年的那1万元,今天的现值就比较接近1万元。
6.6这是一个现货跟期货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
而现货跟期货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除非把它们换算成同一个时间点上的价值。
而我们要换算现货和期货的价值,就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贴现率。
6.7那就是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第7章供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7.1期货市场的本质:
分配风险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期货合同本身并不能够减少风险。
风险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特有的,没有人能够彻底消除风险。
期货合同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风险。
有些人喜欢风险,让他们承担风险;有些人不喜欢风险,让他们少担风险。
在这种重新分配当中各得其所,他们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
7.2回过头来看期货市场,也是一样的。
在整个世界里,虽然风险的总量没有变,但是由于风险的分摊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满足感得以普遍提升:
那些讨厌风险的人,哪怕多付一点钱,他们也得到了满足;而那些喜欢风险、喜欢大起大落的人,他们得到了金钱的补偿,也非常满意。
7.3因此,期货市场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意思是整个社会总的幸福程度没有提高。
相反,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第8章信息不对称谁的话语权更大
8.1优质的第二层经济学含义是指,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
当提高产品质量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我们说它达到了优质的标准。
我们这里讲的,不是质量绝对的高或低,而是讲,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
通俗来说就是,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性价比越高越好。
一分价钱一分货,对用户而言是值得的,这才是好的。
8.2以上就是人们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三种办法:
质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
通过质保,我们可以让消费者帮助发现质量问题,有效降低质检成本;通过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甄别出来,让他们承担更高费用,从而让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更加接近;而收入共享合同,则可以鼓励合作各方尽力保证自己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8.3.每当我们看到一种合约形式不公平,但是它却很持久、存在很广泛时,我们先不要抱怨、不要指责,我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解释它背后的原因。
它背后的原因是:
合同表面看上去是不公平的,但它的目的很可能是要去纠正现实社会中的另一种不公平。
8.4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分工,什么时候应该垂直整合呢?
比较一下奶粉和鲜奶,午餐肉罐头和生鲜猪肉,其中的规律就是:
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检验成本比较低,换手的次数就可以多些,就可以进行更细的分工;相反,如果品质检验的成本比较高,就需要更多地进行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
第9章合作为何同工不同酬
9.1在一个企业里谁当老板?
第一个准则是,谁提供的资源更容易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就充当老板。
而与此对应,那些更容易偷懒、更容易滥用别的资源、更容易虚张声势假装卖力的资源所有者,会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
当我们把资本和劳动力做比较时会发现,资本是更容易被欺负、被滥用的;而劳动力则更容易偷懒、更容易滥用资本。
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劳动力剥削、滥用、操控资本,而不是相反。
大量关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劳动力的利益向资本的利益看齐。
9.2我们接连三讲的内容,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了在一个企业里什么人来当老板的普遍问题,我们的答案跟以前在别的地方学到的非常不一样:
(1)我们看哪种资源更容易欺负别的资源,让那种容易被欺负的资源的所有者当老板;
(2)我们看哪种资源是企业专用的资源,我们让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当老板或者管理者;(3)我们看哪种资源的投入容易观察、衡量与监督,我们对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先给予固定的回报,而对于那些不容易观察、衡量与监督的资源,我们对其所有者采取剩余分配的方式,让他们拿企业剩下的利润。
第10章协调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10.1我们开始一个新的篇章——宏观经济学。
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其实是协调的问题,而协调的核心手段,就是货币。
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就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它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它能够创造货币的倍数就越低。
10.2在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在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产生财富的转移,政府多印钞票,政府的购买力就会增加,而民众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实际上是政府向民众征收的一种无形的税。
10.3奥地利学派有什么基本的主张呢?
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今天我们看这个主张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当年并不是这样。
那时人们经常讲一个国家怎样、一个集体怎样,甚至一个部门怎样,仿佛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部门都是能够思考的个体。
事实上真正能够思考、能够行动的只有个人,只有个人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意图,才会采取行动。
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某个市场里完成的。
市场里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约束、不同的前提条件,不去看这些具体的情况,我们就没办法理解交易的本质。
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我的一位经济学导师,奥地利学派的专家彼得·柏特克(PeterBoettke)就经常举一个例子。
他说如果我们看美国纽约中央火车站,看里面的人不断地从列车里走出来又走进去,如果仅仅分析这些数据,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规律:
人们每到7点钟就会走进一个盒子,这些盒子把人从城市的一头运到另一头,到下午5点钟这些盒子又会把人从城市的另一头运回这一头。
但我们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到了周六、周日,这种现象就变得非常不明显了。
我们只有明白人们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周六周日休息的这个人文社会背景,才能充分地理解经济现象。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具体到经济周期,奥地利学派有三个基本的观点:
第一,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
我们前面讲过货币像水也像蜜,货币从长远来看像水,它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存款都加一个零的话,真实的经济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
在货币蔓延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过程中,货币像蜜,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的作用。
如果政府发行货币的数量和过程不得当,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误导。
第二,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
也就是说资本有它独特的使用方式,它不能像金钱那样能够随时灵活地在不同的用途之间挪用,厂房、设备、大楼,乃至人力资本一旦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别的用途上去。
奥地利学派的这个主张是说,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费很大的工夫,就要付出代价。
第三,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
我们理解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机制时,要明白这些机制不是单个人的设计,而是人们共同行动自然形成的结果。
根据这三点基本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是怎样看待在欧洲和美国发生的多次经济周期的呢?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的起源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
政府多印了钱,通过政府部门或者银行系统注入经济体以后,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增加,短期内人们借钱就变得容易,借钱所需要付的利息就下降了。
利息下降本身就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商品会更值钱。
我们在讲利息理论时讲过,利率是衡量人们耐心的一个指标,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就越高。
真实利率如果下降,那就意味着人们觉得未来的前景更明朗,期货在今天看来就越值钱,于是人们就会觉得投资未来是有利可图的。
也就是说,政府大量发钞会导致利率下降,尽管这种利率下降是暂时的,是名义上的,而不是真实的,但它还是会误导人们增加对未来的投资。
社会上一开始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制订长远的规划,筹措大笔的资金,雇用那些本来不会雇用的劳动力,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但这时政府增发的货币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样,向整个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慢慢地渗透。
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人们还是开始感觉到物价在飞涨,钱即便挣了也买不到原来能买到的那么多东西了,人们迟早会恍然大悟,真切地感觉到通货膨胀来了。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