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661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doc

前景化与翻译批评

李靖民徐淑华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期)

摘 要:

本文从前景化的角度探讨翻译中原语与目的语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认为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翻译批评中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一种理性化的依据。

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评价翻译活动及其译品,成为翻译批评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

前景化;偏离常规;;翻译批评

Abstract:

Thispaper,basedonthetheoryofforegrounding,analyzesthephenomenaofdeviationfromthenorm,withregardtotranslationinboththesourcelanguageandthetargetlanguage,andtherelationbetweendeviationandmeaning.Thepaperpresentsthatthenotionofforegroundingcanbeappliedtotranslationcriticismasatheoreticalbasisfromadifferentangle,anditwillbecomeaninterestingsubjectforthestudyoftranslationcriticism.

Keywords:

foregrounding;deviationfromthenorm;translationcriticism

前景化(foregrounding)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学者提出来的。

Mukarovský认为,前景化与自动化(automatization)相对,即某种交际行为的非自动化(deautomatization)。

自动化使某个交际行为活动具有规律,而前景化则意味着违反这个规律。

(Mukarovský1964:

19)Havránek认为,自动化是指语言机制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只具普通的交际目的,交际是以常规的语言形式进行的,表达方法本身并不引起特别的注意;而前景化则指语言机制在使用的过程中被非自动化,表达方法偏离了常规的语言形式,会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

他在界定自动化和前景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有人将俄语中打招呼的普通用语“zdravstvute”译成捷克语“bud’tezdráv”,是欠妥当的,因为俄语中的普通用语被译成了捷克语中特殊的形式,即自动化的表达方式被前景化了。

(Havránek1964:

9-10)美国学者叶子南在解释自动化和前景化这对概念时,将它们喻作“落俗套”和“语出惊人”。

他认为前景化这一概念完全可以用到翻译上来。

(叶子南2000:

123-130)

前景化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语言机制的各个层面。

比如,作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而偏离常规使用大小写、斜题字、黑体字等书写和印刷形式,造成前景化以突出某个词语,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英语中有几种基本的句型,但是作者常会偏离常规,通过改变句式、颠倒词序、省略成分等以显突出,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

句子的长度也可以造成前景化。

一般文章中长句或短句搭配使用并不偏离常规,但是大量地使用长句或短句便造成前景化,构成了某种文体或风格。

普通对话的语言是自动化的,但是为了使对话生动有趣或是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效果,说话的人会插入一些诗人的名句、名人的格言或使用一些修辞手段,造成前景化。

小说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有意使用不规范的语言造成前景化,以刻画某个人物的特点。

科技术语的意义在科技文章中是自动化的,但是如果将科技术语用在完全不相干的语言环境中,便能造成前景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诗化语言可以造成前景化,粗俗语言可以造成前景化,科技语言等其他语言形式也可以造成前景化。

(Havránek1964:

10)

国内外学者对前景化的研究主要是在一种语言内进行的。

叶子南认为前景化这一概念完全可以用到翻译上来。

笔者十分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并认为前景化不仅可以用来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而且可以用来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成为翻译批评的一个重要依据。

目前有关翻译批评的文章中常见到“这种译法欠妥”,“译文不够准确”等印象式、随感式的评语,缺乏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和普遍参照的价值。

翻译批评是一种理性的学术活动,应当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手段。

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翻译批评中,能为翻译批评提供一种理性化的依据,为翻译批评研究开辟一条有益的途径。

当我们将前景化这个概念应用到跨语言翻译批评中时,考虑到的是原语和目的语两个方面,泛指偏离语言常规而造成突出的现象。

因此,应当注意两种不同的前景化。

第一种是原语中由作者刻意安排语言材料偏离常规所造成的前景化。

例如:

“IkepitfromherarterIheardonit,”saidMr.Peggotty,“goingonnighayear.Wewaslivingtheninasolitaryplace,butamongthebeautifullesttrees,andwiththerosesa-coveringourBein’totheroof…”

这句话出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所著《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辟果提,虽然句子不长,但里面却有不少的词和句法错误。

狄更斯笔下的老船工僻果提善良、淳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但是他不曾受过教育,没有文化。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来偏离常规造成前景化,从一个侧面刻画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和神态。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种译文:

(i)“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瞒着她快一年了。

俺们那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屋顶尽是蔷薇花儿……。

(ii)“我听到那消息后,”僻果提先生说道,“瞒了她差不多一年。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

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屋顶上有蔷薇花……”。

(见张培基等1980:

9)

译文(i)的译者在解读原文时注意到了原文中的前景化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有意偏离汉语常规造成前景化使之与原文相对应,较好地再现了僻果提这个人物的特点和神态。

译文(ii)的译者则没有能够认识到偏离常规的表达形式具有特殊的意义,用自动化的语言结构改变了原文偏离常规的词汇和句法表达形式,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歪曲。

第二种是原语中的语言材料并没有偏离语言常规,但译者由于受到原语语言体系的影响而使译文偏离了目的语的语言常规所造成的前景化。

例如:

Merchantswhosellatmarketsexpecttobargainforalmosteverythingtheyoffer.

(i)在市场卖东西的商人期待着对他们所提供的几乎所有的东西讨价还价。

(ii)商人在市场上做生意,不管卖什么,价格几乎都是可以商量的。

上例英语句子中的语言材料没有偏离常规,不造成前景化。

译文(i)受到原语语言体系的影响,按照原文的结构逐字翻译过来,读起来佶屈聱牙且难以理解,偏离了汉语的常规,造成前景化,是不可接受的。

译文(ii)没有迁就原文的结构,对译文进行了自动化处理,使其符合汉语的常规,是比较好的译文。

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大量带有原语语言体系特征的表达方式都需要经过处理,使其符合译入语的常规,避免造成不应有的前景化。

简单地说,应用前景化作为翻译批评的依据,就是从前景化这个视角来观察和分析跨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体系各个层面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原文前景化,译文也应前景化;原文没有前景化,译文也不应前景化。

从宏观上讲,这一依据具有普遍的意义,可以用来对一般译文的可接受性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因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就翻译而言,偏离常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每一种目的语语言体系都有一个可包容的范围,就如同一个圆,越是靠近圆心的部分越符合这个语言的常规。

在翻译中,由于文化传统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均衡等诸多因素导致译文偏离圆心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绝对超出目的语读者期待的偏离是不存在的。

译者总会想方设法在目的语语言体系许可的范围内做出调整,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接受,至少是先被某一群体的人接受。

因此,偏离圆心的部分虽然会带有“洋味”,虽然可能会给人不顺的感觉,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符合目的语语言体系的内部规律,不涉及语言体系规则本身的改变,没有绝对超出读者的期待限度。

另外,偏离圆心的东西在圆中的位置不可能永远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它们会逐渐向圆心或圆外移动。

其中一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最终融入目的语语言体系的核心,填补目的语表达方式的空缺,被彻底地自动化。

另一部分则受到人们的排斥,最终仍然不被目的语语言体系接受。

就翻译批评者而言,应当具有判断预测能力,在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语言常规的前提下,根据语言体系规则可包容的限度以及其他各种制约因素做出客观的评价。

偏离常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社会发展、变革以及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和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叶子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我们有一套语言,今天看来其中不少表达法都可称之为偏离常规。

但在当时这种偏离并不是几个人的语言特征,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语言体系,具有语体的时代特征,构成当时的常规。

(叶子南2000:

130)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方位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待翻译的观念,包括审美标准、表达方式等,也发生了变化。

原先认为不可接受的翻译方法,现在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了。

例如,“一箭双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一石二鸟”代替,“这个歌我有听过”也会出自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口,“零翻译”现象(邱懋如2001)如“脱口秀”、“派对”、“CEO”、“WTO”大量出现,已不为人们陌生等等。

这些偏离常规的现象显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的确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代表了一种时代特征。

翻译批评是否要体现出这种时代特征,怎样体现这种时代特征,怎样界定偏离常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除此之外,将前景化的概念作为翻译批评的依据,还应考虑到译语特色效应的因素。

所谓译语特色,指的是译品所具有的特殊的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已经为读者普遍接受且喜闻乐见。

无论是小说、报刊文章还是科技文献,只要是翻译过来的,读者立刻就能判断出它是译品,并且对译文语言抱有宽容的心态且乐于欣赏“异国情调”,这就是译语特色的效应。

导致形成译语特殊语言模式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个是主要的。

一方面,“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翻译的任务绝不是‘消灭’这种独特性,而是架设认识这种独特性的桥梁。

”(刘宓庆1998)另一方面,“对等”或“求同”、“求信”的观念长期主导翻译活动,译者总会受到原语语言体系的影响,就连人们公认的名家大师也不例外。

(郑海凌2001)人们对此或褒或贬,但译品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目的语习惯表达方式而贴近原语语言已经成为译品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不被读者排斥且乐于接受,这是不可否认的,它的存在及其产生的效应是客观事实。

因此,将前景化的概念作为翻译批评的依据,作为衡量偏离常规的标准,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因素。

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翻译批评上来,可以为翻译批评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从前景化的角度来评价译品,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理性的依据。

当然,有关前景化与翻译批评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翻译批评上来,也能为从事翻译批评研究者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Mukarovský,J.Standardlanguageandpoeticlanguage[A].Garvin,P.L.(E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