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3370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悸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悸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悸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悸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悸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悸诊疗方案.docx

《心悸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诊疗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悸诊疗方案.docx

心悸诊疗方案

2013年心悸诊疗方案

一、临床诊断

(一)中医诊断依据

1、主症: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2、兼症:

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诱因:

情志刺激、惊恐、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脉象:

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症状及相关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诊疗常规

1、参麦注射液50—200mL,对心律缓慢者,中医证属心阳虚衰,可用参附联合应用,口服参松养心胶囊,宁心宝胶囊治疗;对疾,促,数脉等口服稳心颗粒治疗。

2、中医辩证论治

(1)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心,益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茯神20g、酸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9g、大枣9g、皮10g、淮山药15g、甘草6g、夜交藤15g、莲子15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兼阳虚(汗出肢冷)—加附子、煅龙牡、浮小麦、山萸肉;兼阴虚—加沙参、玉竹、石斛;纳呆腹胀—皮、谷麦芽、神曲、山查、鸡金;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莲子心;热病后期损及心阴—合生脉散。

(2)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                          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  

党参15g、茯苓20g、炙远志9g、石菖蒲10g、茯神15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黄芪30g,皮10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莲子15g

随证加减:

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0g、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0g、当归15g、丹皮10g党参15g、茯苓15g、柏子仁15g、炒枣仁15g、远志10g五味子10g、丹参15g、桔梗10g、夜交藤15g、莲子15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加知母、黄柏、龟板、熟地;阴虚兼瘀热—赤勺、丹皮、桃仁、红花、郁金。

(4)痰火扰心

症状:

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多、胸闷、食少、泛恶,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栀子10g、半夏15g、橘皮10g、生10g、竹茹15g、胆南星10g、枳实10g、炙甘草10g、夜交藤15g、莲子15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5)瘀阻心脉

症状:

心悸、胸闷、面唇紫黯。

舌边尖有瘀斑,脉结代。

治法:

活血通瘀、行气安神、交通阴阳

方药: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香附10g、丹参15g、元胡10g、桂枝15g、炙甘草10g、牡蛎20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因虚致瘀—气虚—黄芪、党参、黄精;血虚—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阴虚—麦冬、玉竹、女贞子;阳虚—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沉香、檀香、降香;胸痛甚—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三七粉;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栝楼、薤白、半夏、皮。

针刺治疗

(1)关、心俞、神门——安神宁心,调整心率。

(2)针刺关、间使、心俞等穴,可使心率减慢;针刺素寥、通里等穴,可使心率加快。

针刺一般用补法。

(3)耳针——心、皮质下、交感、神门。

(二)西医诊疗常规

1、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分析心律失常的原因,治标、治本、标本兼治。

2、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继问世,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顽固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统筹上选择用药比较困难。

三、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4、长期治疗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

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

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2010年心悸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分析、

总结、评估、优化方案

一、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管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治愈:

症状及心率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

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

症状及心率失常无变化。

二、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

2010年收治病人数207例,其中心脾两虚78例,心虚胆怯51例,阴虚火旺18例,痰火扰心45例,心血瘀阻15例,病程5-18天,平均8天,治愈153人,占73.9%,好转54人,占26.1%,有效率100%。

三、诊疗方案实施体会及优化措施方案

通过2010年治疗方案实施后,治愈率提高,特别是心神经官症,抑郁焦虑症所致心悸取得较好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多离子通道,非离子通道作用,无之论是快速型心律失常,还是缓慢型心律失常联用后,均取得较好效果。

对心血瘀阻型联用和使用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缓解胸闷胸痛作用。

2011年继续实施2010年治疗方案。

2010年心悸诊疗方案

一、临床诊断

(一)中医诊断依据

1、主症: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2、兼症:

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诱因:

情志刺激、惊恐、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脉象:

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症状及相关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诊疗常规

1、参麦注射液50—200mL,对心律缓慢者,中医证属心阳虚衰,可用参附联合应用,口服参松养心胶囊,宁心宝胶囊治疗;对疾,促,数脉等口服稳心颗粒治疗。

2、中医辩证论治

(1)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心,益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茯神20g、酸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9g、大枣9g、皮10g、淮山药15g、甘草6g、夜交藤15g、莲子15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兼阳虚(汗出肢冷)—加附子、煅龙牡、浮小麦、山萸肉;兼阴虚—加沙参、玉竹、石斛;纳呆腹胀—皮、谷麦芽、神曲、山查、鸡金;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莲子心;热病后期损及心阴—合生脉散。

(2)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                          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  

党参15g、茯苓20g、炙远志9g、石菖蒲10g、茯神15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黄芪30g,皮10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莲子15g

随证加减:

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0g、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0g、当归15g、丹皮10g党参15g、茯苓15g、柏子仁15g、炒枣仁15g、远志10g五味子10g、丹参15g、桔梗10g、夜交藤15g、莲子15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加知母、黄柏、龟板、熟地;阴虚兼瘀热—赤勺、丹皮、桃仁、红花、郁金。

(4)痰火扰心

症状:

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多、胸闷、食少、泛恶,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栀子10g、半夏15g、橘皮10g、生10g、竹茹15g、胆南星10g、枳实10g、炙甘草10g、夜交藤15g、莲子15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5)瘀阻心脉

症状:

心悸、胸闷、面唇紫黯。

舌边尖有瘀斑,脉结代。

治法:

活血通瘀、行气安神、交通阴阳

方药: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香附10g、丹参15g、元胡10g、桂枝15g、炙甘草10g、牡蛎20g、龙骨﹙先煎﹚20g

随证加减:

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因虚致瘀—气虚—黄芪、党参、黄精;血虚—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阴虚—麦冬、玉竹、女贞子;阳虚—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沉香、檀香、降香;胸痛甚—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三七粉;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栝楼、薤白、半夏、皮。

针刺治疗

(1)关、心俞、神门——安神宁心,调整心率。

(2)针刺关、间使、心俞等穴,可使心率减慢;针刺素寥、通里等穴,可使心率加快。

针刺一般用补法。

(3)耳针——心、皮质下、交感、神门。

(二)西医诊疗常规

1、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分析心律失常的原因,治标、治本、标本兼治。

2、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继问世,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顽固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统筹上选择用药比较困难。

三、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4、长期治疗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

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

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2009年心悸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分析、

总结、评估、优化方案

一、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管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治愈:

症状及心率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

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

症状及心率失常无变化。

二、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

2009年收治病人数190例,其中心脾两虚80例,心虚胆怯38例,阴虚火旺32例,痰火扰心22例,心血瘀阻18例,病程5-14天,平均9.2天,治愈114人,占60.0%,好转76人,占40.0%,有效率100%。

四、诊疗方案实施体会及优化措施方案

1.我科治疗心悸,以阴阳气血为整体,符合《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指导思想。

方药选择立于辩证的基础上加夜交藤,酸枣仁,莲子,荷顶,龙骨随症加减。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活络;酸枣仁甘酸养阴,养心阴而宁心神;莲子养心益肾,交通心肾;荷顶升清阳利湿;龙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

2.中药制剂参麦,参附,丹参等使用后患者获益,特别是乌头碱中毒,心律失常,冠心病,心梗溶栓治疗后,使用大剂量参麦100ml-200ml患者获益,顽固心律失常复律后巩固治疗,预防复发使患者获益。

3.在辩证过程中,痰浊阻滞,心脾两虚较多,西医属心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焦虑症较多,现代人生活压力多大,易出现肝气不舒,所以在治疗中加疏肝解郁之品,能收到更好疗效。

4.在2009年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大疏肝解郁之品的使用。

2009年心悸诊疗方案

一、临床诊断

(一)中医诊断依据

1、主症: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2、兼症:

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诱因:

情志刺激、惊恐、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脉象:

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症状及相关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诊疗常规

1、参麦注射液50—200mL,对心律缓慢者,中医证属心阳虚衰,可用参附联合应用,口服参松养心胶囊,宁心宝胶囊治疗;对疾,促,数脉等口服稳心颗粒治疗。

2、中医辩证论治

(1)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心,益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茯神20g、酸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9g、大枣9g、皮10g、淮山药15g、甘草6g

随证加减:

兼阳虚(汗出肢冷)—加附子、煅龙牡、浮小麦、山萸肉;兼阴虚—加沙参、玉竹、石斛;纳呆腹胀—皮、谷麦芽、神曲、山查、鸡金;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莲子心;热病后期损及心阴—合生脉散。

(2)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                         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  

党参15g、茯苓20g、炙远志9g、石菖蒲10g、茯神15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黄芪30g,皮10g、酸枣仁15g

随证加减:

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0g、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0g、当归15g、丹皮10g党参15g、茯苓15g、柏子仁15g、炒枣仁15g、远志10g五味子10g、丹参15g、桔梗10g

随证加减: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加知母、黄柏、龟板、熟地;阴虚兼瘀热—赤勺、丹皮、桃仁、红花、郁金。

(4)痰火扰心

症状:

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多、胸闷、食少、泛恶,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栀子10g、半夏15g、橘皮10g、生10g、竹茹15g、胆南星10g、枳实10g、炙甘草10g

随证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5)瘀阻心脉

症状:

心悸、胸闷、面唇紫黯。

舌边尖有瘀斑,脉结代。

治法:

活血通瘀、行气安神、交通阴阳

方药: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香附10g、丹参15g、元胡10g、桂枝15g、炙甘草10g、牡蛎20g

随证加减:

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因虚致瘀—气虚—黄芪、党参、黄精;血虚—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阴虚—麦冬、玉竹、女贞子;阳虚—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沉香、檀香、降香;胸痛甚—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三七粉;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栝楼、薤白、半夏、皮。

针刺治疗

(1)关、心俞、神门——安神宁心,调整心率。

(2)针刺关、间使、心俞等穴,可使心率减慢;针刺素寥、通里等穴,可使心率加快。

针刺一般用补法。

(3)耳针——心、皮质下、交感、神门。

(二)西医诊疗常规

1、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分析心律失常的原因,治标、治本、标本兼治。

2、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继问世,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顽固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统筹上选择用药比较困难。

三、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4、长期治疗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

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

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