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8198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docx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总论

·检查方法

一、胃肠道检查方法

(一)普通X线检查:

腹部平片、透视

通常拍摄仰卧前后位和立位片,可采用侧卧位水平投照摄片。

主要用于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肠腔内有无异常液气面、钙化或阳性结石、腹腔内器官大体观察。

(二)钡剂检查

1.单纯钡剂造影检查:

充盈相、粘膜相、加压像

2.气钡双重检查技术:

是指用高密度的钡液和低密度的气体共同在腔内形成影像的技术。

可显示胃小区、胃小沟和结肠的无名区、无名沟及早期胃癌、胃炎的微小改变。

疑有胃肠道穿孔时,禁用硫酸钡,可改用有机碘水溶液对比剂。

3.钡剂检查注意要点

①造影前应禁食6小时以上,造影前3天不服用含重金属元素的药物。

②作钡灌肠者检查前1天晚需服轻泻剂清洁肠道,或于检查前2小时行清洁灌肠。

③透视和摄片、功能改变和形态学改变相结合。

(三)血管造影

①主要用于诊断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动脉瘤和动静脉血管畸形等。

②寻找小肠内富血管性肿瘤,如类癌、异位嗜铬细胞瘤等。

③了解胃肠道出血的病因和部位。

④对发现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

(四)CT检查

1.检查前准备:

一周内不服含重金属的药物,不作胃肠道钡餐检查,一般需禁食6~8小时。

分段饮清水800~1000ml

2.平扫+增强(可双期或多期)

3.CT仿真内镜检查(CTvirtualendoscopy)

(五)MRI检查

在显示消化道管壁结构、管腔外改变以及腹部其他器官、结构异常方面较有价值

(六)超声

超声内镜

(七)核医学

功能特点,PET-CT

二肝脏检查方法

(一)X线

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不大,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了解肝脏疾病所致胃肠道的继发改变

(二)肝血管造影:

肝动脉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

(三)CT检查

平扫:

扫描层厚/层距=10mm;对小病灶可用2~5mm的薄层局部放大扫描。

一般常规均需做平扫。

非动态增强扫描:

静脉推注完造影剂后再行CT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

分为同层面动态增强扫描;双相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

三期扫描:

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期

(四)MRI检查

①使用体部表面线圈;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

对较小的病灶可采用2mm薄层扫描。

②MR平扫:

使用自旋回波(SE)或快速自旋回波(TSE)、梯度回波(FLASH)序列。

一般先作横断面T1WI(器官解剖)及T2WI(病理),必要时加作冠状面和矢状面成像。

③MR增强:

用顺磁性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d-DTPA)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n-DPDP)。

(五)超声

(六)核医学:

PET及PET-CT

三、胆囊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①X线平片、口服或静脉胆囊、胆系造影,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②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经内镜将插入乳头,再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胰、胆管。

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疾病和确定胆系梗阻的原因。

③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phy,PTC):

在透视监视下经皮穿入肝管后注入对比剂显示肝内胆管和胆总管。

用以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原因和确定梗阻的部位。

(二)CT检查

1.平扫:

检查前准备同肝脏扫描,若怀疑胆系结石,则不必口服碘对比剂。

层厚和间距通常为10mm,胆囊区和其它重点层面3~5mm薄扫。

2.增强扫描:

静脉内注射60%泛影葡胺80~100ml后CT扫描,肝脏及其动静脉、胰腺强化,能更清晰的衬托出胆道影像。

(三)MRI检查

1.MR平扫:

胆道MR检查与肝脏、胰腺基本相似。

2.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

是一种利用重T2WI水成像显示胰胆管全貌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对胰胆管梗阻性病变诊断颇有价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在90%以上。

(四)超声检查

多数胆系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和疑有胆系异常人群的筛查方法

四、胰腺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包括普通平片、胃肠钡餐造影、ERCP、PTC和血管造影。

普通平片和胃肠钡餐造影现已少用。

(二)CT检查

平扫:

扫描前准备同肝脏。

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3~5mm。

增强扫描:

增强的目的、方式与肝脏增强扫描类似。

(三)MRI检查

①检查前准备同上腹部

②常规做冠状面及横断面T1WI及T2WI。

扫描层厚5mm。

③对可疑病灶应作Gd-DTPA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④MRCP:

是显示胰管的最佳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胰管的形态及其通畅情况。

五、脾脏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可行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脾动脉造影。

(二)CT检查:

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与肝脏扫描技术相同。

(三)MRI检查:

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与肝脏扫描技术相同。

·胃肠道造影正常影像和异常表现

一、胃肠道正常影像

(一)食管:

外壁光滑的管状影

三个生理性狭窄

三个压迹:

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

三种收缩波

CT和MRI表现:

在胸部CT或MRI横断面图像上呈圆形软组织影,位于胸椎及胸主动脉前方及气管、气管隆突、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后方,壁厚约3mm。

(二)胃

分胃底、胃体和胃窦、胃大弯和胃小弯

充盈像

粘膜像

胃小沟、胃小区:

胃小区、胃小沟:

胃X线检查示胃小沟宽度小于1mm,呈细线状,

胃小区呈网格状,大小1~3mm

胃蠕动

胃的分型:

鱼钩型胃(A)、瀑布型胃(B)、无力型胃(C)、牛角型胃(D)

CT和MRI

1.平扫:

扩张良好的胃胃壁较薄,正常厚度不超过5mm,胃壁均匀一致,柔软度佳

2.增强:

表现为三层结构,内层与外层为高密度(黏膜及肌层),中间为低密度(黏膜下层肌层)

(三)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分为四部,即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1.形态:

球部变异很大,多与胃型有关,钩型胃的球部多呈三角形,球部轮廓光整。

2.粘膜皱襞:

球部为纵形且呈彼此平行的条纹。

降部及升部为羽毛状粘膜皱襞。

(四)小肠

1.形态:

呈连续性排列,肠管粗细均匀,边缘光整,加压时肠管柔软且活动性好。

2.粘膜皱襞:

空肠皱襞呈环形排列,当肠腔排空后,粘膜皱襞呈羽毛状。

回肠的皱襞少而浅,在肠腔扩张时无皱襞可见。

空肠皱襞呈环形排列,当肠腔排空后,粘膜皱襞呈羽毛状。

回肠的皱襞少而浅,在肠腔扩张时无皱襞可见。

3.CT及MRI正常表现:

(1)肠腔内有较多气、液体充盈时较好的显示肠壁

(2)增强后对小肠肠腔外的结构,特别是小肠系膜、腹膜、网膜,显示非常好,可以判断小肠位置、形态等异常

(五)结肠

1.形态:

肠管以盲肠较为粗大,以后依次逐渐变细。

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最狭窄处。

充满钡时可见多数大致对称的结肠袋。

2.粘膜皱襞:

呈纵、横、斜交错的不规则纹理,粗于小肠皱襞。

3.肠管以盲肠较为粗大,以后依次逐渐变细。

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最狭窄处。

充满钡时可见多数大致对称的结肠袋。

4.CT及MRI正常表现:

(1)肠腔、肠壁及壁外的结肠系膜均能良好显示,CT通过三维重建可全面形象反应结肠在腹腔的位置、分布及与结肠系膜、邻近器官的关系;CT仿真内镜技术可显示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

(2)清晰显示直肠本身及直肠周围间隙的情况

二、异常表现

(一)轮廓改变

1.龛影:

腔内、腔外龛影

2.憩室

3.充盈缺损

(二)粘膜及粘膜皱襞改变

1.粘膜破坏:

2.粘膜皱襞平坦:

3.粘膜纠集:

4.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

5.微粘膜皱襞改变:

(三)管腔改变

狭窄或扩张

炎性或癌性

(四)位置和可移动性的改变

(五)功能性改变

1.张力改变

2.蠕动改变

3.排空功能改变

4.分泌功能改变

(六)CT检查的异常征象

1.管腔改变

2.管壁改变

3.管腔外改变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与异常表现

一、肝脏

(一)X线

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不大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了解肝脏疾病所致胃肠道的继发改变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肝内血管解剖及病变

(二)CT

CT平扫正常表现:

正常肝脏轮廓光滑,肝实质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高于脾、胰、肾等脏器,CT值为50~70Hu。

肝内血管呈条索状或圆形略低密度,正常情况下肝内胆管不显示。

肝门区呈不规则形或类似多角形低密度影,为脂肪密度,其内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进出。

CT平扫异常表现

密度异常;形态异常;病变形态;病灶大小;病灶数目:

CT增强正常表现

•肝实质呈均匀一致性强化。

•肝内血管明显强化。

CT增强异常表现

不强化;环状强化;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

异常的病理性血管,动静脉瘘;

肝内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分支侵蚀、破坏、推压、移位及门脉瘤栓形成等。

(二)MRI

平扫正常表现

•正常肝实质MR信号均匀,在T1WI上比脾信号稍高,在T2WI上明显低于脾。

•肝门区及肝裂内在T1WI呈不规则高信号,T2WI上其信号稍减低。

•肝内外胆管在横断面上呈圆点状或长条状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

•肝内血管在T1WI及T2WI均为黑色流空信号,但在梯度回波(GRE)上血流呈高信号

MR平扫异常表现

•肝脏形态异常:

肝脏形态失常,肝缘凸凹不平,肝各叶大小不成比例等。

•肝内信号强度异常:

肝内病变可呈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病变。

•病灶形态:

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

•病灶大小及数目:

肝内病变大小差异悬殊。

MR增强正常表现

•正常肝实质在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即肝实质信号强度在T1WI上比平扫高。

•肝脏血管结构出现对比增强,而肝内胆管不显示增强。

•MRA可清晰显示肝脏及腹部血管结构。

MR增强异常表现与CT增强扫描异常表现相似。

二、胆囊

1、正常口服法胆囊造影X线检查

2、MRI正常表现T1WI,胆囊及胆总管呈均匀的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3、异常表现:

结石、密度、大小、依偎、胆道扩张

三、胰腺

(一)ERCP正常表现

•主胰管:

分头体尾

•副胰管:

变异多

(二)CT正常表现

•位置:

胰头前方为胃窦,外侧为十二指肠降部,向下延伸为钩突,肠系膜血管位于胰头及钩突之间;体尾部后方有脾静脉伴行

•形态及密度:

低于肝脏,接近脾脏和血液

(二)CT正常表现

•大小:

头3.0cm,体2.5cm,尾2.0cm

•边缘:

光滑,脂肪层次清楚

(三)MRI正常表现

•大小、形态及位置同CT,胰管直径2~4mm

•信号:

年轻人T1WI信号高于肝脏,随年龄增长降低同肝脏,脂肪抑制T1WI显著高信号;T2WI均匀中等信号,

四、脾脏

(一)X线正常表现:

边缘光整新月形软组织影像

(二)CT

•大小:

长径不超过10cm,横径不超过6cm,头尾方向长度不超过15cm,不超过5个肋单位

•密度:

一般低于肝脏,增强后血管显示清楚

•密度:

一般低于肝脏,增强后血管显示清楚

•平扫密度均匀一致,略低于肝脏,增强后动脉期迅速出现强化,“花斑脾”;门脉期及实质期均匀一致

(三)MRI

•形态及大小同CT

•信号:

T1、T2比肝胰长

异常结构影像学表现包括:

•脾脏增大

•数目与位置改变

•实质异常

·食管胃肠道疾病

一、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Varices)

(一)概念

食管粘膜下层的静脉丛异常迂曲呈瘤样扩张

(二)病因

门静脉高压—代偿侧支分流—胃冠状静脉开放—食管胃底静脉丛迂曲扩张

*门静脉和腔静脉之间交通支:

①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②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③前腹壁交通支;④腹膜后交通支

(三)影像学表现

1.X线(食管钡餐透视)

轻度曲张:

粘膜皱襞局限性增粗、稍显迂曲

管壁边缘不光整,有多发性小凹陷或结节

壁柔软略呈锯齿状

中度曲张:

食管粘膜皱襞明显增粗、迂曲,呈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管壁呈锯齿状改变,可波及食管中段

重度曲张:

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食管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管径扩大,但其管壁仍柔软,收缩自如,无局部的狭窄或阻塞。

2.CT

¡平扫:

食管壁增厚或小分叶状腔内软组织肿块

¡增强:

延迟扫描显示圆条状、分叶状或蚯蚓状,强化程度与腔静脉同步

3.MRI

MR门脉造影加MIP重建可显示曲张的食管静脉网

典型者表现为食管下段周围静脉、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及奇静脉呈圆条状、蚯蚓状扩张、迂曲

4.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的间接门静脉造影,亦有直接穿刺门脉造影显示

征象:

直接征象为造影剂经胃冠状静脉逆行显示迂曲扩张的食管静脉,

间接征象:

为门静脉的显影延迟、主干增宽,肝内分支呈枯树枝状

(四)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诊断:

1、典型食管钡餐透视征象:

食管吞钡显示粘膜增粗、迂曲,呈串珠状,透视观察管壁伸缩自如

2、病史:

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呕血等临床资料

鉴别诊断:

食管癌(包括静脉曲张样食管癌):

临床上有进行性持续性吞咽困难,影像学检查可见环形狭窄或腔内龛影或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管壁僵硬,管腔恒久狭窄

二、食管癌(CarcinomaofEsophagus)

(一)概况

发病年龄:

40岁以上

性别趋势:

男/女2∶1

可能病因:

发病一般与饮食习惯,遗传及食管炎有关。

病理分型:

早期:

平坦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状型。

中晚期:

①髓质型,癌侵及食管全层

②蕈伞型,肿块在腔内呈磨菇状突起

③溃疡型,肿块形成局限性溃疡

④缩窄型,累及食管全周造成环形狭窄

临床症状

早期:

症状不明显或偶有食物阻挡感。

中晚期:

进行性持续性吞咽困难,胸闷或

胸背痛,声嘶。

(二)影像学诊断

1.X线诊断:

早期食管癌

Ø粘膜皱襞的改变:

粘膜皱襞增粗、迂曲、中断、边缘毛糙

Ø小龛影:

小溃疡

Ø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

为向腔内隆起的小结节,边缘毛糙不规则,粘膜紊乱

Ø管壁局限性功能改变:

偏侧性管壁僵硬,该处蠕动减弱。

中晚期食管癌:

皱襞中断、破坏、消失,腔内龛影;充盈缺损、管壁僵硬、蠕动消失

分型:

髓质型:

腔内充盈缺损伴中至高度管腔狭窄,其上部食管明显扩张

蕈伞型:

管腔内较低平的充盈缺损,常有表浅溃疡

溃疡型:

以龛影为主,切线位见龛影深入食管壁,可出现“半月征”;

缩窄型:

呈节段性对称性环形狭窄或漏斗状梗阻,约为2~3cm,管壁僵硬

2.CT表现:

食管壁环形或不规则状增厚。

食管腔内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多为广基底,有时表面可见龛影。

食管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

增强扫描显示瘤体轻度强化,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形成食管—支气管瘘等。

淋巴结和血源性转移(纵隔、肺门、颈淋巴结)

3、MRI表现

瘤体呈等T1、长T2信号

肿块突入腔内或环形生长,管腔狭窄。

食管周围脂肪层消失则提示食管癌已向外侵犯。

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

4.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

进行性持续性吞咽困难,伴声嘶,呼吸困难,消瘦及恶液质表现

○影像学:

早期食管吞钡和食管内镜检查,中晚期影像学显示粘膜破坏,食管局部肿块,腔内龛影(半月征),管腔狭窄。

鉴别诊断:

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外在的压迫及粘连等鉴别

○比较影像学:

食管吞钡为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CT及MRI能进一步评价食管壁浸润程度,周围器官受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分期。

三、食管异物(ForeignBodyofEsophagus)

1.临床概况

概念:

嵌留于食管内不能通过的某种物质称食管异物。

好发年龄:

多见于儿童

异物性质:

不透X线异物及透X线异物,前者如金属、骨骼等,后者如果核、橡胶、塑料等。

2.疾病经过

食管异物一般滞留于食管第一、二生理狭窄处,易引起局部食管壁充血、水肿,甚至溃疡形成。

尖锐异物刺破食管或食管穿孔可引起食管周围炎、纵隔炎及纵隔脓肿等。

3.X线表现

▶不透X线异物:

透视或摄片时可清楚显示其轮廓。

▶透X线异物:

食管钡棉透视造影剂通过受阻;少量造影剂附着于异物表面而勾画出异物形状;楔入食管壁的小刺状异物显示钡棉钩挂

4.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病史:

有明确的吞食异物史,临床上出现吞咽不适、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感

影像学:

常规X线检查直接或间接显示异物

比较影像学

食管钡棉透视为常规检查

CT或MRI可显示食管壁损伤、穿孔及其周围情况

四、胃溃疡

(一)概述

★病理:

胃粘膜水肿、炎细胞浸润。

口部光整,底部平坦。

可形成穿透性溃疡。

晚期周围粘膜纠集、胃变形。

★临床表现:

左上腹疼痛,餐后明显,消化道出血

(二)影像学诊断

1.直接征象:

(1)龛影:

类园形钡斑,切线位位于胃轮廓外

(2)龛影口部水肿带:

线征(1~2mm)、项圈征(5~10mm)、狭颈征

(3)粘膜纠集

2.间接征象:

(1)痉挛性改变

(2)分泌增加

(3)胃动力及张力异常

(4)瘢痕收缩胃变形

(5)幽门狭窄、梗阻

(三)胃溃疡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上消化道钡餐+内镜

五、十二指肠溃疡

(一)概述:

★病理:

与胃溃疡类似。

溃疡95%发生在球部,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1cm,边缘光整,球部变形。

★临床表现:

青壮年男性多发。

饥饿性疼痛,进食后好转。

(二)影像学诊断:

直接征象:

(1)龛影:

圆或类圆钡斑,边缘光滑,周围透明带,粘膜向中心纠集

(2)球部变形:

“山”形或“三叶征”

间接征象:

(1)激惹征

(2)幽门痉挛:

排空延迟征象

(3)胃液分泌增多:

(4)球部固定压痛

六、胃癌

(一)概述

★发病年龄:

40~60岁

★性别:

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部位:

胃窦幽门区,约占50~60%

★临床症状:

上腹疼痛且不易缓解,常伴有消瘦、食欲减退、乏力等。

可出现呕血、黑便或幽门梗阻。

部分起病隐匿。

★病理分型:

早期胃癌是指癌变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或有无转移。

中晚期胃癌依其形态可分为:

①蕈伞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呈菜花状;

②浸润型,癌沿胃壁各层浸润,使胃壁增厚、僵硬,粘膜

平坦及消失,形成“皮革胃”;

③溃疡型,在胃壁上形成巨大溃疡,深及肌层,边缘形成

一圈隆起,称环堤。

(二)影像学诊断

1.早期胃癌需用低张双对比造影胃小区粘膜结构紊乱、消失。

切线位上可见刺突样小龛影。

可见颗粒状、小圆形充盈缺损,表面毛糙不平。

2.中晚期胃癌

★胃腔内充盈缺损:

缺损边缘轮廓不光整,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腔内龛影:

龛影大而浅,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常伴有“环堤”征及“半月综合征”。

★粘膜改变:

粘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周围粘膜粗大、僵直。

★胃轮廓改变:

胃腔变形,边缘不整齐,胃壁僵硬,容积小且固定。

病变部蠕动减弱或消失。

3.CT表现:

★肿瘤结构:

平扫显示不规则软组织块影突向腔内,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壁不光滑,增强后见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与正常胃壁无明显分界

★周围组织:

肿瘤向胃外生长,可见胃周脂肪层消失,并可侵及周围器官。

腹膜后间隙、腹腔内可见圆形肿大的淋巴结影,可见肝、脾血行转移病灶。

4.MRI表现:

与CT类似。

优势在于了解胃外浸润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情况,对胃癌分期有重要价值。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低张双重对比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确诊需胃镜加活检。

★钡餐是诊断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方法。

T、MRI对胃癌的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

★鉴别诊断:

(1)早期胃癌:

与胃息肉、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溃疡瘢痕鉴别。

上述病变一般表面光滑,不呈分叶状,粘膜受压推移,柔软,无中断。

鉴别诊断:

(2)中晚期胃癌:

与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良性溃疡及肥厚性胃窦炎鉴别。

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均表现为胃腔内巨大包块,多呈宽基底,表面较胃癌光滑、分叶少,胃粘膜推移。

七、腹部结核性

(一)临床概况

1、范围:

肠(肠结核)、腹膜(腹膜结核)、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盆腔,亦可以某一种为主。

2、感染途径:

多继发于肺结核。

肠结核为带结核菌痰液,腹膜、肠系膜及盆腔结核为血行播散,相邻的器官间直接蔓延。

3、病理

☆肠结核:

(1)溃疡型(多见):

肠壁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粘膜溃烂,继之溃疡侵入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甚至形成瘘管,最后引起肠管疤痕狭窄和增生。

(2)增殖型:

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增生,使粘膜隆起呈大小不等的结节、肠壁增厚、肠腔变硬狭窄。

☆腹膜结核:

不同程度的腹腔渗液,腹膜粟粒结节形成并增厚,肠系膜、肠管和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其间有较多的干酪样坏死病灶。

☆肠系膜结核:

主要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干酪样变并相互融合。

4、临床表现

主要有腹痛,伴有低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胀气,部分病例有肠梗阻症状或者可扪及包块,腹部常有柔韧感(揉面感)

(二)X线表现

1溃疡型肠结核

部位:

好发于回盲部,常累及盲、结肠,也可发生于空、回肠。

表现:

(1)激惹征(跳跃征):

常发生在回盲瓣区域,钡剂通过迅速而不易充盈,末端回肠可呈细线状。

(2)变形:

病变肠管呈轻度不规则狭窄,结肠袋变浅甚至消失。

(3)龛影:

溃疡较深时,病变段肠管呈不规则锯齿状,常与正常段肠管相间。

2殖型肠结核

(1)病变段肠管呈小息肉样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

(2)肠壁增厚,管腔变窄、变形,严重时产生肠梗阻。

(3)肠管缩小变短,并见肠腔内粘膜紊乱且粗细不均。

3结核性腹膜炎

(1)小肠分节舒张、胀气和动力减退。

(2)平片示大量腹水时腹部密度增高。

(3)钡餐见肠曲间距分开,或者肠管异常集中,异常分布排列,异常充盈,外压性改变。

4肠系膜结核

一般很少有直接征象,淋巴结钙化为病愈后标志

间接征象:

常表现为肠功能紊乱,肠曲不规则舒张,分节和胀气。

激惹征象及外压性改变。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诊断:

有肺结核病史者,出现慢性腹痛、低热、腹水,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有典型的激惹(跳跃)征,肠管狭窄、僵硬,尤其侵犯回盲瓣区,使回盲瓣增厚时应考虑肠结核。

鉴别诊断:

回盲部区域的病变常应与Crohn病和淋巴瘤等鉴别。

比较影像学

肠结核一般用钡餐及钡灌肠检查。

腹膜结核及肠系膜淋巴结核可加用CT和MRI。

八、结肠癌

(一)临床概况

1、发病率:

在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2、部位:

结肠癌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约占70%。

3、临床表现:

腹痛,消化不良,果浆状便血,或大便带血,有时伴有腹泻、便秘病理

4、大体分型:

增生型、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生长方式基本同胃癌。

5、生长特点:

生长速度较慢,较晚才出现转移。

(二)X线分型

增生型:

主要为充盈缺损,周边的粘膜破坏中断及小溃疡。

气钡双重对比可显示肿块的轮廓。

溃疡型:

向腔内突起的龛影,半月征。

浸润型:

沿肠壁环形生长,肠壁增厚、肠腔变窄,狭窄段粘膜纹呈锯齿状。

混合型:

常有二种以上表现混合存在,充盈缺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