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3106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docx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数学论文doc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_数学论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联想式:

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

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

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

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

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

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

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

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

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

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

这时老师接着说:

“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

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

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

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

“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

“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

算一算:

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量一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

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

“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

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

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