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5022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素材

诗歌鉴赏的基础——读懂诗歌

一.教学重、难点

1.读诗法:

(1)词类活用

例1: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使动)

例2: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意动)

例3: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n.→v.)

(2)断句:

(分为读法断句与内容断句)

常例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二二三)

常例2: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四三)

常例3: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二三)

特例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合)

特例2: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后句二五)

特例3(独词句):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时—地)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一对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七言,多对多)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五言,多对多)

(3)倒装:

例1: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

例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动宾)

例3: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介宾)

例4:

幽寻得此地,讵有一人曾?

(状中)

(4)省略:

例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省主语)

例2:

上吞巴蜀下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省动词)

例3:

日出寒山寺,江流宿雾中。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省介词)

例4: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省连词)

(5)词汇的积累:

①实词:

数量极大,且涉及用典、修辞等问题,不多读多记,读诗的能力会受到限制的。

例1: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

(镜子的代称)

例2: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女子眉黛)

例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用吴王阖闾典,后代指佩剑)

②虚词:

注意特殊用法。

例1:

今宵胜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尽量)

例2: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整)

例3: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能)

例4: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吗)

附:

读词曲法

A.注意句读(标点符号);

B.注意起领字;

C.注意对偶;

D.注意炼字;

E.注意上下阕(片)。

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

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1)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2)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1)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歌与表达方式:

(1)记叙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2)抒情层面是诗歌鉴赏的核心和指归!

自己:

孤独、闲情、思古……

抒情与人:

亲情、友情、爱情、襄助……

国家:

忠诚、战乱、际遇……

总而言之:

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聚、散、思、忆,感时、伤己。

怀古伤今

往往有所凭借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3)描写是诗歌艺术性的体现!

①动、静(含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等)(例:

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绿杨烟外晚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②虚(想象、回忆、梦幻)实(现实)结合(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例: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

④多种视角(观察点)的错综(远、近、高、低)

⑤点、面结合(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画面拼接(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⑥时(古今、今昔)空(天涯)跳跃(姜夔《扬州慢》)

⑦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对比、用典)(详见下)

⑧多种感官的启动(视觉、听觉、嗅觉)(千里莺啼绿映红;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⑨多种色调的班驳(绘画美!

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缤纷: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⑩遣词: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拟声词(无边落木萧萧下;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色彩词(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词(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叹词(兮、哉)

(4)议论是诗歌哲理化探索的表现。

论史——思古怀旧(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议论时风——讥刺讽谏(暖风醺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说理——阐述哲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做诗歌鉴赏题往往需要通过术语来表达,这样更具理论化。

下面归纳了常用的一些术语。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表

类别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通感

感受的溢出,原感官不足以表达的程度。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之不足,溢出于听觉。

双关

同音字的游戏,谐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天在“无晴”“有晴”之间,人亦在“无情”“有情”之间。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

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

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细节

瞬间或小事物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只言片语寄托乡思。

白描

勾勒轮廓,不着色

翁卷《乡村四月》

孟郊《游子吟》

恰如国画之远景,得其大概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

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借景

抒情

融情

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意境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二【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50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全国)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试题答案】

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2)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3.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5.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6.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