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通企业文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9139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通企业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华通企业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华通企业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华通企业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华通企业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通企业文化.docx

《华通企业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通企业文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通企业文化.docx

华通企业文化

第一篇探寻华通成功背后的文化底蕴

历史阶段和大事

创建于1986年的华通机电集团,经过19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卓越业绩。

华通机电集团从资产不足3万元、年产值不到10万元的家庭作坊,到2004年发展成为总资产6.7亿元、年销售收入15.1亿元的全国无区域企业集团,2004年的产值是1986年的15000多倍。

华通机电集团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腾飞的奇迹,主要在于创新,形成了创新的企业文化。

第一章企业文化

华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华通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华通机电集团经过19年的飞速发展,形成独特的华通企业文化,它凝结了华通的创建者李成文多年来心血和智慧,融合了若干华通人的思想和经验,是华通发展历史的积淀。

华通的企业文化是华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体现了全体华通人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了华通的道德规范,是衡量华通管理能力、制度建设、行为准则和形象塑造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

华通企业文化是每一位华通人所理解和认同的价值理念,成为华通人的行为准则,这是华通机电集团得以健康持续发展和高效率运作的基础。

华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的特性就如水与空气的一样,感觉似有似无,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华通企业文化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非制度管理内容,它对员工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是一种柔性的因素,与制度相比它并不具有强制性的作用力,它的效果侧重“柔”而不是“刚”。

对于华通人来说,华通文化如鱼有了水一样,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平常在工作中,企业文化无处不在,犹如水一样,当你经常用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多么重要,但一旦离开了水你就无法生存。

正因为华通的决策者对企业文化有如此深的理解和认识,华通对培育和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才非常感兴趣,列为重中之重的长期发展战略。

时代在前进,企业在发展。

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只有持之以恒地不断丰富华通企业文化的内涵,勇于超越,敢于创新,才能不断地夯实我们事业发展的基石。

第二节华通企业文化的架构

表层的形象文化:

包括商标,产品以及产品包装,生产、办公、销售等地的环境和形象,员工的着装、礼仪和言语,广告宣传等外观形象。

深层的制度文化:

包括流程、程序、工艺、员工守则、管理体系、激励机制等组织经营管理制度,是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所要遵循的规则和行为规范。

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理念、管理模式、传统习惯等长期逐渐形成的企业精神,是华通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三节华通企业文化的灵魂——创新

创新是华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美国康奈尔大学着名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只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的底部朝窗户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和苍蝇,蜜蜂不停地在瓶底光亮处找出口,直到力竭而倒;而苍蝇则在较短时间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以为,出口必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合乎逻辑的经验,而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在意,全不顾亮光的吸引,四处乱飞,误打误撞地飞出了瓶口。

威克教授的实验提醒我们,抱着传统的观念和以往的经验,不会随机应变,不懂得创新和与时俱进,是非常危险的。

温州的成功案例也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温州人就是靠他们敢想、敢闯、敢干、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取得成功的。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

“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

”华通创新力的形成是全体华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是人的思想处在自由状态下所激发出的火花,因此,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就是营造创新环境最好的手段,而创新成果又是培育企业文化的最好回报,企业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企业的创新活动能持续进行,永保活力。

华通机电集团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腾飞的奇迹,主要在于创新,形成了创新的企业文化。

华通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三次跨越:

第一个阶段的创新是观念上的。

靠的是胆识和勇气,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承担风险,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创业和经营管理企业。

创业期的华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处在短缺经济的年代,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且竞争对手不多,因为那时对市场经济有理解并行动的人极少,华通机电集团的缔造者李成文是个例外,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有胆识和勇气到商品经济大潮中拼搏的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当大的。

第二个阶段的创新是行为上的。

靠的是经验和制度,完善和规范是这一阶段的主题,在产品、生产、质量、营销、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华通特色的一套企业运行机制。

华通在这个阶段采用“跟随”战略,创造性地借鉴和模仿,把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变成自己的,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创新改造形成华通自己的特色。

第三个阶段(即现阶段)的创新是文化上的。

靠的是人才和学习力,如果前两个阶段的创新是有形的创新,那么华通现阶段的创新更多的是体现在无形方面,由于华通机电集团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员工的创新能力,使华通的创新具有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特点,创新具有了连续性,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华通也进入了“赶超”行业先进企业的发展战略阶段,华通由此进入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期。

李成文说:

“创新也是一种奉献。

华通的每一次创新活动,风险也是相当大的,每一次的创新风险都是华通自己承担,但创新的成果却并不一定是华通独自占有的,有时能领导社会潮流,给社会新的启示,成为学习借鉴的对象。

作为华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成文认为创新活动不仅是华通所必须的,而且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案例一:

创建中驰财团

李成文在全国民营企业中率先发起组建中驰财团,摒弃了温州人“宁为鸡首,不为凤后”的传统单干作风,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抓住国家保护私有财产并对民间资本开放投资领域的机遇,与柳市七家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共谋发展。

此举是“电器之都”柳市的又一次重大的创新之举,为温州经济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国也属于首创行为。

  作为华通机电集团的董事长,李成文又兼任了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他在谈到中驰财团创建的直接原因时说:

“组成中驰财团的七家企业,前几年都有过多元化的尝试,在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感到单个企业没有优势,联合投资才是方向。

华通机电集团前两年在市政建设、房地产、国企兼并等领域的投资是比较成功的,但遇到大的、好的项目,只能选一两个来做,实力有限,有时候不得不放弃。

有中驰财团就不一样了,可以连续进行大的项目投资,形成规模效应,这就是组建中驰财团的直接原因。

  但李成文认为,结构调整、多元化投资才是创建中驰的战略决策,并且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也是顺势而为,正当其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在党和政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只要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禁止的领域,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把“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进了宪法,这对民营企业是极大的鼓舞。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必须抢在跨国公司前面,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实现多元化战略,使民营企业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

  二、温州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一些资源性、地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也显现出来。

柳市就集聚了1000多家电器生产销售企业,工业生产用地、用电、用水都出现了较大的缺口,这么多企业在同一个行业,竞争之激烈是可想而之的。

尝试其他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是很多柳市企业由来以久的想法。

况且现在温州积累了庞大的民间资金,据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温州各项存款的总额是1846.2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0.87亿元,而其中大多数是属于民营企业和个人,需要找到好的投资渠道,如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温州购房团,这些资金还不算真正的投资资本。

中驰财团的成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资金的流向提供了一个渠道。

由于组建中驰的七家企业都是柳市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信誉卓着的企业,在我们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中驰财团的投资可以提供一个探索作用。

  三、温州民营企业都是从家庭工厂发展起来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强强联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温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财团形式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探索。

  中驰财团的创建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南卫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易、搜狐等主流媒体都竞相报道了财团讯息。

  《南方周末》撰文认为,温州的大企业并不多,年销售额在数十亿元以上的只有正泰集团等寥寥数个,大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只是中等规模。

对大部分行业或企业而言,要破解困局,选择只有技术升级、产业整合、多元化经营或企业外迁这几种。

分化在各个行业内发生。

现实可能的路径,都有企业在尝试,但显然,相对于知易行难、路途迢迢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以及情感上难以抉择的外迁,更多的企业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守住主业,尝试多元化,尽可能“主业快钱两不误”。

“对温州企业来说,要想进入多元化领域,又不耽误主业,联合成为唯一选择。

”尽管选择的领域各有不同,中驰希望首先进入高端房地产领域,而中瑞则把眼光放在了基础设施、国企并购等门槛更高的领域,并期望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收益,但两方股东在尝试突围时无疑都显示了正规军的风范:

试图打破家族制模式,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从外部招聘总裁等职业经理人进行日常管理,组建长期的顾问委员会……

  中央电视台评论说:

温州财团未来的走向和投资方向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温州一个个别的现象,在全国民营资本投资难的问题一直是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目前尽管国家强调要使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享有同等待遇,但是民间投资在近30个领域面临着进入的障碍,比如在保险、证券、通信、石化、电力等领域都有一定的限制。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制约民营资本投资的障碍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是理论和观念上的障碍;二是准入政策、准入制度方面还比较滞后。

比如说哪些领域不允许准入应该公布;第三是创业门槛过高;第四是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过多。

此外,在税收政策、社会的融资和信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

国内专家学者也对财团的产生作出自己的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博士一直关注着温州财团的发展,他认为中弛、中瑞两家财团的成立有它发人深省的地方。

对于民营企业集团的融资体制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

民营资本内部在不断地积累,有一些地区的民间资本可能是紧缺的,而有些地区像浙江、温州这些地区民间资本的输出情况比较多,而现在又没有民营银行,让这些民间资本能够有规则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中驰、中瑞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民间资本的一种自发的创新形态。

  对于这种自发的创新形态要从多维度去分析,第一点就是这种自发的创新形态它可以比较有效地把民间资本整合起来,使得这些资金能够去探询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并且恰当地进入,第二点这种具有原始的投资银行形态的财团的出现它可能还兼具着某种商会的职能,在寻找产业投资机会,规避产业投资风险方面比一般的投资银行做得可能会更加细致一些。

  钟伟认为这种创新也蕴藏着有很大的风险,但是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在中驰、中瑞展开具体的业务并且对它的业绩进行评估之前,还很难说中驰、中瑞最后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或者是失败的典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副主任谢伏瞻对于民营资本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民间资本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从产业组织上企业应该主动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或者是去参股,或者控股,这都是有可能的。

即使不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不同的民营资本这些主体也可以多家通过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自己组织起来,才可以壮大资本,才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

地方政府要真正解放思想,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五条,该放开的就要放开,放开了以后对民营经济也好,国有经济也好有一个平等的地位。

  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认为,财团的组建,探索出了一种新模式,把优秀企业的优势联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创新意义的联合,既保留了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又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创造出新的拳头产品;陈保留原有的产业优势,又能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值得鼓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包明华认为,财团是中国营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个企业的发展,通常经过三大裂变。

第一从家族企业走向公众企业;第二从产品经营走向资本经营;第三从传统企业走向现代企业。

中驰、中瑞等民营财团的出现,意味着企业组织形态一个质的飞跃。

中驰、中瑞的大股东几乎都是家族企业,组合后变成了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架构更接近现代企业。

               

第二章创业精神

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着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我走到哪里,就对那里的人说,要向温州人学,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以个私经济为主的温州经济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经济模式和以外资引进型为主的华南经济模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最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

柳市作为“温州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一直作为温州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

柳市企业是在一无资金、二无资源、三无特殊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靠柳市人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柳市人艰苦卓越的奋斗,把柳市从一个田园村庄变成了一个“电器之都”。

华通机电集团作为柳市电气行业的后起之秀,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名列前茅,19年间企业的规模膨胀了上万倍,在企业的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尽管如此,华通的掌舵人李成文却认为,华通一刻都不能放松追赶的步伐,要时刻保持追赶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

要始终保持创业时期的心态,在华通“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案例二:

李成文的创业历程和创业精神朔源

创业精神之一——勤奋务实

温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温州人能吃苦,敢冒风险,善于抓机遇,这是了解温州人的人们的普遍评价。

人们用“走南闯北,拾遗补缺,小商品、大市场”,来概括温州人的创业过程;用“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讲了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来形容温州人的创业艰辛。

朱镕基总理曾赞扬过温州人:

“能睡地板,也能做老板。

温州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与生俱来、世代传承的。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

“永嘉县,妇人勤于纺织,有夜浣沙而旦成布者,俗谓之‘鸡鸣布’。

”宋代温州知事真德秀,曾记及温州农民“勤于耕作,土熟如酥;勤于耘籽,草根尽死;勤于修胜,蓄水必盈;勤于粪壤,苗稼倍长”。

明万历《温州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

“温壤多泥涂,土性浇薄,民以勤力胜之。

温州民歌中讽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

“天光露水白洋洋,宁可日昼晒太阳;日昼太阳上晒落,宁可黄昏夹暗摸;黄昏蚊虫叫嗡嗡,宁可明朝天光起五更。

”这是对懒人多么绝妙的讽刺啊!

温州人最瞧不起那些懒散的人,瑞安山歌也唱到:

“山歌不唱走调多,坐立不正背成驼。

田不勤锄草生窝,身不劳动骨头酥。

”这些民间歌谣和“鸡鸣布”习俗所代表的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直到现代。

现代温州人在国内及世界各地,仍以“勤劳,能吃苦”为大众所赞誉。

李成文在回忆自己创业初期时的情况说:

“作为家庭作坊,一起干活的都是亲朋好友,没有外人。

当时什么都是自己干,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周围的人都是这样。

那时候办企业,也谈不上技术和管理,由于不愁销路,只要按照样品一模一样地做出来就行了,那几年真是昏天黑地、没日没夜地过来的。

说我们温州人勤劳,能吃苦,现在总结得没错,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完全是无意识的自觉行为,他想这就是真正的传统,真正的文化,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和许多温州老板一样,青少年的李成文也历经艰辛和磨难,由于家庭贫困,中学未毕业的李成文进入乐清县湖横机械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虽然学徒工尽干些脏活累活,但他还是倾注了全部热情,兢兢业业地干好这份工作。

李成文后来回忆这段人生经历时认为,两年的学徒生涯使他受益非浅,一是让他开始养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

众所周知,学徒工在厂里的地位是最低的,每个人都可以指挥你,要想生存下去,惟一的办法是干好每一件事。

这样反而消磨了他年青气盛的傲气与冲动,培养了他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让他亲自体会到基层劳动者的辛苦,使他一直都非常爱惜他的员工,尽量创造条件让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是华通得以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成文至今还保留这样一个习惯,不管哪一级的华通员工找他,他都尽量抽时间亲自会见,他认为找他反映问题的事情一定不是小事,认为员工的情绪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两年时间过去后,李成文的勤学苦干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从一名学徒工晋升为厂里的技术员。

1983年年底,刚做技术员不久的李成文又被破格提升,担任了乐清湖横机械厂的副厂长。

那一段时间,老师傅对他的评价是勤学好问、爱钻研;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平易近人、干练精明,有独到见解。

李成文认为,在湖横机械厂工作的五年,对他以后的创业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工作尽心尽力、兢兢业业也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他现在还经常对华通员工讲,要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做好本职工作就会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干好工作收益最大的是自己,如果连正在进行的工作都做不好,却妄谈创业,这既不实际又行不通。

其实,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当技术员的经历使他对质量与技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在当时的柳市也是不多见的。

副厂长的工作使他对企业管理与市场销售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些都要为他开展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精神之二——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

人们用“四自”精神来概括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自立自强,自我创业,自担风险,自求发展。

李成文同样具备了温州人的经商特质,并不满足于湖横机械厂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毅然选择了前途未定的自我创业。

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李成文于1986年创办了乐清山门变压器厂,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管理、质量和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虽然山门变压器厂起步较晚,但很快就成为乐清变压器行业中质量最好、信誉最佳的龙头企业。

但那一段时间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累”。

山门变压器厂刚成立时,实际上还是家庭工厂,资金都用到设备与原材料上了,没有办法请人,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干。

当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加上一直把质量与诚信放在第一位,所以当时的产品一直是供不应求。

李成文在谈及这一段时期的创业经历时说:

关键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抛弃稳定而有前途的工作,去从事自担风险的自办企业之路,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同时,温州的创业氛围也感染了他,大家都投入到经商办企业的浪潮之中,温州人被比喻成“中国的犹太人”,这是比较贴切的,因为温州从古至今就富有经商的传统。

在很久以前,温州人就以善于经商而着称。

尽管温州人不是惟一“善贾”的人,但却是最多的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否则,古人就不会有“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记载;今人也不会有“十个温州人九个商,还有一个会算账”之说了。

据《高丽史·周伫传》记载: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温州人周伫随商舶到高丽(今朝鲜)经商。

后因“扈从有功”,“食邑三百户,寻进礼部尚书”。

周伫是温州有文字可考的海外经商第一人,但他肯定不是最早的商人。

温州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我们现在无从查考。

温州人成为商人,与土地不足或不够肥沃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和主要依靠的对象。

《温州府志》记载:

“土薄难艺,民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红工,不产漆而器用备。

”因为“土薄”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温州人才被迫游移四方,甚至飘洋过海,去做生意,成了“行商”。

到明清两代,温州经商的人不计其数,不仅到处“行商”,而且就地“坐贾”,故而有“其货纤靡,其人多贾”之说。

据统计,目前,800万人口的温州就有26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比例之高恐怕连犹太人都自叹不如。

温州不但盛产商人,而且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和思想。

叶适就是温州商业文明的集大成者。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南宋哲学家,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反对理性空谈;主张“通商惠工”,反对“抑末”;着有《习学记言》、《水心文集》等。

叶适是"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

他深入研究事功之学,用功刑来衡量义理,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认为义理不可脱离功利,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他将事功之学同现实政治结合起来,认为“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全国,其流派空谈义理,不务实际。

而永嘉学派奇峰突起,与之三足鼎立,叶适主张“务实而不务虚,”反对陈腐观念,不迷信权威思想,不讲究来历依据,不袭用前人做法,勇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追求功利,其思想对明清时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

叶适一生都在着书立说,其思想对世人影响很大。

《温州嘉靖府志》说:

“适生平喜读书,不以世务萦怀,考论古今,品藻人物,自成一家。

言名重当世,四方学者,仰之如山斗……远而高丽,捐金购求其文。

”可见,叶适不仅在当时国内的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文章震海外,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威望。

在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仅有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而且还有来自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研究叶适的专家、学者,大家一道,共同研讨叶适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叶适的思想,对其发祥地温州更有着直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创业精神之三——创造性地学习与模仿

华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先模仿后创新。

与许多柳市电器企业一样,华通也是从最简单的低压电器元器件开始的。

李成文最早生产的产品是控制变压器,他把市场上销售的所有控制变压器买来,仔细分析其中的优缺点,然后找到质量与价格最佳的结合点,生产出最有市场竞争力的控制变压器,使他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从而挖掘到创业所需的第一桶金。

从简单到复杂

模仿是温州人经商办厂的显着特点。

“小商品,大市场”是费孝通对温州经济模式的一个着名总结。

温州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轻工产品,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初期日用品等轻工产品极为短缺,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重工业生产;二是纽扣、打火机、眼镜、领带、徽章、皮鞋、低压电器元器件等小商品,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构造简单、手工工艺、易于模仿,非常适合家庭工厂生产;三是温州人商业意识强,对市场信息比较了解,有比较畅通的销售渠道。

华通机电集团的产品结构也是一样,从最简单的控制变压器到比较复杂的电力变压器,从比较简单的低压电器元器件到成套电气设备,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升级过程。

从模仿到创新

李成文说:

“模仿是一个人或企业成长的必经的阶段,但模仿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借鉴,在模仿对象上的创新,制造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的商品,否则不可能竞争得过被模仿的商品。

华通就是参照市场众多的电器产品而生产制造出在质量、价格、服务、品牌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使华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的电气生产企业。

长期以来,华通机电集团公司非常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公司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广泛合作,投入2000万元构筑了质量检测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立起了省级计量和标准化管理体系,运用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等先进手段,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逐步向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集团在2002年完成了高压真空断路器、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新型小型断路器、电焊机等十多种新产品的开发,其中CFM1、CFM3、CFM5塑壳断路器和S11-M型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