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
《四川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1
第一节发展回顾1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3
第二章总体要求4
第一节指导思想5
第二节基本原则5
第三节主要目标6
第三章发展重点7
第一节电子信息7
第二节装备制造10
第三节能源电力11
第四节油气化工12
第五节钒钛钢铁13
第六节饮料食品14
第七节现代中药15
第八节航空航天16
第九节汽车制造17
第十节生物工程18
第十一节其它工业18
第四章重点任务21
第一节实施企业创新体系夯实工程22
第二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工艺联合攻关工程23
第三节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工程24
第四节实施创新环境建设工程26
第五章规划实施27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和执行力度28
第二节加强动态评估与调整28
四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创新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到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2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3家,均居西部第一。
成都、德阳、绵阳等15个市州也积极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定,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销售收入5474.14亿元、利润总额338.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25.47%和23%。
2010年,我省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同比增长32.87%,净增78.57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5%;取得专利授权数达到4013项,其中发明专利674项。
(二)专项资金拉动有力,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项目1851项,共安排资金3.7亿元,拉动项目投资324.82亿元,拉动比达到1:
88。
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405.4亿元,利润207.93亿元,税金112.6亿元,节创汇22.52亿美元。
同时,还形成专利2652项,专有技术2546项。
在专项资金的拉动下,重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入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40.3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3亿元,增长了124%;重点企业新产品产值从2006年的1310.4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315.39亿元,增长了229%。
(三)重大专项实施顺利,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了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共支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144项,资金8900万元,项目总投资6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利润40.5亿元,税金21.8亿元,节创汇13亿美元。
形成专利441项,专有技术454项。
以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关键技术、聚酯和尼龙新材料、抗甲型H1N1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的研制技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依托,推动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提升内力,加快发展。
(四)风投融资成效显著,成果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展
政府资金引导、企业主体投资、风投资金拉动、金融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扩张的技术创新投资新机制逐步形成,有效推动了技术与资本融合,创新资金来源进一步拓宽。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总投放151项,总投资64.3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10.4亿元,新增利润34.5亿元,税金17.4亿元,节创汇2.8亿美元。
二是搭建平台促进技术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打造“西部硅谷”。
近年来引入KKR、摩根大通、首创投资等国内外16家风险投资机构,企业或项目累计实现股权融资13.6亿元。
三是多方拓宽中小企业转化资金来源,会同政策性银行对重大技术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建立技术项目的银行贷款、担保及财政贴息联动机制。
“十一五”期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银行间接融资超过200亿元。
四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
扶持有上市意愿和正在上市改制的创新型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以来,已完成企业改制35家,培育拟上市企业18家,辅导支持川大智胜、利尔化学、硅宝科技、二重重装、科伦药业、科新机电、雅化集团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直接上市融资320亿以上。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
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尚不健全,部分扶持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二)关键核心技术缺乏。
我省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仍处在较低层次,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国际新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实现的销售收入份额较低。
(三)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与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
现有人才储备、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同时存在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
企业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意识薄弱。
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仍处在较低层次,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储备不足。
(四)全社会创新的氛围还没形成。
部分大型企业缺乏创新投入的动力。
2010年全省百强企业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为59家。
另外41家中尚有部分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大多数企业追求上短、平、快项目,企业的精力和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活动、技术改造和引进设备生产线。
(五)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还不顺畅。
社会创新资源没被有效整合,企业创新需求没被及时反映,从成果到产品的中试环节扶持力度不够等。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两化”互动发展战略,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把自主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工业人才,培育一大批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创造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全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着力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驱动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
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注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兼顾设计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人才引领的原则。
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创新投入,带动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达到30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创新项目、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四个方面的建设。
开展“四个一”工程,实施200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00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100项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00项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100项重点产品设计项目。
到“十二五”末,力争突破200项国家级行业关键技术和工艺,引进消化200项重大科技成果,完成200项重大发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力争建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0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
全省重点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中小型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结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在重点行业领域里建立10~20家行业技术中心。
各市(州)全面建立市(州)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制度。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目标。
“十二五”末,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7%以上,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比重超过1%,企业发明专利占比稳步提高。
50户重点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能力跻身全国领先行列。
推动5户企业技术中心改制成功并上市。
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企业全员创新氛围基本形成,企业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超过60%,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三章发展重点
第一节电子信息
重点研发:
适用于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和三网融合应用的网络产品,物联网关键设备,基于IPv4/IPv6的高性能路由器/交换机;能够提供端到端服务质量(QoS)、支持多功能多业务、安全的网络技术及设备,Tbit以上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软交换设备、网关,IP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流媒体系统设备,相应的网络测试设备;适用于三网融合的统一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网关,以及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专用芯片及设备;物联网感知技术及无线射频(RFID)产品。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专用芯片、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DRA等)技术与数字电视音视频信号处理相关的关键设备、专用芯片、关键部件(数字高清成像器件和智能监控产品),地面数字电视、数字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射、接收产品及设备,蓝光高清光盘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内容保护技术,家庭网关技术,家用电子设备互联技术,统一的多业务认证平台技术;高档数字音响系统等家庭信息终端,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产品等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
高端服务器及配套软件,云计算模式下的新型终端、新型云计算结点、网络存储及海量存储设备,大容量高速率的移动存储器,固态硬盘(SSD)以及PB级海量存储管理集群文件系统,面向超大规模复杂数据的分级和虚拟化存储管理系统,光、磁盘驱动器,组合公钥(CPK)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电子防伪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监控系统,虚拟专用网和无线网络领域的安全监管系统,等级保护管理,可信计算技术与产品,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内容安全和网络容灾类产品。
高性能传感器及关键芯片、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纳米及以下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纳米级芯片设计平台(EDA工具)及配套IP库,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基于SMT技术的新型片式元件,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TFT-LCD、PDP、OLED、电子纸、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关键设备、半导体级单晶设备生产设备、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和后封装设备、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等重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技术;蓝宝石晶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合材料工艺技术,高效、高亮度LED器件技术、高纯多晶硅、8-12英寸硅外延片等先进电子材料技术;高速光器件(有源和无源)。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线技术,Ka、V频段卫星通信技术,SOC片上集成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电磁辐射、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